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761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16单元重要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

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

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

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

读数:

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听觉频率在20-XX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

gt;

v液&

v气声音在1℃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s合1224/h,在真空中不能传声。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

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

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3、响度: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

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摄氏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0℃

  3℃~42℃

  分度值

  1℃

  01℃

  所用液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

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

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的条:

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发影响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

  沸腾条:

(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定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

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3×

108/s=3×

10/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

108/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本身不发光物体把漫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

反射面平滑。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面凹凸不平。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

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

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

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折射的现象:

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

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

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

③海市蜃楼。

④彩虹。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图1):

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

点是我们看到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

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图2)。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带。

牛顿的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图3)

  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

  图2

  

  图3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名词

  光心:

()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区别:

凸透镜:

中间厚,两边薄;

凹透镜:

中间薄,两边厚

  2、典型光路

  3、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形状

  光学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原理

  凸透镜成像

  u>2f

  f<u<2f

  u<f

  像的性质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路图

  透镜不动时的调整

  像偏小:

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

  像偏大:

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

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

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

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物体不动时的调整

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

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

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

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

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其他内容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实像和虚像(见下图):

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

这种像叫做实像。

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

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

  凸透镜成虚像情景:

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

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lt;

v&

u&

  放大

  v&

  幻灯机

f

  正立

  虚象

  |v|&

u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成实像时:

  ()成虚像时:

  当物体从远处向焦点靠近时,像逐渐变大,远离凸透镜

  ①当u>2f,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②当f<u<2f,物体比像移动得慢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原因:

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原因:

晶体太薄,折光能力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用凸透镜矫正)

  明视距离:

2

  近点:

10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

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表示。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单位:

千克(g),常用单位:

吨(t)、克(g)、毫克(g)。

1t=1000g1g=1000g1g=1000g

  2、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

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3、天平的使用:

注意事项: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托盘天平的结构:

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

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

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

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4、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

ρ=/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g/3)

  ——质量——千克(g)

  V——体积——立方米(3)

  密度的常用单位g/3,g/3单位大,1g/3=10×

103g/3。

水的密度为10×

103g/3,读作10×

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

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

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

鉴别物质:

ρ=/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

V=/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

=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

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

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

1L=1d31L=1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

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

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