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5402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3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docx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节略0531

 

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思路与对策研究

 

大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

2010年4月

目录

第一节现实基础1

一、“十一五”大庆总体发展经济状况分析1

二、产业结构2

三、技术创新水平4

四、人才素质4

五、生态环境5

第二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7

一、有利条件7

二、制约因素8

第三节总体思路16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模式构建16

二、大庆市产业转型的思路18

三、大庆市制度转型的思路26

四、大庆市环境转型的思路28

第四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29

一、发展方向29

二、发展目标29

三、具体量化指标30

第五节战略任务32

一、大力调整经济结构32

二、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35

三、不断推进自主创新41

四、加快建设生态文明42

五、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2

第六节保障措施44

一、政策保障44

二、组织保障44

三、人才保障45

四、公共服务平台46

五、投融资改革47

第一节现实基础

我国在“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之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成为2010年“两会”的核心话题,由此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因而,大庆市可继续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路和决策部署,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实现大庆的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大庆市经过几年持续快速的发展,经济状况良好,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后劲充足,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巨大,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强大现实基础。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十一五”大庆总体发展经济状况分析

“十一五”期间,大庆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抢抓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充分体现出质效优先、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特征,并且提前实现了大部分“十一五”的计划目标(如下表所示)。

2006年—2009年,大庆市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11%左右,其中,2009年大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20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平均增长率,并提前完成大庆市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5.65%,其中,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3.5亿元,同比增长25.2%,另外与大庆市的中省直企业相比,地方企业投资增长较快,平均增长率接近50%,特别是2009年地方企业完成投资375.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4.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从2006年的60.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7.1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3.1%;人民生活逐渐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截止2009年达18180.8元,平均增长8%。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从2006年的3.1:

85.7:

11.2调整为2009年的3.8:

81.6:

14.6,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接替产业不断发展,使得油与非油经济比例由2006年的64.6:

35.4调整为2009年的56.8:

43.2;大庆鼓励地方民营企业发展见到成效,使得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比例由2006年的84.5:

15.5调整为2009年的78.5:

21.5。

城乡劳动就业稳定增长,年末劳动就业人数从2006年的52.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5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左右。

表1-1“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目前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一五”计划

目前完成情况

GDP年均增长率

8%

12.1%

一、二、三产比例

4:

76:

20

3.8:

81.6:

14.6

人均生产总值

7万元

7.566万元

非油经济比重

50%

43.2%

地方经济比重

35%

32.7%

石化工业销售收入

1300亿元

----

固定资产投资

440亿元

753.5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

6亿美元

11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占地方工业比重

20%

44.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万元

1.82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5000元

6592.8元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100%

98.9%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4.1%以内

社会保险覆盖率

90%

90%

二、产业结构

大庆市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扮演着“脊梁”的角色。

“十一五”期间,大庆市的工业增加值逐年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其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80%左右。

不过,随着大庆市产业转型政策的实施,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逐渐得到发展,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下降,即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从2006年的3.1:

85.7:

11.2调整为2009年的3.8:

81.6:

14.6。

 

图1-1大庆产业结构图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50.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

其中,畜牧业接续良好发展势头,占据了农业的“半壁江山”,占第一产业比值已连续6年超过50%。

林业、渔业均稳定发展,2009年分别实现产值1.6亿元、4.0亿元,增长率均在7%左右,在不同程度上拉动了农业的发展。

大庆市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并建立了大庆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让胡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发展基地。

工业稳定发展。

“十一五”期间,大庆工业增加值继续增加,截至2009年底,实现工业增加值167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形成了以石油、石化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石油工业仍然对全市经济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大庆油田2009年生产原油4000万吨,继原油5000万吨稳产27年后,又在原油4000万吨以上稳产七年,续写了中国石油企业年产原油之最。

石油工业2009年实现增加值1035亿元,增长了2.6%,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

而至今石化产业依然是大庆最大的接续产业,近几年是大庆石化产业发展最快的阶段,其增加值由2005年的7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88亿元,年均增长31.43%。

其中,2009年120万吨乙烯改扩建等大项目顺利推进,10万吨苯乙烯等18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石化企业扭亏增盈,实现增加值288亿元,增长63.5%。

除此之外,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较快,其2009年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68.8%、61.5%,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强。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

“十一五”期间,大庆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贸、物流、旅游、金融、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全面提速,其增加值从2006年的181.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1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6%以上,拉动大庆市GDP作用明显。

其中,商贸业持续繁荣,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2.6亿元、增长30.2%,增幅为全省第一。

大庆市的服务外包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强劲动力,2009年继续发展,服务外包企业达到223家、主营收入达52.3亿元。

此外,旅游业、物流业及金融业均逐步提升,对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三、技术创新水平

“十一五期间”,大庆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使得全市的技术创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较为典型的为:

大庆市围绕增加石油后备储量、提高开采水平,重点研究油田开发后期加密调整、三元复合驱、低渗油田经济有效开发等关键技术。

围绕接续产业发展,重点研究了调整炼油工艺路线、增加“三烯三苯”产量,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石化产品深加工,以及乳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机械和电子、纺织和皮革等领域关键技术。

围绕环境保护,重点研究了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

2009年,大庆市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市科技专利成果转化中心建成投用,大庆石油学院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大连工业大学大庆生物技术研究院组建完成,推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8个,新建科研成果示范基地35处。

并且,全市共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3项,获得资金支持4010万元;市级安排科技计划项目98项,安排资金4500万元。

目前,全市共有科研院所及分支机构83个,建成国家级技术检测中心(站)2个,省部级检测中心(站)8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14个,省部级中试基地4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

其中,大庆高新区是我国唯一一家依托石油石化资源优势而创办的国家级高新区。

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

四、人才素质

“十一五”以来,大庆市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才强市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开展工作,努力在扩大人才数量、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做好人才选用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人才375545人,其中市属人才167648人,占人才总数的44.6%,中省直207897人,占人才总数的55.4%。

在市属人才中,专业技术人才63501人,技能人才58146人,共占市属人才总量的80%以上。

从总体上看,大庆市人才队伍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人才总量较大。

全市各级各类人才占人口总数的13.54%,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20.87%,分别高于全省7%、15.8%的平均水平。

二是中省直企事业单位人才力量雄厚。

其拥有硕士以上学历4154人,高级技师86411人,其中石油石化产业各级各类人才207897人,超过市属人才总量。

三是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全市45岁以下人才合计占人才总量的77.7%,其中35岁以下占人才总量的35.68%,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人才队伍。

四是后备人才资源较为丰富。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理大中专毕业生近2万人,在校大学生6.7万人。

 

图1-2大庆市市属人才分类

五、生态环境

“十一五”期间,大庆市积极推进石油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园林型城市转变,着力改善区域生态,辖区功能不断得到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大庆市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工业废水的治理及工艺改造;加强水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监管;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使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为97%。

大庆市倡导清洁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处理率;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减轻末端处理的成本和压力;限制塑料包装的使用,控制污染,使得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

大庆市推进主城区企业退城进园,集中控制污染源,逐步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装置及工艺;加大了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了饮食业油烟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快城中村改造力度,减少了各类废弃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使得2009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60天,优良率达98.6%。

大庆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完成燕都湖和新潮湖治理,新建生态园6个,还建旧城区绿地33公顷,继续推进油田百里生态长廊工程,新建城市绿地1423公顷,植树170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人均公共绿地12.9平方米,增长20.6%。

第二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有利条件

大庆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禀赋丰富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造就了大庆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丰富资源禀赋。

一是油气储量巨大,目前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2.4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2000多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油田。

大庆石油比重中等,粘度高,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含硫量极少,工业价值很高。

二是地热前景可观,是国内罕见的大规模地热富集区,静态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而且埋层浅、水源足、温度高。

三是湿地资源丰富,面积120万公顷,占全国已知湿地总面积1/30,每年产生生态价值840亿元。

四是草原面积较大,达到103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5%,居全省第一位。

五是工业用地充裕,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项目区规划面积达340平方公里,大量工业用地有待开发利用。

六是电力供量充足,全市有13户发电企业,装机总容量为22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150亿千瓦时。

2、工业基础雄厚

大庆以资源立市、工业兴市,近年来,工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石油与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电力三大支柱产业以及装备制造、化工等配套产业。

2009年,大庆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连续10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大庆建市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1992年辟建的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属国家级开发区,2009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68.2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的44.3%,成为拉动大庆市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

3、区位优势明显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距哈尔滨159公里,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中心的位置,具有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对哈、齐等周边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有较强的集聚效应。

有城市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市区重要交通节点实现立交,对俄对韩等国家的经贸往来方便快捷,利于发展贯穿东西、链接中外的商贸流通,建立区域物流中心、货运市场和信息枢纽。

俄罗斯与我国的石油运输管道穿过大庆市,有利于大庆市利用俄罗斯石油发展炼油、石化产业。

4、科技优势突出

大庆市作为国内最大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在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等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相对比较明显,有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开发潜力巨大。

同时,近年来大庆市先后与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农科院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均为大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5、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近年来,大庆市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大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年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40天以上,是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国内陆首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石油文化、特色温泉、生态湿地三大旅游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民营资本更加活跃,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多,外来投资领域和规模继续扩大,投资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6、发展环境优越

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和《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继出台为大庆市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支持大庆创建百年油田,把大庆作为建设石化基地的龙头、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骨干和中坚;中油集团决定把大庆建设成中国最大的聚烯烃生产基地和世界级丙烯衍生物、油田化学品基地;国际化工产业向中国转移、国内发达地区资本向北方扩张的进程日益加快,为大庆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提供了现实机遇。

因此,大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和外部环境。

二、制约因素

大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较早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其成效是明显的。

但是,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固有特征及大庆市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深层次矛盾以及体制、科技等生产力要素方面的不足,对大庆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构成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对这些制约因素作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估,将有利于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合理规划。

1、三大产业构成不尽合理

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总量及其结构反映了该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和各经济部门不同产业的相互联系及比例关系。

它表明一个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度化水平,并预示着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大庆市在近50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但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的二元结构及重化工特征并未发生转换,由此造成的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将对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图2-1列出了大庆市1978-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例的趋势变化。

由图可见。

大庆市从1984年以后,第一、二、三产业的顺序即达到了“231”,呈现工业化发展的典型特征。

按照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地区)工业化程度达到60%以上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逐渐达到和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从而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三次产业的逻辑顺序由“231”转化为“321”。

但是,大庆市在实现工业化后的20年来发展中,第二产业一直是呈强劲发展势头,其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维持较为稳定的结构。

这与“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产业结构的高转换率互为因果”的特征是不一致的。

因此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转换。

图2-1大庆市1978-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例的变化

2009

国际经验表明,当本地GDP达到人均1000-3000美元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应保持在36%左右。

这是因为人们在进入小康型生活以后,追求耐用消费品、住房、旅游、休闲、基础设施等高水平的服务和金融、科技、教育、医疗、通信等高质量需求提到议事日程,以满足社会向后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大庆市人均GDP在2009年达到75660元,但第三产业在产业构成中所占的比例,从2000年开始仅有缓慢上升,2009年达到14.6%,比全国平均水平(40.4%)低25.8个百分点,比全省约30%的平均水平低约1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产值占比30%左右,高端服务业发展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质量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三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表明,大庆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以来,其产业结构并未向高度化发展,传统产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整个国民经济严重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

2、就业结构比例失衡

再从大庆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构成来看(图2-2),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2003年至2007年有较大下降(5年间下降了9个百分点),至2007年占34%。

第二产业保持在25%-29%区间。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5年间缓步上升,至2007年达到37%,超过了第一、二产业。

但是农业就业人口仍然较多,反映出大庆市的城市化率并不高(2007年为49.01%),这与全市90%左右的工业化率相比,形成明显反差,即工业化程度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而城市化率仍处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这将严重阻碍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谈不上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

图2-2大庆市2003-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构成

三、工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调

大庆市受资源指向型产业发展的束缚,把优先发展原材料生产加工和石油化工工业放在绝对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工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严重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极度失调(图2-3)。

重工业增加值占总体的80%以上,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达到63%,而轻工业规模太小。

第二产业中,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石油采掘业和石油化工业发展较快,比重过大;建材、机械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制造业等接续产业发展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过小,未能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大庆市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1%的产业只有5个,其中超过5%的只有3个,工业结构过于单一,抵抗行业风险能力偏低,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来,虽然轻工业产值也有一定增长,但由于石化重工的超高速增长,造成重化工产业占绝对优势,这种失衡的工业结构可能导致以下后果。

图2-3主要行业工业增加值比例

(1)高资源消耗

目前,大庆油田已累计采出原油超过20亿吨,占可采储量的74.9%,剩余可采储量仅有5.8亿吨。

每年实际采出量在4500-5000万吨之间,而近几年每年提交的可采储量只有3000万吨左右。

每年探出的可储采量低于实际采出量,这使得储采失衡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按此开采强度计算,大庆油田很可能在20-30年后面临资源枯竭。

同时,随着大庆石油资源逐渐枯竭,剩余资源的勘探难度加大,开采的经济效率锐减。

目前油田开发已呈现出综合含水高的严峻状况,部分主力油田综合含水率高达90%。

在某些区块,已经出现开采成本与油价倒挂的现象。

(2)高固定资产投资

资源矿产的高速消耗必然带来投资的高速增长。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75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2%,是2000年的3.8倍。

近5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在25%左右,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这种由高资源消耗和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由于资源和投资的有限性,最终将不可持续。

(3)高能源消耗

由于矿业、炼油及化工材料产业需要较强的能源资源支持,其能耗水平较高。

2009年大庆市每万元GDP消耗1.33吨标准煤,劣于国家0.9吨标煤/万元GDP的能耗标准。

(4)工业产品的产业链延伸程度低

表现在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63%(2009年),而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仅是前者的27%左右。

4、工业经济的二元结构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由表2-1可见,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央及省属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7.49%,而地方工业的企业数有427家,是中省直企业的70倍,但工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2.51%。

这表明,地方工业不仅规模小,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小,而且效益也明显低于中省直企业,从而在大庆市形成强烈的二元工业经济结构。

地方企业多以小型企业为主,2007年小型企业数量为383家;大多从事化学制品制造业和设备制造业,主要还是围绕石油经济做文章,以石油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单一、增值率不高;高新技术企业不多,技术含量低。

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较低,地方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中省直企业的24%。

表2-12007年大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省直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对比

单位数(个)

工业增加值(万元)

工业总产值(万元)

从业人员(人)

中省直企业

6

13210099

24051481

218228

地方企业

427

1050004

3440018

72983

合计

433

14260103

27491499

291211

在所有制结构中,大庆市的民营经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得到了不断发展,经营的领域从初期的传统商贸、餐饮向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部门拓展,并开始进入电子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中介等新兴行业。

但是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来说,仍是比较小的。

目前,大庆市的经济总量中,国有经济仍占主体地位,非公经济虽也在发展,但是贡献率较小。

在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工业总产值比例为97.3:

2.7。

大庆市的经济发展中以公有经济占主导的产权结构,无论是在改变单一投资主体、增加企业活力,还是在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结构转型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出路。

5、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程度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

大庆及周边地区的玉米、大豆、杂粮、果蔬、畜、禽、乳等资源十分丰富,大庆地区黄牛及肉牛存栏近26万头、奶牛35万头、生猪110万头、羊97万只、家禽1040万只,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依托这些资源,大庆已引进建设了伊利乳业、日月星大豆、安信同维玉米、碧港马铃薯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具备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