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3093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docx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

编写人

朱庆敏

编写

时间

2013-2-26

使用

时间

2013-3-4

审核人

肖文华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明清两朝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史实,认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②掌握“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的特征和依据。

③了解“抑商”与“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加深学生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全面高涨局面的认识。

②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抑商”与“海禁”等政策,及从横向上与当时世界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近代前夜中国经济在世界大潮中的落伍,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外开放、与时俱进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解析]

重点:

1、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难点:

1、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和基本特征及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前夜中西方历史发展的逆转。

[学习过程]

 一、首看昨日成就辉煌——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材料:

中国人口,在明代以前,据官方的统计,是在5000-6000万之间,入清以后,人口迅速增长,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突破一亿,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人口增加到2亿,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增加到3亿,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人口增至4亿。

从中国历史上看,从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5900万人,到乾隆六年突破一亿,用了1740年,而从1亿增到2亿,只用了24年,从2亿到3亿,仅用了25年,从3亿到4亿只用了45年,由此可见清代人口数量增长之多,发展速度之快,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导问1:

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使得解决温饱问题尤为重要,明清时期是如何解决难题的呢?

 

二、次看明日孕育希望——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材料:

施家致富史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

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导问2看了故事你发现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理论在先

材料:

货币和商品……开始并不是资本。

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

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

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马克思《资本论》

导问3从这段材料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典型跟进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集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苏州府志》

导问4从材料中我们能不能体会到马克思所讲的关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应具备的条件呢?

 

做一做:

请根据你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的认识将下列文字填入相应的框里:

①货币、生产、生活资料所有者②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③雇佣④被雇佣⑤手工工场

三、再看现实艰难成长——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导问5:

阅读本目回答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有哪些?

 

材料

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

国家政策之二——海禁闭关政策

导问6: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闭关政策?

后果如何?

 

四、近代前夜危机——中衰西盛

做一做:

绘制表格,将近代前夜中西方历史差距进行比较

经济

政治

军事

外交

观念

中国

西方

想一想:

通过上表的比较,请你概述近代前夜危机的表现,并分析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体系构建】

 

【巩固练习】

A组(基础题)

1.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该图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  )。

                 

A.出现了农村集市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D.城镇商业繁荣

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3.清朝规定:

“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戍军。

”这是反映(  )。

A.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

B.保护远洋渔业

C.加强对人民控制

D.禁海闭关政策

4.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有(  )。

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展开斗争

A.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②③D.③④

5.明清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①鼓励垦荒 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③实行“海禁” ④对商品征收重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D.①②③④

6.康乾盛世之际,孕育着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的因素有(  )。

①统治者缺乏世界眼光,愚昧无知,固步自封 ②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阻碍 ③文化专制的影响和鄙薄科学技术的后果 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B组(能力题)

7.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

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相当繁荣

8.下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某座城市的商馆情景,在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

这座城市应当是(  )。

A.上海B.北京

C.南京D.广州

9.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赋税制度的改革,收取货币地租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0.史学界认为:

资本主义在西方逐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历史。

然而中国在这个时候却渐渐的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

A.中国航海业地位一落千丈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掌握主动权

C.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

“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

“(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

“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分)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现象是否相同?

为什么?

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3分)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餮(早、晚饭,这里指生存)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梏(空虚),两者相资为生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

”“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鸡豚、肉食也而税;耕牛骡驴一畜产也而税……搜刮于十五郡之中,遍及一百六十州县之内。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户”与“小户”各指什么?

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分析这种关系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答案

导问1:

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使得解决温饱问题尤为重要,明清时期是如何解决难题的呢?

温饱问题也就是“衣食”问题。

在“食”的问题上,一方面,提高水稻种植技术,扩种双季稻,提高亩产量;另一方面,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

在“衣”的问题上,大力推广植棉,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导问2看了故事你发现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导问3从这段材料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见课件

导问4从材料中我们能不能体会到马克思所讲的关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应具备的条件呢?

材料中“大户张机为生”,靠手中资金、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剥削增殖财富。

“小户趁织为活”“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说明工匠完全脱离土地,失去任何生产资料,惟靠受雇出卖劳动力为生。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显示了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

这样,资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机户)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者(机工)在市场相遇,产生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做一做:

请根据你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的认识将下列文字填入相应的框里:

①货币、生产、生活资料所有者②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③雇佣④被雇佣⑤手工工场

导问5:

阅读本目回答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有哪些?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

2、重农抑商政策

3、海禁闭关政策

4、其他……

 

导问6: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闭关政策?

后果如何?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市场狭小,具有自我封闭性,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直接原因:

巩固统治,惧怕农民造反,担心中外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进行消极抵御;

后果:

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中国被工业文明遗弃,落后于世界潮流。

经济

政治

军事

外交

观念

中国

自然经济

占统治

地位

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装备落后海防松弛

闭关锁国

顽固守旧

妄自尊大

西方

资本主义

工业强国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殖民扩张

开放进取

勇于探索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答案

A组(基础题)

1.解析 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并施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品经济仍得到发展。

答案 D

2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状态,“机房”是早期手工工场,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 D

3.答案 D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的“机匠”、“机户”之间的斗争说明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存在劳资斗争,雇佣工人为改善待遇而斗争。

②不能从材料中分析得出。

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5.解析 闭关政策和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世界潮流。

答案 C

6.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了中国历史的新方向,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是中国衰弱的因素。

答案 B

B组(能力题)

7.解析 材料中“末”指工商业,“本”指农业,弃农从商的人越来越多,说明商品生产及交换的发展。

答案 D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18世纪末19世纪初全国只有广州一地允许对外贸易,因此只有广州才有可能出现这些国家的国旗。

答案 D

9.解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显著标志就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D项仅仅说明当时中国经济很发达,处于世界的前沿,并不能就此推出中国处于近代前期。

而C项典型的体现了当时的雇佣关系。

10.解析 明清时期,由于中国长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在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 C

11\答案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

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

不同点:

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

(3)不同。

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

起了阻碍作用。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2、

(1)大户与小户:

①“小户”指的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早期雇佣工人。

②“大户”指的是雇人劳动的工商业经营者,即早期资本家。

关系:

大户与小户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实质:

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是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生产关系。

(2)主要原因:

明政府对手工工场进行多方面的限制和盘剥,使机主丧失生产经营主动权,征收苛捐杂税,严重影响了手工工场的扩大再生产。

【巩固练习】

1、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指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说:

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中国人在文化上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同时导致其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而后更逐渐发展为对外界冷漠的内向型心态。

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3、“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

”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4、下列明清时期(1840年前)出现的社会现象中,最能反映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是

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D.“奏章票拟,主之内阁”

5、“(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板则利嬴,得八、九板则缩。

”材料反映的准确的信息是

A.炉场生产分工明确B.炉场生产规模扩大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D.生产以赢利为目的

6、《明经世文编选录》载:

“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实行海禁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7、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8、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依仗官府势力)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过斗争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③④D.②③

9、1585年(明万历十二年,)广东顺德县耕地总量88.4万亩,据县志记载亩产约1.8石米,米时价约每石0.5两白银,官府计划征收土地赋税约5.8万石米,实际征收入库2.9万两白银。

对该史料分析正确的是(明朝起止时间:

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

①明朝中期顺德县以货币形式征收农业税②明朝顺德县农民的农业税负担沉重

③当年顺德县农民的粮食结余足以维持温饱④明朝时期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A.①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④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

ACCCC

合作探究

【探究二】答案:

拜金、重商和倡奢。

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

(或激化阶级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利用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并且提出较高的归纳、概括能力要求。

巩固练习

1、【解析】材料大意:

金银财宝、富丽堂皇的房屋,遇到各种灾害瞬间就消失了,只有田地不会有什么损耗。

所以绅士、富商、普通手工业者、商人等,有了一些财富后都用来置办田地。

本题实则考查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有钱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再发展。

其他AC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

2、【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人的盲目自大心态,C项乾隆的话反映了这一点。

其他三项则体现了中外交流。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

A项为明朝时期徐光启的著作;B项负责清朝对外贸易的商人;D项属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

3、【解析】题干强调了海禁政策出台与朝贡贸易的关联性。

结合所学知识,海禁政策是因日本浪人与国内非法商人勾结在一起,时时侵扰沿海地区,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有戚继光抗倭,进而实行海禁政策,ABD三项都片面理解,答案为C项。

3、【解析】A体现的是商人经商致富后购买土地进行地租剥削而非用于扩大再生产;C反映的是封建统治者减轻人头税;D主要是说明内阁的职权,C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从世界发展潮流看,资本主义确立更重要,而B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4、【答案】A

5、A

6、【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自由劳动力在增加,市场在扩大,手工工场的技术不断发展,商品买卖频繁,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切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7、【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清朝雍正年间苏州的机户勾结官府禁止机匠罢工。

结合各选项说法,第①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清政府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内容;第②项说法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本题选③④项,说明当时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行过斗争。

8、【解析】考查明朝赋税制度。

由题意可知,县总产量88.4×1.8=159.12万石,折银159.12×0.5=79.56万两白银,与5.8万石和2.9万两白银相比较,以及土地赋税5.8万石折银即为2.9万两白银,显然②项说法错误,③④并未从材料中体现。

只有①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