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上127.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5729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7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数上1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三数上12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数上127.docx

《三数上1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数上127.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数上127.docx

三数上127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一单元:

时、分、秒

课题:

秒的认识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知道1分=60秒,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对秒的感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目标导学

 

2、自主探究

合作展示

 

1、出示春节联欢晚会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情境。

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能说说10、9、8……,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合适?

2、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比1分更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新的时间单位“秒”。

1、认识秒针和1秒。

(1)认识秒针

出示钟表模型

(2)认识1秒

秒针是怎样计时的?

钟面上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2、体验1秒的长短

1秒钟我们能干些什么呢?

3、1秒的价值

短短的1秒滴答一下子就过去了,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现在科技发达了,现代化的工具

 

学生一起倒计时数出:

10、9、8、7、6、5、4、3、2、1。

 

学生齐读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学生观察哪一个针是秒针?

(最细最长)

学生观察,听滴答一声。

 

学生自由发言:

拍一下手、跺一下脚、眨一下眼……

 

三、巩固深化

当堂检测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1秒钟能做很多事情,例如:

高铁1秒钟能行驶七八十米,动车1秒钟能行驶四五十米,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蜂鸟振翅55次;1秒钟里,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

4、教学1分=60秒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格?

5、体验1分的长短。

1分等于多少秒?

60秒钟能干些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

 练习一1、2、3题 

 

下课铃响了,请大家迅速将文具整理好,放在文具袋中,看看需要多长时间,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学生了解,感受科技发达了,给人们创造了很多奇迹。

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生先猜测,然后电脑演示。

得出: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分组活动:

拍皮球、跳绳、写字、做口算。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1分=60秒

课后反思

课题:

时间的计算(例1、例2)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2

教学目标:

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知识链接

目标导学

 

3、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时、分、秒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1)出示例1:

2时=()分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计算方法。

(2)交流算法

 

2、简单的计算经过的时间

(1)出示小明从家出发去上学的情境图,获取信息。

(2)出示问题: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方法

 

学生回答:

时、分、秒

 

1时=60分

1分=60秒

学生齐读目标:

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

1、60+60=120分

2、60×2=120分

 

独立思考

组内交流

 

三、巩固深化

当堂检测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5)全班交流

指导阅读课本上两种不同的方法。

3×5=15分

45-30=15分

(6)小练习

6时40分至7时20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1、第4、5页做一做。

2、练习一第4、5、8题。

教师评价

小组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谈谈收获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例1、2时=(120)分

例2、3×5=15分

45-30=15分

课后反思

 

课题:

时分秒练习课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

2、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教学难点:

准确的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前收集信息

 

4、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三、基础练习

 

1、了解1分、1秒的有关信息。

如:

1秒地球约运行1000米。

2、写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节目的播出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3、写出你每天的作息时间

1、问题2可以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2、问题3介绍小知识。

我们要睡多长时间才算是充足的呢?

1、练习一第9题

2、第7题

小结:

不能浪费时间,要合理安排好时间,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的又快又好。

3、第10题

 

学生交流信息

 

第7页5、6题

 

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按时休息。

学生交流自己的作息时间。

 

了解按时睡觉的好处。

 

独立做,3号板演,交流想法

估计时间,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念。

 

学生独立连线,

 

四、小知识

 

4、第11题。

 

5、第7题。

6、第6题

可安排在体育课上完成。

介绍古代的计时工具:

刻漏、圭表、火钟、水钟

观察时间表,独立完成。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组内合作完成。

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练习课

15+25=40(分)

答:

它9:

40到达。

课后反思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课题:

两位数的加法(例1)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准确计算两位数加法。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法则,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的方法和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旧知铺垫

出示:

63+2625+47

集体订正,比较两题的不同,强调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2、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获取了什么信息?

并提出数学问题

(2)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

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

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精讲点拨

师问:

个位满十怎么办?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学生汇报获取的信息。

提出问题

 

学生列式、独立计算后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独立试做,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学生试着回答。

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三、当堂训练

 

四、课堂总结

4、出示学习目标:

正确计算两位数进位加。

1、做一做

2、作业

练习二第1-4题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指名在展区内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

98

+25

123

课后反思

 

课题:

两位数减法(例2)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减法。

教学重点:

理解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旧知铺垫

 

2、探究新知

 

三、课后训练

 

出示:

3642

+42+38

 

1、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将学习两位数减法。

2、出示情境图

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3、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解决。

 

(1)第1小题怎样列式?

(2)你是怎样计算的?

(3)合作探究第2小题

让学生尝试笔算。

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4、当堂训练

第11页做一做

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重点强调。

练习二第5、6、7、8题

独立计算

 

学生汇报获取的信息。

学生提问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

(2)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学生试着列式计算。

65-54=11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第2小题。

组内汇报交流。

65-48=17

交流计算的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法

65-54=11

65-48=17

课后反思

 

课题: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6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口算。

20+40+3000=900-700+80=300+20+60=80-60+200=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学习目标:

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

(1)问题。

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

380+550

(3)探究算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

(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

550-380(3)探究算法。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

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

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学生口答。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汇报:

 

算法1:

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

300+500=80080+50=130800+100+30=930算法3:

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三、当堂训练

 

四、课堂总结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指名在展区内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80+550=

课后反思

课题:

估算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7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小结:

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板书:

估算)

学习目标: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1、自主学习:

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合作探究。

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学生口答。

小组开火车完成。

 

学生汇报:

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生:

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小组内交流。

 

三、当堂训练

 

四、作业

练习三第8题第13题。

练习三7、9、10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每组4号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生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估算

课后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8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整理旧知

 

二、基本练习

 

三、巩固练习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

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提问:

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

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口算。

52+35=86-34=47+33=36+20=

23+69=62-18=70-26=65-15=

提问:

口算时要注意什么?

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1、计算。

650+340=370+480=390+250=520+300=840-560=750-540=440-150=600-240=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

思考:

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

632-441.

(3)提问:

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

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生:

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生:

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生:

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生: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

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开火车回答。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

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

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算法一:

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

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

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测量

课题:

毫米的认识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目标导学

 

二、自主探究

精讲点拨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出示目标:

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

2、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③思考: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

学生交流信息。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师生解读学习目标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1厘米=10毫米

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

 

三、当堂检测

 

度大约是1毫米。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课后反思

课题:

分米的认识(例2、例3)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10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知识链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2、揭示新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3、精讲点拨

 

课件出示:

1厘米=()毫米

昨天同学们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1、全班交流。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拿一把米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

10厘米就是1分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指名口答

 

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个别小组汇报,要讲清测量过程)

 

让学生观察尺子,

1、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

4、当堂检测

 

三、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1、完成例3

2、练习五的第5题。

(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3、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4、填空:

5分米=( )厘米

30厘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2米=(  )厘米

5、完成练习五的第1、2、3题。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多长。

学生完成,师出示答案。

组长统计全对人数。

 

4号学生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3号学生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回顾总结

(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课后反思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

主备人:

何云超

课时:

11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毫米、分米与厘米关系的认识,能灵活运用毫米、分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2、学会应用所学知识估计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爬楼梯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上个新楼梯。

在这个楼梯上有我们认识的朋友(厘米和米),还少了谁呀?

那这两位朋友应该站在哪里呢?

请你试着指一指。

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老师特别为你们准备了一把直尺,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这些长度单位吗?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哪些是1分米?

1、乌龟该走那扇门?

(1)估一估(出示乌龟图)

你们猜一猜它的身子有多宽?

(2)量一量

乌龟想通过其中一扇门外出游玩。

你能帮乌龟想想办法,该走哪扇门比较方便吗?

那你们就用实际行动帮助小乌龟吧!

2、快乐闯关

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学生:

分米和毫米

 

学生自己试着指。

学生回答:

它们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自由猜测。

 

同桌讨论:

只要我们量出这三扇门的宽,然后比较就能告诉乌龟走几号门了。

学生动手量一量,汇报交流:

小乌龟应该走3号门。

 

三、拓展延伸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2)量大楼的高度一般用()作单位,测量降雨量一般用()作单位。

(3)这根直尺的长大约是1(),厚大约是1()。

(4)一根绳子长50厘米,一根铁丝长50分米,一条线段长50毫米,()最长,()最短。

小马虎昨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