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0135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NO39金丽衢十二校2017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姓名学号班级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照政府统一趸(dǔn)租、确保不改变租赁(lìn)性质的原则,由海淀区住房保障事务中心整体趸租,租期十年,统一进行出租、运营和管理。

B.“文明示范线创建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宁波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一语道破。

深秋时节,徜(cháng)徉在宁波各条文明示范线,一幕幕山青水秀、物阜民丰的乡村新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C.目睹过故乡的衰败,体味了故友的隔漠,满蕴着迁徙(xǐ)的感伤,故乡越发显得黯(àn)然失色。

以至于离开之际,“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沉郁悲凉之情溢于言表。

D.趁着年轻,要勤加学习,不然,将来踏入社会,身无长物,何以安身立命?

父辈留给的钱财再多,也不如一个技术可靠,有术于身,无怵(shù)于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某晚,我与朋友在茶坊喝茶,偶然又遇上了他。

隔桌相望,他笑笑,我也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他已坐到了我身边,热情地与我聊了起来。

这时,我才知道他姓何,年纪六十开外,是某农场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前两年退了休,便来城里投亲戚,开了这个小书摊。

【甲】他的小书摊可谓“小”,占地不过几平方米。

【乙】几块木板搭在一条黑乎乎的小巷的一个角落里,木板上堆着的几乎都是旧书,也有一些眼下流行的通俗杂志和资料性较强的书刊,报纸却只有一份“海南日报”。

每天吃过早点后,他便守着他的小书摊形影不离,午餐晚餐吃的都是盒饭或快食面,生活有些清苦。

但他认为,一个老书匠晚年还能与书为伴,让书香陶冶老情怀也算满足了。

【丙】再者卖书可以赚钱,又可以多读些书,了解世界的新变化,何乐而不为?

到底是人不离本行,老书匠开旧书摊,可谓对上了谱。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偶然B.黑乎乎C.形影不离D.陶冶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记者从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总部获悉,天宫二号正运行在距地面393公立的近圆对接轨道上,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

B.《昆曲艺术大典》的编辑出版不仅对昆曲的传承、抢救、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会带动古典戏曲甚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C.中国犹如一艘航行在茫茫海洋上的巨轮,这艘巨轮正是通过不断制定新的战略目标,并不断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步一步地驶向美好的彼岸的。

D.南科大这届毕业生之所以备受外界关注,不仅因为他们是该校“去筹转正”后招录的学生,更因为他们是南科大通过“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录取、并获得教育部认可学历的大学。

5.为下面一段话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

(3分)

在过去的大半年中,中国体育在奥运年后突然又成了舆论的焦点,接二连三爆出的新闻事件,令人眼花缭乱。

先是去年11月,之前与体育很少交集的北京市委原副书记苟仲文,空降国家体育总局,执掌帅印;接着春节后不久,体育明星姚明在传言声中如期当选中国篮协主席,成为没有公职身份出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人;此外,备受关注的足球改革也在去年足协成功“脱钩”后迎来了多项新规:

限制外援、增加国内年轻队员上场的机会……

这一系列的变化在发出强烈的改革信号,吸引公众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

而6月23日爆发的国乒弃赛事件,将这些争议推向了顶峰。

6.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续写一段话,要求:

①至少用上两种修辞方法;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50字。

(6分)

秋,就像一位个性十足的画家,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社会民众的某些情绪、意见难以用舆论中通行的文字、语言形式公开表达,而只能以类似于“默会知识”的非符号化的形态存在和传达,例如社会体验、社会经验、民众情绪以及各种“隐性信息”。

默会传播是隐匿于显性舆论传播的丰富意义世界,不只是靠符号化或显在化的传达,还需要在具体情景中的积淀和沉浸。

领悟、体会、洞察、直观等都是重要的意义生发方式。

在舆论场中同样也是意义接受与传递的主要支撑,这些需要主体的默会与内隐体验。

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流水线式复制而生产的舆论声势,例如报纸、刊物对社会意见的大量印刷发行,电视媒体新闻向成千上万观众的直播。

但是对于沉默舆论而言,基于特殊情境与体验的非复制性的传播也具有其独特力量,例如非语言传播、“文脉”、“地方性知识”等,都不是可复制性抽离与电子拷贝的媒介工业可简单替代。

在社会压力、制度渠道等情况下,会造成公共意见表达不畅,只能以被抑制的形式表达和传播,这是构成沉默舆论的主要传播路径之一。

如果不能做到社会公开,舆论就会转而利用非官方的、民间的渠道,甚至会采用非法的、地下的形式。

这从“公开”的第一层意义讲,仍然具备“公开”的特性。

只是,社会的挤压和舆论的非体制化,使舆论不能常态生长,往往会形成谣言、流言、传言等等变体形态。

“大道不通,小道流行”,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种被抑制的传播依然有其难以抑制的生命力和功效。

显性传播的作用或爆发通常也需要抑制型的隐形传播作为积累,例如“道路以目”对社会情绪的传达和积淀。

或者说:

不充分的信息并等于不充分的传播;沉默舆论不一定被公共表达但却可以传染和传达。

舆论的传达也并非总是显性和直接的,而是具有各种隐晦的传播方式,例如非言语的表意、含蓄的象征、罗兰·巴特所谓的“含蓄意指”。

隐性的舆论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潜在意旨形成社会情绪和社会意见的传达,如“言外之音”“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各种民谣、“你懂得”段子也都在含而不发的方式中传递社会情绪和社会意见。

沉默舆论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例如“肢体的集体表意”、纪念物、行为艺术、特殊物件所唤起的集体情感和行动。

在信息的“内爆”和注意力时代的背景下,对于“注意力”或“头条”、发声权的争夺与占领,往往成为舆论战场的主要焦点。

缄默的舆论元素易为喧嚣的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所掩盖,而忽视了大众媒介文化中应有的缄默。

而事实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传播路径展露的是,信息的传播并非需一味地讲究眼球、头条或速度、规模,“快时代”同样可以通过“慢传播”的方式达到深入到、人心之效。

不是所有的传播都是可以快和必须快的。

同样,不是所有的舆论传播都必须在“眼球为王”中达成其声势和影响。

沉默舆论的慢传播要克服速度与信息爆炸的社会表皮,讲究无声胜有声的慢哲学。

7.下列对文中沉默舆论传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它是一种非复制性的传播B.它是一种抑制型的传播

C.它是一种隐性的传播D.它是一种慢传播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默会传播是非符号化的传播,通过主体的领悟、体会、洞察、直观来接受和传递意义。

它需要在具体情景中的积淀和沉浸。

B.谣言是由社会的挤压和舆论的非体制化造成的,它在“小道流行”的层面意义上仍然具备“公开”的特性。

C.“言外之音”和“肢体的集体表意”在对社会意见和集体情感的传达上不是显明和直接的,它们都体现了传播的隐晦性。

D.在信息的“内爆”和注意力时代的背景下,舆论传播讲究速度和声势就成了必然,但是“快时代”更应该讲究的是无声胜有声的慢哲学。

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

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

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

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

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

家里人阻拦她,她就说:

“不怕,不怕,我到年都十九了!

”妈妈脸一沉:

“十九了更不好!

”二兰子把一截草绳儿往腰上一扎,提起镰刀说:

“我去!

我去!

我偏去嘛……”

  她这句话里带着怨气。

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

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

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

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

谁愿跑路怎么的!

她觉得妈妈太不体谅人。

  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

一路上,也不知踢散了多少露珠儿。

太阳升起来了,光芒透过树隙,像一把长长的剑。

小鸟儿就像不闲嘴儿的小姑娘,吵死人了!

还是老野鸡性子缓——多长的时间才叫一声“喀喀嗒”呀!

二兰子总是这样:

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

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她很想扬起脖儿喊一句,听听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

她知道,树林子能把声音传出老远、拖得老长,树林子真好哩!

可她憋住了,她要赶去割草呢。

她只瞅着脚下的草叶儿,急急地走。

  她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

不割!

不割!

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

不割!

不割!

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

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

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

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

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

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

"大刀睐,小刀睐--"呀,满林子都喊哟!

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

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

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

“大刀睐--小刀睐!

”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那尾音儿。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

声音已经变了。

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

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

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

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

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

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

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

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

“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

”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

她挥动着镰刀,胖乎乎的手脖儿在绿草丛里一掩一露,像一截儿洗得白嫩嫩的藕。

割呀割呀!

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她一口气割了十天。

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

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

显你小伙子甜咪嗦嗦啊!

二兰子烦他。

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

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

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

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

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

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

是少了他那喊声哩!

——他从河西岸走了吗?

他回不去了?

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

她是太累了。

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

“大刀睐……小刀睐……”。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

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

像箫!

像笛!

像鼓!

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

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

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

“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二兰子笑了。

二兰子蹲在地上了。

二兰子解了草绳儿。

二兰子挥起雪亮亮的镰刀了。

这个姑娘真能割牛草!

10.二兰子为什么“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

(4分)

11.简析二兰子在听到“大姑娘睐……小姑娘睐……”的喊声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

12.二兰子的呼喊声“大刀睐……小刀睐……”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5分)

13.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饭粥

【清】李渔

粥饭二物,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机彀,无人不晓,焉用越俎者强为致词?

然有吃紧二语,巧妇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为喝破,使姑传之媳,母传之女,以两言代千百言,亦简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

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

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无是事。

然亦有刚柔合道,燥湿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

其病何在?

曰:

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

其吃紧二语,则曰:

“粥水忌增,饭水忌减。

”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

如医人用药,水一钟或钟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数。

若以意为增减,则非药味不出,即药性不存,而服之无效矣。

不善执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饭常苦其多。

多则逼而去之,少则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饭汤者,非去饭汤,去饭之精液也。

精液去则饭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

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

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

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

故善主中馈①者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其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

精用何法?

曰:

使之有香而已矣。

予尝授意小妇,预设花露一盏,俟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腕。

食者归功于谷米,诧为异种而讯之,不知其为寻常五谷也。

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

行此法者,不必满釜浇遍,遍则费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于世矣。

止以一盏浇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

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

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难辨,故用之。

【注】①中馈:

《易经·家人》“天攸遂,在中馈”。

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等事。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越俎者强为致词俎:

切肉的砧板

B.稍能炊爨者爨:

烧火做饭

C.其味尚可咀乎咀:

品尝

D.俟饭之初熟而浇之俟:

等待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两言代千百言以有尺寸之地

B.犹入水于酒也徘徊于斗牛之间

C.诧为异种而讯之吾属今为之虏矣

D.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饭最大的弊病在于,上面清汤,下面沉淀,好像浆糊膏药。

这是火候把握不匀的原因,只有最笨拙的人才做得出。

B.作者家有客人时,会让妻子在饭刚烧熟时用花露浇遍全锅,然后拌匀后盛入碗内。

这样吃饭的人就会将这种香味归功于谷米。

C.本文把枯燥的理论说得有滋有味,通过全文可见作者“于俭中求饮食的精美,在乎淡出得生活之乐趣”的主张。

D.本文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无穷,可以说它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味、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故善主中馈者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其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

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

(4分)

(2)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

精用何法?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8分)

菩萨蛮·宿水口①

【宋】洪瑹②

断虹远饮横江③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①水口:

集镇名。

在安徽来安县南三十里的来安水东岸。

②洪瑹(tú):

字叔玙,号空同词客,宋代末年理宗时人。

③横江:

长江。

19.赏析词作的表达技巧。

(4分)

20.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这样评价:

“末句比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分析划线句所蕴含的情感(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6分)

材料一: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材料二: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三: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上面三段材料,孔子对孝的理解分别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词汇表达。

(3分)

22.简要谈谈上面材料中孔子所说的孝的区别。

(3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1),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如此而已。

(韩愈《师说》)

(3)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4)青山隔送行,。

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5)子曰:

“不愤不启,,,则不复也。

”(《论语》)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人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乐不淫哀不伤真好”,下联是“发乎情止乎礼不错”。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写一篇文章,对材料中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