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6769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古代诗歌五首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2.品味经典的诗句,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诗歌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经典的诗句,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会进入古代诗歌的学习。

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

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

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诗——《登幽州台歌》。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唐代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文体知识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

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

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和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怆然(chuàng) 涕(tì)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名词作状语,向前,向后)

(4)文言虚词

三、朗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

眼泪。

2.全诗翻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向前看不到古代的明君,向后看不到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答案示例:

向前看,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

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这两句诗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叹古时明君之不复见,悲怀才不遇之际遇。

2.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

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

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答案示例: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

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

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

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诗歌中所表现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

答案示例:

“念天地之悠悠”,写出空间之广大,衬托出人之渺小。

面对浩瀚宇宙,个体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尤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从小胸怀天下,要光宗耀祖,要报效朝廷,人生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很强。

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失落与悲愤之中,沧桑感随之而起。

陈子昂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紧迫感和沧桑感的产物。

“独怆然而涕下”,描写诗人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表达了诗人悲怆的感情。

“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孑然一身,功业未成,独处苍茫天地间,孤独、悲伤之感油然而生。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登幽州台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表现了什么?

答案示例:

《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的社会意义。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阅读《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

①空白法的运用。

短短四句诗,给人留下偌大的空白,使不同的读者尽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阐释诗的内容和艺术境界:

或苍茫凄凉,悲天悯人;或以境托物,直抒情怀……诗人于浩渺的时空之中设置了一个空白点,并在这个点上通过简洁的词语描绘,使诗达到了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②对比的运用。

本诗虽只有短短22字,却形成了多处对比:

时间与空间的对比;时空合体的宇宙与人的对比;静与动的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③情景交融,两相映照。

诗歌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第三句登台远望,写出空间的辽阔。

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诗人则“独怆然而涕下”,那种孤独寂寞、悲哀苦闷流溢而出。

景与情相互映照衬托,分外动人。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陈子昂的仕途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即将化为泡影,他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试着从《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

(唐)陈子昂

丁酉岁,吾北征。

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

乃慨然仰叹。

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

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寄终南卢居士。

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乐 生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田光先生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邹 衍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郭 隗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六、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

诗中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本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个人的渺小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杜甫笔下的泰山和王安石笔下的宝林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并从中体会两位诗人通过描写山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背景资料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望岳》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岱宗(dài)夫如何(fú)决眦(zì)

(2)通假字

荡胸生曾(céng)云(“曾”同“层”)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齐鲁青未了(形容词作名词,指山色)

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神奇和秀丽的景色)

荡胸生曾云(使动用法,使……震荡)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三、朗读指导

1.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造化:

指天地、大自然。

钟:

聚集。

割:

分。

眦:

眼眶。

会当:

终当,终要。

凌:

登上。

缘:

因为。

2.全诗翻译

(1)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而群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端有座高耸入云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一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二字,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答案:

B

2.《登飞来峰》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

第一、二句写飞来峰上塔的形象,还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之景象。

第三、四句写登塔的感想,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

3.《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望岳》一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及将来的登岳。

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接着自我作答。

颔联两句写近望泰山所见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对上句“青未了”的注解。

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想法。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登飞来峰》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示例: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才能不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而能放眼大局,着眼于长远。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谁的名言?

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这两句诗是虚写,写望中所想,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这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豪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极顶的誓言。

这两句诗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攀登泰山绝顶甚至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是千古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神奇境界。

2.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答案示例: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诗人构思的精深。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请简要概括《望岳》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气概和雄心,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简要概括《登飞来峰》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

《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阅读《望岳》,试着分析这首诗写景的特点。

答案示例:

本诗写景层次分明。

本诗紧扣一个“望”字,从诗人的角度远眺、近望泰山的雄伟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节描绘,最后都落笔于诗人的主观心理活动。

首联诗人自问自答,从远望角度描绘初见泰山时的惊异情状;颔联和颈联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观望泰山所见的雄伟、壮美和磅礴的气象,烘托出其高大和生机盎然的特点;最后将群山与泰山对照,进一步刻画出泰山的高大雄伟,并抒发自己登临绝顶的决心和壮志,表现出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

2.阅读《登飞来峰》,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

①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②运用典故,巧妙隐喻。

“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

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

如《新语·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就写过两句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

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

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试着阅读分析另一首借景抒情诗《登高》。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该诗是杜甫在秋天于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象。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哀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六、课堂小结

《望岳》中描绘泰山高大雄伟磅礴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以及诗人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借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三首古诗,体会了陈子昂、杜甫和王安石想要通过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徜徉在诗歌里,通过学习《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体会陆游和龚自珍的情感。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诗词文集传世。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璱人。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到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其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自珍全集》传世。

2.背景资料

《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己亥杂诗(其五)》写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此年龚自珍出京都礼部,辞官南归。

时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日暮风气,残红纷飞。

看此景色,诗人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了这首诗。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鸡豚(tún)   叩门(kòu)    己亥(hài)    吟(yín)

(2)词类活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形容词作名词,花)

三、朗读指导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浑:

浑浊。

豚:

小猪,诗中指猪肉。

闲乘月:

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吟鞭:

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落红:

落花。

2.全诗翻译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备足鸡肉、猪肉。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了,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

落花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新花。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示例:

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2.“浩荡离愁白日斜”,说说诗人为何而“愁”。

答案示例:

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而忧愁。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游山西村》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示例: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

2.请说说《游山西村》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案示例: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主人殷勤、客人留恋。

这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非常愉快融洽,也充分表露出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示例:

以落花为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壮怀,是传世名句。

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游山西村》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答案示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的意思是: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2.“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虽无“愁”字,却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如何理解?

答案示例:

“天涯”指作者的家乡杭州。

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这标志着诗人政治生涯的终结,他胸中的忧虑、怨恨以及失落当然不会少。

这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离别之愁,伤怀之意。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游山西村》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

答案示例: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挚爱之情。

他陶醉于山野风光和农村人情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的情感。

2.《己亥杂诗(其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阅读《游山西村》,试着分析这首诗写作的特点。

答案示例:

这首诗立意新巧,于白描中见意蕴。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只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

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2.阅读《己亥杂诗(其五)》,试着分析这首诗写作的特点。

答案示例:

①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