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3146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docx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

高考语文我与地坛(节选)专题1

2020.03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

B.半途而费窸窸窣窣祭坛雕栏

C.旁征博引九坛八庙安详车辙

D.撕叫不停骄阳高悬倔强羞涩

2,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tán)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

B.炫耀(xuàn)坍圮(pǐ)嘈杂(cáo)蝉蜕(chán)

C.熬夜(áo)肆意(sì)灼烈(zhuó)譬如(pì)

D.姿势(zhī)斟酌(zuó)步履(lǚ)教诲(huì)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荫蔽  林荫  禁锢  幽暗B.璀璨  震撼  滞留  嬉戏

C.穹窿  别墅  悖谬  冰凌D.盎然  肃穆  炫目  休憩

4,选出加粗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圣地(shèng)尘嚣(xiào)荫蔽(yīn)摇动(yáo)

B.朝拜(cháo)栽种(zāi)坟墓(mù)埋葬(zàng)

C.栅栏(zhà)禁锢(gù)穹窿(qióng)震撼(hàn)

D.温暖(nuǎn)石棺(guān)悼念(diào)谦逊(xùn)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开翅膀,忽悠一下()空了;树干上()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弯了草叶轰然坠地()开万道金光。

A.甩疾展凌停弄砸

B.甩速展升停压砸

C.捋疾支升留压摔

D.捋速支凌留弄摔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只要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就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的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见解。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7,阅读《我与地坛》,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2.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哪些东西不能改变?

仅仅是这些具体景象本身吗?

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

3.第二节中有一段话: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想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

”其中画线部分有何深刻意蕴?

4.文章最后一句说: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撤,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

 

5.你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如何理解地坛?

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宿命(sù)炫耀(xuàn)坍圮(tānpǐ)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ì)熨贴(yùn)荒芜(wú)历尽沧桑(cāng)

C.玉砌(chè)恪守(gé)地坛(tán)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ì)教诲(huǐ)猝然(zú)亘古不变(gèng)

9,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失魂落魄亘古不变淡褪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坚忍不拔弥漫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心神恍惚荫凉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娇阳高悬熨贴声名狼籍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没有渊博的修养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写不出伟大的作品的。

B.我们青年缺乏的是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不足。

C.如果迅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中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D.曹丕依仗权势,威逼曹植,要他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否则,便不饶恕他。

11,把下面的一段简讯浓缩成25字的“一句话新闻”,并修改其中一句较不连贯的句子。

据新华社北极点5月6日电:

4月24日出发,战胜了严寒、风霜、冰裂、冰移的考验的7名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异常复杂的冰面地形中徒步行走了350公里,经过13天的艰难跋涉,于格林尼洛时间5月2日55分(北京时间10时55分)胜利到达北极,在北极点上插上了五星红旗。

这是我国科学考察工作队战胜重重困难之后,首次抵达北极点。

(1)改句:

(2)一句话新闻:

12,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B.狂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C.风儿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D.狂风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13,下列各句都用了“居然”一词,用得不对的一项是(  )

A.王勤出差已有十天了,大家都希望他今天能回来,下午他居然回来了。

B.接连下了七八天大雨,出门不得,今天居然转晴,怎能不叫人高兴呢?

C.他把撒在地里的稻穗一一拾起来,一称,居然有四十多斤。

D.这个虽然只有二十六岁却已作案多次,劳教过两次的罪犯,在他犯罪的过程中,居然每次都能得到庇护。

14,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一项

四百多年里,___________,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A.围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影。

B.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C.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D.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15,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B.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

C.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

D.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然而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

16,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梦想成真只属于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炮制,就可以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其实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是要看他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A.但如果却无论

B.但如果而无论

C.如果只要也不管

D.因为如果却不管

17,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个女人早年十分俊俏,而今已经憔悴的脸孔,透着愁容,但她的丈夫一瞅她,她就竭力装作安之若素,露出一丝笑容。

B.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脱颖而出,真是沧海横流,显出英雄本色。

C.小明犯的错误并不是很严重,还没有触犯到校纪,不足为训。

D.1949年初,我人民解放军挥师华北,包围了北平。

经过多次的谈判,我军与国民党北平守敌达成了城下之盟,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18,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以前他不喜欢这工作,后来为完成任务,只好研究一番。

现在,他,简直爱上这工作。

A.不钻研就不行B.越有兴趣越研究

C.越钻研越有兴趣D.越来越深入地研究

19,黑暗回忆--怀念《黑骏马》

乔丽华(文学博士,上海鲁迅纪念馆馆员)

有一些朋友,失落了觉得可惜,找回来却已是面目全非,惟有叙述中透露出的经历,还能让人联系起从前与现在,但也仅仅是“懂得”而已。

我想,这样一种相逢,难道只是为了心底隐隐的对过去的怀念?

这未免有悖初衷。

有一首歌叫做《相见不如怀念》,还有一句古老的赠言:

“相目濡以沫,相昀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碰面,更多的是遗憾。

在西藏中路的音像书店里看见一盘再版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崔健的名字和红色封面,教人的心不由一阵抽紧,继而是怅然,是转身告别,是无数旧日的伤口复发了新鲜的疼痛。

很久很久不曾读张承志的小说了,除了那一册《清洁的精神》被我翻来覆去地读着。

一个静静的深夜,如果是在乡间,那是连蟋蟀嘘溜嘘溜的叫声也要令人不安的静衣,但在城市的公寓里,静意味着无人干扰你去看你希望看到的电视节目。

我看见了根据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改编的同名电影。

面对屏幕,我的视线模糊了,不是泪,亦不是朝圣和敬畏,是因为我已洞穿孤独。

你看在苍茫的草原上那一匹伫立的马,它深棕色的毛发在风中飘抖,它脚下的牧草在风中颤栗,它远处的山丘在地平线处漫长地起伏,它头顶的白云在空旷的天上游走,它无言,仅一个眼神就重复了一切……

怀念《黑骏马》,是因为它让人懂得孤独应该是一种力量。

孤独的人无需安慰,孤独的人应该永远孤独下去,这才是孤独者惟一的出路,不然他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众人耻笑的对象。

武侠小说最欣赏的境界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让仇敌握手言和,这固然是令人神往的境界,但这是可能的吗?

“相逢一笑”的时刻对孤独者而言就是放弃,无异于自杀,消除了仇和劫,意志和勇气不也将訇然瓦解,荡然无存?

但也不尽是杀气。

读张承志的小说,常常让我感受到母亲的重要。

不仅仅是作为大地意义上的抽象的母亲,而且是那个从小抚育他的平凡普通的女人。

听罗大佑的歌我也能感觉到深藏在他音乐背后的那个慈悲宽容的母亲形象。

这也许是男作家的福分,因而在他们的孤独里总有着孩子般的温情和撒娇,仿佛有所倚靠。

而我倚靠着纯黑的夜色,一种遥远有如河流的颜色在我的房间里漾动,这一刻,心动如水。

1.作者为什么会用“黑暗”去修饰回忆,也就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回忆”的理解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3段,作者在写“一个静静的深夜”,他写到了乡间与城市,这两种“静”一

样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怀念《黑骏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说一说在作者心中,什么样的人是“孤独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两片秋叶

陈薇莉

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

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面。

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蛟得满是疮洞。

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

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哪一角落。

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扉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体,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点儿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

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

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枫叶搁在一处。

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

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生了要将这片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

”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

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标题的“两片秋叶”,一片是_______________,一片是_______________。

(均不超过8个字)

2.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其中不同之处是:

前者:

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5个字)

3.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

①作者为什么“悲秋”?

答:

因为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恋秋”?

答: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30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慨叹人生的寂寞和短促,追求爱情的诚挚和高尚。

B.先借第一片落叶抒写惜春悲秋的情愫,后借第二片落叶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全以清新的文笔抒写了这样一段情绪流动的历程。

C.我在寻书过程中无意发现“他”的来信,发现“他”寄赠的红叶,是作者巧妙设置的一个促使感情转变的契机。

D.作者巧借汉字结构的特点,心上搁了秋,正是一个“愁”字,以表达自己对秋的留恋,所以说“我亦恋秋”。

E.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在于赞美第二片落叶,再由物及人,赞美“他”对事业的选择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21,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

(2)山谷两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①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③峥嵘险峻 峰峦陡立④峰峦陡立 峥嵘险峻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2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选自《艾青诗选》)

1.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

那么,诗人笔下的礁石成了怎样一个形象?

答:

2.诗中礁石的象征意味是什么?

答:

3.诗人运用了手法,赋于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征之音”。

2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_______________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

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_______________。

③老吴_______________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

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_______________举行。

A.以致  推托  未免  改期B.以致  推脱  不免  延期

C.以至  推脱  不免  改期D.以至  推托  未免  延期

24,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金色花

(印度)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1.文中画线处应该填写的是()

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好孩子?

”B.“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C.“你这个好孩子,你到那里去了?

”D.“你这个坏孩子,你到那里去了?

2.本文中的孩童形象,其感人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公园里很平静,因为这是金秋游园的最后一天,所以游人很少。

B.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上海市78名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

C.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让边区人民系统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

D.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一场不幸的噩运突然降到石家的头上。

26,理解下面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为什么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意思对即可)

2.作者将人生痛苦,将死亡比作“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目的是什么?

(意思对即可)

3.为什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因为一个人。

所应考虑的问题是。

27,阅读下面散文,回答: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宁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

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

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

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

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

“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

”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

谁还能怎样?

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

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

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

那日何日?

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

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

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

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

写作的零度。

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

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

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

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

它自己已经是了。

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

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

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

现在可真是反了!

--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

人呢?

名人,强人,人物。

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

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

万物,是我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

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

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

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2.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3.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

4.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行榜”作用是什么?

5.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6.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E.地坛在作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