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3085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docx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学院名称:

地球科学学院

学生姓名:

****

学号:

********

指导教师:

王大伟(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助教:

杨柳,王儒轩(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时间:

2015.01.17

 

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100019)

摘要: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古称平原、安德、陵州。

德州历史悠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明清时期是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

现存禹王亭、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苏禄国东王墓、四女寺、文昌阁、定慧寺等众多历史古迹。

然而,虽然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长期疏于挖掘、研究和开发,德州的许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对文化资源的发掘也较为薄弱。

本文旨在介绍德州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特色,分析其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城市下一步发展中历史文化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

德州;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发展;

正文:

一、前言:

德州在古代又称平原、安德、陵州、陵县等,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北大门。

德州历史悠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为古黄河别名。

德州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漕运通道,京杭大运河有140多公里流经境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

明清时期是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的德州市下辖2区(德城区和陵城区)、2市(县级市)、7县,是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拥有德州扒鸡、金丝小枣、保店驴肉、德州黑陶等驰名海内外的地方特产。

德州现存禹王亭、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苏禄国东王墓、四女寺、文昌阁、定慧寺等众多历史古迹。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射日”英雄后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滑稽之雄”东方朔、大书法家颜真卿、邢侗等都在德州留下了熠熠生辉的足迹。

图1德州市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注:

2014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陵县撤县设区,陵县改为陵城区;故德州市现在下辖2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2个经济开发区、7个县

可以说,德州是一个有着丰富地域文化资源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为突出的文化特色。

但是,由于长期疏于挖掘、研究和开发,许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没能很好地继承发扬。

研究的力度和规模不够大,对文化资源的发掘也较为薄弱。

因此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应作为今后德州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城市历史要素

2.1历史自然环境

2.1.1地理与气候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

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聊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临滨州市。

距首都北京320公里。

地处黄河故道。

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

已经建成通车的京沪高铁也从德州市境内通过,并建有德州东站。

京沪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从德州到济南国际空港仅需一小时,到天津海港也只用两个小时。

德州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其境内的黄河曾有两次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

由于河流泛道与流速等原因,加之风力堆积的因素,形成了如今起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特点。

现今德州市的跨省大河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跨市的骨干排涝河道为徒骇河、德惠新河和马颊河。

以上河流除黄河外,均系海河流域南系。

除上述跨省、市大河外,市内有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两条:

一是新赵牛河,位于禹城南部,齐河西部,属徒骇河流域;二是六五河,位于陈公堤两侧,属漳卫新河流域。

德州市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2.1.2历史变迁

德州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德州地域和地名已屡经变革。

厘清这些历史变革,对于研究德州历史与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帮助。

德州之“德”源于“德水”。

德水为古黄河别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曰“德水”,以为水德之瑞。

汉置安德县,意在“以其德水安澜耳”。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安德”为“德州”。

今德州主要地域在远古至夏商时期为有鬲氏国;在西周末和春秋战国前期属齐国,战国中后期则属赵国;在两汉、两晋时期为平原郡(国),其郡治在今平原县。

在北朝时期,今德州主要地域为安德郡,其郡治在安德(今陵县)。

隋初将北魏所置安德郡改为德州,始有“德州”之称。

隋朝至清代,德州所辖地域及其属县名称又有很多变革。

今德城区在隋唐宋金先后称广川县、长河县、将陵县,元朝改称陵州。

明朝初期“德陵互易”,德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安德(今陵县)移至今德城区。

明清时期德州(今德城区)因傍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便利而商贸繁荣、文化昌盛,成为著名的漕运仓储之都、军事重镇和运河名城,被誉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

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州所辖县、市(区)亦多有变革。

2.2历史文化遗产

2.2.1历史遗迹

德州是少有的在区域空间上呈现出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特征的城市,其文化分布呈梯次型结构(多数城市是层积型结构,如南京、开封等)。

如果从东向西排列,德州依次表现出三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即以陵县东部神头镇为代表的汉文化、陵县西部到德州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隋唐文化、德州老城区为代表的明清文化。

如果再加上禹城的大禹文化、平原的三国文化、武城的南北朝及隋唐文化等,德州有着历史上几乎各个时期的文化资源。

在两汉、两晋时期德州地区主要属于平原郡,代表汉文化的历史古迹主要有平原君墓、董子读书台、秦汉墓群、东方朔墓、厌次古城遗址等。

其中,秦汉墓群(位于今德州市陵县神头镇)现存汉墓38座,为德州现存较为重要的汉墓遗址。

隋唐时期,德州地区初属安德郡,后属德州,属于此时期的古迹有唐平原郡故城遗址、古贝州遗址等以及文物东方朔画赞碑。

其中,东方朔画赞碑俗称颜子碑,为唐代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为迷惑安禄山的使者而书,字体端庄雄健,气势开张,为书法艺术珍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人称三奇碑,即奇人——东方朔、奇文——夏侯湛的赞文、奇书——颜真卿的字。

此碑也是颜真卿抗击安禄山,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见证。

另外,唐平原郡故城遗址现仍保存有当年的部分城墙,为安史之乱期间太守颜真卿为抵御安禄山叛军而修建。

明清时期,德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安德(今陵县)移至今德城区,因傍京杭大运河而繁盛一时,此时期的历史古迹有苏禄王墓、四女寺古镇、平原的文昌阁与千佛塔以及京杭大运河古河道等。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德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重视和保护。

另外,苏禄王墓全称为苏禄国东王墓,为明永乐年间苏禄国(今菲律宾)东王客死德州后所建的墓葬,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国王墓之一(另一座为江苏南京渤泥国王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在其他各历史时段,德州都基本上拥有代表性的遗址,主要包括传说中的禹王亭、宋元时期的古瓷窑址以及将军庙遗址等。

表1记述了德州市重要历史古迹及文物,表2记述了德州市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1德州市重要文物及古迹列表

唐平原郡故城遗址

董子读书台

苏禄王墓

秦汉墓群

宋元古瓷窑址

四女寺古镇

黄河故道

禹王亭

厌次城址

东方朔墓

平原君墓

古贝州遗址

平原千佛塔

平原文昌阁

东方朔画赞碑(颜真卿手书)

表2德州市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抬花杠

武城旋饼

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

四女寺的传说

运河船工号子

武城架鼓

吴忠八极拳

姑嫂坟的传说

马堤吹腔

德州

2.2.1文化名人

德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居住,迄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从先秦时代开始,德州就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历史上世家、名人辈出,有的对中国历史文化曾产生很大影响,如廉颇、董仲舒、东方朔、刘备、颜真卿等。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东德州(有争议,一说山西运城或山西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董仲舒出生于与德州相邻的今河北衡水境内,德州地区对其甚为尊崇,受其文化影响深远,建有董子读书台等来纪念董仲舒。

东方朔,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是齐文化的重要代表,他的诙谐、机智、幽默带有明显的齐文化特征。

公元191年(汉献帝初平二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

当时的平原县即为现在的德州。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郡(今德州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爆发前,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显露出来,颜真卿便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

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固守平原郡,阻止了安史叛军的迅速南下,为朝廷平叛赢得了充分的时间。

今德州陵县城内仍保留有部分唐平原郡的城墙(图2)。

图2唐平原郡城墙遗址

此外,德州的主要历史文化名人还有后羿(神话传说人物)、邢侗、李之仪、祢衡、卢见曾、董养性,以及近现代的宋哲元、王金铭、任继愈、时传祥等,具体见表3。

表3德州市主要历史文化名人

东方朔

颜真卿

任继愈

宋九嘉

邢侗

李之仪

后羿

祢衡

廉颇

孙清云

董养性

宋哲元

王金铭

时传祥

卢见曾

由于地缘的原因,德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接受多种文化影响,具有地缘文化的优势。

鲁文化、齐文化及其他文化的不同内涵、特征都能在这里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地域文化。

德州人既有鲁人的淳朴厚重,又有齐人的机敏旷达;既有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商业文化的开放胸襟。

2.3城市发展

明朝以前,德州的治所主要在安德(今陵县)。

明朝初期“德陵互易”,德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移至今德城区,现在的德州市区就是从明代所设的德州卫发展而来。

民国时期,德县第一区又名“城厢区”,位于卫运河东岸,为德县县治所在地,今德州大部分在当时属山东省济南道、东临道、武定道,小部分属于直隶省津海道。

建国之初的德州,伤痕累累,百废待兴,建成区面积仅有2.4平方公里,主要道路只有6条土路。

建国后至1978年,德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10平方公里左右,市区人口约12万人,市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5平方米。

漳卫新河

1995年4月,德州撤地设市(地级),改原德州市(县级)为德州市德城区,现德州市区开始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展开。

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编制,相继打通了十几条城市主要干道,新建了新湖公园、儿童乐园等大型旅游景观,各种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2003年全市总人口已达到544万。

十六大以来,德州市城建工作发展更加快速。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向四方扩张,特别是加大东进力度,相继启动建设了经济开发区和河东新城。

市区道路四通八达,新建、改造了长河大道、广川大道等30多条道路和新河大桥、东方红桥、杏园桥等5座桥梁,建成了全长49公里的城区外环高速路,“十纵七横一环”的城市框架进一步完善。

图3山东省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到目前为止,德州市已高标准完成“三河六岸”相关规划,正继续实施“西优东进,北延南控”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完善以三条自然水系贯穿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

重点建设老城区、新城区、东部高铁组团,形成“两主一副三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分区与布局。

上图3为德州市政府于2012年发布的德州市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下图4为德州市城区最新区域图(以外环路为界)。

图4德州市城区最新区域图(以外环路为界)及市区路网

随着城市建设,德州市一系列标志性建筑也随之建成,主要有德州太阳谷、德州博物馆、新湖风景区、九达天衢牌坊、市中心广场等。

图5德州市标志性建筑

(注:

1为德州市博物馆,2为德州市中心广场,3为九达天衢牌坊,4为德州太阳谷)

三、历史要素保护现状与问题分析

3.1保护现状评价

德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但由于长期疏于挖掘、研究和开发,许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对文化资源的发掘较为薄弱。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德州的许多历史古迹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大部分已经损毁。

例如,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德州城墙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被拆除;历史悠久的唐平原郡古城墙目前只剩余几个土堆(图2);建于明初的文庙(今陵县城内)在文革时遭到拆除,目前只有其大门(棂星门,曾作为陵县进修学校的校门,图6)得到保留;客死于德州的菲律宾古苏禄王的陵墓也曾在民国时期遭到毁灭性破坏。

到目前为止,德州市境内大部分历史古迹都得到了保护和修复,尤其是在德城区境内。

例如,苏禄东王墓虽然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但经过多次修复,目前已成为德州市境内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而随着大运河沿岸保护工作的加强,大运河德州段的重要遗址(如四女寺古镇、德州古运河码头)也得到了重点的保护。

以体现运河文化为主题的运河公园、以董子读书台为主题的董子文化街以及德州运河历史文化博物馆等都已建成。

图6陵县文庙大门——棂星门

注:

左为历史照片,右为现在的棂星门(门匾已换为陵县进修学校)

3.2问题分析

就我看来,目前德州市对历史要素的保护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只片面的重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而对历史要素的保护却不够重视。

德州市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真正受到重视并重点保护的却很少,很多历史遗迹都没有被挖掘、研究和开发。

例如陵县的唐平原郡古城墙,并没有专门的保护措施,甚至存在从城墙上取土的行为。

其次,对历史要素的保护存在着区域不平衡性,德城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保护工作做的相对较好(如苏禄王陵墓和“九达天衢”牌坊等都得到了开发和保护),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的很多历史古迹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陵县神头镇的秦汉墓群和东方朔墓目前只剩下一堆堆的封土,就像一个个小土丘),很多在农村的遗迹都已经被完全破坏。

另外,就是对遗迹的保护本身存在问题。

历史遗迹应该进行修复,但修复的前提是尽量保持其原有的东西,而目前德州的一些历史古迹在修复完成后已经完全看不到原来遗迹的一丝痕迹,几乎完全就是现代建筑。

保留遗迹的原貌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四、城市历史要素保护的建议

由于德州市对文化资源的发掘较为薄弱,所以其有着更大的发掘潜力和开发空间。

关于德州市历史要素的保护,我有以下几条建议。

(1)加强重视程度,加大保护力度,从宏观上考虑规划问题。

加强与市规划、文物、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做好规划定位。

针对不同的文物古迹,做出各自专门的开发和保护方法。

要努力做好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对于还未重点开发的古迹,也应加强保护工作,不能使其遭到更多的破坏;

(2)加强历史发掘工作和宣传工作,从而进一步开发旅游业。

例如,陵县历史博物馆有很多文物,但基本上是简单地陈列,使观者不能很好地从中解读历史文化,所以应调整布局和加强宣传。

旅游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保护资金。

当然对于很多还未开发的古迹,应以加强资金投入和修复为主,之后再进行旅游开发;

(3)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目前德州市对历史古迹和各种文物的保护与开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大型的旅游项目也已经建成,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却显得相对匮乏。

如德州扒鸡、陵县黑驴、乐陵金丝小枣等地方特产虽然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仍然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空间;抬花杠、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武城架鼓、运河船工号子、马堤吹腔、武城旋饼、吴忠八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待于加强保护和进一步的开发;

(4)德州曾是大运河沿岸重要的码头,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漕运通道,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对运河文化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京杭运河流经德州两县一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需要后代子孙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而且迫切需要今人加以发掘、整理、继承和发展。

例如四女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由于历史上各种因素的破坏,德州段运河已很难找到能够反映这一段历史文化风貌的乡镇、村落,唯一具有一定保护、开发价值的就是四女寺古镇。

以上几点就是我关于德州市历史要素保护的建议,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免存在漏洞与不足,但可作为参考进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其常等.德州年鉴.中国文史出版社.山东省德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2012.08

[2].季桂起.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与德州城市发展.德州学院学报.2008,24

(1)

[3].季桂起.地域文化与德州城市发展.德州学院学报.2010,26(5)

[4].刘学飞.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特色构建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5

[5].王冰.城建档案视角下的城市建设文化发展——以德州市城市建设发展为例.山东档案.2010.02

[6].徐艳芳.德州市对外交通与城市用地拓展关系研究.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

[7].庞金殿.隋朝之前德州地域及地名的历史变革.德州学院学报.2013,29(5)

[8].庞金殿.隋朝迄今德州地域及地名的历史变革.德州学院学报.2014,3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