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729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政治制度史简述题Word格式.docx

7、魏晋南北朝形成的三省制度对我国以后的官僚体制有何影响?

150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替代,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长期互动的结果。

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8、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159雍正六年,为处理青海战事,设立房办理军务事宜。

雍正十年三月,因西北战事紧张,又改为办理军机事务处,作为临时军事行政机构。

西北战事结束后,军机处并未撤销,其权力反而日益扩大,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几乎每天都要入值办事,共同商议朝政。

有时随召随见,有时也自请入见。

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大臣起草诏旨,有的先下阁,有的不经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

各地督抚的奏章,也经由军机处直达皇帝。

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

9、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166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官,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官,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

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

将职官录用之权交给地方掌握,当然有可能形成以地方主官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从而为中央集权的体制崩解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对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而言,建立起由中央政府统一控制的规范化的职官选拔录用制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10、简述古代赀选的原因及所反映的实质。

183原因:

赀选和恩荫在古代称非正途入仕,但其所反映的性质却很不相同,恩荫实际上是世袭制在职官制度上的反映,它的实施实施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身份带有一定的家族占有性质。

它一方面有利于培植高层职官对现存皇权的亲和感,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政治的清明。

赀选的实施因有可能打破士大夫阶层对职官的垄断,且难以与儒学意识形态相适应,一直受到士大夫社会的批评,但或者是因为国家财政的压力,或者出于皇帝私人对财富的需要,赀选一直没有被真正废止。

反映的性质:

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事实上十分脆弱的,它尚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以应付各种突发的自然或社会灾难,不得不以赀选的方式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补充手段。

另一方面也说明,专制性皇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国家公共性权力转变成为掠夺社会和垄断稀缺资源的工具,这是它的本质所在。

11、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

207一是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

二是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在御史中丞之上三是设置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原为执节武臣,后来成为一个权势显赫的监察机构。

12、两宋中央监察机构有什么变化?

224一是言谏机构职权行使的对象有所扩大,开始将宰相和各职能部门包括在言谏范围之内;

二是御史开始兼领言谏之责,台谏呈现出合一趋势13清朝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有哪些?

特点:

设置三级监察机构几省以上的行政区监察机构省级监察机构道级监察机构地方上并存在独立的,专职的监察机构,监察权正和其他司法权一样,统统包容于行政之中。

影响:

在清代地方上事实存在着监察缺位问题,这就不难理解清代吏治腐败问题为何难以克服。

14、简述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

早期改良主义者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

他们指出,洋务运动是“小变而非大变,貌变而非真变”,批评洋务派不愿对制度作出调整和变革,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扬纲领性主张,并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方案的转变,这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冲击更为有力。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15、南京临时政府的体制、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

1、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三派联合政权,其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

16、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关系以及国民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关系,首先,国民政府的根本法由国民党制定,其次,国民政府的权力也渊源于国民党再次,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及政策,皆于国民党制定。

最后,国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及其治国政绩须受党的监督。

国民政府仅是一个执行的机构17清朝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有哪些?

247特点:

18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257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既掌握最高的立法权,又是国家法院的唯一法官,还是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司,这里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

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19汉至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的特点。

258汉武帝以后中央司法权逐渐分散,至魏晋南北朝开始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廷尉、尚书台、御史台三足鼎立的中央司法机构布局。

20为什么说我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发展到宋代已基本成熟?

261第一、宋代第一次对民事和刑事案件作出了区分第二、宋代司法制度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审”、“判”两分第三、宋代诉松制度还有了时效、审限及司法检验等详细规定。

21、中央集权通过哪些方法来维持其存在和运作的?

22、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特点?

23、《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337特点:

1、实行严格的总统制。

2、临时政府立法机关为一院制参议院。

 3、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意义: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宪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

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2.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的机构。

五、论述题(15分)

请叙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

概况:

(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尧舜时代的公共管理机构机已有一定规模和分工,出现了君臣从属关系的迹象,具备了国家雏形的特征。

夏代有“六卿”,商代中央王朝的“内服”官已比较完整。

(2)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西周早期由“卿事寮”和“太史寮”执掌国家各项政务。

卿事寮之下设“三右”;

太史寮之下设“三左”。

三左三右合称“六大”。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改革本国官制,各国君的辅臣的地位大为突出。

由此出现的官僚制,在后期已确立以文武分职为重要标志,并在战国时期得到高度发展。

(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三公九卿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汉武帝后,尚书成为政令中枢。

(4)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

汉武帝以来的中央政务结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中央官制排列顺序为:

首列二相、八公、从公,其次是省、监、台、卿、卫、东宫官,诸卿地位和实际权责明显降低。

(5)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

西魏时按《周礼》制定六官制度,并在北周得以保留,为隋统一后的官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6)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隋代更新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并为唐宋所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

(7)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

在“恪守成宪”的观念下,为适应现实需要,统治者采取一些临时措施,以弥补官制的不足,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派遣具有专责的特使,处理钦命政务,出现了诸使差遣负责制。

(8)“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历代王朝在确保自己最高尊荣和主权的情况下,往往对民族地区实行一引起特别制度以实行特殊管辖。

(9)以一省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金、元时期,改三省制为一省制,一直到明代洪武十三年,一直采用一省为核心的政务管理结构。

(10)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明洪武十三年,撤销中书省和大都督府,废除丞相制度,六部一度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最高行政机构。

明中叶后又逐渐依靠内阁作为辅政部门,清代沿袭内阁制,雍正以后又另立军机处,实行双轨辅政制。

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机构,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指导下行使权力。

(11)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鸦片战争后,晚清调整中央政务机构。

1861年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901年改名外务部。

1903年设商部,1905年设巡警部和学部,废除科举制。

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原有军机处、内阁双轨辅政制与以六部为政务主体,寺监府院为辅传统体制长度瓦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5、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6、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

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岁都要服兵役。

7、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

8、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9、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

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10、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ABCD等。

A.册授B.制授C.敕授D.旨授

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ABC等。

A.降薪B.贬职C.免官D.回原籍

3、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D。

A.品B.阶C.勋D.爵

4、秦朝并称“三公”的是ABC。

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D.司空

5、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ABC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A.大理寺卿B.刑部尚书C.御史中丞D.侍御史

6、宋朝御史台机构由ABC构成。

A.台院B.殿院C.察院D.谏院

7、宋朝的军事权由ABC分掌。

A.枢密院B.三衙C.兵部D.太尉

8、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ABC构成。

A.大理寺B.刑部C.御史台D.都察院

9、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ABC。

A.布政使司B.提刑按察使司C.都指挥使司D.提点刑狱司

10、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ACBD。

A.省B.府C.道D.县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

、答:

正确。

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

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

2、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错误。

唐代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审讯,谓之“三司受事”。

而若有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个共同特点。

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

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2、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

(1)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

(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3)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

3、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1)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既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又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唯一法官,还是国家“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

(2)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一套专职的审判机构,但都从属于行政机构,各级的行政主官同时承担着地方各级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

警察局的“局长”或“探长”,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

1、答:

要点:

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

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

再次,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

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2、试述古代赀选制所反映的本质。

(1)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事实上是十分脆弱的,它尚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以应付各种突发的自然或社会灾难,不得不以赀选的方式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补充手段;

(2)专制性皇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国家公共性权力转变为掠夺社会和垄断稀缺资源的工具,这是它的本质所在。

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

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

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B)。

A.春秋战国B.明清C.隋唐宋元D.明清秦汉魏晋南北朝2、.隋唐时期的政体是(B)。

A.贵族君主制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的过渡C.君主丞相制D.君主宰辅制3、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时期。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4、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御史台5、宋代的三师是(B)。

A、太师、太尉、太傅B、太师、太保、太傅C、太保、太尉、太傅D、太师、司徒、太傅6、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C)。

A、宣政院B、将作院C、通政院D、宣徽院7、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A)。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C、行政院D、国民政府8、“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B)。

A、国民大会B、立法院C、国民参政会D、政治协商会议9、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B)。

A、袁世凯B、段祺瑞C、曹琨D、张作霖10、“秀才”是指通过(A)的称谓。

300A.童试B.乡试C.会试D.殿试11、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C)A、郡县制B、属国制C、郡国并存制D、监查制12、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B)时期。

A、民国初年B、北洋政府C、广州国民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13、中国古代监查制度形成于(D)时期A、夏商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14、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A)。

A.外务部B.法部C.大理院D.资政院15、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A)。

A、世官世禄制B、乡举里选制C、简选制D、军功、事功选拔制1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B)。

A、院试B、乡试C、会试D、殿试17、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D)。

A、革命功勋B、任官经历C、学历及学术著作D、考试及格18、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A)。

A.春秋战国B.秦汉魏晋南北朝C.隋唐宋元D.明清19、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D)。

A、贵族君主制B、君主丞相制C、君主宰辅制D、绝对君主制20、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D)。

A、特别行政区B、市制C、首席县长制D行政督察专员制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

每小题正确答案2-4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西周属卿事僚的政务官有(ABCD)。

A、司土B、司马C、司空D、司寇2、宋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包括(ACD)。

A、政事堂B、九寺、六监C、枢密院D、三司3、明朝宦官组织共有十二监、八局、四司,号称二十四衙门,而每监、局、司的掌理太监分别是(ABC)。

A、掌印太监B、大使C、司正D、秉笔太监4、清代中后期国家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大臣称谓有(ABCD)。

A、首席军机大臣B、军机大臣C、军机行走D、军机处学习行走5、广州国民政府的主要军事机关有(ACD)。

A、军事委员会B、国防最高委员会C、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D、黄埔军校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发展衰亡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是(ACB)。

A、秦汉魏晋南北朝B、明清C、隋唐宋元D、北洋政府7、民国初年的国家结构中,地方行政区划所实行的三级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C)。

A、省(军政府)B、道(军政分府)C、县D、市8、宋代颇具特色的地方监查制有(AB)。

A、监司制B、通判制C、谏院制D、都司御史房9、古代的荐举制度,是封建时代重要的选官方法之一,主要有(ABCE)形式。

A.制度荐举B.私人荐举C.官府荐举D.地方荐举E.自荐10、唐代常科是科举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开考的科目有(ABCD)。

A、秀才B、明经C、进士D、明法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

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始实行,亦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

具体做法是:

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审核,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吏部选用。

2、胥吏胥是供官府驱使的劳役,负责催征赋税、维持治安、把手关卡、看守仓库、看管和押解犯人,站堂、看门、传唤、传送文移,押解官府物品等诸多杂事。

吏是在官府中承办具体公务的人员,其地位高于胥,他们在官府中负责文书事务,承办具体事务。

胥吏不是官,但却在政府职能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3、三司使唐代审理地方大案,以刑部员外郎、大理评事与监察御史共同审理,称三司使。

宋代掌国家税赋、岁支的中央机构三司的长官称三司使。

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它沿自唐代,宋代号称“计省”,直接对皇帝负责总理财政权,与掌行政权的中书门下和掌军权的枢密院形成三权并立。

宋太宗早期分置三使,即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后期设三司使,总领三部。

三司使号称“计相”,其地位与参知政事、枢密使相等。

其副手有三司副使或三部副使。

4、五院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和“权能分治”理论,在1928年10月成立的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

(2分)五院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院。

行政院位列五院之首,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

五院长官为正、副院长。

五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了国民政府组织体系的主干。

5、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