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103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与农作实验.docx

土壤与农作实验

《土壤学与农作学》实验

实验一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

一、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

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

土壤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性的主要指标,其测定方法有多种,现仅介绍电位测定法。

1.方法原理

当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插入试液或土壤悬液时,便构成一电池反应,两极之间即产生电位差。

由于参比电极的电位是固定的,因而该电位差的大小决定于试液中氢离子浓度(实际应为活度)。

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为pH。

25℃时,溶液中每变化一个pH单位,就产生59.1mV的电位差,在仪器上直接以pH的读数表示。

温度差异通过仪器上的补偿装置进行校正。

2.试剂制备

(1)pH4.0l标准缓冲液:

称取在105℃烘过的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10.2lg,用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lL,即为pH4.0l、浓度0.05mol/L的苯二甲酸氢钾溶液。

(2)pH6.87标准缓冲液:

称取45℃下烘过的磷酸二氢钾3.39g和无水磷酸氢二钠3.53g(或用带12个结晶水的磷酸氢二钠于干燥器中放置两周,使成为带两个结晶水的磷酸氢二钠,再经过130℃烘成无水磷酸二氢钠备用),溶解在蒸馏水中,定容至lL。

(3)pH9.18标准缓冲液:

称取3.80g硼砂(Na2B4O7·10H2O)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L。

此缓冲液容易变化,应妥善保存。

3.仪器用品

仪器用品一般有pHs一29A型酸度计或雷磁25型酸度计、甘汞电极、pH玻璃电极或pH复合玻璃电极。

4.操作步骤

(1)称取25g风干土样,置于50mL烧杯中,用量筒加入25mL蒸馏水,搅动1分钟,使土体充分散开,放置半小时至l小时使其澄清(此时应避免空气中有氨或挥发性酸)。

(2)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要求启动仪器预热半小时。

(3)选用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刻度。

校正完毕测定前,用蒸馏水冲洗电极,并用滤纸将电极上的水吸干。

(4)将pH玻璃电极的球泡插入下部悬浊液中,并在其中轻轻摇动,以除去玻璃表面的水膜,使电极电位达到平衡,随后将甘汞电极插入上部清液中,揿下读数开关,进行pH测定。

性能良好的pH玻璃电极与悬液接触数分钟后,即可达到稳定读数,但对于缓冲性能弱的土壤,平衡时间可能会延长。

(5)测定完毕后,用蒸馏水反复将电极冲洗干净,妥善保存。

5.注意事项

(1)水土比例对试验结果有影响。

据试验证明,碱性土壤宜用l:

l的水土比例,酸性土壤宜用1:

l或2.5:

l的水土比例进行测定。

(2)土样不宜研得过细,宜采用过18号筛(孔径lmm)的土样进行测定。

(3)每测一个样品后,要用蒸馏水将电极冲洗干净,并用滤纸轻轻将吸附的水吸干,再进行第二个样品的测定。

测定5~6个样品后,应该用pH标准缓冲液校正一次,并将甘汞电极放在饱和氯化钾溶液中浸泡一下,以维持顶端的氯化钾溶液充分饱和。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电位法)

测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可以了解土壤中养料元素的转化、土壤的通气状况、还原程度以及某些水田土壤中有无硫化氢、亚铁、有机酸等还原物质毒害的可能性。

1.方法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上是电子得失的反应,通过这种反应可使化学能和电能之间得以互相转化。

测定时铂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构成电池,铂电极作为电路中传导电子的导体。

在铂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或者是还原物质的氧化,或者是氧化物质的还原,此动态平衡方向视电流方向而定。

用氧化还原电位计或酸度计,从表头读出土壤Eh值与饱和甘汞电极的电位之差,换算成土壤Eh值。

由于土壤中氧化还原平衡与酸碱度之间存在着很复杂的关系,有时测出的结果为便于比较需经pH校正。

为简化起见,可直接用氢体系理论值60(30℃时)进行校正,这对有机质不多,pH变化不大的土壤来说,误差不大。

另外,也可采用Eh和pH并列的表示方法。

2.仪器

pHs一29A型酸度计或氧化还原电位计、铂电极、甘汞电极。

3.操作步骤

测定时铂电极接正极,甘汞电极接负极,将电极插入欲测土壤中,1分钟后读电位值。

如土壤Eh值低于饱和甘汞电极电位值,指针向负偏转,仪器又没有极性开关时,可变换电极位置(即铂电极接负极,甘汞电极接正极),从仪器上读出的电位值,是土壤电位值与饱和甘汞电极的电位差。

土壤的电位值(Eh)需经计算才能得到。

如以铂电极为正极,饱和甘汞电极(其电位见实表5)为负极,则

E测出=Eh土壤-E饱和甘汞电极故Eh土壤=E饱和甘汞电极+E测出

如果以铂电极为负极,甘汞电极为正极,则

E测出=E饱和甘汞电极-Eh土壤故Eh土壤=E饱和甘汞电极-E测出

4.注意事项

(1)Eh的测定最好在田间直接进行。

如需带回室内测定时,应当用大的塑料盒或铝制饭盒采取原状土一块,并立即用胶布或石蜡密封盒口,迅速带回室内。

打开盒盖后先用洁净小刀刮去表土数毫米,再立即插入电极进行测定。

(2)测定时的平均时间对结果影响很大,在田间测定时可规定电极插入后1分钟读数。

在条件许可时采用先平衡的办法,把电极预先插入要测的土壤中,30分钟后或更长时间后再进行测定。

测定条件也应在结果报告中注明。

(3)对不同的土壤,不同土层,或同一土层中不同部位进行系列比较测定时,应估计Eh的变异范围,如变动不大,可用同一支电极测定。

对还原性很强的土壤,即使Eh变异不大,也最好不用同一支电极测定,此时可以用几支电极测定或将电极处理后再用。

铂电极有滞后现象,当测过Eh较高土壤的电极用水洗净后再测Eh较低的土壤时,结果偏高。

相反测过Eh较低的土壤的电极再测Eh较高的土壤时,结果又偏低,而且后一种情况的影响似乎更大。

(4)在田间测定,如使用输入高阻抗的pH计时,两电极间距从小于lcm至3cm以上,所测Eh值没有多少变化,但距离增大时,将增加线路中的电阻。

(5)测定时需重复5次左右,耕作土壤表层需重复7~9次,取平均值。

(6)甘汞电极在0~50℃范围内,每增加10℃,电位值约降低6~7mV。

(7)在测定干燥的土壤时,电极与土体难以紧密接触,这时可以用一些蒸馏水使之湿润,稍停后再行测定。

(8)铂电极在使用前需经清洗处理,脱去电极表面的氧化膜。

具体方法是:

配制0.2mol/L盐酸-0.1mol/L氯化钠的溶液,加热至微沸,然后放入少量固体亚硝酸钠(100mL溶液加入0.2g即可),稍搅动后浸入电极。

继续微沸30分钟。

加热过程中,溶液体积应保持一定,一般一次即可。

如果电极用久,表面很脏,则在上述脱膜液处理前,可先用合成洗涤剂或洗液进行处理。

实表5

饱和甘汞电极在不同温度时的电位

温度(0C)

Eh(mv)

温度(0C)

Eh(mv)

0

260

24

244

5

257

26

243

10

254

28

242

12

252

30

240

14

251

35

237

16

250

40

234

18

248

45

231

20

247

50

227

22

246

 

实验二土壤可溶性盐分及地下水水质的测定

一、土壤可溶性盐的测定

土壤可溶性盐过多是盐碱土的重要属性之一,是限制作物正常生长的一个障碍因子。

通过测定土壤可溶性盐的含量和组成,可以了解土壤盐渍化的程度、类型和变化规律,为制定改良利用盐碱土的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

土壤盐分分析项目除了盐分总含量外,还需分析CO32-、HCO3-、Cl-、SO2-4和Ca2+、Mg2+、K+、Na+等离子的含量。

现仅介绍上述分析项目的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一)土壤浸出液(待测液)的制备

将土样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一般水土比例是5:

l,即1g土加5ml水),经一定时间的振荡后,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便被溶解于水中,然后进行过滤,其滤液即待测液。

具体步骤为:

(1)称取通过lmm筛孔的土样100g置于三角瓶中,加蒸馏水500mL,盖好瓶盖,在振荡机上振荡3分钟(无振荡机时可用手摇动3分钟)。

(2)振荡后立即过滤到一洁净的三角瓶内。

最初的滤液常出现混浊,应重新过滤,直至滤液清亮为止。

滤完后盖紧瓶塞备用(放置时间最好不超过l天,以免影响碳酸根、重碳酸根及钙、镁等的测定)。

(3)被测的土壤质地粘重或碱化度高时,可采用巴氏滤管抽气过滤。

如果抽气过滤条件不具备,也可在土壤浸提时加入4%的动物胶溶液6~8mL,以使土粒凝聚,加速沉淀,缩短过滤时间。

(二)全盐量的测定

全盐量即土壤可溶性盐分的总量。

其测定方法很多,一般多采用重量法和电导法。

1.重量法

吸取一定量的土壤待测液,经蒸干以后的残渣用双氧水除去有机质,再烘干称重,即可求得可溶性盐分的总量。

(1)仪器用品与试剂:

1)烧杯、三角瓶、漏斗、振荡机、移液管、烘箱、分析天平、水浴锅、瓷蒸

发皿等。

2)双氧水(H2O2)、4%动物胶溶液。

(2)操作步骤:

1)用移液管吸取土水比为l:

5的澄清的土壤浸出液30~50mL(根据盐分多少取样,一般应使盐分含量在0.02~0.2g之间),放入100mL已知重量的瓷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也可用沙浴)。

2)在蒸干的残渣上加入10%~15%的H2O2溶液l~3mL,摇动蒸发皿,使与残渣充分接触后,继续蒸干至残渣呈灰白色为止(有时因土壤浸出液中有铁存在而出现氧化铁的黄色,应注意区别)。

3)将蒸干的蒸发皿放入100~105℃的烘箱中烘l~2小时称重,再烘干称重,直至恒重(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大于2~3mg)。

(3)结果计算:

土壤全盐量(烘干残渣)(g/kg)=×1000

式中W2—蒸发皿与残渣重(g);

Wl—空蒸发皿重(g);

W—吸取土壤浸出液体积相当于土样的重(g)(W=吸取浸出液的体积×浸出液水土比)。

2.电导法

(1)方法原理:

可溶性盐分是一种强电解质,它能在水溶液中形成带电离子,使溶液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浸出液的导电能力(即电导度)大小与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含量呈正相关。

利用电导仪测定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既快速简便又比较准确,尤其适用于含盐量较低的土壤,但也易受其它因素的干扰,其中受温度影响特别明显。

据测定,大多数离子在温度每增加l℃时,电导度约增加2%。

因此,通常都把溶液的电导度换算成25℃时的电导度。

其电阻或电导的温度校正值,见实表8。

(2)试剂及仪器:

1)0.02mol/L氯化钾标准溶液:

称分析纯的氯化钾1.491g(105~110℃下烘4~6小时),溶于蒸馏水中,定容到lL。

2)仪器:

DDS—11型电导仪或TY—l型袖珍电导仪和其它型号的电导仪,以及电导电极、0~60℃的温度计。

(3)操作步骤(以DDS一11型电导仪为例):

1)将电导电极的引线接到仪器相应的接线柱上,接好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2)将电导电极插入待测液中(待测液必须清亮,以防有悬着物时溶液的电阻增加,电导值减小,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若测悬着液时,应先使其澄清,在测定时不再搅拌),按仪器操作法进行读数并记录电导数。

3)测量并记录待测液的温度。

4)取出电极,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用滤纸吸干,测定结束。

(4)结果计算:

电导率(y)=电导度(G)×温度校正值×电导电极常数(θ)

再根据该溶液的电导率,在实图9中相应的电导曲线上,直接查出土壤盐分的含量(也可将电导率代入相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含盐量)。

由于图中的电导曲线和方程是按不同类型盐土的盐分组成而绘制和推导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首先了解待测土壤的盐分组成。

举例:

在测定某氯化物—硫酸盐盐土样品时,测知待测液的温度为15℃,电导值是1.20×10一3S[西(门子)],电导电极常数θ

是0.63,则溶液的电导率(y)计算如下:

25℃时电导度(G)=电导度(G)×温度校正值

=1.20×10-3S×1.247

=1.496×10-3S

25℃时电导率(y)=25℃时电导度(G)

×电极常数(θ)

=1.496×10-3S×0.63

=0.942×10-3S

由y可从实图9中的关系曲线上查出(也可代入实图9的方程式3算出)可溶盐的总量是2.67g/kg。

结果计算中使用的电导电极常数(θ),一般用0.02mol/L氯化钾标准溶液测定(实表9)。

 

电导电极常数θ=

==0.63

式中y—0.02mol/L氯化钾标准溶液的电导率;

G—0.02mol/L氯化钾标准溶液25℃的电导度。

 

电导法中有关公式推导及其它内容可参看《土壤理化分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1978年1月出版)及其它有关书籍。

(三)碳酸根、重碳酸根离子的测定(双指示剂滴定法)

(1)方法原理:

土壤水浸出液的碱度主要决定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碳酸盐及重碳酸盐含量。

溶液中同时存在碳酸根(CO32-)和重碳酸根(HCO3-)时,可用变色范围不同的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

如用双指示剂滴定法的具体反应为:

Na2CO3+HClNaHCO3+NaCl(pH8.2为酚酞终点)……①

NaHCO3+HClNaCl+CO2+H2O(pH3.8为甲基橙终点)……②

当①式反应完成时,酚酞指示剂使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为8.2,只滴定了碳酸根的一半,继续滴定至②式反应完成时,甲基橙指示剂使溶液由橙黄变成桔红(如果是含有机质较多的苏打盐土,则会带黄棕色)。

此时溶液pH为3.8。

(2)试剂及仪器:

1)0.5%酚酞指示剂:

称取0.5g酚酞溶于50mL95%酒精溶液中,再稀释至100mL。

2)0.1%甲基橙指示剂:

称取0.1g甲基橙溶于100mL蒸馏水中。

3)0.02mol/L盐酸:

用移液管吸取盐酸(比重1.19)1.66mL,注入盛有200mL蒸馏水的烧杯中,然后洗入1000mL量瓶中,定容至刻度。

4)仪器用品:

三角瓶、试剂瓶、移液管、滴定管(酸式)、滴定管架。

(3)操作步骤:

1)吸取待测液(土水比为l:

5)20mL放入三角瓶中,加酚酞指示剂3~4滴后,溶液呈现红色,用标准盐酸溶液滴至红色消失,记录盐酸的消耗量V1。

若加入酚酞指示剂后不显红色,则表示无CO32-存在。

2)向溶液中再加甲基橙3~4滴,继续用盐酸溶液滴定至由黄色变为橙红色(黄色中微带红色)为止,记录盐酸的消耗量V2(可保留此溶液进行氯离子的测定)。

(4)结果计算:

mmol(

CO32-)/100g土=

×100

CO32-%=mmol(

CO32-)/100g土×0.03

mmol(HCO3-)/100g土=

×100

HCO3-%=mmol(HCO3-)/100g土×0.06l

式中V1——以酚酞作指示剂,用盐酸滴定至红色消失时所消耗的盐酸mL数。

但此时仅是由CO32-变成为HCO3-,反应只进行了一半(见反应式①),故计算时应是2Vl;

V2—以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到达终点时所消耗的盐酸体积(mL);

C—盐酸的浓度(mol/L);

W—吸取待测液的mL数相当的土样重(g);

0.03——每

mmol/L碳酸根的g数;

0.06l——每lmmol/L重碳酸根的g数;

100—换算成100g土中的mmol/L或%。

(四)氯离子的测定

(1)方法原理:

根据铬酸银和氯化银的溶解度不同而分别沉淀的原理,以铬酸钾作指示剂,用硝酸银滴定时,银离子首先与氯离子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

当待测液中的全部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后,多余的硝酸银才能与铬酸钾作用生成棕红色的铬酸银沉淀。

由此可知,当溶液中一出现棕红色沉淀时,即说明氯化银已沉淀完全,此时即达滴定终点。

根据硝酸银的用量便可算出待测液中氯离子的含量。

其反应式如下:

NaCl+AgNO3→NaNO3+AgCl↓(白)

当待测液中的氯离子被银离子沉淀完全后,多余的硝酸银才能与铬酸钾作用生成棕红色的铬酸银沉淀:

K2CrO4+2AgNO3→2KNO3+Ag2CrO4↓(红)

由消耗的硝酸银用量,即可计算出氯离子的含量。

(2)试剂及仪器用品:

1)5%铬酸钾:

称取K2CrO45g溶于少量水中,再稀释至100mL。

2)0.03mol/L硝酸银:

准确称取经105~110℃烘干AgNO3(A.R)5.097g溶于少量水中,移入容量瓶定容至1000mL,摇匀,保存于暗色瓶中。

3)仪器用品:

三角瓶、烧杯、移液管、容量瓶、试剂瓶、滴定管(酸式、棕色)、滴定管架等。

(3)操作步骤:

1)用移液管吸取待测液(土水比为l:

5)20mL,放入洁净的三角瓶中,加入碳酸氢钠0.2~0.5g左右,使溶液呈中性或微碱性(因在酸性环境中指示剂的铬酸根离子容易与氢离子发生反应而降低铬酸根离子的浓度,影响铬酸银沉淀的生成;在强碱性溶液中银离子又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银的沉淀,影响分析结果)

2)加入铬酸钾指示剂4~5滴,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出现红色(且不再消失)为止,记下硝酸银用量。

(4)结果计算:

mmol(Cl-)/100g土=

×100

Cl-%=mmol(Cl-)/l00g土×0.0355

式中V—滴定时硝酸银的用量(mL);

c—硝酸银溶液的浓度(mol/L);

W—吸取待测液的mL数相当的土样重(g);

0.0355—每1mmol氯离子的g数;

100—换算成100g土中mmol或%。

(五)硫酸根离子的测定(EDTA容量法)

(1)方法原理:

先用过量的氯化钡将待测液中的硫酸根全部沉淀,多余的钡在pH≈10时加钙镁混合指示剂,用EDTA(即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溶液)滴定(为使终点明显,可添加一定量的镁)。

另作一空白试验求得加入钡、镁所消耗的EDTA用量,从中减去沉淀硫酸根后剩余钡、镁所消耗的EDTA用量,即得消耗于硫酸根的用量,从而求出硫酸根的含量。

用EDTA法测定待测液中SO42-的含量范围大致为5~200mg/kg(即0.0005~0.02g/100g),如果待测液中SO42-含量过大,则应减少土壤浸提液或水样的用量。

(2)试剂:

1)0.01mol/L的EDTA溶液:

称取EDTA二钠盐3.723g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lL,必要时其浓度可用标准钙或镁溶液标定。

2)pHl0的缓冲液:

称取氯化铵33.75g溶于水中,再加浓氢氧化铵(比重0.90,含NH325﹪)285mL混合,然后加水稀释至500mL。

3)l:

3的盐酸溶液。

4)0.01mol/L钡、镁混合液:

称氯化钡(BaCl2·2H2O)1.22g和氯化镁(MgCl2·6H2O)1.02g溶于水,稀释至500mL,摇匀。

此溶液中钡、镁浓度各为0.02N(即为0.01mol/L),每毫升约可沉淀硫酸根lmg。

5)钙、镁混合指示剂:

称氯化钠100g,酸性铬蓝K0.5g和萘酚绿Blg共同放在玛瑙研钵中研细研匀,贮于暗色瓶,密封保存备用。

(3)操作步骤:

1)吸取待测液(土水比为l:

5)25mL放于三角瓶中,加入1:

3盐酸0.5mL,加热煮沸以除去CO2,然后慢慢加入过量25%~100%的钡镁混合溶液(操作方法是先准确加入10mL混合液,如出现BaSO4沉淀较多,应酌情再成倍地增加混合液。

一般非硫酸盐盐土的耕层土样加10mL即已足够),继续微沸5分钟,然后使其充分冷却(最好放置两小时以上),以使沉淀完全,沉淀颗粒粗大,降低其溶解度。

2)加pHl0缓冲溶液3.5mL,摇匀,再加钙、镁混合指示剂0·2g左右,摇匀后呈红色。

3)用EDTA滴定至由红色变成蓝色(如终点不清晰,可再稍加一些指示剂),记录EDTA的消耗量Vl。

4)吸取蒸馏水25mL放于三角瓶中,作空白试验,即同样加l:

3盐酸0.5mL,钡、镁混合液l0mL,pHl0缓冲液3.5mL,钙、镁混合指示剂约0.2g,然后用EDTA滴至溶液由红变蓝,记录EDTA消耗量为V2。

(4)结果计算:

mmol(

SO42-)/100g土=

×100

SO42-%=mmol(

SO42-)/l00g土×0.048

式中V2—空白试验所消耗的EDTA量(mL);

V1—待测液消耗的EDTA量(mL);

V3—同体积待测液中原钙、镁所消耗的EDTAmL数(见后面实验钙、镁测定的结果。

如测定钙、镁时所用EDTA的浓度与此实验用的浓度不同时,则应换算);

CE——EDTA溶液的浓度(mol/L);

W—吸取待测液的毫升数相当的土样重(g);

100—换算成l00g土的mmol或%;

0.048——每

mmol硫酸根的g数。

(六)钙、镁离子的测定(EDTA容量法)

(1)方法原理:

利用EDTA与钙、镁离子的络合能力和指示剂与钙、镁离子络合能力不同的原理,在待测液中(pH调至10左右)先加入指示剂,于是待测液中的钙、镁离子便与指示剂形成一种红色的络合物,但当用EDTA溶液进行滴定时,因为EDTA与钙、镁离子的络合能力,远大于指示剂与钙、镁离子的络合能力,所以,原先与指示剂络合的钙、镁离子便开始被EDTA所夺取,这时溶液中的红色络合物就逐渐减少,而指示剂本身的蓝色则逐渐增加,直至钙、镁离子全部被EDTA所夺取络合时,溶液便完全显现出指示剂本身的蓝色,此即达滴定终点。

由EDTA的用量,便可求得待测液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2)试剂及仪器用品:

1)l:

l盐酸溶液。

2)pHl0氢氧化铵一氯化铵缓冲溶液:

称取NH4Cl33.75g溶于150mL蒸馏水中,再加浓NH4OH(比重0.90)285mL混合,然后加水稀释至500mL。

3)0.01mol/L的EDTA标准溶液:

称取EDTA二钠盐3.723g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lL(必要时可用钙或镁的标准溶液进行标定)。

4)钙、镁混合指示剂:

称取无水硫酸钾(K2SO4)50g,放于玛瑙研钵中研细,再称酸性铬蓝K0.5g,萘酚绿Blg也放于玛瑙研钵中,进行研磨并混合均匀,贮于暗色瓶中备用(不用时最好放在干燥器中保存)。

5)2mol/L氢氧化钠溶液:

称取分析纯NaOH80g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lL,贮于塑料瓶中保存。

6)仪器用品:

移液管、三角瓶、试剂瓶、滴瓶、滴定管(酸式)、滴定管架。

(3)操作步骤:

1)吸取待测液25mL放入三角瓶中,加l:

l盐酸2滴,摇匀,加热煮沸2分钟左右,以排除CO2。

2)在溶液冷却后,加缓冲溶液3.5mL(此时溶液pH≈l0),再加入钙、镁混合指示剂0.2g左右,用EDTA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蓝色,记录EDTA的消耗量(V1)。

3)吸取待测液25mL。

,放入三角瓶中,加2mol/L的氢氧化钠2mL,使溶液pH>12,再加入钙、镁混合指示剂0.2g左右,用EDTA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蓝色,记录EDTA消耗量(V2)。

4)结果计算:

mmol(

Ca2+)/100g土=

×100

Ca2+%=mmol(

Ca2+)/100g土×0.020

mmol(

Mg2+)/100g土=

×100

Mg2+%=mmol(

Mg2+)/100g土×0.0122

式中V1——滴定钙、镁总量所消耗的EDTA量(mL);

V2——滴定钙所消耗的EDTA量(mL);

CE——EDTA溶液的浓度,mol/L;

W——吸取待测液的mL数相当的土样重(g);

0.020——每

mmol钙的g数;

0.0122——每

mmo1镁的g数;

100—换算成100g土中的mmol或%。

(七)钾、钠离子的计算

由于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