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605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糖尿病必备资料.docx

糖尿病必备资料

糖尿病

医学术语

一、糖尿病与高血压什么关系

二、糖尿病分类

三、糖尿病诊断标准

五、糖尿病的治疗方式

六、糖尿病病因

(一)

七、糖尿病病因

(二)

八、糖尿病与遗传

九、糖尿病病变

十、糖尿病预防

十一、糖尿病食物和食谱

十二、糖尿病人的养生保健

十三、糖尿病人的节日饮食秘笈

十四、糖尿病人的病情监测

十五、糖尿病的物理疗法

十六、糖尿病急症及急救

十七、糖尿病早期症状自查

十八、治糖尿病偏方

十九、糖尿病防治的误区

二十、正常人的血糖标准

二十一、糖尿病的常见误诊

二十二、高血压糖尿病一周食谱

二十三、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

二十四、糖尿病健康饮食歌

二十六、糖尿病的中医元气理论疗法

二十七、糖尿病口腔溃疡

二十八、糖尿病的饮食禁忌

二十九、患者营养原则

三十、糖尿病患者易犯错误

医学术语

一、糖尿病与高血压什么关系

二、糖尿病分类

三、糖尿病诊断标准

五、糖尿病的治疗方式

六、糖尿病病因

(一)

七、糖尿病病因

(二)

八、糖尿病与遗传

∙九、糖尿病病变

∙十、糖尿病预防

∙十一、糖尿病食物和食谱

∙十二、糖尿病人的养生保健

∙十三、糖尿病人的节日饮食秘笈

∙十四、糖尿病人的病情监测

∙十五、糖尿病的物理疗法

∙十六、糖尿病急症及急救

∙十七、糖尿病早期症状自查

∙十八、治糖尿病偏方

∙十九、糖尿病防治的误区

∙二十、正常人的血糖标准

∙二十一、糖尿病的常见误诊

∙二十二、高血压糖尿病一周食谱

∙二十三、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

∙二十四、糖尿病健康饮食歌

∙二十六、糖尿病的中医元气理论疗法

∙二十七、糖尿病口腔溃疡

∙二十八、糖尿病的饮食禁忌

∙二十九、患者营养原则

∙三十、糖尿病患者易犯错误

医学术语

  引言

  [1]张正天在《中国金方医学》中总结性指出: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

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

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父小便,以证实。

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康复,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夏天是老年糖尿病人并发高渗综合征的多发季节,由于该病的病死率较高,可达40%左右,男女发生率相仿,相当一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可无明确的糖尿病史,或仅仅是轻度的2型糖尿病,故应引起病人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张正天在《中国金方医学》中强调指出:

[2]治疗糖尿病,绝不可单纯依靠降糖药,应该根据病因、病机、病理,使患者得到实质性救治。

糖尿病科学正确的治疗必须是:

针对其病因、病理,改变胰岛素抵抗,保护和修复胰腺β细胞的功能,可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正确、科学地从根本上的治疗,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杜绝并发症的发展。

(以上文字原句论述出自张正天《中国金方医学》,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删改、剽窃)

  

一、糖尿病与高血压什么关系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相互关系

  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地伴有高血压,因此将两者称之同源性疾病。

其原因如下:

  高血压与糖尿病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基因;糖尿病病人血管对具有升压作用的血管紧张素敏感;糖尿病易引起肾脏损害,肾脏受损害后可使血压升高。

此外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血粘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压。

  由此可知高血压与糖尿病都与高血脂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与糖尿病都应该同时降血脂。

患者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对比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优势。

目前社会上购买的降血压药、降血糖药大多是单一功能,而降血脂药大多对肝脏有一定损害作用。

二、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和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

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几乎占90%以上,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之一。

  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5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

  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

据统计,有50%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必须选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些药物主要是胰岛素增敏剂,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及根本上的治疗,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摄取和利用,使血糖下降,达到长期稳定和全面地控制血糖的目的,使人体可长久享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

  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

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

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

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而不是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才能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三、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

以下诊断标准是1999年WHO、IDF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

  糖化血红蛋白:

小于6.0mmol/l(检查近三个月的血糖变化总体情况)

  血糖浓度单位:

mmol/l静脉(全血)毛细血管静脉(血浆)

  (糖尿病)

  空腹≥6.1≥6.1≥7.0

  服糖后2小时≥10.011.1≥11.1

  (糖耐量损害)

  空腹<6.1<6.1<7.0

  服糖后2小时≥6.7≥7.8≥7.8

  (空腹血糖损害)

  空腹>5.6<6.1>5.6<6.1≥6.1<7.0

  服糖后2小时<6.7<7.8<7.8

  [诊断要求的几点说明]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140-200mg/dl(7.8-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减;如空腹血糖110-126mg/dl(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140mg/dl(7.8mmol/l)及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注释]

  1、严重症状和明显高血糖者,要求血糖值超过以上指标即可确诊。

  2、在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虽测出明显高血糖,亦不能立即诊断为糖尿病。

  3、无症状者不能依一次血糖值诊断,必须另一次也超过诊断标准。

  4、儿童糖尿病多数症状严重,血糖高,尿糖、尿酮体阳性,无需做糖耐量试验少数症状不严重者,则需测空腹血糖或糖耐量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1985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高于11.1mmol/L(200mg/dl)。

  2、查空腹血糖时,两次或两次以上高于7.8mmol/L(140mg/dl)。

  3、空腹血糖超过7.8mmol/L,怀疑为糖尿病者,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

若无糖尿病症状,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过11.1mmol/L。

上述血糖值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血糖≧11.1mmol/L。

  2、空腹血糖≧7.0mmol/L。

  3、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OGTT仍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另一天重复上述检查,若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控制指标】

  

指标

英文缩写

单位

理想

良好

空腹血糖

FBS

mmol/L

<6.0

6.0~7.8

>7.8`

餐后两小时血糖

2hPBS

mmol/L

<8.0

8.0~10.0

>10.0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7.0

7.0~8.5

>8.5

尿糖

GLU

mg/dl

0

0~500

>500

甘油三酯

TG

mmol/L

<1.5

1.5~2.2

>2.2

总胆固醇

CHO

mmol/L

<5.2

5.2~6.5

>6.5

高密度脂蛋白

HDL

mmol/L

>1.1

1.1~0.9

<0.9

血压

BP

mmHg

<140/90

 

>160/95

体质指数

(男)BMI

kg/m

20~25

25~27

>27

 

(女)BMI

kg/m

19~24

24~26

>26

  四、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

虽然对消渴证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1.素体阴虚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

①先天不足:

《灵枢·五变篇》说: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

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

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

“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五、糖尿病的治疗方式

  早在50年代以前,中外治疗方案均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为主。

据临床实践证明,这种饮食结构对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并无益处,而高脂肪饮食还会加重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变,高蛋白饮食则会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增高。

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具体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糖尿病治疗之一、人体免疫治疗

  关于从免疫入手的当代食料技术很多。

在学术期刊、市场推广文献中可以经常见到。

如一些专业人士希望用“灵芝”等中有提高免疫能力的品种,来控制糖尿病。

相关报道颇多。

目前最领先的是"几丁聚糖"为首选,通过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激发来治疗糖尿病取得非常惊人的效果。

  糖尿病治疗之二、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身长-100)×0.9]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

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热量要高约5%。

而年龄大小不同所需热量也有差异,一般是每公斤体重需要热量千卡数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平均各高5%~10%每公斤体重/日。

而不同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

轻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消耗30~35kcal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消耗35~40kcal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需40kcal以上热量。

一般来说,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及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保持正常体重的5%左右,常可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糖尿病治疗之三、合理调整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

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

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主张:

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总热量的15%。

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1.2g为宜。

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或特殊职业者及其它合并症的病人可酌加至1.5g左右;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6~1g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过高或有动脉硬化者,脂肪摄入量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糖尿病治疗之四、饮食计算及热量计算供给机体热能的营养素有3种: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可供热能4kcal(1kcal=4.184kj),脂肪每克供热能9kcal(37.74kj)。

糖尿病病人可据其劳动强度将每人每天需要的总热量(kcal)按照碳水化合物占69%、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种成分供给的热能,再按每克脂肪产热9kcal,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换算出供给该病人不同营养成分需要的重量,可一日三餐或四餐。

三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

四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7,其余三餐各27。

例如:

一个体重60kg的中等体力劳动者,正常体型的成年糖尿病病人,按每日每公斤体重40kcal的热量计算,一天总热量为2400kcal,按以上比例分配即1440kcal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360kcal热量来自蛋白质,600kcal来自脂肪。

提供这些热量需供给360g碳水化合物,90g蛋白质,66g脂肪。

六、糖尿病病因

(一)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科学家的研究提示:

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

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

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

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例如:

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

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

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

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

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

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

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

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3、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激素异常:

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

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

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

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

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七、糖尿病病因

(二)

  1)目前研究结果

  自胰岛素问世以后,研究人员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功能后,对于绝对和相对胰岛素不足作为此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已进一步肯定,但引起胰岛素绝对和相对不足的病因至今尚属研究的问题。

  多年来已发现与遗传、多食、肥胖、感染、应激、妊娠、少活动等因素有关,但这又仅仅是一种诱发因素,确切的原因至今尚未研究清楚。

  2)其他研究结果

  青岛某研究所声称已经发现了糖尿病的致病主要原因,并解释了产生并发症的原因。

其研究结果是:

  解剖学证明,80%以上的糖尿病是弓形虫引起的。

大量的弓形虫寄生于大脑细胞内和神经细胞内。

使人的各种腺体的分泌都有可能发生紊乱,其中也包括胰岛素的分泌。

如果弓形虫同时寄生于胰脏,就直接破坏胰脏的细胞。

当β细胞受到破坏时,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受到影响。

认为弓形虫的破坏导致神经系统的失调和胰腺细胞的破坏,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该所认为糖尿病之所以出现遗传性,是因为这属于器官易感性遗传疾病。

  该研究所研究发现弓形虫破坏胰腺分三个阶段。

  亢进阶段(亢进期),这一时期神经细胞和β细胞破坏较少,在虫子的干扰下胰腺处于亢进状态,胰岛素分泌有时过多,往往造成低血糖或一过性低血糖,此阶段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

  紊乱阶段(代偿期),这一时期神经细胞和胰脏的β细胞有相当数量受到破坏,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就会不足,机体便会启动代偿功能。

因此,这一阶段的胰岛素分泌时多、时少,处于紊乱状态;

  衰退阶段(衰退期),这一阶段神经细胞和β细胞破坏更多代偿功能达到极限。

胰岛素分泌呈现不足,出现持续的血、尿糖偏高。

随着弓形虫进一步破坏便产生了失明、糖尿足、冠心病、高血压等一系列并发症。

八、糖尿病与遗传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如果都是糖尿病病人,所生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增高。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

因为糖尿病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人亲属中的高,故说明糖尿病有遗传倾向。

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糖尿病。

九、糖尿病病变

  1、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病发症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升高,体内代谢紊乱,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

眼底视网膜血管容易受损,即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引起盲目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有75%不重视血糖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15年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达50%以上。

  糖尿病造成机体损害的病理原因是高血糖对微小血管的损伤,它使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与周细胞受损,从而导致毛细血管失去正常的屏障功能,出现渗漏现象,造成周围组织水肿、出血,继而毛细血管的闭塞引起视网膜缺血,血供与营养缺乏,导致组织坏死及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释放及因之而产生的新生血管,从而将引起视网膜大量出血与玻璃体的大量积血,产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年龄愈大,病程愈长,眼底发病率愈高。

年轻人较老年人患者危险性更大,预后常不良。

若糖尿病能得到及时控制,不仅发生机会少,同时对视网膜损害也较轻,否则视网膜病变逐渐加重,发生反复出血,导致视网膜增殖性改变,甚至视网膜脱离,或并发白内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糖尿病引起,除全身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尿糖、血糖升高为特征外,并有双眼视网膜出现鲜红色毛细血管瘤,火焰状出血,后期有灰白色渗出,鲜红色新生血管形成,易发生玻璃体红色积血为主要特征的眼底改变。

  早期眼底病变不影响黄斑部时,视力不受影响,患者无自觉症状,有时患者感觉视力减退,或眼前有黑影飞动或飘动。

若病变发展3到5年或血糖控制不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渗出、水肿、血管瘤。

如眼底黄斑受累,可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