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4843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docx

森林文化简论讲义完整版doc

绪论

一.森林文化的概念

1.森林的定义

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生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又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态系统。

2.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概念国内外仍在争论。

在中文中,“文”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是指改易、生成、造化。

西方的“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olore,意思是耕耘、居住、练习、注意等。

文化学家泰勒给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有人才能创造文化。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3.森林文化的概念

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自然)的敬畏、崇拜、认识与创造,是建立在对森林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的,反映在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

二.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

1森林文化的生态性

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森林文化的人文性

以森林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松柏――挺拔独立梅花――凌霜傲雪

3森林文化的民族性

土家族的木屋吊角楼傣族的竹楼

4森林文化的地域性

闽粤台――榕文化西北――胡杨江南水乡――梅花桃花文化

5森林文化的统一性

森林文化体现的品格和人文精神,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树种文化(桂花文化、梅花文化、银杏文化、松柏文化、竹文化等)

第二章森林美与中国园林

第三章森林文化产业花卉产业、森林公园产业和自然保护区产业

第四章森林与文明

第五章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森林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

热爱自然,品味森林,保护环境

第一章树种文化

一.桂花文化

1.桂花的别名桂;木犀;仙友;花中月老;九里香

2.最早的文字记载皋涂之山多桂木

3.品种分类(四个品种类型)

金桂(花柠檬黄淡至金黄色);银桂(花色纯白、乳白或淡黄色)

丹桂(花橙黄、橙红至朱红色);四季桂(每年多次或连续不断开花)

4.神话传说吴刚伐桂蟾宫折桂

5.咏桂佳作

“联翩桂花坠秋月”“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

6.象征寓意高雅和荣誉的象征。

7.我国桂花的主要产区

桂林桂花“甲天下”杭州桂花苏州

 

二.中国梅文化

(一)梅花的特点

梅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于滇川藏一带的山地。

3000年前引种栽培。

梅花又名“五福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

(二)梅花四佳

(1)梅之佳境:

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孤鹤、清溪、竹道

(2)梅之佳态:

贵稀、贵老、贵瘦、贵含

(3)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

(4)梅之佳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元.杨维桢)

(三)梅花与诗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967-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

(四)梅和中国画

中国画中梅的意象,形神兼备,更富于特征。

梅的美被夸张,强化。

(五)梅花与民族精神

梅花精神:

顽强的生命力不惧风霜敢为天下先

梅的美具有精神价值,它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的精神美的象征。

(六)梅的用途

1观赏性

中国赏梅最集中的地带在长江流域。

如:

武汉东湖磨山梅花品种园、南京梅园

2食用性3药用性

三.银杏

银杏又名白果树。

裸子植物,银杏科。

我国特有树种,列为我国二级保护植物。

银杏是现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古老植物之一。

经第四纪冰川,大多数物种已灭绝,银杏幸存下来,故有“活化石”、“孑遗植物”之称。

野生状态的银杏现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西天目山

庐山的三宝树(其中有一株银杏)

通常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古刹寺庵中的银杏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郭沫若曾说:

“银杏应为中国的国树”,因为它的“真、善、美和超然”。

 

四.松柏文化

松树被誉为“北半球森林之母”。

柏树,是柏科树木的总称。

柏树被称为“改造大自然的功臣”。

(一)我国的松柏古树名木

古树通常是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

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

1.黄山以“四绝”著称于世,誉称“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迎客松生长在海拔1680米的玉屏楼青狮旁

2.泰山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

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

秦始皇“五大夫松”

汉武帝封禅时亲植柏树5株

五大夫松望人松汉柏

3.嵩山将军柏大将军柏二将军柏三将军柏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1)活文物研究古植物、古气候、古水文以及地质底层和改造自然等方面。

(2)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松柏是古典园林造景的主要树种

1皇家园林例如:

颐和园

2私家园林白居易草堂、苏州古典园林

3寺观园林

(三)松柏文学

1《卫风·竹竿》淇水滺滺,桧楫松舟

2屈原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3嵇康俗人不可亲,松乔是可邻。

4李白“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四)对松柏的信仰崇拜

1灵魂崇拜

布依族——柏树是驱鬼的主要法物

2树木崇拜

3墓地松柏

周代松树被作为最高等级的墓地植物。

松柏成为坟树的别称。

(五)松柏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坚贞不屈正直高洁旺盛的生命力

五.中国竹文化

(一)竹文化景观

1衣——竹服饰蓑衣、斗笠

2食——竹饮食竹笋

3住——竹建筑竹楼

4行——竹交通工具竹筏

5用——竹生产生活用具竹席、竹筷

(二)竹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

1.宗教符号

竹被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

2.民俗符号

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民间习俗。

3.诗歌符号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宋.苏东坡)

4.书画符号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善画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

5.造景符号

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范例,如:

沧浪亭的“翠玲珑”

6.人格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和道家设计出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

建功立德与遁迹山林、刚正奋进与淡泊自适。

(三)中国竹文化的核心

“刚”、“柔”、“忠”、“义”、“谦”、“贤”、“德”的品格

“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

 

六桃花文化

民间有尚红(桃红)的习俗桃木,驱恶避邪

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作为美人、春天和理想生活居所的意象。

桃花文化从来未取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花、菊花、兰花等花卉一样的地位。

七杨柳文化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八胡杨

落叶乔木。

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

胡杨(胡桐、梧桐),维语称为“托克拉克”,意思是最美的树。

“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九青檀文化

自唐初以来,国人就利用青檀皮作原料,制作中华宣纸。

“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以表达艺术的妙味。

 

第二章森林美与园林艺术

1森林美及其特征2中国园林艺术简介

一、森林美及其构成

(一)美和自然美

1.美和美的特征

一个事物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本质表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力,表现了生命的要求和活力时,就是美的事物。

2.自然美及其特征

自然物象和自然特性,都显示出自然的无限性、丰富性、创造力、生命力,暗示了人生的哲理、人类的品格,和人的心理欲求相适应,所以能对人产生神奇的魅力,引起人们的美感。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是自然美的重要特征。

(二)森林美的构成

1.森林的植物美

(1)森林植物的色彩美

随季节出现了深绿、浅绿、灰绿、蓝绿、黄绿五彩缤纷的野花、果实

(2)森林植物的形体美

树冠形状叶的形态

2.森林的动物美

森林动物大体可分为三类:

兽类、鸟类和昆虫类。

(1)林中野兽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2)林中鸟类,种类繁多,数量也很大

(3)森林中昆虫的种类也很多,数量更大

3.林地山水之美

(1)山体的形象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

(2)水也是森林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泉小溪、飞流瀑布、泾流河川和池沼湖泊等。

4.森林声音美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莺啭、虫吟、人喊、马嘶等声音

(三)森林美及其特征

1.森林美是森林有机体的美。

由林木、林地以及与其互相作用的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等因素组成。

2.森林美的特征

(1)规模宏大,内外景观不同;主体、客体、环境和谐统一。

(2)森林美是以绿色为基调,并有着复杂结构的特殊生命世界。

(3)森林美的易变性和多样性

同一树龄、同一季节,但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森林形象也是不同的。

(4)森林的功利和美相统一

提供木材和其它林副产品,还能平衡生态、保护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森林美是森林生态系统展示的一种健康和谐秀丽,是人类对森林品质、景致、价值的一种肯定与欣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森林美正成为人类生活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园林,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山、水、建筑、花木”四大基本造园要素

园林:

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一.中国园林发展简史

1.园林的雏形――囿

“囿,养禽兽也”(《说文》)

周文王的"灵囿"

2.园林的形成期――秦汉宫苑

秦始皇时期仅宫殿这一建筑类型,大小不下三百余处,例如:

信宫和阿房宫。

汉武帝刘彻把秦的旧苑上林苑,加以扩建形成为苑中有苑,苑中有宫,苑中有观。

“一池三山”的创作手法太液池中三岛:

蓬莱、瀛州、方丈

3.园林艺术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广建佛寺。

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返朴归真)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

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山水园,被称作自然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

4.园林艺术的成熟期--隋唐园林

隋朝虽短,但在我国建筑史上却留下了许多令后人眩目的建筑作品。

中国园林从仿写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使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形成为写意山水园阶段。

皇家园林富丽堂皇、规模宏大。

如:

华清宫位于陕西省临潼县

私家园林在艺术上升华,诗情画意寓于山水之中。

如:

王维晚年在陕西蓝田县南终南山下作辋川别业

白居易庐山草堂

5.园林艺术的兴盛期--宋朝园林

大量的人工理水、叠造假山、再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活动的重要特点。

宋的写意山水园以汴京(今开封)西北角的著名园林"寿山艮岳"为代表

6.园林的集盛时期―-明清园林

世界园林史上奇迹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囿--秦汉宫苑--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隋唐园林(写意山水园)--宋朝园林--明清园林(文人山水园)

二.中国园林美的欣赏

苏州古典园林是世界造园艺术中东方园林的杰出代表。

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

三.园林美的特征

1.园林美的自然性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中华民族文化所在。

2.园林美的空间性

流动灵活、自由多变的风景空间,是我国园林艺术美含蓄、曲折、有韵味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3.园林美的时间性

空间中各种风景主题的展现受到时间的限制

4园林美的综合性

园林艺术既有自然山水美,又凝集了社会艺术的精华,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5园林美的固定性

空间不可移动性时间的限制性

三.中西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一)、对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

1我国古代士大夫对山水自然的态度,直接联系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西方哲学之中,人与自然较多地处于对立的关系上。

古希腊哲学从探究自然的本质开始,每认识一点自然规律,就会用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力图战胜自然。

(二)中西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117世纪的法国园林凡尔赛宫

2中西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1)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建筑完整化,表现出抽象的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形象的天然韵律之美。

(2)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

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追求意境取胜。

 

第三章森林文化产业

一.园林文化与园林产业

回归自然、感受自然

园林建筑:

楼台亭阁殿堂馆

树木、草坪、花卉、假山、喷泉、雕塑等公共艺术设计和施工。

 

二.花文化与花卉产业

1987年中国评出十大名花:

梅花(花魁)、牡丹(花中之王)、菊花(高风亮节)、兰花(花中君子)、月季(花中皇后)、杜鹃(花中西施)、山茶(花中珍品)、荷花(水中芙蓉)、桂花(秋风送爽)和水仙(凌波仙子)。

选举市花作为城市形象

访友、探病、祭奠、庆典、开业、乔迁、外事活动和社团交际等都用花来传情达意,以花为媒介,传递美好感情。

花卉业的特点

高风险、高投入、高效益;劳动密集型;

区域性强,生产周期较长;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

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云南

我国于1998年取得了梅品种国际登录权。

我国于2004年取得了桂花品种国际登录权。

三.森林旅游产业

森林旅游的资源主要分为三部分:

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在我国,森林公园是发展森林旅游业最主要的资源。

森林公园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按法定程序批准,供人们游憩、健身或进行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活动的地域。

我国的森林公园体系分为三级,即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82年9月批准成立)。

 

四.自然保护区产业

(一)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

1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2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概况

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是1864年建立的,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主要保护对象是红杉树。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广东鼎湖山)。

(四)浙江天目山

森林景观以“古、大、高、稀、多、美”称绝。

银杏、连香树、天目铁木等珍稀濒危植物

西天目山最早的宗教活动是道教,曾经最兴盛的宗教活动是佛教

 

自然保护区:

保持宁静,请勿干扰

v给人类以外其他物种以生存空间有生命延续的自然和人文博物馆

第四章森林与文明

1森林与文明的关系;

2古代文明(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与森林

3中国森林文化发展概略

文明(Civilization)

源于拉丁文“civis”,其本义为人民和睦地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引申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但“文明”的外延比“文化”的外延大。

一.森林与文明的关系

1原始文明阶段(约百万年)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森林提供人类食物和庇护能力,主宰人类的生存与生活。

2农耕文明阶段(历时一万年)

人类对广大森林的认识局限在能源和木材利用上。

3工业文明阶段(约三百年)

油锯和运输工具的出现,使地球上的森林锐减了1/3~1/2。

4未来的社会文明是什么?

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二.破坏森林与人类文明衰退

文明的发展与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相对应。

1古巴比伦文明的兴衰

楔形文字巴比伦空中花园

2古埃及文明的兴衰

尼罗河上游森林繁茂,山顶的冰川和5000mm的年降水量,给古埃及文明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复合象形文字体系金字塔

文明发展,人口增加,带来了森林的锐减。

3寻找失落的文明

文明之前是森林,文明之后是荒漠。

工业文明也是以牺牲森林为代价发展起来的。

 

三.中国森林文化发展概略

森林文化的渊源---森林文化的萌芽(殷商)---森林文化的形成(西周)---森林文化的成熟(汉代魏晋以后)---森林文化的拓展(1950年代以来)

1.森林文化的渊源(木器时代—石器时代)

木器的使用和林火的保存是人猿作别之后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也是人类祖先进入到森林文化的发端。

距今4800~52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木构井稻米

距今5000~7000年前的仰韶遗址(河南渑池)

2.森林文化的萌芽(殷商约公元前1500——公元前1046)

(1)“木”部汉字的出现

最初的符号文字是数的表示,然后才是各种象形文字的出现。

木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均像一棵树的形体,当属于全体象形。

(2)对森林的原始崇拜

中国宗教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神化。

对山岳的崇拜和祭祀;对植物的崇拜――社树、社林

(3)木竹器的广泛应用,使得森林树木作为材料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3.森林文化的形成(西周至汉即公元前1100——公元206)

(1)竹简文化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

汗青——书册,史册

与竹子相关的典故或成语:

韦编三绝学富五车胸有成竹罄竹难书…

竹简和竹管毛笔的出现竹刻工艺和书法的发展

(2)森林成为欣赏审美的对象

《诗经》中有大量歌咏树木的诗。

例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西周的园林灵台和灵沼的基本格调,增加了宫室苑台的修建。

(4)筷子文化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

(5)五行文化

五行学说,认为“木”主生,代表生命,木属东方,属春季。

由于日出东方,故把东方之“木”作为五行之首。

物质世界的五种物理互相在影响,变化得很强烈,这种变化叫生克。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力量:

有生,有克。

4森林文化的成熟(汉代魏晋以后)

(1)纸张的发明

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于公元105年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

(2)森林理论形态的形成

地理名著《山海经》按地带分布记录不同树种。

晋代的戴凯之的《竹谱》、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清代汪颢的《广群芳谱》等著作对树木的分类、分布、习性、栽培技术和用途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3)山水花鸟诗画的出现

树木真正作为主要审美对象,是在晋代出现山水诗之后同时出现的树木诗和花鸟诗。

(4)木竹工艺的成熟

原来只是木竹工具、木竹用品,逐渐具有装饰和艺术价值。

(5)私家园林的精致

园林风格由宏大厚重走向精致小巧

 

5.森林文化的拓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

森林公园体系的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形成;

生态文明的提出;大众森林旅游时代的到来。

 

对森林的崇拜(神化)

对森林的比兴(诗化)

对森林的比德(人格化)

 

第五章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

森林的人文精神;我国优秀的森林哲学文化传统

一.森林的人文精神

森林的人文精神正是在人与森林的互动中产生。

1森林的独立精神

树木的直立、挺拔、独立自主、不卑不亢

屈原的《橘颂》----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首歌颂独立的诗篇。

2森林的坚韧精神

(1)树木的坚定性临风劲节、坚贞如一、

(2)树木的适应性、忍耐性

总是不断调整自己的生理性能,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光、热、水、土)

耐瘠薄、耐寒、耐旱、耐湿等生物学特性

3森林的包容精神

(1)作为个体,包容表现为从容

(2)作为群体的森林则更多表达的是接纳、包容、无言、沉静和博大精深

4森林的固守精神

树木的根系固守是信心、力量和智慧的内敛,是坚定、诚信和纯洁的自律。

5森林的中和精神

中,具神圣、尊贵、权威性、主宰等意义。

和,是多种不同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是多样性、有差异的统一。

中和是指关系的协调和整体的和谐。

在自然界中森林同竹类一样处于中介的位置,既刚又柔,以和为贵,协调万物。

6森林的协作精神

林中一排排一行行的树木,在地上枝桠相交,在地下盘根错节,形成团队,构成屏障。

二.我国优秀的森林哲学文化传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方法。

道是人生修炼身心的方法、途径和境界;它是人类行为的规范等。

鲁迅先生说: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孔子思想以“仁”学为主,“仁”,是一种道德标准,或是培养人的最终宗旨。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中国知识分子信奉的做人宗旨,正是儒道思想的合璧。

1.“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自古就把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整体,而将人和万物都看作是天地的演生。

在森林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中,应当以人为核心,以自然和文化为基本要素,把人融入自然,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

2.“阴阳变易、五行相生”的思想

《国语·郑语》: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3.“取之有度、永续利用”的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森林美学与森林旅游传统

孔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庄子:

“山林与!

皋壤与!

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三.东西方文化与森林

不同的自然观:

东方文化:

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西方文化:

征服自然,天人分离

森林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