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0045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诺曼底”号遇难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

“诺曼底”号邮船在海上失事了。

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

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

本文文笔细腻、生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英雄的崇敬与赞颂之情。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理解故事的情节不成问题,但是否真正能感受到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伟大情操呢?

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具有对船长品质的情感认同,但苦于没有危急时刻的生活体验而难以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的特点,选择时机适量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句段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和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体会和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谈话,相机点拨。

2、学生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师:

相信这首曲子大家都很熟悉。

知道它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吗?

(学生回答)

师:

“泰坦尼”克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最大悲剧,类似“泰坦尼克”这样的海难还有很多,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艺术创作。

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欣赏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来读读这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

2、质疑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

读了这个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教学评价设计:

对学生提出的好的问题及时给予表扬,如:

“你

真是善于提出问题的孩子,一下子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了。

)“

师:

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弄懂。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

请大家按屏幕上的“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课件二)

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读懂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4)、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5)、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师: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

(2)、师:

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生回答)

(3)、师:

文中哪些地方令你特别感动?

(生回答)

师:

请把这些句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

(教学评价设计:

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学生,如:

“你读得真有感情!

声情并茂!

”)

(4)、师:

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请提出来。

4、(学生提出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两个问题(出示课件三):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

他这样做对吗?

(2)、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他不能救出自己吗?

三、深入理解课文,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1、师:

你能分别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船上的乘客和哈尔威船长在灾难面前的表现吗?

(生:

乘客们是“惊慌失措”,哈尔威船长是“镇定自若”。

师:

你能解释一下“惊慌失措”和“镇定自若”这两个词吗?

(指名回答,把“镇定自若”写到黑板上。

师:

如果换了你,你能在这时做到“镇定自若”吗?

2、体会撞船时的混乱场面以及人们的恐惧心理。

(1)、师:

当“诺曼底”号被撞的一霎那间,船上的场面是怎样的?

划出有关词句。

(生答后出示课件四:

“震荡可怕极了。

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的,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维持秩序,但是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段。

3、师:

我们看一下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几个场景,请

大家切身体会一下当时的情景。

(播放课件五:

泰坦尼克号撞后的几个混乱场面)

师:

看了这几个片断后你有什么感受?

如果当时你就在船上,此时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

(生:

逃命、哭、绝望等等)

(教学评价设计:

“你们真是个会设身处地去想的孩子!

师:

而此时的哈尔威船长想到的是什么?

他做了什么?

(指名回答。

4、师:

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到

第28自然段的对话。

(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出语气、语调来。

通过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

5、师: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

对吗?

(指名学生回答。

6、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也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

你觉得哈尔威船长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吗?

(生回答)

师:

哈尔威船长在这次事故中负有责任吗?

(生回答)

师:

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7、师:

所以,我们说哈尔威船长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

忠于职守。

)(板书:

忠于职守)

师:

在生死关头,哈尔威船长的自已的生死置之度外,想到的是把其他60个人救出去,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

舍己救人。

)(板书:

舍己救人)

8、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生回答)

(教学评价设计:

“你们学会了换位思维,还学会了对比分析。

”)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师:

哈尔威船长使这次海难的伤亡降到最小,可是1994

年在我国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的一次火灾造成的伤亡却与这次海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让人痛心疾首。

(播放课件六:

克拉玛依市友谊馆火灾。

同时教师深情叙述。

师:

看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

师:

危难时刻,是只求自己活命呢?

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呢?

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深情缅怀我们敬爱的船长吧!

(出示课件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深情朗读。

2、师:

下面,我们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最想

说的感受。

(学生回答)

3、播放课件一:

《我心永恒》

师:

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

(师板书)老师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

(教学评价设计:

同学们,你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出色!

谢谢你们!

附:

板书设计

镇定自若

忠于职守

舍己救人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蚂蚁四重奏

蚂蚁是世界上分布广、数量多的生物之一。

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我曾仔细观察过这种神奇的小动物,发现它有一套简单、实用的生存哲学。

正是这一套哲学让蚂蚁家庭永远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我管这套哲学叫“蚂蚁四重奏”。

第一重:

永不放弃。

如果我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不是翻过或钻过障碍物,就是绕道而行。

总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二重:

未雨绸缪。

整个夏天蚂蚁都在为遥远的冬天做准备。

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第三重:

满怀期待。

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

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即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

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洞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

第四重:

竭尽所能。

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

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小小的蚂蚁给我们上了一堂多么生动的哲学课啊。

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选自《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1年第12期)

(1)照样子,写词语。

生生不息(AABC式):

________、________

丰衣足食(含有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请你仿写一句:

________。

(3)蚂蚁是怎样“未雨绸缪”的?

(4)小蚂蚁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你从哪些事物中得到过启示呢?

举个例子说一说吧。

【答案】

(1)亭亭玉立;历历在目;良师益友;聚精会神

(2)设问;示例: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这需要你多读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多写文章。

(3)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4)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5)示例:

我观察过猫捕鼠,猫可以在老鼠洞前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

由此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放弃。

【解析】【分析】

(1)从给出的词语“生生不息”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

从给出的词语“丰衣足食”来看,是含有近义词。

(2)先提出为题(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

),然后紧接着回答(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这是设问句。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5)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1)示例:

亭亭玉立;历历在目;良师益友;聚精会神;

(2)设问;示例: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这需要你多读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多写文章。

(3)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4)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5)示例:

我观察过猫捕鼠,猫可以在老鼠洞前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

由此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放弃。

【点评】

(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考查学生对设问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伦敦大雾的真相(节选)

伦敦本来就以烟雾出名,有“雾都”的名号。

可是那一次伦敦经历的,可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整整有五天之久。

浓雾从街上钻入窗户与办公室。

大众运输系统几乎瘫痪,到了夜里,能见度低到许多地方都无法行走。

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然后烟雾消散,一切都恢复正常。

至少大家以为恢复正常了。

直到三个星期后,内政部发表了统计数字,大家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场灾难。

原来在那五天里,有四千人死于呼吸疾病,大雾之后几个月,另外有八千人因此死亡。

死者大多数是年纪大或有病缠身的人。

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

有个研究团体重新检验了当年搜集的肺脏标本,发表了研究报告。

在那些标本中,空飘微粒的含量极高,例如煤灰,证实了当年伦敦卫生官员的判断:

燃煤是致死元凶。

但是,仔细分析那些微粒后,科学家发现,除了煤灰,其中还有十几种其他物质的微粒,包括金属,例如铅。

许多微粒源自柴油,直到今天,柴油仍是欧洲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发生大雾那年,伦敦刚把电车完全改为柴油引擎车。

因此,那场大雾的致死威力,是几个因素并发的结果。

(选自《每天都是一份礼物》,北京燕山出版社)

(1)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消散________①由聚集而分离;②分发;分给;③排遣;排除。

确实________①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②真实;实在(跟“虚”相对);③实际;事实;④果实;种子。

(2)“恍然大悟”的意思是________。

“那是一场灾难”的“那”指代的是________。

(3)“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倒装,原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4)“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

”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吧。

(5)伦敦大雾带给人类什么启示呢?

【答案】

(1)①;③

(2)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

(3)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

(4)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5)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

(1)解答本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词义选择字义。

(2)理解词语时要结合语境。

恍然大悟:

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那”指代的内容可以从第一自然中总结。

(3)本句是一个倒装关系的因果复句,所以后半句是原因,前半句是结果。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进行筛选概括。

(5)解答本题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①;③;⑵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⑶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⑷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⑸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

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一般这种代指内容都在代词的前面。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的阅读感悟。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先生,您认错人了”

   有一家外资企业很大的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很非常苛刻。

前往应聘的都是拥有高学历的人。

   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像他乡遇故知一样。

这个美国人热情地说:

“你不是哈佛大学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吗?

我比你高一届,你不记得了吗?

   应聘的年轻人心里一震:

“他认错了。

”在此时,承认自己有哈佛大学的学历对应聘绝对有好处。

但这个青年冷静地说:

“先生,您认错人了。

我没有到美国学习过,我只有中国大学的学历。

”说话的时候,他已做好了不被录用的心理准备。

   没想到,主考的美国人脸上露出惊喜之色。

他说:

“很好,刚才就是我们考试的第一关。

下面我们进行业务考试……”

(1)短文第2自然段有两处语病,你来当医生吧!

(2)说“先生,您认错人了”这句话的人是________。

(3)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是因为________;当第一位应聘者回答之后,主考的美国人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是因为________。

(4)这次招聘考试第一关考的是________,第二关考的是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

【答案】

(1)有一家很大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非常苛刻。

(2)第一位接受应聘的中国年轻人(第一位应聘者、应聘的中国年轻人)

(3)他想让应聘者相信他说的话;他对应聘者的回答很满意

(4)应聘者的品格;业务

(5)坦诚做人。

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之诱而占便宜,这样便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也会一事无成。

踏踏实实做人,靠自己的真本事来奋斗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解析】【分析】

(1)病句表示不遵守语法规则的句子,或者是逻辑上矛盾的句子。

通常情况下病句体现为语序不正确,或者成分残缺、多余,或者词语使用不当等等。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搭配不当。

本句属于语序不当和重复啰嗦。

(2)仔细阅读语段,找出本句所在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即可找到答案。

(3)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文章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理解。

(4)仔细阅读语段,根据语段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5)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点评】

(1)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2)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一般这种题的答案都在该句的前后文。

(3)(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运用能力。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结合中心谈体会。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

家家都有一两把很锋利的斧头。

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树木变成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紫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

在一个雨水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5天5夜,到第6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哪些锋利的斧头。

(1)“然而”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减少——________          这样——________         消失——________

(3)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表示转折

(2)增加;那样;出现

(3)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解析】【分析】⑴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⑵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

减少:

去掉一部分。

根据其意思,减少的反义词可以是“增加、增长、增多、增添、添加”中其中之一。

其他依次类推。

消失:

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或[人或事物]由近及远逐渐到看不见;不复存在。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表示转折;⑵增加;那样;出现;⑶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能力。

⑵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⑶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