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0172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学实习报告.docx

植物学实习报告

2016植物学实习报告

2016植物学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

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

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

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

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

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

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

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

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

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

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

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

木本还是草本?

直立还是攀缘?

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

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

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

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

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

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

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

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

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

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

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

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

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

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

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

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

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

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

这人真神了!

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

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XX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

"拿去凡强一下!

"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

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

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

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

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

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

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

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

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

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2016植物学实习报告2016植物学实习报告。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

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

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

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

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

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

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

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

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

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

"不及"与"太过"。

"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

"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

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

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

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

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

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

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

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

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

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

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

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2016植物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小组分工

组长:

李景川

组员:

刘亚香、李菊阳、刘科、刘晓贞、禄健、陆园、罗标、李光平组长负责协调和管理全体成员的行程,安全以及协调组内的实习工作的分配合作,保证本小组的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组员在本次实习过程中认真完成各科老师布置下来的实习任务,服从实习老师和组长的分配与调度,与本组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全程实习。

二、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及与人协作的能力。

认识施秉县云台山地区植被的主要特征及分布规律,对该地区常见的植物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掌握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方法,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植物,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通过观察、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定植物的方法。

掌握植物的采集、压制、标本制作、种类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的植物学教学和科研打下初步的基础。

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和种.

三、实习时间及地点

1、7月6号上午贵州凯里黄平

2、7月7号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徒步云台山)3、7月10号回贵阳、11号整理实习资料

四、实习主要内容

(一)黄平飞云崖

飞云崖作为黄平最为著名的景点,因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奇丽的自然景观,散发着贵州特有的浓郁的民族风情,每年吸引着众多的观光游客和文化研究者。

我们来到飞云崖已经是下午了,不过看到如此郁郁葱葱的森林,我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想投入这大自然的怀抱.

①地理环境

黄平处在黔中丘原向黔东丘陵的过渡地带上。

地势由西、西北向东、东南逐渐降低。

海拔高度在6001200米,最高峰在西北部纸房的轿顶山,海拔1367.2米,最低点位于东南角的清水江畔镰刀湾,海拔为519米。

云贵高原的地质构造形成这里山、丘陵、河流、溶洞、峡谷、坝子等地形地貌,地形北部为武陵山的余脉,多为中低山,坡陡谷深,南部为苗岭山脉余系,为中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坝子和丘陵地带。

境内坝子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黄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13℃--16℃.年均降雨量1307.9毫米。

雨热同季,适宜林木的生长。

②种质资源

共有137科392属750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银杏、银杉、红豆杉、水杉等,二级保护树种有台湾杉、福建柏、翠柏、香樟、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金银花、榉树、喜树、香果树、杜仲、伞花木、十齿花、马尾松、金钱柳等。

主要植被以亚热带阔叶林和马尾松纯林为主的森林类型,分布在全县十四个乡镇,目前朱家山、大湾山等局部地带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分布,其它地区的植被均为次生植被。

(二)、苗岭国家地质公园(云台山)

1)概况

云台山位于施秉县城北十三公里处,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

该风景区由云台山、外营台、轿顶山及大田垴等群峰组成。

面积约二百一十平方公里,主峰团仑岩海拔一千零六十六米,突起于群山之间,因山形四面削成,独出于云霄之半,山巅如台,加之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

整个地势西北较高,东南较低,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水热同季,气候温暖湿润,素有舞阳明珠之称。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具有季风性、高原性特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和湿润,太阳辐射弱,日照时数少,年总辐射每平方米3538兆焦耳,日照时数1197小时年平均气温14℃16℃.来到云台山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爬山,那石梯子简直就是成直角,上坡不容易,下坡更困难,腿直接就是抖着下来的。

云台山受人为破坏较少,因而森林茂密,植物种类繁多。

群峰鼎立,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怪石崛起,加之溪水清澈,植被茂密,已被列为贵州省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山间珍稀等植物近400种,珍贵等动物近百种,被称为植物宝盆、动物宝库,是贵州东线探险寻幽的旅游宝地。

山上植被完整,现存木本植物58种、143属、340科。

其中,红脉械、穗花杉(2016科研实习报告)、红豆杉、八卦木和深山含笑,系国家级保护植物。

具有观赏价的奇花异卉,种类繁多,随处可见。

野生动物有猕猴、野牛、锦鸡、麝、麂、飞虎等,飞虎毛如金丝,双目炯炯,红宝石。

2016植物学实习报告

植物分类依据:

花、果实、叶互生还是对生。

①樱桃花:

蔷薇科,叶子边缘有锯齿,单叶,有典型的横型皮孔。

(蔷薇科:

多具托叶、萼片、花瓣均五数,雄蕊多数,聚合果,核果或梨果。

常见有蔷薇、月季、悬钩子、草莓、梨、苹果、桃、杏、李、梅、樱桃、绣线菊等)

②天门冬:

百合科,单子叶植物,中草药,花瓣是3的倍数。

(百合科:

多为草本,花3的倍数,子房上位,中轴胎座,蒴果或浆果,如贝母、葱、天门冬、铃黄精、百合、麦冬等。

③香叶树:

樟科,叶互生,搓有香味。

(樟科:

木本,具芳香,叶互生,花瓣6裂,裂片两轮排列,花药瓣裂,果内含1枚种子。

常见树种有樟树、山胡椒、肉桂等。

④楼梯草:

茎肉质,叶互生。

⑤苎麻:

苎麻属,属荨麻科植物。

其中苎麻分成白叶种及绿叶种.为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

地下部分由根和地下茎形成麻兜,可活数十年,茎丛生,背有茸毛,叶广卵形或近圆形叶,背面密生白茸毛为白叶种,而无白茸毛称绿叶种,单性花,雌雄同株,复穗状花序.

1.测量方法:

样方法

2.样地选择的方法:

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

(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

(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

(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3.样地的形状:

大多采用方形,又称样方;除此还有样条,样线,弱圆等。

可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

小型样方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层,大型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荒漠中的群落。

为防止出现闭合差,在森林调查中,样方常沿着预定的测线方向呈菱形设置。

其方法是由中心点定出距离为样方对角线长度的两个点,然后从这两点分别拉直长度恰为样方边长的测绳,使其在每一侧都恰好交接,就是样方的边界。

4.样地面积

规格:

20m*20m

分为5*5共8个小样方

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

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

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3~5个样地;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

地形条件山地土壤条件黄壤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种类组成:

乔木灌木草本大明松种常绿阔叶林。

在这一区域内,调查植物类型和组成结构,并量取各类植物的树高、枝下高、胸径、冠幅。

树高指树从地面到最顶端间的垂直距离。

枝下高指树第一棵枝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冠幅指树冠外缘垂直投影到地面的一个圆面积记录3.14r2形式,单位㎡。

胸径指树离地1.3m处的直径,单位cm.采用围尺测量。

由于条件限制,树高、冠幅均采用目测方法,枝下高部分目测,部分实测,误差在所难免。

最后详细记录所得数据,并处理所得数据,求出其平均值,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是极其重要的特征。

一般优势层能较好地反映外界环境,其他层则更多地表现出群落内部环境。

层是群落的最大结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外貌特征和群落类型位置。

群落调查一般均以层为单位分别进行,森林群落一般分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及小灌木)层、地被层四个基本层。

每层内若由一些不同高度,乃至有不同生态特征的物种构成时,通常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亚层。

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被列入层外植物(或称层间植物),单做记载。

结果统计与分析

(1)分析群落各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数量特征,比较不同类型群落数量特征的差异。

(2)计算群落各层中不同植物种的重要值,根据重要值大小分析不同种类在该层及群落中的重要性及形成原因。

(3)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指数计算、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

五、实习心得体会

这一路的实习,白云山之游,如今还一幕幕得印入眼睑。

到实地进行考察,确实能将我们从书本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来。

我们对云台山的自然植被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从当地植被的覆盖情况情况中了解环境人们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当然,我们还能通过调查过程,对植物群落调查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了一些植物调查的专业术语,比如:

胸径,冠幅,枝下高等等,认识了更多的植物,初步掌握了一些野外植物的一些主要鉴别特征和这对于本科生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爬白云山,高九百多米,我们班全部的人坚持下来了,所以我们看到了最美的风景;炎炎夏日,我们坚持下来了,所以我们实习有了很好的收获;离校在外,我们不是单独的个体,我们坚持,团结一致,我们的实习圆满结束。

2016植物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

2.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认识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3.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

4.通过观察、解剖、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定植物的方法。

5.了解常见的植被和群落类型,加强学生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培养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通过实习,进一步培养独立能力。

7.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

二.实习意义

1.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

2.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野外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

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内容

1动员大会

6月25日我们召开了野外实习动员大会。

实习地点是五大连池,在大会上老师和我们说明了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时间内容安排。

老师主要告诉大家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

2具体行程

a.6月28是日是植物野外实习启程的日子,早晨10点出发,下午3点左右抵达我们住处.第一天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准备.

b.6月29日是我们开始实习的第一天,目的地是笔架山。

我们8点半准时出发,徒步行走了将近3个小时,由于天气炎热,大家走的都比较吃力,在途中稍作休息后又继续行进。

到达山脚已近中午,歇息片刻便开始爬山,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树木也很繁茂,山坡很陡,经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散采集,每个人都采到了不少奇特植物,之后便下山乘坐客车回到了旅店,休息一下我们又开始压制标本.这天很累,但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务.

c.6月30日是最重充实的一天.我们7点出发,乘车去了火山熔岩冰雪洞游览区。

2016植物学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实习总结。

到了游览区,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在山脚下采集了一些植物,然后老师便带领我们参观了冰洞。

把采集的植物送回旅店后,我们又继续参观了药泉湖。

下午压制标本。

晚上参观了二龙泉,并爬上药泉山。

d.7月1日我们集体参观了老黑山国家地质公园.

e.7月2日早晨我们乘车返还.

3.植物的形态学观察、描述和分析,植物多样性

我们分别对常见观赏植物、山地植物、树木的植物形态特征、种类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分析和鉴定。

对不认识或不清楚的植物我们就通过查阅植物志、检索表等进行鉴定。

4.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是这次实习的重要内容。

标本的采集要讲究技巧,必须要有花或有果的、叶子较完整的、长势相对较好的植物才有价值。

标本采集回来必须及时进行压制。

压制时最好全小组都参与,这样有利于大家都掌握压制方法。

压制时除了要注意叶子要翻平之外,还要注意叶子应该要有正、反两面。

压制完之后的头三天要每天都换纸,之后可以隔一、两天再换,直到压干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