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3027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x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

 

达斡尔族中学校本教材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

 

第一册《历史类》

 

目录

一、族源民族识别

二、早期地域分布

三、历史传说

四、历代建制机构

五、民族区域自治

六、兵制、战事

七、历史事件

八、城镇驿站

 

一、族源民族识别

达斡尔

民族名称,对于“达斡尔”这一固有的自称,在清代以来的汉文史志和文献类书籍中,由于音译用字互异,有过诸多写法:

达呼尔、达呼儿、达呼里、达胡里、达胡尔、达瑚尔、达瑚里、达古尔、达虎里、打虎儿、打虎尔、打虎力、达乌尔、达乌里、等。

满族史料也有三种写法,以汉文可音译为达霍尔、达高尔、达库尔。

历代中国汉文史乘和文献,在记载我国北方民族族称、部族名号、地名时,多有省略其词末颤音R而用短尾译写形式的实例。

史书上记载古代契丹族的大贺氏,曾是契丹族的一个强大部族,拥有雄兵四万三千人。

大贺氏即大贺部,而其全称则是“大贺尔”部。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最初的部族之号成为民族名称的整合是不鲜见的。

随着时代的推移,“大贺尔”和“达呼尔”的H辅音脱落后变音为“达斡尔”现在的“达斡尔”这个民族名称便是古代契丹族的“大贺尔”部族名称的保留和延续。

达斡尔族族源

自清代以来,达斡尔族起源于古代哪一民族的问题,引起了官方和史学界的关注综观官方的调查和志乘,以及中外学者的论著,大都认为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

乾隆年间,钦定《辽金元三史语解》时,将《辽史》上的契丹族的强大部族大贺氏改为“达呼尔”,无证民大贺部族有着渊源关系,大贺一称的完整称呼应是“达呼尔”。

在《关于达呼尔的民族成分识别问题》一文中记述,清朝于光绪六年,曾派官员调查达斡尔族人的族源,其结论为契丹后裔。

光绪二十九年修订的《辽史纽带本末》一书记云:

“唐武德初,其君达呼尔(原作大贺氏)”。

认为当代的达斡尔族硬仗这呼尔错失后裔。

修于宣统元年的《呼兰府志》记载:

“达呼尔,本契丹种,辽亡徙黑龙江北境。

”宣统二年,黑龙江省官方也曾派员进行西布特哈地区种族调查后,在其所撰的《近世达呼尔和索伦史稿》中公布的答案是:

“达呼尔系辽国皇族后裔。

天祚之时,迁至黑龙江北格尔必齐河一带居住。

”成书于中华民国初期的《瑷珲县志》、《黑龙江志稿》、《黑水先民传》、《呼伦贝尔志略》等,都将达斡尔族记载为契丹之后裔。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发表于《新亚细亚》十一卷的《契丹源流说略》一文认为,“故从民俗学上研究,契丹人与达瑚尔人同族,亦无扦隔不入之处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达斡尔族族源问题,包括达斡尔族学者在内的中国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在《试论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契丹后裔的达斡尔族社会》等二十作篇论文中,以及在《契丹政治史稿》等十余部书中,都论述了达斡尔族属于契丹后裔的考据。

始于20世纪初叶,外国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曾涉及到对达斡尔族源的探究。

如日本国的鸟居龙所著《东北亚洲搜访记》、蒙古人民共和国贺.佩尔列所著《契丹和蒙古的关系》等书,以及苏联尽管学家札尔金特所撰《契丹及其族属》,无不认为达斡尔族源于契丹。

持该见解的外国学者,曾有日本国的白鸟库吉、英国的哈奥斯苏联的伊万诺夫斯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巴那、匈牙利的李盖提等人。

1999年在《国中协和医科大学学报》发表的《契丹古尸考古学研究》一文中说:

“综合Y染色体多态分析和线粒体DNA序列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在我们所分析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和汉族群体中,达斡尔族与契丹具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中国科学家利用高科技手机检测得出的上述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达斡尔族确系契丹后裔之说。

在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的探讨中,学术界亦曾有如下不同观点:

东胡说,认为达斡尔族源于秦汉时期的东胡;白鞑靼说,认为雁过留声塘沽源于宋辽金时代和白鞑靼;室韦产,认为达斡尔族源于唐代的室韦部;蒙古同源说,认为达斡尔族是古代蒙古的一个分支,与古代蒙古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大夏说,认为达斡尔族是古代中原地区夏部族的后代。

达斡尔族民族识别

自清初以来达斡尔族即“以达斡尔族”名记载于中外史籍。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黑龙江龙江县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乡级)。

1954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新疆地区原来因编入清代“索伦营”之中而被称为“索伦族”的达斡尔族恢复本民族固有的族称“达斡尔”,并批准成章塔城县瓜尔本设达斡尔族自治区(乡级)。

当时,在内蒙古地区达斡尔族的民族成分,仍冠以蒙古族。

1953年8月至10月央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下,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派出阵容强大的达斡尔民族成分识别调查组,深入达斡尔族聚居的内蒙古莫力达瓦旗、索伦旗和黑龙江省龙江县进行实地考察。

调查组由傅尔焕教授、林耀华教授、王辅仁、阿勇克图、陈雪白组成,并有历史学字陈述、历史学和语言学系属的专题研究。

调查工作从达斡尔人的民族特征(民族名称、民族语言、地域分布、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上与蒙古族的比较和历史渊源的追溯等方面进行考察,并结合文献资料综合研究。

调查结果形成如下调查报告和专题研究文:

傅乐焕的《关于达呼尔的民族成分识别问题》,王静如的《关于达呼尔语言问题的初步意见》,林耀华《达呼尔氏族、亲属和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陈述的《关于达呼尔的来源地》,傅尔焕的《关于“萨吉尔迪汗”和“根特木尔”的资料》。

上述调查报告和专题文章,由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为《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一辑。

关于民族成分,傅尔焕在调查报告的结尾部分《达呼尔应该被承认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一节中认为“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

四百多年来达呼尔和蒙古族分别发展的途径是清楚的,他们的差别是显著的。

现在达呼尔人是不是应该被承认是一个单一的民族?

我们认为这结论是肯定的。

1956年国务院正式确认达斡尔人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随后根据本民族意愿将其名称统一汉译为“达斡尔”。

二、早期地域分布

迁居黑龙江流域:

在辽代,达斡尔族的选民作为契丹族的一支,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以北,以洮河为核心的大兴安岭东南麓。

公元1125年辽亡后,越过兴安岭选自到黑龙江流域,分布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河(布列亚河),北自外兴安岭,南至黑龙江的广大地区。

元代隶属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

明代隶属奴尔干都司,当时在达斡尔族地区设鲁丹河、阿剌山河、托木河等卫管辖。

达斡尔人在黑龙江北岸生息了几个世纪,最早开发了这片土地。

至清初时,“沿阿穆尔河(黑龙江)住着达乌尔人及其同族的部落。

十七世纪时,达乌尔人已有很高的文化。

他们定居在村落中,从事农业,种植五谷,栽培各种菜蔬与果树;他们有很多牲畜,有从中国运来的鸡。

除耕种或畜牧以外,猎取细毛兽,尤其是当地盛产的貂对于达乌人也相当重要……达乌尔人有设防很好的城市。

”1639年冬至1640年冬,达斡尔族人掀起全民族的抵抗后金王朝征服的战争。

1643年至1654年,达斡尔族人用原始持武器,自发抗击东进的沙俄侵略者,持续12年的抵抗,为清王朝保卫东北连续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刻了时间。

17世纪50年代后,达斡尔族各部落陆续南下渡过黑龙江,迁居嫩江流域。

历史地理名称

达呼里亚历史地域名称,苏联学者对清初达斡尔族分布地域的统称。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13卷称:

“在外贝加尔湖的东边,一部分在黑龙江流域,一直伸展到石勒克河、额尔古纳河、结雅河、布里亚河和部分的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这一区域的名称来自达呼尔族,因为那里候他们即住在西达雅布罗诺威岭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从十七世纪以来,这名称在自然地理上一直是指外贝加尔湖一带。

从贝加尔湖到雅布罗诺威岭,叫做贝加尔达呼里亚,从雅布罗诺威岭往东叫“尼布楚达呼里亚”。

在上述地区除达斡尔族外,达分布有鄂温克族等民族。

由于达斡尔族人口较多,文化较高,苏联学校将这一地区以“达呼里亚”概之。

三、历史传说

祖辈战岳飞兵败北逃的传说:

达斡尔族历史传说。

传说在南宁时期北方有个大王,有3个儿子,有很多兵。

他想向南扩大领土,派长子领兵攻打金兀术。

但长子被金兀术诱降,招为驸马。

大王大怒,欲将长子调加问罪。

次子偷偷去兄长处报信,未回大王处,也留在金兀术所据的白城子。

恰好此时岳飞攻打金兀术,屡攻白城子不克,便设计收买白城子的白家雀,在尾部拴上火药,傍晚时放回白城子,使城内烈火四起,金兵大败北逃。

北方大王的长子和次子跟随金军北逃,到了黑龙江岸时停留下来,同其部众临时搭“撮罗子”居住,打野兽采野菜为食,以兽皮为衣。

他们就是后来达斡尔族人的祖先。

战马返故乡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的传说。

传说清乾隆时,部分达斡尔族人奉调远徙新疆伊犁时从家乡骑走的一匹战马,在一年以后自己返回了家乡。

这匹马因千里跋涉,日夜奔跑,回到布特哈故乡时已变得皮包骨头。

当马主的亲戚认出此马,给马卸鞍时,该马脊背上的皮已黏结在马鞍垫上。

马主亲属叹道,连马都思念故乡,是远离故土的亲人。

清乾隆年间战事频仍,较大战事都有大量达斡尔族子弟离家远征,此传说反映出达斡尔族人对无休止的战争的无奈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达斡尔族文字的传说:

民间传说达斡尔族原来有自己的文字,后来在一次迁徙时把文字装在铁箱里过大河,因船翻铁箱除河底,没能打捞上来,文字也就失传了。

该传说折射出达斡尔族人的祖先可能曾有过文字的朦胧的追忆。

四、历代建制机构

(一)明代

奴儿干都司:

全称奴儿干都司指挥使司。

设置于明代永乐七年,治所在黑龙江下游距入海口75公里的特林地方。

任命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

至万历年间,境内所设卫所增至三百八十四卫、二十四所。

属下各卫,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镇抚等官职,命当地酋长充任,按其效力时间和功绩,给予逐级提升。

卫所官员及其属民,负有向朝廷纳贡,听众征调、保卫边塞的义务,也有提出迁移和到指定的内地市场交易的权利。

奴儿干都司管辖地区,西边包括兀良哈三卫,北边包括北山野人,东边包括库页岛及沿海岛屿,南边与辽东都指挥使司及朝鲜国为邻。

明代分布在黑龙江上、中游及北地区的达斡尔族各部落,分别为当地所设的卫所管辖。

清代

扎兰亦作甲喇、札兰,意为“队”,清代八旗之组织单位,五个牛录,为一扎兰。

其首领原称“扎兰额真”,意为扎兰之主,后改称“扎兰章京”,汉译为“参领”,正三品。

自清顺治年起将自黑龙江北迁居嫩江流域折达斡尔族人编佐,设“牛录章京”管辖,但无统一的管理机构。

康熙二十年平定“三番之乱”后,清廷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理,以抵御东进的沙俄势力。

康熙二十年在布特哈达斡尔族地区设置扎兰机构,作为军事驻防机构并兼行政管理。

(二)中华民国时期

重设的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

中华民国初期地方统治机构之一。

清光绪三十四年,裁撤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设置呼伦贝尔兵备道,大批军队开进呼伦贝兆头地区后,实行政治上欺压、经济上掠夺的政策,引起当地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感。

鉴于这种局势,原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官员,出面要求呼伦直隶厅制止上述情况,却遭到拒绝。

于是,原新巴尔虎右翼总管车和扎、额鲁特旗总管胜福等人,联络原各旗官员,武装各族牧民一千多人,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5日,攻占海拉尔城,恢复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并以“呼伦贝尔旗属官兵”的名义宣告呼伦贝尔“独立”。

(三)伪满洲国时期

兴安东省: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

第二年3月1日,建立以清朝末代皇帝傅仪为“元首”的伪满洲国。

在伪满洲国国务院内设置兴安局,统辖兴安东、西、南、北四分省。

1934年,兴安四分省升为兴安东、西、南、北四省。

在原西布特哈总管衙门所辖区域,设立兴安东省,任命原东布特哈八旗筹办处总办额勒春为省长,继任省长为博彦满都巴金保。

设参与官1员,由日本人担任,辅佐省长。

省公署所在地扎兰屯。

该省辖莫力达瓦、巴彦、布特哈、阿荣、喜扎嘎尔等5旗。

按照规定,兴安东公署内设机构实行二厅六科制:

总务厅,下设总务、经理二科、民政厅,下设地方、劝业、文教、警务四科。

总务厅长巴金保民政厅长志达图,继任者金耀洲。

总务、民政二厅和各科科长,均由达斡尔族人担任。

在该省设有兴安东省警备军司令部,驻于博克,司令官郭兴元;并设森林警察机构,共65名森林警察。

1943年10月1日,撤销兴安东、西、南三省建制,建立兴安总省,保留兴安北生活上建制。

原兴安东省公园改称兴安东部鞠行署,仍以扎兰屯为所在地。

(五)解放战争时期

兴安东署建于1945年11月。

此前由何布台等人发起并如今本族知名人士,在扎兰屯讨论地方前途,筹建兴安东署的问题,并成立以何布台为主任的筹备委员会。

在这次讨论会上,通过七项议案,第一项便是争取苏联红军的支持或默许,成立兴安东署,以为嫩江流域达斡尔族人民的自治政权机关,以对抗国民党的地方维持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舞,来自原莫力达瓦旗、巴彦旗、阿荣旗、布特哈旗、扎兰屯召开了代表大会。

会议一致通过了成立兴安东署的决定及其人选。

志达图任兴安东署主任,林望溪任兴安东署参议长。

该署内设总务、内防、民政、实业四处,由阿木古郎、鄂鸣中、敖匡海、鄂世英4人分别任处长。

会议还推举何布台为雅鲁县助长人选。

刚进入扎兰屯的国民党县党部所建的雅鲁县政府,接受了兴安东署的领导,不久改编为布特哈旗政府。

兴安东署辖莫力达瓦、巴彦、阿荣、布特哈四旗。

1946年5月,内蒙古各地自治运动实现联合后,撤淮安东署改设为纳文慕仁盟。

此间1946年2月15日,设在乌兰浩特的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曾宣布将西布特哈地区划设为纳文慕仁省,任命何布台为省长。

五、民族区域自治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我国达斡尔族惟一的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8年8月15日成立。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嫩江西岸,面积10368.68平方公里,境内多浅山区和丘陵地。

辖尼尔基、汉古尔河、西瓦尔图、宝山、红彦、塔温敖宝、登特科、腾克

阿尔拉、哈达阳、奎勒河等11个镇和库如奇、额尔和等6个乡。

境内除达斡尔族,还有汉、鄂温克族、鄂伦春、朝鲜等族。

全旗人中314584人,其中dfqy29837w,占总人口的9.5%,聚居于腾克、阿尔拉二镇及库如奇乡。

清代隶属布特哈总管衙门,民国十年曾设布西设治局,20世纪30年代设莫力达瓦旗。

1958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巴图巴雅尔为首任旗长。

自治旗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

2003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17.2亿元,比1998年增长204%;近几年农民人均收入因受年影响浮动在1100至1400元之间。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设施大为改善,教科文卫事业有重大发展。

旗府所在地尼尔基镇设有三所普通中学、一所达斡尔族中学,多数均设中学。

设旗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和人民医院、中蒙医院等文化卫生设施。

莫旗达斡尔族曲棍球运动咒曾编入国家队,多次在国际比赛中为国家急得荣誉,国家体委授予莫旗以“曲棍球之乡”荣誉。

六、兵制、战事

(一)八旗兵:

清初达斡尔族由黑龙江北部地区迁居嫩江流域后,陆续编入各地的驻防八旗。

在二百余年间,充当八旗兵的达斡尔族男丁,始终承担如下三项义务。

(一)应征参战。

黑龙江将军所辖各地驻防八旗中的达斡尔旗官兵,被征调参加的各种战事有67次,累计约有67000余人次。

每次应征官兵少则500名,多则1000余名。

除被调参加抗击外国侵略者和平定国内叛乱的战事外,也参加了镇压白莲教起义、太平军和捻军的军事行动。

他们行军参战的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

(二)巡逻边境。

康熙二十八年,根据《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为界。

当时达斡尔族已经迁居嫩江流域,黑龙江以北变为荒无人烟之地。

为了确保这一地区不被俄国侵占,清政府在国境线上设置了分为每年和每三年定期巡逻一次的敖包各四处。

巡逻边境敖包的任务,主要由布特哈等地八旗派出达斡尔族等官兵完成。

(三)驻守卡伦。

始于雍正年间,清政府为加强边防,在黑龙江将军管辖区域,先后设立93个各种卡伦;伊犁将军所辖的区域,在中俄边境上亦设9个卡伦。

这102个卡伦,分别由瑷珲、呼伦贝尔、墨尔根、布特哈、齐齐哈尔、呼兰等族官兵轮换驻守。

与此同时,达斡尔族八旗兵同其他民族八旗兵一道,参加过修长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伊犁、霍尔巴哈尔台等城的工程,以及在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所辖区域内筑设众多卡伦和驿站的劳役。

(二)中华民国时期

收复海拉尔城中华民国五年,受日本人支持的巴布扎布暴乱军队在林西城败亡,其他部在色布精额和本巴扎布的带领下,北窜盘踞喀尔喀河一带,派人要求与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合作,以实现蒙古独立之目的,遭到达斡尔族副都统胜福等人的拒绝。

翌年,色布精额率领千名匪军,在日本间谍机关的支持下攻下海拉尔城,废除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成立“提都府”。

在海拉尔城,南屯、西屯、莫和尔图等屯的达斡尔族群众,纷纷前往扎敦河、扎兰屯、齐齐哈尔、昂昂溪等处避难。

胜福等人也迁避齐齐哈尔城,要求省方出兵驱逐色布精额匪军,结果未能如愿。

于是,胜福派贵福、凌升、荣安、福尔格图等达斡尔族等官员,潜回满洲里,联系蒙古等族官员,召开各翼代表会议,决定组建1200人的的骑兵队。

是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在额鲁特旗总管兼保安队统领贵福的指挥下,开始攻打海拉尔城,战斗从凌晨持续到第二天午后,方将“提督府”攻占。

色布精额匪军死命在退往喀兄弟喀河途中,被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左厅厅长成德所率领的队伍所歼灭。

收复海拉尔城后,胜福等人恢复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继续行使特别区域的职权。

避难于外地的各族民众,陆续返回原居,重建家园。

(三)伪满洲国时期

国兵

伪满洲国兵役之一。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实行募兵制,士兵多系各地土匪和盲流,不易统御。

1940年4月21日,伪满洲国国务院参照日本国的兵役法,颁布了有关征兵事务的《国兵法》。

规定了凡年满19周岁的男丁都有应征为国兵的义务。

按照规定,应征者必须具有4年以上的文化程度,家庭生活必须富裕。

而家庭生活富裕者,则往往不愿让子弟去当国兵,雇用家境贫寒者的子弟替其子弟去服兵役。

由于所征的名额多,却不要求有文化,只要体检合格,便征为国兵。

关东军所属部队被调往太平洋战场后,急需由伪满洲国军队驻防各地,达斡尔族青年被征国兵者越来越多。

此时《国兵法》名存实亡,采取了抓国兵的措施。

仅以齐齐哈尔市效哈拉一屯为例,当时被逼去当国兵的达斡尔族青年就有21名之多。

解放战争时期

阿尔拉骑兵大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社会秩序极为混乱。

那些暗中与国民党派遣的敌特串通的敌对分子,勾结土匪,组织先遣军、光复军等地方反动武装,流窜乡镇,无恶不作。

是年11月,为了保卫家乡,由莫力达瓦旗的阿木尔扎布、阿特阔、孟能元、涂长青、孟满山等人发起,组建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阿尔拉骑兵大队。

此举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嫩江省委和讷河县委的支持,嫩江省军区、讷河军分区给骑兵大队援助了枪支弹药。

最初该骑兵大队成员多是阿尔拉、西瓦尔图两个努图克的猎民,后来不少具有进步思想和军事知识的青年参加了这支队伍。

阿尔拉骑兵大队下设三个中队,阿木尔扎布任大队长,涂长青为副大队长。

该骑兵大队的指战员们,先后在本旗境内的小都尔本、大都尔本、宝山等屯打击国民党光复军和土匪,歼灭了多股兵匪,有效地保障了地区安定。

12月下旬,民主联军嫩江军区第九去除司令员金忠、政委王文,派遣刚参加革命的达斡尔族青年苏荣扎布,前往喀牙都尔本屯见阿尔拉骑兵大队领导人。

阿木尔扎布等人接到金忠、王文的亲笔信,同意合力解放尼尔基镇的建议。

29日深夜,阿尔拉骑兵大队与来自甘南县查哈阳镇的第九支队会师于尼尔镇西面的大田舍屯后,拂晓前从四面冲进街里,除了以阎家德为团长的7名头目因不在营房得以逃脱外,其余四十余名光复军全被俘虏。

第二天,取缔了敌对势力为迎接国民党“中央军”而建的“治安维持会”和国民党布西县党部,莫力达瓦旗获得了解放。

阿尔拉骑兵大队便驻于尼尔镇,维护社会治安和保障地方政权建设。

不久,该大队整编为蒙古人民自治军骑兵第四十三团。

七、历史事件

蒙古科尔沁部攻掠达斡尔族蒙古科尔沁部有过两次征服和掠夺达斡尔族的历史事件。

其一发生在明朝洪熙年间。

当时科尔沁部迁居嫩江地区,北隔黑龙江与达斡尔族为邻。

蒙古扎萨克图汗通过其科尔沁部北征达斡尔族后,每年向他们索取贡赋。

《蒙古源流》卷六记载:

“图们台吉,遂称扎萨克图汗,共致大国,统治太平,由珠尔齐特、额里克特、达奇尔三部落取其供赋,俾大众安。

“其中的达奇鄂尔,便是达斡尔族。

其二发生在后金天聪八年。

科尔沁部的噶尔珠塞特尔、海赖等五头目,各率所部人马,托言往征北方索伦部取贡赋自给而叛去。

奉命率兵追捕噶尔珠塞特尔等叛首的科尔沁部土谢图济家巴达礼等四人,率部借机达斡尔族的部落,从黑龙江流域掳回很多人口,分为各自的奴隶,历时58年之久。

康熙三十一年,此事被朝廷发现后,科尔沁之王、台吉等不得不把58年前掳回来的已拥有14458人丁的打虎儿、席北、卦尔察三族人口进献于康熙皇帝。

齐齐哈尔城和伯都讷两城建城后,清廷将这些壮丁分驻这两个城市,分别编设佐领,隶属上三旗管辖。

八、城镇驿站

齐齐哈尔城清代达斡尔族聚居的城镇之一,始建于康熙三十年,康熙三十二年竣工。

木城,分内外城。

“内城排木重垣,中实以土,具雉堞之观。

四门皆有楼檐,方一千三百步,崇丈八尺。

外郭因沙阜高下,以土垡,方十里。

东、南、北各一门,西二之,有大小西门之称。

”清光绪八年改建为砖城。

除将军、副都统官府、八旗兵住宅,亦有买卖街。

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自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城后,成为黑龙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代在城北设有一年一度盛大的“楚勒罕”集,设有八旗学堂。

城名源于康熙初年在嫩江西岸达斡尔族村落设置的齐齐哈尔总管,因城址改在嫩江东岸卜奎城。

光绪三十一年裁撤齐齐哈尔副都统,改设龙江府,驻齐齐哈尔城。

中华民国年间为黑龙江督军府所在地;伪满洲国时期系龙江省府驻在地。

1946年至1954年先后为嫩江省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文史儒的兴建,乃达斡尔鼎力促成。

清康熙二十八年,时任齐齐哈尔总管的玛布岱,上奏理藩辽,建议修建齐齐哈尔城,以边防;翌年与黑龙江将军联系再次上奏,获准:

“著不误农时,乘闲筑城”,玛布岱加副都统衔,主持筑城工程。

自康熙三十年至三十十年,达斡尔等族官兵完成筑城工程。

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的同时又设齐齐哈尔副都统,所辖40个佐中,达斡尔族16个佐,后有4个佐调驻墨尔根、博尔多,所余12个佐驻齐齐哈尔城及其周围农村。

光绪三十一年裁撤齐齐哈尔副都统后,达斡尔族八旗官兵集体解甲,定居齐齐哈尔周围务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