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1291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9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20.docx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20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

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

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

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据此分析作答。

(2)诗歌的尾联“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将“月亮”比作“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独吟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和出发时间之早,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示例1:

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

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道题考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⑵本道题考査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

说自己已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狐独寂寞之感。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各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粪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丰匹红纱一丈皱,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诗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诗中“直”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尘灰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突显老翁内心的忧伤。

C. 诗歌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D. 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

(1)白居易;同“值”,价钱。

(2)B

【解析】【分析】

(1)本题第一空要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第二空要根据平时积累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注意“直”这里是通假字,通“值”,价值。

(2)ACD理解正确。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故答案为:

⑴白居易 同“值”,价钱。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理解词语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解答此题,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两首诗都写到愁情:

《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________愁情。

(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 “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 “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 “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答案】

(1)思乡

(2)A

【解析】【分析】

(1)从《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乡愁,即思乡愁绪。

(2)A理解正确。

B“故人”指曾经的老朋友,“昔人”, 过去的仙人。

C“青山”写的是山色秀美之景,但“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D“浮云”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但“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概。

故答案为:

⑴思乡;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的能力。

理解诗歌关键语句不能孤立地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要着眼于全诗,结合全诗内容和主旨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表达的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

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

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故答案为:

⑴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⑵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

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 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 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 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 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 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 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⑴D项有误;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两联都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而非“喜悦之情”。

故选D。

⑵C项有误;颈联中的“返”与“归”,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而非“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D;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体会手法和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辨析正误。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①书记:

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

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学、书籍、文章等。

②红粉:

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

③燕支山:

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

(1)一二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意?

(2)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请作简要分析。

月夜①

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月夜:

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②鄜(fú)州:

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

【答案】

(1)特点:

文采出众,才华横溢。

用意:

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2)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3)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

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

(1)本诗一二两句的意思为:

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文书写得非常漂亮,却为什么要赴北疆边地去参军呢?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写明了苏绾的才能, 这也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

第二句的问句体现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

(2)结合诗意分析,“应计日”的意思为:

计算着分离的日子,“莫经年”的意思为:

不要长年滞留。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家中妻子将一天一天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燕支山下你千万不要长年滞留哪。

这是诗人设想苏绾走后苏绾的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实则婉转抒情,道出惜别之意。

据此作答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赠苏绾书记》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归。

《月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含蓄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焦灼和对妻儿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特点:

文采出众,才华横溢。

用意:

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⑵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⑶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

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写作意图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和写作意图,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⑶本题考查探究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

象征、联想想象、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渲染烘托等。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方法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诗歌诗歌内容和主旨之间的关系即可明确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________,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

(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

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

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

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的“愁”字作为答案。

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

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

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

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

⑴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

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

作诗。

④浙东:

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 

(1)首联中,家山即家乡。

变儿童:

指诗人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呆得久了,习用当地的吴语,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

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

吴音渐已变儿童。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表达自己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吴音渐已变儿童

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9.小米选择朗诵的诗歌是艾青的《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她在朗诵的准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助她解决困难。

(1)诗歌第二小节运用了________ 和________修辞,写出了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事物,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

其中花束和________能使人神清气爽,________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为人驱除寒冷。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中的意象“太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拟人;排比;香气;亮光

(2)本诗以“太阳”为意象,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

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于光明的期待和渴望,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改造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强烈欲望。

【解析】【分析】

(1)诗歌第二小节“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花束、香气、温暖、露水”写出了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事物,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

其中“花束”和“香气”能使人神清气爽,“亮光”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为人驱除寒冷。

(2)在《太阳的话》中,艾青用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的环境,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

诗歌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以满腔的热情唤起民众,投身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改变现状,为中国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前程。

诗人写太阳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言,他代言的是民主政治,是能够给人民带来解放的民主政体。

当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为人民谋幸福,所以诗人用太阳来比喻它,来代言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的亲民思想。

这首诗从表面看,难以理解的词句并不多,但含义深刻,不易读懂。

作者借太阳,象征光明、进步,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光明的向往。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拟人、排比、香气、亮光

⑵本诗以“太阳”为意象,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

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于光明的期待和渴望,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改造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强烈欲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的表现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意,仔细分析诗句。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认识。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

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

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

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

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

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如: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