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经题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035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中医内经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经题库.docx

《中医内经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经题库.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经题库.docx

中医内经题库

养生

1.肾气盛,齿更发长

A.七岁

B.二七

C.三七

D.四七

E.五七

答案:

A

2.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A.七岁

B.二七

C.三七

D.四七

E.五七

答案:

B

3.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

A.七岁

B.二七

C.三七

D.四七

E.五七

答案:

C

4.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A.七岁

B.二七

C.三七

D.四七

E.五七

答案:

D

5.肾气实,发长齿更

A.八岁

B.二八

C.三八

D.四八

E.五八

答案:

A

6.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能有子

A.八岁

B.二八

C.三八

D.四八

E.五八

答案:

B

7.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A.四八

B.五八

C.六八

D.七八

E.八八

答案:

D

8.《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

A.肾气虚

B.肾精亏

C.血不足

D.阳气衰于上

E.阳明脉衰

答案:

E

9.《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

答案:

D

10.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是

A.《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B.《素问·痹论》

C.《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D.《素问·生气通天论》

E.《素问·至真要大论》

答案:

A

11.不属于养生基本原则的是

A."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B.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C.突出精神心理健康

D."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守中思想

E.辨证论治

答案:

E

12.不属于上古高人养生内容的是

A.法于阴阳

B.和于术数

C.食饮有节

D.起居有常

E.辛勤劳作

答案:

E

13.有利于养生的做法是

A.以酒为浆

B.以妄为常

C.醉以入房

D.不时御神

E.起居有节

答案:

E

1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

A.肾气有余

B.三阳脉盛

C.气机畅通

D.天癸未竭

E.肾气实

答案:

A

15.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A.寒变

B.痃疟

C.飧泄

D.痿厥

E.洞泄

答案:

C

16.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答案:

A

17.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答案:

D

18.《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A.基

B.本

C.檐

D.根

E.标

答案:

A

19.《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

A.好趋

B.好步

C.好转

D.好走

E.好坐

答案:

D

2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答案:

B

2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虑而处物谓之

A.意

B.心

C.志

D.智

E.虑

答案:

D

2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养生方法是

A.法于阴阳

B.谨和五味

C.起居有常

D.和于术数

E.不妄作劳

答案:

B

23.齿发去

A.四八

B.五八

C.六八

D.七八

E.八八

答案:

E

24.《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天养生应

A.夜卧早起,被发缓形,广步于庭

B.夜卧早起,使气得泄,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C.早卧早起,以缓秋刑,使志安宁

D.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E.夜卧晚起,藏德不止,生气不竭

答案:

A

2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天养生应

A.夜卧早起,被发缓形,广步于庭

B.夜卧早起,使气得泄,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C.早卧早起,以缓秋刑,使志安宁

D.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E.夜卧晚起,藏德不止,生气不竭

答案:

B

26.《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秋天养生应

A.夜卧早起,被发缓形,广步于庭

B.夜卧早起,使气得泄,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C.早卧早起,以缓秋刑,使志安宁

D.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E.夜卧晚起,藏德不止,生气不竭

答案:

C

27.《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天养生应

A.夜卧早起,被发缓形,广步于庭

B.夜卧早起,使气得泄,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C.早卧早起,以缓秋刑,使志安宁

D.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E.夜卧晚起,藏德不止,生气不竭

答案:

D

28.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A.七岁

B.二七

C.三七

D.五七

E.七七

答案:

D

29.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

A.七岁

B.二七

C.三七

D.五七

E.七七

答案:

E

30.肾气平均,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A.八岁

B.二八

C.三八

D.四八

E.五八

答案:

C

31.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A.八岁

B.二八

C.三八

D.四八

E.五八

答案:

D

32.肾气衰,发堕齿槁

A.四八

B.五八

C.六八

D.七八

E.八八

答案:

B

33.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A.四八

B.五八

C.六八

D.七八

E.八八

答案:

C

34.男子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为

A.二八

B.三八

C.四八

D.五八

E.六八

答案:

A

35.男子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为

A.二八

B.三八

C.四八

D.五八

E.六八

答案:

C

少阳病辨证论治

1.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

A.弦细

B.弦大

C.浮大

D.沉紧

E.滑数

答案:

A

2.柴胡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的产生机制主要是

A.血弱气弱,腠理开

B.藏府相连,邪高痛下

C.邪气与正气相搏于胁下

D.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

E.邪气与正气相搏于腠理

答案:

D

3.下列诸证,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的是

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D.太阳病转入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E.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答案:

E

4.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

A.伴脉弦细者

B.伴汗出短气者

C.伴汗出恶风者

D.伴小便不利者

E.伴大便硬结者

答案:

A

5.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

A.湿热下注

B.少阳兼阳明,壅热迫津下泄

C.胆气下迫

D.阳明燥结,热结旁流

E.气机下陷,清阳不升

答案:

B

6.血痹的成因是

A.感受风邪

B.营卫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

C.气血虚弱,血行不畅

D.肝肾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

E.肝肾不足,血行不畅

答案:

B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的治法为

A.温阳行痹

B.调补阴阳,固经止遗

C.温补肾气

D.养阴清热

E.解毒排脓

答案:

B

8.小柴胡汤证,若病人咳嗽,其加减法为

A.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B.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C.去半夏,加五味子

D.去人参、黄芩,加五味子、干姜

E.去人参、生姜,加五味子、茯苓

答案:

B

9.应用小柴胡汤时,若病人口渴,其加减药物为

A.去半夏,加重人参,加麦冬

B.去半夏、黄芩,加栝楼根

C.去半夏,加重人参,加五味子、栝楼实

D.去半夏,人参加至四两半,加栝楼根四两

E.去半夏、黄芩,加五味子、栝楼根

答案:

D

10.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D.太阳病转入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E.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

答案:

E

11.大柴胡汤的组成为

A.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大黄、枳实

B.小柴胡汤去甘草,加大黄、芍药

C.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

D.小柴胡汤去生姜、甘草,加大黄、枳实

E.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芍药、枳实

答案:

E

12.患者,男,近两天右胁下满痛拒按,出汗,午后发热,胸闷心烦,恶心呕吐频作,厌食,不大便五天,小便黄,舌稍红,苔白腻,脉弦滑而数。

治宜

A.小柴胡汤

B.大柴胡汤

C.小承气汤

D.大承气汤

E.以上都不宜

答案:

B

13.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由表入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既不同于太阳之表寒,又不同于阳明之里热,其病属于

A.表寒里热

B.表里俱热

C.表里俱寒

D.热郁表里之间

E.表热里寒

答案:

D

14.患者,女,38岁。

素体较弱,受凉感冒后,出现身热不高,恶风,手足温,发热,口干渴,项强连颈,胁下微胀满,脉弦,临床最佳的治疗方剂是

A.大柴胡汤

B.小柴胡汤

C.桂枝汤加柴胡

D.桂枝加葛根汤

E.桂枝汤

答案:

B

15.黎某,51岁。

失眠1年余,头晕两个月。

诊见:

口干,疲乏,眩晕,时有惊悸,盗汗,舌淡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应首选的方剂是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C.酸枣仁汤

D.黄芪桂枝五物汤

E.小建中汤

答案:

C

16.患者,女,40岁,3天前右胁疼痛,痛势剧烈难忍,呕不止,午后发热,郁郁微烦,心下痞硬,大便五六日未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其病机属于

A.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B.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

C.痰热互结

D.阳明腑实

E.水热互结

答案:

B

17.患者,女,40岁,3天前右胁疼痛,痛势剧烈难忍,呕不止,午后发热,郁郁微烦,心下痞硬,大便五六日未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其治法是

A.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B.和解少阳

C.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D.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E.攻逐水饮

答案:

A

18.患者,女,40岁,3天前右胁疼痛,痛势剧烈难忍,呕不止,午后发热,郁郁微烦,心下痞硬,大便五六日未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疗应首选

A.十枣汤

B.小柴胡汤

C.大柴胡汤

D.蒿芩清胆汤

E.痛泻要方

答案:

C

19.柴胡证时,若胁下硬满,宜原方去大枣,加

A.芍药

B.附子

C.牡蛎

D.人参

E.干姜

答案:

C

20.柴胡证时,若腹中痛,宜原方去黄芩,加

A.芍药

B.附子

C.牡蛎

D.人参

E.干姜

答案:

A

21.头眩,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者,宜用

A.真武汤

B.茵陈蒿汤

C.苓桂术甘汤

D.大承气汤

E.小柴胡汤

答案:

C

22.头眩,口苦,胁下满者,宜用

A.真武汤

B.茵陈蒿汤

C.苓桂术甘汤

D.大承气汤

E.小柴胡汤

答案:

E

23.头眩,食难用饱,饱则微烦者,宜用

A.真武汤

B.茵陈蒿汤

C.苓桂术甘汤

D.大承气汤

E.小柴胡汤

答案:

B

24.小便不利,自下利,腹中痛者,宜用

A.真武汤

B.茵陈蒿汤

C.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D.猪苓汤

E.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答案:

A

25.小便不利,胸满烦惊,身重谵语者,宜用

A.真武汤

B.茵陈蒿汤

C.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D.猪苓汤

E.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答案:

C

26.小便不利,腹微胀满,口渴发黄者,宜用

A.真武汤

B.茵陈蒿汤

C.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D.猪苓汤

E.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答案:

B

27.胸中烦而不呕,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宜选用

A.大柴胡汤

B.小柴胡汤

C.调味承气汤

D.小青龙汤

E.大青龙汤

答案:

B

28.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宜选用

A.大柴胡汤

B.小柴胡汤

C.调味承气汤

D.小青龙汤

E.大青龙汤

答案:

A

29.酸枣仁汤证的辨证要点为

A.目眩,脱发,遗精或梦交,少腹拘急

B.虚劳虚烦不得眠,舌质红,脉细数

C.五虚劳极赢瘦,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D.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E.腰膝酸软

答案:

B

30.宜缓攻瘀血,兼顾扶正治疗的为

A.目眩,脱发,遗精或梦交,少腹拘急

B.虚劳虚烦不得眠,舌质红,脉细数

C.五虚劳极赢瘦,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D.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E.腰膝酸软

答案:

C

气、阴阳、五行

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属于阴阳反作、病之逆从的为

A.热极生寒

B.寒气生浊

C.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D.浊气在上,则生[yuezhen.gif]胀

E.阴静阳躁

答案:

E

2.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A.阴阳失调

B.气血不调

C.脏腑紊乱

D.寒热偏颇

E.清浊相干

答案:

A

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出上窍的是

A.浊阴

B.清阳

C.清气

D.浊血

E.宗气

答案:

B

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走五脏的是

A.浊阴

B.清阳

C.清气

D.浊血

E.宗气

答案:

A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发腠理的是

A.浊阴

B.清阳

C.清气

D.浊血

E.宗气

答案:

B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B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精液

E.卫气

答案:

E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精血津液

E.卫气

答案:

D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的"浊阴"是指

A.粪便和尿液

B.水道中的阴液

C.化生的精血津液

D.浓厚的营养物质

E.痰饮等病理产物

答案:

C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本是指

A.阴阳

B.天地

C.气血

D.父母

E.寒热

答案:

A

11.《素问》中治疗疾病要求治病求本,本是指

A.阴阳

B.天地

C.病机

D.父母

E.寒热

答案:

A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A.阳生阴长

B.阳杀阴藏

C.阴静阳躁

D.阳化气,阴成形

E.水为阴,火为阳

答案:

C

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A.固表发汗

B.发散属阳

C.宣通肺气

D.补虚

E.涌泄属阴

答案:

B

14.《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

答案:

C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

C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

A.寒伤形

B.气伤形

C.形伤气

D.热伤气

E.寒伤气

答案:

B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浊阴”指的是

A.粪便和尿液

B.水道中的阴液

C.化生的精血津液

D.浓厚的营养物质

E.痰饮等病理产物

答案:

A

1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痃疟

D.咳嗽

E.濡泄

答案:

B

19.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痃疟

D.咳嗽

E.濡泄

答案:

C

2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到冬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痃疟

D.咳嗽

E.濡泄

答案:

D

2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痃疟

D.咳嗽

E.濡泄

答案:

A

病证

1.《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肾气热可致

A.肉痿

B.痿躄

C.脉痿

D.肌痿

E.骨痿

答案:

E

2.《素问·热论》“热病已愈,时有所遗”的原因是

A.热甚而强食之

B.劳作过度

C.又犯房事

D.七情刺激

E.复感外邪

答案:

A

3.《素问·热论》认为伤寒病已满三日的治疗方法是

A.汗法

B.利尿法

C.解毒法

D.通便法

E.泄法

答案:

E

4.根据《素问·痹论》所述,以疼痛剧烈,固定不移为特点的痹证是

A.皮痹

B.行痹

C.痛痹

D.著痹

E.筋痹

答案:

C

5.《素问·痹论》认为行痹是因

A.风气胜

B.寒气胜

C.湿气胜

D.风、寒、湿三气均胜

E.风寒气胜

答案:

A

6.《素问·痹论》认为痛痹是因

A.风气胜

B.寒气胜

C.湿气胜

D.风、寒、湿三气均胜

E.风寒气胜

答案:

B

7.《素问·痹论》认为着痹是因

A.风气胜

B.寒气胜

C.湿气胜

D.风、寒、湿三气均胜

E.风寒气胜

答案:

C

8.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

A.泻下之法

B.泄热之法

C.发汗之法

D.涌吐之法

E.和解之法

答案:

B

9.据《素问·咳论》,“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的症状常出现于

A.肺咳之中

B.心咳之中

C.肾咳之中

D.肝咳之中

E.脾咳之中

答案:

C

10.热病治疗大法为

A.祛风

B.散寒

C.祛湿

D.清火

E.通其脏脉

答案:

E

11.热病饮食禁忌为

A.食麦

B.食谷

C.食肉

D.食寒

E.食热

答案:

C

12.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病机的是

A.《素问·咳论》

B.《素问·痹论》

C.《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D.《素问·生气通天论》

E.《素问·至真要大论》

答案:

A

13.据《素问·咳论》,不属咳证成因的是

A.外感邪气

B.内伤饮冷

C.春季之淫气,乘主时之五脏,进而传与肺

D.秋季之淫气,乘主时之五脏,进而传与肺

E.怒气

答案:

E

14.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A.风池

B.风府

C.百会

D.大椎

E.阳维

答案:

B

15.据《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的治疗应"表里刺之",其中"里"是指

A.五脏

B.阴分

C.少阴

D.厥阴

E.太阴

答案:

C

16.据《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可出现

A.痛而呕

B.痛而闭不通

C.后泄腹痛

D.宿昔而成积

E.痛而尿赤

答案:

B

17.据《灵枢·水胀》篇所述,肠蕈是因寒邪客于

A.子门

B.肠内

C.肠外

D.子宫门

E.胸腔

答案:

C

18.《素问·痹论》"肺痹"的症状是

A.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B.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C.烦满喘而呕

D.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E.中气喘争

答案:

C

19.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肉痿

B.骨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答案:

C

20.风气胜者为

A.行痹

B.痛痹

C.着痹

D.火痹

E.热痹

答案:

A

21.寒气胜者为

A.行痹

B.痛痹

C.着痹

D.火痹

E.热痹

答案:

B

22.据《素问·痹论》,冬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筋痹

B.脉痹

C.肌痹

D.皮痹

E.骨痹

答案:

E

23.据《素问·痹论》,春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筋痹

B.脉痹

C.肌痹

D.皮痹

E.骨痹

答案:

A

24.据《素问·痹论》,夏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筋痹

B.脉痹

C.肌痹

D.皮痹

E.骨痹

答案:

B

25.据《素问·痹论》,至阴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筋痹

B.脉痹

C.肌痹

D.皮痹

E.骨痹

答案:

C

26.据《素问·痹论》,秋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筋痹

B.脉痹

C.肌痹

D.皮痹

E.骨痹

答案:

D

藏象

1.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骨

D.脉

E.三焦

答案:

E

2.凡十一脏皆取决于

A.肺

B.心

C.肾

D.肝

E.胆

答案:

E

3.据《素问·经脉别论》,在谷食精气的输布过程中未言及的脏是

A.肺

B.心

C.肾

D.肝

E.脾

答案:

C

4.不属于宗气特点的是

A.昼日行于阳

B.积于胸中

C.出于喉咙

D.贯心脉

E.行呼吸

答案:

A

5.不属于营气特点的是

A.贯心脉

B.泌其津液

C.注之于脉

D.化以为血

E.以荣四末

答案:

A

6.关于营卫之气,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营卫同源于水谷精微,营气柔顺,富于荣养,易受脉之约束,故行脉中

B.卫气刚悍,具有温煦护卫之功,故行脉外

C.二者阴阳内外,互根互用,相反相成

D.营气循十二经阴阳表里次序相继而行

E.卫气则昼行于阴经,夜行于五脏及阳经,与昼夜阴阳有关,亦与寤寐相关

答案:

E

7.《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A.阴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阳气之本

D.先天之本

E.罢极之本

答案:

B

8.《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A.面

B.骨

C.筋

D.血

E.发

答案:

A

9.《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通于

A.秋气

B.夏气

C.冬气

D.春气

E.土气

答案:

A

10.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满而不能实

C.传化物而不藏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C

11."魄门亦为五脏使"中"魄门"是指

A.口

B.鼻

C.汗孔

D.肛门

E.眼睛

答案:

D

12.《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其中"浊气"是指

A.呼吸之气

B.食物

C.谷食之气中的浓稠部分

D.糟粕

E.卫气

答案:

C

13.据《灵枢·营卫生会》,人体营卫之气大会的时间是

A.日中

B.平旦

C.日入

D.夜半

E.日西

答案:

D

14.《素问·咳论》篇认为与咳证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A.肺、大肠

B.肝、胆

C.肺、胃

D.肺、脾

E.肺、心

答案:

C

1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谋虑出焉

B.伎巧出焉

C.神明出焉

D.喜乐出焉

E.治节出焉

答案:

C

16.《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A.产生七情

B.聚藏精气

C.代君行令

D.辅助血行

E.以上都是

答案:

C

17.据《素问·五藏别论》,水谷入口,则

A.肠实而胃虚

B.胃实而肠虚

C.肠胃俱实

D.肠胃俱虚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B

18.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

A.泄泻

B.四肢不用

C.水肿

D.饥不受食

E.腹痛

答案:

B

19.《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A.下先受之

B.上先受之

C.脏先受之

D.腑先受之

E.表先受之

答案:

B

20.《素问·六节藏象论》关于肺的论述不包括

A.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