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5745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3.道尔顿制:

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4.发现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5.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6.教育情景:

教育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7.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1.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2.教学计划:

指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3.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14.课堂教学:

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16.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18.教科书:

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19.道德认识:

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22.课程:

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23.教学设计:

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35.素质教育:

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26.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8.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31.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5.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37.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

这种期待突出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教师工作中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和智力的开发意义,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系列工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含有对教师实际教育能力的估计和评价。

38.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简答题

1.实际联系,论述教学相互依存的的规律。

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相矛盾又统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以另一方为条件。

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获得发展。

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教学活动要能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求教和学之间积极配合,协调一致。

2.简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答:

(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青少年的整个生活。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出现断层,使对青少年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使青少年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从而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机渗入提供了机会。

因此,搞好上述三种教育的衔接和协调,是整体化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之间,除了在时空上不能出现断层外,还有一个在方向上能否保持一致的问题。

 (3)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它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益。

3.简述德育原则

答: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论述题

1.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如何综合应用各项教学原则。

答: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师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

(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

(2)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

 (3)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等。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性,把错误的知识也传授给学生,就是误人子弟,根据谈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没有思想性就影响向了科学性,因为只有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学方式。

 直观教学方式一般可分为:

 

(1)实物直观。

 

(2)模拟直观。

 (3)语言直观。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教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

 六、巩固性原则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

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

 七、启发性原则八、可接受性原则

2.论述学校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

答:

(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①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学习活动的完整性,要求既要全面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又要适当安排活动课程各方面的学习活动。

这些学习活动以直接经验及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只占少量时间,因而是中小学学习活动的辅助部分。

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各具有独特作用,彼此不可代替。

应使两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从而发挥中小学课程的整体功能。

    ②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决定了活动的多样性,多样的学习活动之间又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是指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同类型活动点的横向联系;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要保证这种“横向联系”。

   ③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

  在中小学各科学习活动中,贯穿着学生的一般心理活动,即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

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又具有自己的个性。

课程内部的学习活动方式要反映学科学习的特殊心理活动和一般心理活动,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④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活动的程序性反映了学习活动纵向发展的内部联系,这是不可违背的。

但是,活动的发展还需反映学生认识发展特别是技能与熟练形成的特点。

基本技能的形成、动作自动化的完成需要多次强化和反复练习,因此,学习活动的安排又须具有连续性。

所谓活动的连续性是在活动的纵向发展中连续重复安排主要的活动项目。

(2)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

   学习活动总量是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

所谓学习量是学生所学习的一切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总和。

学习活动总量的确定和分配要依据一定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①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②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

③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

④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

 (3)劳逸安排的节奏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脑力活动为主,同时也有体力活动。

连续或反复进行一种活动必然引起肌肉的疲劳。

解除疲劳的根本方法就是休息。

   论述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答:

(一)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从教学系统功能整体性原则来看,学习方法指导必须在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受教师的教所制约,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学生学习方法还离不开教学其他因素的改革。

   教学活动在不同时空领域内采取的活动的方式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学生学习方法有其相应的序列,因此学习方法指导就是遵循这个序列,否则就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二)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任何学生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学习方法,都与他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学习意志以及个性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把学习方法指导与学生整个情况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收至预期的效果。

   学生学习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密切关系,但决不能忽视学生生活的环境、社会、自然、家庭以及校风、班风等对他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影响。

因为不同的学生,学习目的,态度上的差异,往往决定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改善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要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激发学习韵兴趣,使之产生一种需要感。

(2)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学习获得的进步,使之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坚定自己能够学好的自信心。

(3)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

(4)引导学生正确评定自己的学习成绩,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四)学习方法指导。

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法指导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措施。

中小学学生应着重培养的一般能力主要有:

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组织能力、自控自理能力与交往能力。

此外还应注意培养不同学生的特殊能力。

3.论述只是学习的过程。

答:

学生的知识学习,是掌握前人总结与概括起来的经验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活动。

从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对一类事物的实际认识过程出发,可以将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选择、领会、保持、应用四个阶段。

(1)选择阶段。

这个阶段是知识学习的定向阶段,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这时获得的知识属于感性认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

( 2)领会阶段。

是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

领会概念是理会知识的核心,因为学生学习知识,主要就是要准确掌握概念以及由概念组成的思想体系。

 (3)保持阶段。

在理解、领会之后,知识的学习就进入记忆储存的阶段。

保持和遗忘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了保持知识,就要研究记忆的基本环节和遗忘规律,采取合理的记忆方法,与遗忘现象作斗争。

(4)应用阶段。

应用知识既是对学生领会或保持知识的经验和反馈的手段,也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区进一步深化的环节,同时还是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

知识的应用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心理发屋的水平和实际可能加以采用。

(2)

 5.联系实际,论述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三者结合的方法。

答:

(1)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①互相访问;②通讯联系;③召开家长会;④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⑤举办家长学校。

 (3)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②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③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④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⑤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4)一般来说,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协同和配合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

6.试述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答: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另一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综合题

1.试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

 这一有组织的认识要以哲学的认识论为指导,它同样也要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路线。

 

(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

 生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以另一方为条件。

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获得发展。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我们这里所说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各部分的功能;二是指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三是指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发展都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答:

实际的教学活动是具体的、综合的,其中的各要素是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因此,对于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孤立地、简单地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案例分析

1.分析“教育期待”的作用和应用

答: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自暴自弃,学习表现越来越差。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其影响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首先,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人格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的了解,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然后这些期望会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在学习时的分组、提问、表扬批评等中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期望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来相应的行为。

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按自己的期望去影响学生,而学生会逐步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影响,教师首先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怀有积极的期望;第二,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损害了学生的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

2.谈谈你对惩罚教育的认识

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

其教育意义在于使学生认识某些思想品德的不当,促使其克服、纠正和彻底根除这些思想和行为。

   惩罚的形式一般有批评、谴责、训导和处分两大类。

处分一般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惩罚是一种教育。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促使其改正错误。

要反对有害于学生健康、侮辱学生人格的体罚或变相体罚。

惩罚必须公正合理。

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以何种惩罚。

   惩罚要得到集体舆论支持。

惩罚要依具体情况机智地运用,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别特点和过错的特点,不要简单从事,千篇一律地使用。

另外,惩罚的方法,应当尽量少用。

惩罚过多,往往会使受惩罚者无动于衷,减弱教育效果。

3.结合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谈谈你对学校教育环境的看法。

答:

一、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社会气氛,即校风,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它是影响学校师生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积极的校风则使师生员工不断增强自觉性,代代相传,相沿成风,是外力难以破坏的。

校风中的学风和教风是中心,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又在于领导的作风。

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

学校的设备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风气。

一个学校社会气氛,即校风,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它是影响学校师生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二、课堂内的环境。

教室中的环境优劣,对心理气氛的影响作用很值得重视。

课堂的环境问题,已成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课堂教学不论是第一课堂(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形式),还是第二课堂(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都脱离不了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

同伴影响。

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

教师的期待效应。

教师对差生的期望传递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师在提问、上黑板练习、指导时间、表扬、期望值等方面,对差生和好生的待遇有明显的差别。

4.结合你所学的教育知识评价案例的两种教育方式。

答:

提示:

表明了家庭教育需要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教育孩子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而且要学习教育,心理科学的专门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的方法与技巧,父母只有遵循教育的规律,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显然案例中,处理

(2)的方法的效果远好于处理

(1)的方法和效果。

5.课堂教学

答: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

良好的学生群体,可以为教与学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形成良好品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课堂学习管理,要建立和形成课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同伴关系,以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6.分析良好师生关系应当如何建立?

答:

良好的学生群体,可以为教与学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形成良好品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课堂学习管理,要建立和形成课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同伴关系,以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好这种关系,应有以下几项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6.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都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有关,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又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

①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

这都是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

②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首先是适应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力中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一个国家的教育越普及、教育水平越高、教育与生产越有机结合,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就越高,新技术的推广速度更快,成效也更为显著。

普及、推广时间的缩短,也缩短了新技术的更新周期。

因此,不仅是高等教育,即使是中等、初等教育,还包括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的科普教育,在推动生产技术的更新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3)材料中所述的新疆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正是由于教育的落后,导致人才素质不高,从而制约了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因而一定要重视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1.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2.上位学习:

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也就是说,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或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4.个体化社会: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5.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6.教学评定:

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7.下位学习:

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8.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

9.禀赋优异儿童:

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中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的儿童。

10.评定:

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