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3095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

1.1.2项目申报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申报单位负责人:

1.1.3项目执行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执行单位:

项目执行单位法人代表:

1.1.4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法人代表:

1.1.5项目建设地点

   辋川镇:

梧山、许厝、庄上等3个行政村;

   螺城镇:

王孙行政村;

   净峰镇:

莲峰、杜厝2个行政村。

1.1.6项目总体目标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点,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项目区实际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广泛吸纳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推进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积极培育发展具区域比较优势的蔬菜和水产两个主导产业,在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和明显提高的目标下,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技术,构建由生物、信息、材料、管理、营销、培训等要素综合集成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体系,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高效化。

把项目区建成“布局合理化、种养科学化、作业机械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管理民主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环境良性化”的大型农业现代化项目区,成为推动本县、市、省乃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基地,并成为闽台农业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参与国际现代农业竞争的前沿阵地。

1.1.7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

主要是:

①蔬菜、水产优质高效良种的引进、驯化、选择、繁殖、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

②无公害高效蔬菜、水产产品种养技术示范;

③设施农业高效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示范;

④有机复合肥料应用技术示范;

⑤蔬菜节水灌溉和养殖场水质调控净化技术示范;

⑥蔬菜、水产品绿色加工、包装、贮运新工艺示范;

⑦蔬菜、水产品质量及安全标准速测技术示范;

(2)产业基地设施与农业机械化装备

主要是:

①现代化种植(养殖)场整体规划及建设示范;

②无公害种(养)基地本底调查、水土有害物质降解技术示范;

③沿海地区种(养)区防风、洪、旱、污体系的建设;

④节水灌溉及水质调控设施、设备配套与合格装配示范;

⑤多种经营地区现代化农(渔)机具装备选型及其应用示范;

⑥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与管护规范示范;

⑦农业信息网络及农业推广培训中心建设、应用和管护示范;

(3)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

内容有:

①无公害生产基地安全生产力的保护和提高;

②种养业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

③项目区生活用水洁净化设施与技术;

④项目区休闲观光与体验教育农园的建设;

(4)农业经营组织与管理体系建设

内容是:

①公司+农户经济联合体的构建和运作模式;

②多形式土地流转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效果示范;

③外向型龙头企业对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作用范例;

④现代化农业培训和农业推广服务对提高农民素质效果示范;

⑤项目区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示范;

⑥示范项目运行管理、目标管理及资料档案管理现代化示范;

1.1.9项目总投资与资金筹措

项目计划总投资435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900万元,省、市、县财政资金2100万元,企业及群众自筹资金1350。

1.1.10项目主要经济评价指标:

项目区建成后,到第四年实现相对稳定的生产,达产期年均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①项目总投资43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459万元,无形资产投资441万元,流动资金450万元;②达产期年销售收入11590万元;③总成本6904万元;④营业利润3526.01万元;⑤销售利润3537.6万元;⑥新增农业产值11590万元;⑦销售税金及附加1159万元,所得税1163.58万元;⑧新增农民纯收入3607.5万元;⑨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达53%(所得税后);⑩财务净现值10%;⑾项目投资回收期3.93年(税后)。

1.1.11项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社会效益方面:

将①提供本县及辐射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样板,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进行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②为社会提供优质无公害农(水)产品,其中:

无公害优质蔬菜3.5万吨;水产品250吨,丰富菜篮子,满足人民生活需要;③引导并吸纳农民进入高效的二、三产业,年可提供劳务收入近6000万元;④促进项目区农村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大辐度提高农民绿色证书获得率;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农户达80%以上。

在生态效益方面:

①项目区通过科学规划和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蔬菜、水产业生产,并促进农渔结合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②通过监测项目区水、土安全生产有关参数,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减少水体、土壤污染,提高农(水)产品安全性,提供洁净饮用水;③通过项目区防护林建设,改善抗风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通过灌排体系的合理分布和沃土工程,降低埭田次生盐渍化,提高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具体的指标为:

①劳动生产率24000元/劳.年;

②主导产业产值占项目区总产值60%;

③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2%;

④农业机械化作业率60%;

⑤现代设备装备率75%;

⑥服务体系农户覆盖率80%;

⑦农民绿色证书获得率80%;

⑧科技进步贡献率60%;

1.2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申报200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的通知》;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的意见》;

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5、《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试行草案);

6、《惠安县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7、《惠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8、《惠安县走马埭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规划1997-2005》;

9、《惠安走马埭现代农业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10、《惠安县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农业区划》;

11、《惠安县2000年统计年鉴》;

第二章 项目背景

2.1项目准备过程

项目区所在县惠安县,经济实力较强,已连续六年获得福建省经济“十佳县”和“十强县”称号。

据2001年统计,工农业总产值203.67亿元,农业总产值29.45亿元。

三资企业372家,年产值27亿元,出口总额67.44亿美元。

从项目区来看,人民生活水平较高,200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650元,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倍以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见附表1)。

目前,项目区农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为45%,日常消费结构支出趋于合理。

项目区位于惠安县城东北,国道324线东侧,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原为惠安稻谷主产区和渔业区。

1989年初,项目区耕地被福建省列为首批重点耕地保护区之一,基本耕地得到有效保护。

1994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福建途经项目区时,看到这里出色的耕地保护,深有感触地说“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自1989年以来,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1989年到1996年的7年间,项目区共投入800多万元,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加之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区内的农田基本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

在经营项目建设方面,至2001年,省、市、县各级政府亦累计在项目区投入了1500万元以上。

为使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并对泉州市的农业发展起到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1997年泉州市委提出“把惠安走马埭建设成为泉州市农业的形象工程”的发展目标;同年5月,惠安县成立了走马埭现代农业示范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规划,编制了《走马埭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规划》,上报福建省政府,并于10月获准纳入全省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规划》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从1997年-2005年,用八年时间,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项目区建设任务。

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在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粮、蔬、果、牧、渔综合发展的新格局,并先后吸纳了中绿、大明两家公司从事蔬菜保鲜出口的龙头加工企业和泉峰、惠丰两家从事水产品生产的企业进点经营并参与项目建设。

在极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惠安县政府十分重视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整体水平。

2001年12月,受惠安县政府的委托,福建农林大学对惠安走马埭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研究组由农业经济、畜牧、作物、植保、科研管理、农业信息等学科的专家组成,进入实地考察,就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人力技术资源、生产现状、农产品市场供求现状、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及前景等进行了调查访问,并收集相关资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编制了《福建省惠安县2002-200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呈报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经专家论证和评审,确定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申报200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适应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新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品种质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本项目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并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确定以优质和特色蔬菜、水产为主导产业的主要建设示范内容,既适应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也符合国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战略方针。

泉州市对该市1997-2005年农业结构与布局作了全面规划,提出泉州市农业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出发,继续优化农业结构。

计划把项目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农业科研、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教育、推广、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形象工程,以此带动泉州市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展蔬菜、水产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促进泉州乃至福建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2.2.2符合省、市、县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技的长远规划

项目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广泛吸纳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培育发展具区域比较优势的蔬菜和水产两个主导产业,通过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技术,构建由生物、信息、材料、管理、营销、培训等要素综合集成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体系,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高效化。

其建设目标和内容与福建省“作为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省份,应在研究应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泉州市“科技兴市”和惠安县“依托农业高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农业指导精神和规划思想对接紧密。

2.2.3有利于借鉴和吸收台湾先进农业科技,提高示范效应

泉州惠安位于福建的东南沿海中部,与台湾仅一海之隔。

自然气候和农业生产条件趋同,借助独特的人缘地缘优势,通过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可以加强与台湾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合作,把其设施农业、精致农业、集约农业、持久农业、高效农业等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的内涵吸收过来,并引进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直接进入高起点的发展。

不仅符合新世纪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农业区域应用科技的积累水平。

这必将会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为海峡西岸繁荣带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超前的示范样榜。

2.2.4有利于把当地农业带入国际经济一体化

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TO,对外开放也进入一个新纪元,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即面临大量境外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给我国农产品市场带来了新的冲击,但同时和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农业合作、交流机会将不断增加,又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机遇。

在惠安走马埭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可以促进当地与国际的农业合作和交流,加速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惠安将可借机发展亚热带名优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农产品全球化的竞争,并以此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2.2.5有利于促进惠安县跨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生态农业的世纪,要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和生产无公害的健康绿色食品。

因此,探索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惠安走马埭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均采用无害化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无公害蔬菜和水产生产技术生物与化学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生物复合肥料和绿色饵料的使用、以及沼液无害化应用技术、节水灌溉和水质调控等先进实用科技的应用,将使示范区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食物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产系统,为泉州市的农业逐步朝节约、高效、保护环境和无害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2.2.6有利于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惠安县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农产品出口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发展外向型农业已经成为惠安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项目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状况,在加强基础设施、投入要素、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建设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有力的措施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

这为农户生产优质农产品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动农户按国际标准的要求去生产和加工,使其产品尽快达到国际要求的标准。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在项目区内形成以无公害蔬菜和水产产业化两大农业技术体系,逐步达到在品种选育、种(养)技术、农药使用、施肥料、灌溉及产品检测等技术符合国际规范要求,为农产品出口创汇、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2.7有利于加速当地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促进示范区农村产业规划、乡村建设与旧村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村建设整体效益。

有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就有了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要求。

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则盘整了区域土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大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加速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

可见,本项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非常必要。

2.3项目执行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执行单位为惠安县人民政府,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主要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实施安排和效果考核。

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具体执行工作,包括人员的协调、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日常管理等工作。

县计委、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农机局、财政局等有关单位和辋川、螺城、净峰三镇协同参与经营管理指导。

在政府的组织下,从以上单位抽选精干的管理人员52名,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25人,专业涉及园艺、生物、植保、畜牧、农机、环保、电脑、农经等。

2.4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基本情况

技术依托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有65年办学历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除从事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外,每年还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200多项,1978年以来取得近600项研究成果,其中300多项获国家和部省级的科技进步成果奖,这些成果大多已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在农业现代化规划、发展无公害农业对策研究、蔬菜育种栽培及植保、蔬菜加工食品厂“三废”治理等方面取得的获奖成果,可为示范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水产现代化示范项目上,引入拥有相关成果的高级专家,联手进行技术指导。

在农业组织与经营管理、农业设施与装备、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诸示范项目方面,有相关农、工、经、管、理、文多学科的协力支撑。

学校参与本项目的领衔专家是:

张春霞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是农林经济管理专家,专家组负责人,协调与项目实施单位的联系,调配专家组成员实施技术指导工作。

2.5项目经营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协会

项目协作单位为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大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和泉峰水产综合开发公司、惠丰深海养殖有限公司。

其中,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创建于1995年,是集基地建设、产品生产、保鲜、深加工、贮藏运输、出口营销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企业,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200万元,农产品生产基地2.7万亩,建有蔬菜加工厂和冷库,在项目区种植引进的优良蔬菜近万亩,向国外供应各种新鲜、速冻的优质蔬菜,2001年总产值1.1亿元,出口交货总值1250万美元,创税利1500多万元;大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又一家在项目区内进行蔬菜种植和加工出口的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于1998年成立,翌年进入示范区,在区内已建有设施农业栽培和露地栽培蔬菜的生产基地、加工厂和冷冻厂,产品也销往国外;泉峰水产综合公司是以优质水产品人工育苗为主的企业,自2000年以来,已筹集资金110万元,主要从事鲍鱼和贝藻养殖,已建有蓄水池、育苗池、孵化池、催产池、饲料池等131个,先后购买亲鲍1300粒,至目前,已培育出鲍鱼苗380万粒,为本地和外地养殖户提供鲍鱼苗种365万粒;惠丰深海养殖有限公司以发展外向型深水网箱养鱼为主,是闽台合资企业,于2001年创办,主要从事名优珍海产品养殖。

首期投资600万元人民币,引进台湾高科技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8座,从事青石斑鱼等名优珍海产品养殖,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香港等东南亚地区。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及项目保证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项目区中心示范片位于惠安县城东北部,国道324线东侧走马埭,东临湄洲湾鲤鱼岛海域,西以324国道为界,北靠泉港区(肖厝),南邻惠安县城,漳泉肖铁路和福厦高速公路交通大动脉从项目区贯穿而过,海运有辋川港500吨杂货码头,可达沿海各港区,陆海交通十分便利。

全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00亩,涉及辋川、螺城二镇的5个行政村;项目区的水产示范片位于惠安县东部大港和湄洲湾之间,是以渔业为主的沿海地区,水产养殖面积达19015亩,养殖产量占全县16%左右,属净峰镇。

3.1.2气候资源

项目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春夏两季为主要雨季,全年总降雨量在1250mm左右;太阳辐射较强,全年日照时数达2180小时,最低气温8.9℃,最高气温35.5℃,年平均气温20.1℃;全年无霜期360天以上,≥0℃平均积温7455℃,≥10℃活动积温6984℃,作物越冬条件好,适宜多种作物和鱼藻生长。

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年平均3.5次,台风季节多集中在每年5-10月。

全年东北风最多,夏季则以西南风最多,海堤内种有防护林可降低风力。

3.1.3水资源

项目区地表水水资源丰富,区内有锦阳溪、林辋溪两大溪流以及破溪等5条小溪集雨面积157.6KM2,年径流量达12000万m3左右,可供采集的地下水贮存量6800万M3,有效供水量可达13500万M3,能满足项目区约5600万M3农业需水量。

锦阳溪上游有库容3060万m3的中型水库“菱溪水库”,可调节农业供水,农田灌溉水质量达绿色生产标准,能满足无公害蔬菜种植的需要。

沿溪修建水闸蓄水,建设抽水机站,田间工程配套率达85%,灌溉保延率可达90%以上,汛期可排洪入海。

3.1.4土地资源

项目区耕地总面积为15000亩,耕地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红壤和潮土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项目区的土壤质量,“九五”期间惠安县在走马埭实行全面的改土工程,主要内容一是实施“改低工程”,进行改土、改水等;二是实施“沃土工程”农家肥和绿肥、作物秸秆回田、肥料三要素科学搭配使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三是进行土地平整、建设标准农田。

经过几年改土工程的实施,目前项目区的土壤理化性状、有机质含量等,基本达到了高优农业所要求的标准,土地产出率较高。

3.1.5生产现状

项目所选择的蔬菜和水产两个产业是惠安县农业的二大支柱产业,其中蔬菜种播种面积达6.1万亩,占农作物面积的10%左右;水产业产值18.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7%。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惠安县通过各种渠道每年投入900万元,扶助蔬菜、水产业的发展,政策效益发挥了作用,并有资金投入具体项目,基地达227个,示范基地的产值达5亿元,为全县农业产值的16.9%,公司+农户、村委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已显现生命力。

项目区在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培植蔬菜、水产两大主导产业,是目前惠安县的高优蔬菜和水产生产示范区,现建有近4000亩的高标准蔬菜基地,年出口创汇近7000万元;水产示范片净峰镇的养殖面积已达19015亩,主要养殖缢蛏、牡蛎、花蛤、紫菜和海带,尚可利用的浅海滩涂有17万亩,渔业产值达2.1亿元,目前养殖业年产量为43520吨,给当地渔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

项目区目前有中绿、大明、泉峰和惠丰等四家从事蔬菜生产与加工、水产养殖的龙头企业,在这四家龙头企业的协作下,进行产、加、销一条龙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已引进试验、示范成功的蔬菜、水产品种有数十个,采用种(养)先进科技,使生产有明显提高。

示范区蔬菜年均亩产值由1300元提高到13500万元以上,比建设前增加近10倍。

目前,示范区的蔬菜和水产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少部分进入国内市场和一些蔬菜水产品经营公司。

3.1.6基础设施

自1997年至今,项目区进行了持续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新建排灌渠58条,总长23.5KM,埋输水管6KM,建节水闸23座;新修机耕道25条、12KM,建桥梁21座;架输电线路1000M。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水利排灌系统、机耕道路通畅、田间电气配套,大大改善了示范区的生产条件。

项目区目前种植业的耕作、灌溉、植保、运输机械化作业率为70%,收获、种植机械化作业率为40%以上;水产业的饲养、水保、捕涝、运输、贮藏机械化作业率为60%。

在农业服务方面,项目区培养和引进8-10名有关作物、生物、电脑、农经、农机、环保等专业的技术骨干专门负责农业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每镇建立功能齐全的农技服务站,配备6-8名工作热心、责任心强、技术扎实的农业技术人员,每个行政村配备2名专职农技干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1个农业科技示范小组,抓2-3户重点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以项目区为中心,镇为基础,组为重点,上下连接配套的现代化农技推广网络。

从加工能力看,目前,有中绿公司、大明公司两家加工企业,具备了蔬菜保鲜、冷藏和净菜加工的一系列先进设备和技术,从事蔬菜保鲜加工出口业务,农产品对外市场畅通,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和销往国内的福州、厦门、上海、北京等市场。

3.1.7人力技术资源

项目区涉及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3865人,占32.4%。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3265人,占项目区农村劳动力的30.23%。

其中,大专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达200人。

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项目区培育和引进了中绿、大明、惠丰、泉峰等四家农业公司,并以其为龙头负责示范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技术服务工作,这些公司现有农业技术人员近1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8人,中级职称者40人,初级职称者50人,同时聘请了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农科院、福建师范大学、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从事作物、园艺、植保、养殖、加工、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等方面的专家教授17人,承担技术指导工作。

因此示范区的整体人员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为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目前,项目区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是全县最高的。

3.1.8项目区所在县乡财政及农民收入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惠安县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已连续六年获得福建省经济“十佳县”和“十强县”称号。

据2001年统计,工农业总产值203.67亿元,农业总产值29.45亿元。

三资企业372家,年产值27亿元,出口总额67.44亿美元。

从项目区来看,人民生活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