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3190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docx

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

2015年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八年级物理

本试卷分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1、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B.某初中生的身高为172cm

C.学生书桌高约200mm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3、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如下图所示,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

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液化C.蒸发D.升华

4、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炼,像人“眨眼睛”一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星星的发光是断断续续的B.被其他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

C.星光被地球大气层反射的结果D.星光被地球大气层折射的结果

5、在新型飞机研制中,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空中的飞行情况。

此时,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A.飞机B.气流C.地面D.自己

6、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人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

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

A.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B.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C.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D.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7、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C.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8、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A.投影仪B.照相机

C.放大镜D.近视眼镜

9、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决定于

A.物体到镜面的距离B.物体的大小C.平面镜的大小D.观察者的位置

10、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视力正常的人,物体经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对于近视眼而言

A.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B.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C.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D.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11、物理小组的同学想利用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计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以下是四位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

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

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再乘以声速

C.由两位同学分别按选项A、B两种方法测量时间,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D.由一

位同学按照选项A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

声速

12、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A.图中Ⅰ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

B.图中Ⅱ

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下

C.图中Ⅲ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

D.图中Ⅳ区域,比A'B'小,箭头方向向下

13、一个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关于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的路程

s越长,物体的速度v就越大

B.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t越长,物体的速度v就越小

C.该物体的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D.该物体的速度v不随路程s和时间t的改变而改变

14、一凸透镜焦距是20cm,蜡烛通过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A.15cmB.25cmC.35cmD.45cm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32分)

15、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填“响度”或“音调”或“音色”下同)。

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

他是根据声音的判断是小刚在喊他。

16、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中出来的气。

夏天用口“吹气”能使热水变凉,这是因为吹气能加快热水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水温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填相应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对应的吸热或放热)使手变暖和。

17、验钞机是利用荧光物质在的照射下能够发光的原理制成的;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是靠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

制的,这种光具有

效应。

18、小翠同学漫步在风光旖旎的雾江平湖畔,同时看到了水中的矫健鹰和欢快鱼群,她看到的水中雄鹰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她看到的水中鱼群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19、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此时入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

若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向右转过10°,则此时反射角的大小10°(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下同),折射角的大小10°。

20、中华恐龙园库克苏克大峡谷的“湿谷”深处,工作人员借助超声波水雾机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是因为超声波具有_________;人耳听不见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_________Hz;阳光下,白雾渐渐消失,这是___________现象。

21、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在纤维中的传输用于光学通信”的成就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在玻璃纤维中的传输情况是光

线每次由内层玻璃芯射向外包层的分界面时,全部发生反射,而不折射,从而使光在不断的反射中沿内层玻璃芯向远处传播,如右图。

请根据图回答:

当增大入射光线AB的入射角时,CD光线的入射角(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D点将要向侧移动(选填“左”或“右”)。

22、如图所示,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MN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

若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则MN的___________(左或右)侧是空气,入射角为_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____.

23、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冰花”是水蒸气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此时小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24、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蓝光二极管的发明者获得,这项发明使制成白光LED灯成为现实.要制成白光LED灯,除蓝光二极管外,还需、两种色光二极管。

25、小琴在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整理到如下表格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三个

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和;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

海波的温度达到53℃时,其状态是______;(选填“固态”或“液态”“固液共存”)

(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

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

9

51

52

54

56

59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

6

水的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99

99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在实验后,小明用该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

小红的眼睛如右图所示,要看到如图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若小红不动,小明保持原来姿势拿着凸透镜沿直线匀速后退,当小红的眼睛距离凸透镜距离大于_

_______cm时,小红的眼睛通过凸透镜成缩小的像。

27、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的音叉,C是粘在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D为一较大的平面镜,E为固定

的小激光笔,F为天花板。

实验时。

用橡皮锤敲响音叉B,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位置发生变化。

这个现象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回答2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应用题:

(共40分)

28、

(1)(2分)如图甲所示,SA、SB是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SA平行于主光轴,SB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出射光线(注意标出箭头方向)。

(2)(2分)在图乙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2分)如图丙所示.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请在图丙画出光斑在B点时的光路图。

29、(4分)如图是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根据甲图像:

(1)该物体运动的速度是______m/s.

(2)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30、(6分)小明与小芳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的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⑴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和水的初温相同。

⑵按照计划操作,小明和小芳把实验测得的温度数据和对应的时间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

90

74

65

60

57

----

21

20

棉絮组水温(℃)

90

70

55

33

-----

20

2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0C;从计时开始到40min后,泡沫塑料包的水温降低了℃,再计算棉絮包的水降低的温度,由此你能看出,小明和小芳是采用了比较两者材料的保温性能的,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

(3)已知水温下降的特点:

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

根据这一特点,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A.50℃B.

43℃C.39℃D.36℃

31、(7分)如图是某学习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蜡烛A并将其固定在玻璃板的前面,然后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实验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做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实验时,应在     (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实验中,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B所在位置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6)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它的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2、(7分)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⑴小明同学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具有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点燃蜡烛后,小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下方(如上图所示),他通过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和的中心在,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小明固定凸透镜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将蜡烛移到35cm刻线处,同时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再次看到像后,正确测出了像距;邻座的小红和小兰用同样的实验器材分别重复了该实验步骤,也先后测出了像距,这三位同学所测数据记录于下表:

 

学生

小明

小红

小兰

像距v/cm

29.8

30.9

32.0

观察数据发现,在物距相同时,他们所测的像距却各不相同,你认为原因是。

(4)小强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3、(6分)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与管子的长度、直径的关系。

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0

1.5

2131

2

30

2.0

1284

3

50

2.5

656

(1)敲击金属管时,声音是由金属管____________产生的,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金属管,则金属管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将不同。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

(能/不能);理由: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

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判断方法                               

34、(4分)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 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 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

学校     班级      姓名考试号

---------------------------------------------------------------答题不得超出封卷线--------------------------------------------------------------------------

2015年秋学期期末考试答题卷

初二物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32分)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3)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应用题:

(共40分)

28、(2+2+2=6分)

 

 

29、(4分)

(1)__________

(2)

30、(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1、(7分)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

32、(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33、(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4分)

(1)

 

(2)

 

2015年秋学期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初二物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B

C

B

D

B

A

C

C

B

B

A

C

D

D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32分)

15、音调音色

16、蒸发(或汽化)液化放热

17、紫外线红外线热

18、反射折射

19、0°等于小于

20、能量20000蒸发(汽化)

21、增大右

22、右400300

23、凝华凝固

24、红绿

25、

(1)秒表温度计(若有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2)液态(3)99

26、小于10cm20

27、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反射光线随入射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其它答案合理的也可以)

三、综合应用题:

(共40分)

28、(2+2+2=6分)

 

29、(4分)

(1)5m/s

(2)

30、(6分)20℃33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水温降低多少

泡沫塑料(B)(2分)

31、(7分)

(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物与像的大小(3)A

(4)实验次数太少,具有偶然性(5)不能,虚(6)不变

32、(7分)

(1)会聚10.0

(2)烛焰同一高度

(3)找最清晰的像的位置有偏差(4)(D)(2分)

33、(6分)

(1)振动响度

(2)不能长度和直径都不相同,没有控制变量(3)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

    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34、(4分)

(1)(2分)汽车制动前的速度v=

=20m/s

(2)(2分)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t'=4

0.75s=3s,

 s'=vt'=20m/s

3s=60m,S总= s'+S滑=60m+30m=90m>80m,

所以s总>80m,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答: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20m/s;

(2)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