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737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柏拉图认为文艺模仿的不是理念本身,而是理念的影子—现实事物,因此文艺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距离真理更遥远。

*在古希腊,艺术一般被看作是制作。

诗人就是匠人。

*从知识和真理的角度,彻底反艺术。

从政治和伦理的角度看,艺术对人性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是渎神。

诗歌和悲剧中的啼哭和哀叹,狂欢失态,这些都有失神的尊严,失去对神的敬畏和敬仰。

*其次,艺术作用于人的感官,排斥人的思考

*最后,悲剧中悲惨的故事情节,让人产生同情,常常能够满足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女子气”)

,喜剧则培养人的小丑习气。

*因此,在理想国中,诗人和艺术家是被驱除的对象。

柏拉图文论中的矛盾

柏拉图贬低模仿,视其为雕虫小技。

但另一方面,柏拉图又十分重视艺术,他的几篇对话录反复讨论了艺术。

在《理想国》(卷二、三)中,他尤其看重艺术的社会效果。

柏拉图一方面认为艺术有种种弊端(如艺术远离真理,培养人的情感,排斥理智思考等),轻视模仿。

但另一方面,柏拉图又不是反对一切艺术。

按其理论,他应该不反对诗人在神的操纵下的创作

柏拉图视理智为高贵,情感为低劣。

艺术迎合情感欲念,抑制和排斥理智思考。

按照这种逻辑,柏拉图应反对一切艺术,包括诗人在神力操纵下创造的、符合柏拉图正义理念的艺术,因为这种好的艺术照样迎合人性的低劣部分,滋育和培养情感。

在有些对话录中,柏拉图一反理智高于情感的主张,把情感也看得极其重要。

理念世界

(再现论、模仿艺术家、第六等人)

模仿艺术

灵感

艺术世界

技巧、技艺

现实世界 灵感艺术

(表现论、灵感艺术家即哲学王、第一等人)

柏拉图高扬理性,但又主张灵感说,灵感说的要义就是要失去理智,陷入迷狂,主张艺术创作的非理性。

灵感论、灵魂迷狂说和神力凭附说三位一体,灵感-迷狂-神力凭附三个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因

果关系就构成了柏拉图独特的灵感论体系。

主要见于《伊安篇》和《斐德若篇》

1、“神力凭附”说

*对灵感产生根源所作的第一种解释,也是灵感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灵感”相对立于“技艺”。

他认为写诗、诵诗靠的是灵感即神力,而不是人为的技能、技艺,单靠技艺是写不出好诗来的。

技艺人人能学会,而灵感只有神力凭附在人身上并将其灵气灌注到人的躯体中时才能得到。

*即使是同一诗人有好诗也有不好的诗。

原因就在于“优美的诗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力,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

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诵诗也是一样。

2、“上界回忆”说

*对灵感的另一种解释,“灵魂对天国或上界的回忆。

”灵感是由“尘世事物”对真善美的“上界事物”的回忆而产生的。

*灵魂是完善的羽毛丰满的,它就能力追随神而近于神的,如果它失去羽翼,就要下落,于是附上一个尘世的肉体。

上界事物是“理式”、是蓝本,尘世事物是摹本。

不仅回忆到了理式世界的美的景象,而且还能追忆那美的景象所引起的高度喜悦,从而对理式的影子—尘世事物、美人或美的艺术品—欣喜若狂,油然而生眷恋爱慕的情绪,这是一种迷狂状态,也是灵感的症候。

3、“灵魂迷狂”说

*迷狂是柏拉图灵感概念的核心,它涉及到灵感发生时主体异乎寻常的心态或状态。

*柏拉图所说的“迷狂”就是一种“神智不清醒”、“不由自主”、“失去平常理智”的情感状态,类似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说的酒神状态。

它是非理性的,然而又是极具创造性的。

*柏拉图认为在迷狂状态下写的诗,较之清醒时凭技艺和理智写的诗更加光彩耀人,也更富有感染力。

迷狂的种类

*迷狂的两大类:

一类是由人的疾病引起的迷狂,如发高烧,或由于精神分裂症而引起的精神失常;

再一类则是由于神灵凭附在人身上而使人的精神越出常规。

侧重后者

*后者又分成四种:

第一种是预言的迷狂日神阿波罗,如巫神宣示神谕;

第二种是教仪的迷狂酒神狄俄尼索斯,如祈祷和宗教仪式;

第三种是诗歌的迷狂文艺女神缪斯;

第四种是爱情的迷狂爱神爱若斯

4、磁力吸引”说

*诗神→诗人→演戏人、诵诗人→听众

*诗神如磁石,灵感的发出者,链条。

*柏拉图认为,无论诗人、演戏人,还是听众,在受到诗神感染时,也会表现出哀怜、惊奇、正义、恐惧,乃至哭笑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些都属于迷狂的表现。

5、关于灵感论的简要评述

*(1)较早的、较系统的,存在、主要特征、作用和根源,开了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2)几部分构成的动态系统在今天还有借鉴价值。

*(3)对灵感到来时的情感状态—迷狂的描述,虽有神秘化的倾向,但“迷狂”确是灵感的显著特征之一。

如郭沫若,神经质发作。

歌德如梦行症,稿纸上写满了字

*(4)对灵感的作用、效能的解释也切合实际。

*两千多年来的灵感论除神力论外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人力论—强调社会实践、个人勤奋和修炼对灵感产生的决定意义。

中国文论 陆游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马列文论。

*第二种是西方近代的天才论——强调个人才能,天赋在灵感形成中的作用,如古希腊的品达、

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者,灵感与天才几乎就是同义词。

*第三种是西方现代的潜意识酝酿论——认为文化积淀与个人积淀,潜意识的酝酿和顿悟是灵感产生的基本源泉(弗洛伊德和荣格)。

还有尼采的酒神状态说。

中西灵感论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家并没有提出“灵感”的概念,“兴会”、“神来”、“顿悟”等,陆机的“天机说”,刘勰的“神思”、严羽的“妙悟”。

我国古代第一次对灵感进行明确阐述的是陆机《文赋》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蔵若景灭,行犹响起。

……思风发于胸臆,言流泉于唇齿。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通视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故斯理之妙,神于物游。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相同点

中西文论家都认为灵感在艺术创作中有重要作用,他们都把灵感和作家的想象联系在一起。

由于灵感的闪现,艺术家的想象活跃丰富,而且灵感的闪现非人力可以控制,它的出现与消失都具有突发性和非规律性。

相异点

*中西灵感的来源差异

*都认为灵感来源于神。

唐代皎然《诗式》“有时意静神至,佳句纵横,宛如神助”。

神的内涵不同。

柏拉图认为神灵是灵感的直接来源,而中国文论家只是借用宗教术语来比喻灵感,来说明灵感的突发性和非自觉性。

*中西灵感论的特征差异(生发状态和生发条件)

*西方文论家柏拉图认为灵感有两个特征:

迷狂性和传递性。

激动而热烈。

西方之灵感多强调主观,强调神灵,强调天才与下意识之勃发。

*中国文论家论述灵感时强调:

“悟”和“虚静”。

诗人进入虚静的境界,灵感自然涌现,佳句脱颖而出。

自然而平静。

多强调客观,强调生活,强调学识之积累与意识之追求。

中西灵感论差异的原因

*文化背景的差异

*农业文明的生产特征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实际的特点,执着于现世实用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论家也重视文艺的社会功用。

中国的宗教观也是现世的世俗的,人们敬神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中国佛教讲究禅定虚静,在虚静中求悟。

中国古代文论灵感中谈到的虚静与妙悟就与这一文化背景有关。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凭借经验基础上的知觉洞察事物的本质往往是描述状态,而很少阐释原因,需要人们靠意会体味去把握。

*中国古代大多数文论思想仅采用随笔与点评的方式,所以多是零散的、片面的。

*西方人偏重分析思维,他们重论证和说明,逻辑思维严密,理论色彩强。

第二讲 全球化理论:

含泪活着

*吉登斯:

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流动的现代性,而“流动指的是物质产品、人口、标志、符号以及信息的跨空间和时间的流动。

第三讲 女性主义文艺批评

——以《非诚勿扰》节目为例

第一节 正项与异项

v正项:

中心、主要、主体、本色

v异项:

边缘、次要、客体、化装第二节 神话中的性别文化

v希伯莱神话:

夏娃

v希腊神话:

潘多拉

v中国古代神话:

女娲

v造人补天,造天地、制文字八卦、取火、耕种、治病、铸造等标志人类智慧的创造行为

v后人把一些不好甚至邪恶的品性赋予她们。

嫦娥变成了癞蛤蟆,妲己、夏姬、赵飞燕和杨玉环被诛的罪名都是“亡国妖孽,王朝倾覆的罪人”。

伟大、他们。

v汉字如果是不善不美之意,必从“女”旁,如“奸”、“妖”、“妨”、“妄”、“妒”、“婪”、“姽”、“佞”等。

v也表温良贤淑的:

安、媚、娱、娇、姣、媛。

v生活中无处不在:

出生、受教育、找工作、出轨的待遇、大会名单、女作家、先生等等男权文化塑造女性的两种策略

v妖魔化和理想化:

恶魔与天使

v红颜祸水(厌女症):

妲己、夏姬、赵飞燕和杨玉环,包括当代的江青。

女妖塞壬、美杜莎、美狄亚,还有各种妒妇

v理想女性:

女人的三性母性:

伟大的母亲

妻性:

贤惠的妻子

女儿性:

纯洁的女儿;

v三从四德。

铁姑娘、女英雄女性是万恶之源,是邪恶的象征

v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女性都虚伪、狡诈,善于欺骗,无力抵抗诱惑,易堕落。

这些男权思想遍及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各个时期和领域。

v正是在这厚重的男性文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浪潮才一次比一次高涨,一次比一次有冲击力和挑战性。

第三节 女性主义的发生发展概况

v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很快盛行于欧美并蔓延于全球的一种批评思潮。

v“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的主张;

v20世纪80年代,人们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意思。

女权主义的发展演变

v妇女解放(19世纪)——女权主义(60年代)——女性主义(80年代):

从平等到差异妇女解放:

政治、经济、社会角色方面的绝对平等;

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

文化,歧视的原由和可能的出路。

认识的加深

v螺旋式上升:

反对男女不一样—

强调男女都一样—坚持男女就是不一样

从政治女权主义到文化女性主义

v文化女性主义关心的问题是女性在文化中的地位,其矛头所向是父权制文化,而不仅仅是某种社会制度和社会习惯。

v文化女性主义认为女性解放不能只在既定的社会结构和机制中争取平等,因为决定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父权制及其意识形态

v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在文化批判领域中的延伸。

SEX AND GENDER

v生物性别(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文化性别)

v生物性别:

自然的、生理的属性,自然法则

v社会性别:

社会文化的建构,是后天的、被决定和被生产的(玩具)

v男女的气质:

阳刚、粗犷、豪迈、冲动阴柔、脆弱、温顺、细腻

社会性别(gender)

v社会性别(或译“文化性别”)是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

它将自然天成的男女性别角色解析为“生理性别”(基因性别)与“社会性别”两部分,从而把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所依托的生物性载体中分离出来。

v性别分为三个层面:

最下面是“生理性别,中间是“体貌性别”,最上面是“社会性别”

(文化性别)。

三个层次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同一性关系,其间存在着差异与错位现象。

强调社会性别(gender)的意义

v“社会性别”是一种获得的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建构的。

v它绝不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对等或对应的概念,表现的是一种不对称的、不平等的两性社会关系。

v社会性别是在不同社会阶段以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约束训导而成。

v对人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塑造过程从婴儿期就开始了,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与人类其他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例如知识和专业化教育、就业培训等)大不一样。

v所谓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就是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父权文化后天训导形成的东西,长期以来却被父权文化解释成先天命定的东西,成为剥夺女性各种权利的借口。

第四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的四种定义:

v写女人的文学

v以同情、理解和赞美的态度写女人的文学

v女人写的文学

v用女性主义的立场写作的文学(有性别意识和女性的主体性、对男性话语的怀疑和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先驱

v理论先驱:

v1919,奠基之作,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

vVirginiaWoolf英国意识流小说家

v1929年《一间自己的屋子》

ARoomofOne’sOwn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

v主要思想:

v1肯定了女性文学传统.

v2剖析了女性文学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现实根源 经济不独立.

v3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v柏拉图《会饮篇》

v 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内刚,男性往往内柔外刚,没有纯粹的男人和女人.

v“双性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解构了男女二元对立观念.

v1949,西方女性主义的“圣经”,波伏娃的《第二性》

v《第二性》(1949年),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v著名观点: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第五节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v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在所有的知识形式和质询领域内都提出了有关性别和性别等级的重要观念。

v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女性主义研究也从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再到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变化。

人们常常把这样的媒介研究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v女性形象一直是影视和有关视觉媒体的中心特征。

在电影批评和理论中,性别问题成为分析中心的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对女性形象、女性制作者、和女性观众的理解,并要求重新确定影视研究的规则。

v2、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

v

(1)内容分析法。

一种实证主义学术研究方法,强调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v

(2)精神分析批评是从弗洛伊德学说理论出发,把女性表现为依附于男性。

v(3)意识形态分析主要是运用符号学和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文本的阅读寻找意义,指出女性地位受制于意识形态。

v3、具体个案。

就肥皂剧、电影和广告等媒介具体探讨女性主义与媒介关系的话题。

v

(1)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v劳拉·

穆尔维写于1975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是一部探讨电影中女性主义的重要作品。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幅精神分析视角的新图画。

她认为,观淫癖与恋物癖是好莱坞电影用以建构观众的机制。

v

(2)女性主义与肥皂剧《达拉斯》

v1985年《达拉斯》曾经在90多个国家播放。

伊恩·

昂主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她认为是女性主义主题导致了这部电视剧的走红。

《非诚勿扰》中的性别叙事探析

v一、主角和配角

v二、选择和拒绝

v三、看与被看

第四讲 后殖民批评一、发展过程

旧殖民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国家实行政治、军事上的武装侵略,实

施赤裸裸的直接统治,形成殖民关系的第一阶段。

新殖民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绝大部分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纷纷获得独立,但无法获得政治与经济上的真正独立,形成殖民关系的第二阶段

后殖民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

后殖民批评:

后现代和后殖民相遇的产物

后殖民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国家关系的紧张;

•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

•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

•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追寻。

二、理论概述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的语境

1)来源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

2)都有受压迫的民族文化和屈辱历史

3)世界文化的熏陶和开放的视野

4)身在西方发达国家(侨居或寓居),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巨大悬殊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流亡者的生存体验与生命感悟

5)非主流的理论姿态和战斗性风格理论资源

法农的“民族文化”思想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

•1)萨义德(1935-)的《东方主义》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

•巴勒斯坦人,1935年生于耶路撒冷。

在英占期间就读巴勒斯坦和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教育,后举家移居黎巴嫩并在欧洲国家流浪

•1951年赴美 逆境中发愤读书,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成为英语系教授,讲授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

•后殖民社会环球移动人士所特有的人生经历和多重文化身份使他倍感焦虑与忧思:

对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具有切身体验,故在现实关怀和文化政治批判等方面能够发人深省,开风气之先

•2)萨义德的主要著作有十多种,其中以《东方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文化与帝国主义》和《知识分子论》影响最大。

•3)非主流的学术姿态与现实关怀:

•中东三部曲:

《东方主义》,《巴勒斯坦问题》,《报道伊斯兰:

专家如何决定我们看待世界其他地方》。

•4)东方主义——这是萨义德后殖民主义批评的重要理论范畴与关键术语。

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话语结构,更是一种权力运作。

西方为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而施行了一整套重构东方的策略,并规定和误导了西方对东方的理解,

•通过文史哲等文本所描写的形象为其帝国主义政治军事统治服务。

•西方中心霸权话语建构了一个全球化的等级制的文化秩序结构:

东方文化处于边缘的、被动接受的“他者”地位,处境艰难。

•东方学是西方用以控制、规划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

萨义德把这一意义上的东方学称作东方主义。

•比较:

斯皮瓦克(1942-)印度裔女学者,将女权主义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整合在自己的后殖民理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第三世界妇女如何“命名”与“发言”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霍米.巴巴(HomiBhabba,1949-),在印度成长起来的波斯人后裔。

弘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注重符号学语文化学层面的后殖民批评。

民族差异的抹平极易遮蔽文化霸权,将自己的研

究从非洲文学转到印度次大陆研究上来。

西方语境下的东方文化特点

A.空间切割的劣势性。

西方特权的单一视点把世界分为欧美与其他,并用系列修辞策略形成二元对立围堵与再现东方:

文明/野蛮、理性/非理性、进步/落后、开化/未开化、科学/迷信、启蒙/待启蒙、国家/部落、光明/黑暗、中心/边缘、道德/非道德,成熟/幼稚、主体/客体、普遍/特殊。

世界现代史就是如此建构全球分裂与一体化的进程。

B.时间划分的落后性。

西方霸权中心设定了一种目的论的历史叙事:

从古希腊到欧美资本主义,西方是世界的起源与终点,西方是“上帝的选民”,非西方乃是被规训的奴性状态。

它抹杀了西方文化的杂交性,淡化了殖民化的残忍性,鼓吹自己进步的内在动力——科学理性、新教伦理、工业革命、个人主义、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等。

C.隐性规范的歧视性。

西方文化是具有普适性的隐性规范,使自己成为优势规范去匡范一切他者掩盖其他种族性。

殖民主义情结使西方更像男权社会中的男人对待女人那样对待东方,既可以满足“英雄救美”的浪漫情结以找回强者暴力与压迫弱者的虚荣心,又有些担心对方可能潜伏的危险与反抗

学生范文

关于电影《花木兰》、《2012》的后殖民解读

撕破全球化时代影视所制造出来的普遍的无差异性的面纱,以揭示其中惊心动魄的文化压迫、迂回曲折的权力关系和举重若轻的利益诉求。

第五讲后现代主义批评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欧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并于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文学、建筑、艺术、音乐、社会学、哲学、教育和科学等广泛领域的思潮(思想运动),其要旨在于放弃和批判现代主义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并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规定原则。

•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消费社会。

•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文化的姿态、反权威的立场

•对价值的疏离、对意义的祛魅。

•对现代主义宏大叙事、权威视野、价值理性、意义世界的反动。

几组概念

•现代 VS. 后现代

•现代性 VS. 后现代性

•现代化 VS. 后现代化

•现代主义 VS. 后现代主义

“现代”和“后现代”属于时间概念,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一个社会概念,多指一种社会历史状况。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多指实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一种社会变迁过程。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则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对于某一时代的精神状态、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文化形式的看法与表现。

现代性:

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文化结构、组织模式和思想意识,是欧洲启

蒙学者有关未来社会的一套抽象哲理设计。

表现:

理性原则;

科学与实证精神;

人类中心论:

人对自然的征服;

有序、集中与确定;

强调基础、本质、权威与一元化。

负面影响:

战争、冷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核威胁、人口膨胀等构成了二十世纪的阴暗画面。

现代性的含义——利奥塔

利奥塔认为“元叙事”是现代性的标志:

“理性和自由的进一步解放,劳动力的进步性或灾难性的自由(资本主义中异化价值的来源),通过资本主义技术科学的进步整个人类会富有。

元叙事就是指启蒙关于“永恒真理”和“人类解放”的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