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5497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docx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

墨的产生与人类书写或描绘的行为紧密相关,自然可以追溯到极为久远的年代。

前人由于认识的局限,故称“上古无墨”。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有关墨的文物陆续被发现,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考古材料为人们大致勾勒出了墨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有用朱和墨书写文字的痕迹,表明在甲骨文上书写的文字,红色是朱砂,墨色是碳素单质,这证明朱砂和墨在殷代就开始被巫人用来书写文字了。

在商代石、玉、陶器的表面,也曾发现过墨书的遗存。

秦汉及魏晋时期是墨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以松烟墨的大量流行及“韦诞制墨方”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古代制墨工艺经历了一个大的变革而进入了成熟斯。

但是,松烟墨到了魏晋时才由丸状变化为挺状,这与当时用胶配方的改进有很大的关系。

丸状是因为用胶不多,加上胶的质量不是很高,很难把墨丸做得大。

墨丸小,就不能用手捉住研磨。

由于松烟墨是动物胶加工调合成形的,而动物胶则容易受潮生霉,失去粘合性能,墨的形体便由此自行损坏。

  隋唐时代,制墨更加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其中,墨官最著名者为祖敏,制墨之妙名闻天下。

产地也由前代的扶风、隃糜、延州扩展到易水和潞州,这些地方不但产松,而且所产之松皆很名贵,为制造上等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唐代制墨中已有多种颜色。

《唐书·韦述传》载,韦述家藏书宏富,全都都经他亲自校点,“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

”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的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

朱墨更是被当时徽州居民制墨家传户习,广泛使用,它是用朱砂研细加胶而成,但容易褪色。

  唐末五代由于战乱频繁,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亦随之转移。

此后,徽墨雄踞天下,在制墨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宋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文人学士对墨的需求更为扩大,这也刺激了制墨的发展,墨的生产以徽墨为龙头,范围不断增大。

墨模在唐代的制墨业中逐渐地普及。

墨的烟料捣杵原来尽用人力,因为人的握力有限,所以墨模便应运而生。

墨模的压力大,因此而制成的墨质坚实而耐用。

同时,由于墨模的出现,墨的形状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江苏丹徒的南朝墓葬中,曾出土一锭扁圆柱体墨,长3厘米,宽4.2厘米,厚1.9厘米,墨色纯黑,质坚硬,据分析可能是用模压制成的。

当时的地方政府每年要向朝廷进贡龙凤墨四斤。

  宋墨在原料配制、艺术加工、种类品质上均较前大为提高和拓展。

宋朝墨分两派,一是多加龙麝助香的,一是不用香料的。

潘谷、张遇属香墨派;王迪是主张不加香料的,因为不加香料,“真松煤远烟,自有龙麝气。

”油烟墨的制作在宋代已经出现,据明罗欣《物原》中说:

“奚廷珪作油烟墨。

”油烟墨的产生决非偶然,它与松烟制墨大量砍代松树造成资源的匮乏有一定的关系。

石油烟作墨是宋代科技的一大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应该属于油烟墨的一类。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因君主皆轻视文事,制墨业未有特别的发展,但尚能待续宋的余风,保持原来的成就。

明代麻三衡《墨志》中引杨升庵的话,元代制墨以朱万初为代表,他取墨材为摧朽之松三百年不坏者,所制烟煤极佳。

  明代制墨工艺上有新的发展,墨的配方和品质更加受到重视,墨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墨品更为坚细,锋可裁纸。

油烟制墨技术已相当成熟,据记载,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集前人之长,创造性地提高了桐烟和漆烟的制墨水平,他的很多墨品都是油烟制成的。

但由于工艺、产量等方面的原因,油烟墨并未占据主流。

  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生产的盛世,墨模图案的绘制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当时的墨模一般多采用坚细空心的石楠木,间有用棠梨树和杞树的。

由专家操刀雕刻,运用线刻、浮雕及圆雕等多种技法,着力表现各种山水、人物、龙凤等图案文字。

图案往往延请书画名家绘制,如明代的丁云鹏、吴左干等,有的是摹仿前代名家的作品。

图案须先在墨模大小的竹纸上绘出,然后将图拓印于墨板上,随后以类似木刻的过程雕刻,但一须反刻,二底部要平,难度颇大。

为了能圆满地表达各派艺术家不同的风格,在刀法、刻线上或遒劲,或秀润,或粗犷,或细巧,各具姿态。

明代墨一般深厚有力,清代墨则柔妍精细。

在今安徽省博物馆保存有清代“御制锯园图”、“御制西湖名胜图”、“御制柿花图”、“御制四库文阁诗”及“新安大好山水”等墨模,雕刻精细,是清代墨模工艺的代表作。

  清代,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这四位名家制墨先后盛名一时,后人称之为“四大墨家”。

此外,知名的制墨家还有歙派的程正路、吴守默、方密庵、巴慰祖、程瑶田等,休宁派的吴天章、胡星聚、程怡甫等,他们对清代墨业的盛世都各有一番贡献。

  清程怡甫 竹节墨

  说明:

 长9.1厘米、宽3.8厘米、厚0.8厘米、 重37克。

  清乾隆 玛瑙石墨床 

  说明:

 长3.8公分、宽3.4公分。

 

  墨床为文房用品,用以承墨丸,以玛瑙石巧雕藕片花生墨床,实为罕见之物,只可遇而不可求。

  墨床以藕粉色地玛瑙石巧作藕片,成随形平台,藕心作不规则大小斜透九孔,上部及侧用石皮俏雕花生二枚,精致可爱。

  此墨床长3.8公分,宽3.4公分(不含座)。

  清 各式杂墨(12锭)

  清 漱金家藏墨 (1盒10锭)

  说明:

"天都詹正元制"款 高6.5cm/锭

  清中期 龙纹灵芝硃砂墨

  说明:

 高6cm

  清 九子墨(二锭)

  说明:

 高11.5cm

  清乾隆 御墨(紫阁铭动)

  清 五老图墨 (一盒五锭)

  清中期 炼石补天墨

  说明:

"如松堂"款 高11.5cm

  清中期 月宫图龙纹圆墨

  说明:

"洪武十三年监制"款 高16.5cm

  明 叶玄卿制龙凤呈祥墨

  清 胡开文地球墨

  说明:

 

  胡开文在徽墨中属于后起者,嘉庆,道光以后,其它家墨业进入式微时期,而胡开文一枝独秀。

  胡开文原名胡正,别名天柱。

他即注重制造高级墨,同时也注意普通墨的生产,薄利多销,占有广大的市场,所产名品有“骊龙珠”、“古隃摩”、“千秋光”等。

1915年,胡开文墨庄的“地球墨”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除了墨本身质量过硬外,与此墨的设计构思也有很重要的关系,在金地上,又分别填上红、绿等色,墨横刻的精细,可谓“经、纬”分明J韵耄绻喜皇且源说厍蚰握梗谴承问剑岵换岬媒被拐婺阉怠U庖坏悖拐嫒梦颐遣桓倚】垂湃说拇葱乱馐赌亍

  清 吴天章制“龙宾十友墨”

  清 胡开文“大富贵亦寿考色墨” 

  说明:

 长16.3厘米、宽3.6 厘米、厚1.2厘米。

清 胡爱棠制骊龙珠墨 

  说明:

 长8.2cm、宽1.9cm、高0.5cm。

 

  这一对骊龙珠为漆烟墨,由老漆匣盛装。

墨长8.2、宽1.9、高0.5公分。

  胡爱棠创业于1796——1820年间,肆名为“鉴莹斋”,所制墨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时人宝之。

  匣盖内白绫有张綗伯题识:

“骊龙珠是高级品,鉴古斋定值最高,此胡爱棠道光年所制。

綗识”。

张綗伯(1885——1969)著名古墨鉴藏家。

  清 凤池云硃砂墨 

  说明:

“凤池云”,“汪继廷制”款。

 高4.5cm

  清乾隆 云龙御墨 

  说明:

克里斯蒂拍卖行 1999年11月2日香港拍卖会 直径9cm 

  《大清乾隆年制》款

  明永乐 “国宝”墨 

  说明:

 

  此墨椭圆形,正面两只张牙舞爪的飞龙,气势不凡。

双龙中间有"国宝"二字。

墨之反面有"大明永乐年造"字样,填以蓝色。

墨的上下左右饰以如意头及变形图案,成重叠状。

龙及图案皆用金填满,如金泊打就,立体感极强。

  制墨从明代起,进入了高峰期,名家辈出,技艺精湛,又因年代较早,故明墨弥足珍贵。

此墨为御用贡品,材质更是无与伦比,制做精工,真"国宝"也。

  清 八仙祝寿墨 

  说明:

 四锭,每锭9.2厘米,宽2.7厘米,厚0.8厘米。

 

  这件八仙祝寿墨长方形四锭,每锭9.2厘米,宽2.7厘米,厚0.8厘米。

锭墨组成一幅完整的群仙祝寿图;伴着祥云仙阁,梧桐青松,两位老寿星,一盘膝抄手,坐曲颈展翅的仙鹤之上;另一位手捧寿桃,驾口衔灵芝昂首奔腾的梅花鹿飘然而至。

寿星慈眉善目,面带微笑,俯视前来祝寿、姿态各异的各路众仙。

正中最突出的八仙应是家喻户晓的吕洞宾、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

他们或仰面作揖行见面礼,或手捧随身宝器吹舞,各显其能。

八仙之上那展翅飞翔的五蝠,更为这祝寿的场面平添一份愉悦。

图案中出现的松鹤、花鹿、梧桐、蝙蝠、灵芝状的云朵等,都是暗寓鹤寿延年、松鹤长寿、鹤鹿同春、富贵平安、百事如意,紧扣祝寿主题。

整套墨在楼阁亭台的墨色之上,施金碧朱蓝绛诸色,灿烂缤纷,鲜艳夺目。

背面是笔画圆润,不同字型篆书阴识填金的“寿”字“百寿图”,下款书“苍佩室主人仿古”,印两方“胡氏”“开文”,顶书“顶烟”。

  清 御制罗汉贡墨(2盒16锭) 

  说明:

"胡开文"制 

  清 听雪斋墨 

  说明:

 高7.2cm 

清 太平一统万年清墨 

  说明:

“汪由敦”款 高8.3cm 

  早在商周以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墨于书写。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墨块,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墨。

到了汉代,制墨已成一定的规模,东汉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趋于规整。

三国时西安人韦诞(字仲将),工书法,善制墨,所制“仲将墨”、或“韦诞墨”已被史书记载。

唐代制墨业空前兴盛,制作益精,名匠辈出。

唐后期,易水制墨高手奚超等人因避战乱迁居歙州,与其子奚廷圭以黄山松烟为原料,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所制之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声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后主赏识,赐姓李,并封李廷圭为墨务官,李廷圭墨由此扬名天下,时有“天下第一品”、“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美谈。

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辖歙、休、夥、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制墨业形成了“家传户习”的盛况,自此,墨便统称“徽墨”。

张遇、潘谷、戴彦衡等都是当时的制墨大家。

  明清两代迄今,全国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

明代歙县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研制徽墨,隽雅大方,香料考究,多出贡墨与名流托造之墨。

程、方不仅所制之墨被誉为“前无古人之佳作”,还分别著有《墨苑》、《墨谱》传世。

清代徽州制墨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被称作“四大墨王。

  该墨为徽制,正面有“太平一统万年清”字样,其下衬以金水描绘之花瓶和一支万年青,字与画相应。

这种风格也是早清三代的规格式样。

  清 胡氏制“轻胶万捣元霜”墨 

  说明:

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长7.75厘米,宽1.9厘米,厚0.7厘米。

 

  这方墨为长方形,长7.75厘米,宽1.9厘米,厚0.7厘米。

正背墨色花边框。

正面花边框内六字阴识填金“轻胶万捣元霜”,背面墨色花边框内,楷书阴识填石绿“同治丁卯孟春阴余书屋主人海南氏制”,下一方印填金“仲甫”,边款“徽州休城胡开文造”,顶书“选烟”。

大画家倪瓒对元顺帝时陶得和的制墨大为推崇,有“麋角万杵捣玄霜。

螺制初成龙井藏……”的赞句。

玄改为元,是为避康熙(玄烨)讳。

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清 胡氏制“惜如金”墨 

  说明:

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长7.85厘米,宽1.95厘米,厚0.75厘米。

 

  这方由清代制墨名家胡开文所制的方惜如金墨,长7.85厘米,宽1.95厘米,厚0.75厘米。

上下两端呈微弧状,饰墨色花纹。

正面楷书阴识填金“惜如金”,上嵌白色小珍珠,背面楷书阴识填金“阙里玉森珍藏”,顶书“顶烟”。

胡开文名品繁多,“惜如金”应是其中之一。

此墨虽无款识,但做工精细,色泽黑润,仍不失为好墨。

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清乾隆 朱砂御制墨 

  说明:

翰海2001年春季拍卖会。

 长13.7cm 

  清 云蝠朱砂墨 

  说明:

 高8cm 

  清乾隆 御制兰亭修禊墨 

  说明:

翰海2001年秋季拍卖会。

 长15.5cm 

  清乾隆 御制归昌叶瑞墨 

  说明:

翰海2001年秋季拍卖会。

 长11cm 

  清同治 青琅玕彩墨 (3件) 

  说明:

"青琅玕","五清"款. 

  清乾隆 毕之宿六方墨 

  说明:

乾隆三十年汪节奄珍藏 高9.3cm 

  清 青琅玕金兰玉册墨 (2锭) 

  说明:

 重46克 

  明潘嘉客 “大国香麒麟”墨 

  说明:

 

  此“大国香麒麟”墨为明代潘嘉客制。

潘嘉客名一驹,号蝶庵,一号客道人,别署慧业斋,一署餐秀亭。

安徽歙县人,官广州通判。

  潘嘉客对墨精于鉴赏,小时就曾以碧玉指环和别人换家墨,表现了此方面的天才。

归田后潘以诗文自娱,自制佳墨以供己用或送友人,故精益求精,不求数量。

  此墨有藏家以金书注重二两九钱。

墨呈六边形,漆衣光亮可鉴。

麒麟造型生动,神采奕奕,细部刻画入微,堪称精品。

  清光绪 棉花图集锦墨 

  说明:

藏砚斋藏,一套8锭。

 

  墨是实用品,也是观赏物,尤其由数块、十几块墨组合成一套完整的人物、名胜,故事的集锦墨更是让人赏心悦目。

一般认为集锦墨始于明汪中山,但高峰期是在清代,如曹素功的《青麟髓》、《千秋光》、汪近圣的《御制石鼓文》、胡开文的《御园图》等。

  反映男耕女织、农业技术的内容也被制做成套墨,如《耕织图》、《棉花图》。

这里介绍《棉花图集锦墨》。

乾隆时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了“棉花图”。

进呈给高宗,高宗颇为赞赏,在每幅图上各赋诗一首,还给了方观承,方在后面作和诗,并摹刻成石藏在家中,原册复呈皇帝。

《棉花图集锦墨》即是根据此制做的。

  《棉花图集锦墨》几乎将棉花生产过程全部记录下来,从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直至弹花、纺线、织布、练染。

此套墨自乾隆后多有制做,虽略有不同处,水平也不整齐,但主题一致,形式相同。

此图为“藏砚斋”藏,为光绪十一年制作,一套8锭。

墨均有双龙描金漆盒,装潢考究,气派不凡。

清 棉花图集锦墨 

  说明:

济南市博物馆藏。

 一套16锭,每锭长11.2cm、宽3.6cm、厚1cm。

 

  墨是实用品,也是观赏物,尤其由数块、十几块墨组合成一套完整的人物、名胜,故事的集锦墨更是让人赏心悦目。

一般认为集锦墨始于明汪中山,但高峰期是在清代,如曹素功的《青麟髓》、《千秋光》、汪近圣的《御制石鼓文》、胡开文的《御园图》等。

  反映男耕女织、农业技术的内容也被制做成套墨,如《耕织图》、《棉花图》。

这里介绍《棉花图集锦墨》。

乾隆时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了“棉花图”。

进呈给高宗,高宗颇为赞赏,在每幅图上各赋诗一首,还给了方观承,方在后面作和诗,并摹刻成石藏在家中,原册复呈皇帝。

《棉花图集锦墨》即是根据此制做的。

  《棉花图集锦墨》几乎将棉花生产过程全部记录下来,从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直至弹花、纺线、织布、练染。

此套墨自乾隆后多有制做,虽略有不同处,水平也不整齐,但主题一致,形式相同。

此图为济南市博物馆藏。

一套16锭,每锭长11.2、宽3.6、厚1厘米,墨侧有“微州胡子卿制”。

墨均有双龙描金漆盒,装潢考究,气派不凡。

  清 金不换硃砂曹素功墨(三锭) 

  说明:

 

  曹素功,安徽休宁墨工,继程君房,方于鲁而突起,康熙年间曾六次往江宁,进呈所制徽墨,被御赐“紫玉光”三字。

  此三锭曹素功制“金不换”墨,为朱砂包金套墨,玉光温润,金碧辉煌,极显高贵奢华,当系供墨。

曹素功墨大凡墨模精细,刻字规整流畅,印极精良。

常见款有“新安曹素功鉴定”、“天都曹素功制”、“古歙曹素功珍藏”、“艺粟斋主人仿古法墨”。

常钤“曹素功藏”、“不可无一”、“艺粟主人”、“子孙宝之”印。

  近年古墨得情看涨,歙县、休宁、绩溪等地均有仿曹素功形款墨,初出时日本人多以为真品,明访暗寻,检尽“便宜”,实乃上当者也。

  明隆庆 天下太平龙香御墨 

  说明:

克里斯蒂拍卖行 1999年4月26日香港拍卖会 高7.6cm 

  《大明隆庆年制》款

  清 汪节庵制西湖十景诗彩硃墨 

  说明: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早期主要功用是实用。

但在制墨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有经济实力时,自然开始注意增加其观赏性。

“集锦墨”便是这方面的特殊代表。

  集锦墨又称“瑶函墨”、“豹囊丛墨”,它是一种将不同品名集中在一起而成套的形式。

如胡开文所制“御园图墨”,由六十四幅图案构成,一建筑物一图。

墨的造型亦不尽相同,或作圭璋、或作壶爵,不一而足。

集锦墨创始者是明嘉靖年的汪中山,后继者有吴叔大、潘嘉客。

集锦墨发展到清代,制做更为精工、华美,可谓登峰造极。

  这套汪节庵“西湖十景诗彩硃墨”更是炫人眼目,它由“平湖秋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等十景组成。

墨为彩墨,在颜色上已较单一色胜上一筹,再加上墨锭外形变化丰富,如“御题曲院风荷”一墨为硃砂,造型上也刻意体现一个“折”字,可见墨工心思。

好的集锦墨在配匣上也是十分讲究的,这件“西湖十景诗彩硃墨”亦不例外,精致大方、堪称“双壁”。

  汪节庵名宣礼,字蓉坞。

开设“函璞斋”墨肆,乾、嘉年间与曹素功、汪近圣两家鼎足而三。

江南大吏选墨作贡品,必有汪节庵墨。

代表墨品有“兰陵氏书画墨”、“青麟髓”等。

  清 云龙纹硃砂墨 

  说明:

"厚德堂法制徽州胡子卿制"款 高10cm 

清 宋荦制黄海山花墨 

  说明:

 

  宋荦字牧仲,号漫堂,一号西陂,又号绵津山人,别署清德堂。

河南商丘人。

顺治间以大臣子列侍卫,累官吏部尚书。

著有《漫堂墨品》、《绵津山人诗集》、《西陂类稿》等。

  宋荦能书工诗,与渔洋山人齐名。

他并擅兰竹,隽雅绝俗。

宋荦藏墨并制墨,此“黄海山花墨”形状不一,集多种奇花异卉为套墨,别致大方,为宋荦制墨的上品。

  宋荦任江苏巡抚时,为官清正,口啤甚好,康熙南巡时赐“清德堂”额,宋荦曾制“清德堂”墨以志圣恩,然此种墨甚罕见,可遇不可求。

  清 百花硃墨 

  说明:

 

  硃墨以硃砂为材料所制。

硃砂一作朱砂,古代称丹砂,分土砂、石砂两大类。

土砂夹生于石英泥沙中,成细末状;石砂则同石英互生,但相互分离。

  硃砂产地较多,但以湖南辰州(今沅陵县)所产质地最好,故硃砂又称辰砂。

  硃砂作为颜料使用历史很早,在殷商时个别甲骨上还留有用硃砂写的文字。

  以硃砂制的墨为硃墨。

古人以硃墨做点校、批注、判卷用,也有以硃墨作画的。

此硃墨背面刻有百花图案,正面有“御墨,乾隆丁巳年制”。

丁巳为乾隆二年(1737)。

  下钤“春华秋实”方形印。

朱地金字,灿然夺目,可藏可赏,文房至宝。

  清 御赐清德堂墨 

  说明:

 高8.9cm 

  清 程君房墨(2锭) 

  说明:

侧"万历甲辰程君房造" 长19.5cm 

  明末 长方墨两件

  说明:

长:

12,1cm

  清 御书清爱堂墨(二锭)

  说明:

高7.1cm

  清康熙 千秋光漱金墨(一盒八锭)

  说明:

高7.1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