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7085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

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生态功能。

②教育的社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③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5.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我国的教育目的

①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坚持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

②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

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双轨学制;

单轨学制;

分支型学制;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的改革。

7.课程

(1)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

课程理论的发展;

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

主要问题。

(2)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

(3)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8.教学(上)

(1)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任务。

(2)教学过程

①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过程也是一

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②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③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

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3)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

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9.教学(下)

(4)教学方法

①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

教学方法的选择。

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

法等教学方法的含义和要求。

(5)教学组织形式

①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

班级上课制;

分组教学制。

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③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

课后教导工作;

教学评价。

(6)教学评价

①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的种类。

②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③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④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0.德育

(1)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特点;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2)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

程;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

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4)德育途径与方法

①德育途径

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

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②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含义和要求。

11.班主任

(1)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2)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

集体的发展阶段;

培养集体的方法。

(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组织班会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

课余生活;

组织学生的劳动;

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

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评定学生

操行;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12.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①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②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

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③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④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

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

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2)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

宽厚的文化素养;

专门的教育素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

(3)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

途径。

13.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慨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

学校管理体制;

校长负责制。

(2)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3)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

教师管理:

学生管理;

总务管理。

(4)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

学校管理人性化;

学校管理校本化;

学校管理信息化。

(二)中国教育史

1.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

国学与乡学;

家庭教育;

“六艺”。

2.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

诸子百家的私学;

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庶、富、教”:

教育与社会发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以“六艺”为教育

内容;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论道德教育;

论教师;

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深

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苟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

以“六

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以“兼士”为教育目标;

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禁私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

“三纲领”、“八条目”;

《中庸》:

“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

《学

记》:

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3.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

太学;

鸿都门学;

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论道德教育。

4.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

南朝宋的中央官学;

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学校

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

私学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

科举制度

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论士大夫教育;

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5.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宋代“兴文教”政策;

“苏湖教法”;

北宋三次兴

学与“三舍法”;

积分法;

“六等黜陟法”;

“监生历事”;

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诂经

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

论“大学”与“小

学”;

“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论教学;

论儿童教育。

6.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

“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

义利合一的教育价

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

“实才实德”的培养目标;

“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习行”的

教学方法。

7.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

教会学校的发展;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

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

京师同文馆;

福建船政学堂;

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

局限。

8.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

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书院改办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兴民权”与教育作用;

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确定教育

宗旨;

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9.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平民教育运动;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职业

教育思潮;

勤工俭学运动;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新学制”的特点;

“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

收回教育权运动。

10.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

审查制度;

实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

湖南自修大学;

上海大学;

农民运动讲习所;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恽代英的

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

干部学校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

建设。

(5)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依靠群众办教育。

12.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

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

“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活教育”思想体系。

(三)外国教育史

1.古希腊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2)古典时代的教育

①“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②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方法”

③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学园;

学习即回忆;

《理想国》

④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吕克昂;

灵魂论;

自由教育

2.古罗马教育

(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①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②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3.西欧中世纪教育

(1)基督教教育

①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②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2)世俗教育

①宫廷学校

②骑士教育

③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④中世纪大学

(3)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

①主要教育机构

②历史影响

4.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1)人文主义教育家

①弗吉里奥;

②维多里诺;

③伊拉斯谟;

④莫尔;

⑤蒙田

(2)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5.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①马丁·

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②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学校

6.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1)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

贝尔一兰开斯特制;

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

《巴尔福教育法》;

《哈

多报告》;

《1944年教育法》;

《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的国民教育设想;

《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

《费里教育法》;

《郎之万一

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1959年《教育改革法》。

(3)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

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实科中学;

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4)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

《国民学校章程》;

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统一劳动

学校规程》;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

和发展。

(5)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

贺拉斯·

曼与公立学校运动;

《莫雷尔法案》;

六三三学制;

初级

学院运动;

《国防教育法》;

《中小学教育法》;

生计教育;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

《国家在危

机中》。

(6)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7.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

论学年制和班

级授课制;

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

绅士教育。

(3)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公民教育理论。

(4)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论教育目的;

论教育心理学化;

论要素教育;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德教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6)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幼儿园;

恩物;

作业。

(7)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

知识价值论;

科学教育论;

课程论。

(8)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论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9)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

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凯兴斯泰纳

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进步教育运动历程;

昆西教学

法;

有机教育学校;

葛雷制;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计划;

设计教学法。

(10)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论课程与教材;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杜威教育思想

(11)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

新行为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

终身教育思

潮;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12)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凯洛夫教育学体系;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四、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2.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实质;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认知发展的阶

段;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本质;

教学与认知发

展的关系

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

攻击行为及其改变

方法;

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

人格差异与教育;

性别差异与教育。

3.学习及其理论

(1)学习概述

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种类;

学生学习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班杜拉

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习观;

结构教学观;

发现学习。

②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

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生观、教

学观;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的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期望一价值理

论;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