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1350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docx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

全国卷13-15年高考题地理

(2015·新课标Ⅰ地理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图7)属于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

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产卤虫的原因(6分)

【答案】:

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

(3分)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3分)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娇小的原因(4分)

【答案】:

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2分)(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量小。

(2分) 

(3)说明早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8分)

【答案】:

原因:

海洋渔业产量减少;(2分)市场需求增大;(2分)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

(2分) 影响:

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2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赞成:

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

(4分)     

不赞成:

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2014·新课标Ⅰ地理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5分)

【答案】: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答案】:

(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

【答案】: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2013·新课标Ⅰ地理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2000

0

10

20km

1500

攀枝花

图7b

1000

7556

山峰/高程/米7556

河流

等高线

国界

昆明

攀枝花

7556

6740

250

300

1000

1050

3000

1000

1000

图7a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8分)

【答案】: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6分)

【答案】:

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

(8分)

【答案】:

论据:

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8分)

(2015·新课标Ⅰ地理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平均气温在-1~1度,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平均气温约-3.5~-2度。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捧新技术等措施。

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捧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捧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地域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气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坏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8分)

【答案】:

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5分) 

(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8分)

【答案】:

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4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榜散热的工作季节(冬或夏),简述判断依据:

分析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8分)

【答案】:

冬季。

(2分) 

依据:

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3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3分)

(2014·新课标Ⅰ地理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

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

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8分)

【答案】:

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8分)

【答案】:

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

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6分)

【答案】:

赞同:

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等。

反对:

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2013·新课标Ⅰ地理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

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

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

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

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河流

湖泊

时令河

瀑布

维多利亚湖

图8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6分)

【答案】:

(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6分)

【答案】: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6分)

【答案】: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6分)

【答案】:

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6分)

(2015·新课标Ⅱ地理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

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

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止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

图4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网特点及作用。

(6分)

【答案】:

路网特点:

线路较少(密度较低);(2分)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

(2分)

作用:

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分)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

(6分)

【答案】:

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和海岸线平行);(3分)

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

(3分)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

(6分)

【答案】:

气候特点:

(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3分)

需要防范的问题:

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

(3分)【答对1项得1分,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本部分满分不得超过3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

(4分)

【答案】:

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4分)【答对1项得1分,答对4项即可得4分。

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4分。

(2014·新课标Ⅱ地理36)(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6分)

【答案】:

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

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

说明鄂毕河河口

【答案】:

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

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2013·新课标Ⅱ地理36)

(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松。

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季季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图5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答案】:

(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

(1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8分)

【答案】: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

(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2分)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2分)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2分)

(2015·新课标Ⅱ地理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6分)

【答案】:

特点:

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3分)

理由:

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3分)【答出其它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6分)

【答案】问题:

泥沙淤积。

(2分)

原因:

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4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6分)

【答案】河套灌区的农田进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3分)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3分)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6分)

【答案】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放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2014·新课标Ⅱ地理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答案】:

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答案】:

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答案】:

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

控制施肥量。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答案】:

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

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成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2013·新课标Ⅱ地理37)(24分)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6分)

【答案】:

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能涵养水源。

(2分)

过程:

藏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4分)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

【答案】:

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退化;(2分)沼泽萎缩。

(2分)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4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6分)

【答案】:

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3分)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4分)

【答案】:

(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

(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2分)

(2015·新课标Ⅰ地理42)(10分)旅游地理

近年来,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和时尚的生活方式。

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图9所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

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

【答案】该峡谷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2分)海拔高、缺氧,易发高原反应;(2分)8月份降水多,易遭遇洪水;(2分)山高谷深,易遭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分)河谷蚊虫较多,易受蚊虫侵扰。

(2分)

(2014·新课标Ⅰ地理42)(10分)旅游地理

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图8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196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答案】:

海拔较高(3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

(2013·新课标Ⅰ地理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岛礁面积约为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

图11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图11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0分)

【答案】:

独特性:

热带海域风光;岛礁(珊瑚礁)景观。

(4分)

应注意的问题:

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用品供给;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6分)

(2015·新课标Ⅰ地理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10b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

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4分)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

(2分)降水量大且集中。

(2分)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2分)

(2014·新课标Ⅰ地理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导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2013·新课标Ⅰ地理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0

2000m

1000

河流

500

等高线/m

居民点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10分)

【答案】:

原因:

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

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2015·新课标Ⅰ地理44)(10分)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

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措施:

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3分)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3分)

理由: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4分)

 

(2014·新课标Ⅰ地理44)(10分)环境保护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图10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危害:

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

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2013·新课标Ⅰ地理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图13)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33°

32°

河流

2000

等高线/m

104°

图13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10分)

【答案】:

危害:

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

若将上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

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