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简报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463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简报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Doc简报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oc简报3.docx

《Doc简报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简报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oc简报3.docx

Doc简报3

编辑荆秀玲

最有效的教育是人的自我教育,最有效的培训是人的自我培训,国培中的精彩不是为了国培。

国培,只是一扇通往学习途径的窗口,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窗口,看到外面更精彩的世界,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总结我们自己的教学经验,做最好的自己,做最优秀的自己。

     国培,不是为了结束,只为了一个新的开始。

     国培,我们在行动;

     教育,我们在思考……

学情通报

窗体顶端

辅导班级学情统计

——统计截止2012-12-0713:

43:

28

 

初中化学延津县班学情统计

学员总数

作业完成总数

教学设计与反思完成总数

研修日志完成总数

15 

43 

21 

32 

论坛发帖总数

论坛回帖总数

参训率

合格率

146 

527 

100.00 

93.33 

优秀率

 

 

 

60.00 

 

 

 

初中化学延津县班学员学情列表

编号

姓名

登录分

排序

学习分

排序

在线分

排序

作业分

排序

发帖分

排序

回帖分

排序

日志分

排序

设计分

排序

总成绩

排序

操作

1

李秀云

8.80

3.15

2.05

18.00

0.00

0.00

0.00

0.00

32.00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2

刘志勇

10.00

4.20

4.62

25.00

3.00

10.00

0.00

10.00

66.82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3

王广友

10.00

4.57

3.00

18.00

5.00

10.00

10.00

10.00

70.57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4

王玉勤

10.00

4.97

4.36

27.00

1.00

10.00

5.00

10.00

72.33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5

朱广苹

10.00

4.32

3.75

28.00

6.00

4.00

10.00

10.00

76.07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6

闫清华

10.00

1.67

4.71

29.00

10.00

10.00

10.00

9.00

84.38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7

王学玲

10.00

5.49

6.63

27.00

8.00

10.00

10.00

10.00

87.12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8

赵志玲

10.00

6.76

5.53

27.00

9.00

10.00

10.00

10.00

88.29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9

宋德铃

10.00

10.00

10.00

27.00

9.00

10.00

5.00

10.00

91.00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10

姚光鹏

10.00

10.00

8.65

26.00

10.00

10.00

10.00

10.00

94.65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11

焦冉

10.00

10.00

8.65

27.00

10.00

10.00

10.00

10.00

95.65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12

张业臣

10.00

9.20

10.00

27.00

10.00

10.00

10.00

10.00

96.20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13

郜可双

10.00

10.00

9.95

29.00

10.00

10.00

10.00

9.00

97.95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14

赵瑜

10.00

10.00

10.00

28.00

10.00

10.00

10.00

10.00

98.00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15

丰金花

10.00

10.00

10.00

28.00

10.00

10.00

10.00

10.00

98.00

查看/发消息/个人学情/历史学情

窗体底端

优秀作业展示

本地区初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讨论 

                                                                      僧固乡李庄学校     朱广苹

     通过余杰老师的讲解,使我了解了化学课程资源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新课程中,课程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由于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其课程目标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学习方式更多样、学习情景更生动、评价体系更复杂,因此新课程中必须要有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由于升学的压力以及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概念的陌生,许多教师视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常见的做法是“三本书”主义,即教材、教参与配套练习册,由于教参基本回答了教材中主要的问题,练习册也有详细解答,有的教师甚至疏于其他书本与备课,更不愿主动开拓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发和利用农村社区资源

化学在满足人类社会对粮食、能源、新材料、环境、健康等要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

因此,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启发他们善于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关心农业生产。

我们的土壤碱性较强的农村,我们一起探究土壤的改良;另外,我们结合农业生产开发有关化肥和农药合理使用的课程资源。

家乡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有感情的,农村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充满化学,化学就在身边,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关心家乡的建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并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社会、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开发化学实验课程资源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我就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

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的意识。

比如:

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从草木灰中提取硫酸钾、氯化钾和碳酸钾;用废铁刨花或铁屑与硫酸反应制取硫酸亚铁;用植物的花、叶等制取酸碱指示剂;将不同的输液瓶截断制得不同容积的烧杯;用废灯泡做圆底烧瓶;用铁质瓶盖制作燃烧匙;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等。

(三)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隐性课程资源

1.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个体差异、错误等都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科学知识。

比如:

碘酒涂在皮肤伤口上所留下的棕黄色标记不洗也会逐步消失,学生由此会体会到碘具有升华的特性;慢吞细嚼米饭或馒头时,学生由此会体会到淀粉受唾液所含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水解生成的葡萄糖的甜味。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制作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更深刻。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皮亚杰曾说过: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而差异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利用好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他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从而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所出现的问题、犯下的错误,对他本人而言是一种教育资源,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契机。

因为就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易犯错误的阶段,人之所以逐渐成熟、聪慧起来,就是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在不断地“磨砺自己”。

这时教师不要把目光消极地局限在解决“这件事”上,而应把目光积极地定位在学生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上,并让这个“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因此,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博学、敏锐、热情、宽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态度、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推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如学习的机智、生活的策略、人生的态度、合作的智慧、对自然的崇尚、对科学的探究、对真情的体悟等。

师爱是实施教学最优化的先决条件。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学会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创设热情奔放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

教师的能力提升、素质提高和潜力展现,可以使学校课程资源开发获得最直接的效益,也是所有资源中对学生来说价值最为明显的。

另外,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财富,教师的视野牵引着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的优质课程资源。

3.开发“关系”中的课程资源

这里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校风、学风等等。

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民主和谐。

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没有自由安全就没有探究可言。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敢提问、爱提问。

鼓励学生提问,为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提问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表示乐意回答,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愉快,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之间的关系必须和谐,彼此之间要不断交流、沟通和合作。

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会使得彼此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心中扎根,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理论上深刻地揭示了交流、分享、讨论、对话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比如说,一个学校的化学教师共同读一本书,每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来交流和分享,教师们会自觉地意识到:

为了在交流过程中有所贡献,就必须提高阅读的质量。

通过交流和分享,可以深化认识,丰富内心世界,促进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更有助于消除教师的倦怠。

同样,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比如,化学教师和物理、生物、数学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可使教学相互促进。

另外,化学教师还可以跟其他学校的化学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使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五)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现在我们教室都有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有些化学实验具有危险性,稍微不注意就会对人造成危害。

有没有既能达到实验目的,又能体现教学要求,而且还无危险性的其它方法呢?

就是利用多媒体。

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因一氧化碳有剧毒,但又没有颜色和气味,不容易被人察觉,人吸入了少量的一氧化碳便会感到头痛,吸多了便会中毒。

而利用多媒体演示,不仅安全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如,在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先拿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否则会出现倒吸而使试管炸裂。

有的学生就不明白。

如果用实验演示吧,却具有危险性。

为了说明不正当操作所带来的危险后果,可运用多媒体,显示倒吸和试管的炸裂。

学生可清楚的看到先移走酒精灯后,水槽中的水沿着导管进入试管,随着试管“砰”的一声炸裂开来,试管中的药品洒落满地,真危险,从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充分说明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实验,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胙城城南中学王广友

-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

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

由于学生在学习O2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

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

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O2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

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案

课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授课人

王广友

学校

胙城城南中学

知识与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合理的假设对探究的重要性,尝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经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O2性质的学习,加深原有的关于CO2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

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

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实验探究。

仪器

药品

集气瓶、烧杯、试管、玻璃片、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吸管、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铁皮、锥形瓶。

石蕊、石蕊试液、石蕊试纸、稀硫酸、蜡烛、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教师归纳板书。

(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相应的猜测)

交流发言、讨论。

猜测:

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能会变成无色液体或固体。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对CO2的初步认识,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测。

组织学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放有两只高矮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多媒体播放自制的课件:

紫色石蕊试液自述。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认知冲突:

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CO2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是本节课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学生缺乏对酸碱指示剂的感性认识,通过计算机设计拟人动画介绍紫色石蕊试液和石蕊试纸的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第二次探究。

明确探究任务:

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的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各小组的验证实验。

猜测:

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空气、水、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设计实验方案:

(一)向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吹气,将所得试液滴到石蕊试纸上;

(二)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次探究的问题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试液变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之上的。

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引导学生自学。

根据有关CO2的性质,总结归纳用途。

自读教材P-115,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会化学的价值。

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

设置实验情景:

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将一底部被剪开的饮料瓶罩在两支蜡烛上。

猜测哪一只蜡烛先灭;观察实验。

课后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释。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再次探究→结论

 

 

 

 

 

 

 

教学随笔

延津县初级中学张业臣

在讲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发表自己的看法。

张筱雨说,就像搭积木一样,只是变了形状,积木的数量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我认为这个比方很好,我说,我一直想找一个恰当的比方,都没有找到,今天,张筱雨教会了我,也使同学们对质量守恒定律更容易理解了。

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还在其他班加以推广。

这个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高了。

其他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也增强了。

各位参训教师:

国培学习进入最后阶段,请大家一如既往的积极登陆学习、发帖、回复、浏览,争取都取得优秀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