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114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14 大小:6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4页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4页
亲,该文档总共2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2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docx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

第一章胸壁疾病

第一节先天性胸壁畸形

【概述】

先天性胸壁畸形是一泛称,是指胸壁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外形及解剖结构

发生的改变,形成各种胸壁畸形。

常见的胸壁畸形有:

凹陷畸形(漏斗胸)、

凸出畸形(鸡胸)、波兰综合征、胸骨裂或缺如等。

先天性胸壁畸形可合并先

天性心脏病,约占1.5%。

中度以上胸壁畸形患者,除影响心肺功能外,可导

致心理负担和性格改变,对这些畸形应手术治疗。

最常见的是漏斗胸和鸡胸胸

壁畸形。

1.漏斗胸漏斗胸是胸骨、肋软骨及部分肋骨向内凹陷畸形,又称胸骨

凹陷。

病因尚不清楚,但与家族遗传有关。

据统计有家族史者占20%~37%。

漏斗胸大多发生在小生时或一岁以内的婴幼儿。

发病率男多于女,为4:

1;

约1/4的患者伴有脊柱侧凸畸形。

漏斗胸对肺功能有一定影响,患者对运动的

耐受力降低。

漏斗胸可影响心脏、血管功能。

因胸骨向后移位,推压心脏向左

移,右心室受压,右室压增高,心搏出量降低,仰卧位时受影响更重。

漏斗胸

伴脊柱侧弯畸形者,心动超声检查可发现二尖瓣脱垂,发生率占18%~65%。

这与胸骨压迫有关。

手术矫正后能明显改善心肺功能。

2鸡胸鸡胸是胸骨向前方凸起的一种畸形,较漏斗胸更为少见,占所

有胸壁畸形的16.7%。

病因不十分清楚,认为与遗传有关,因为家族中有胸

壁畸形患者,鸡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鸡胸根据肋软骨、胸骨向前凸出畸形的

形状分为三种:

I型是对称型畸形,为最常见类型,占90%。

胸骨体和下部

肋软骨对称性向前突出,肋软骨的外侧部分和肋骨向内凹陷。

Ⅱ型是非对称性

畸形,较少见。

占9%。

表现为一侧肋软骨向前突,对侧肋软骨正常或接近正

常。

型是软骨胸骨柄畸形,更少见,占1%。

表现为胸骨柄的突出和胸骨体

的下陷。

鸡胸伴有脊柱侧凸畸形者’12%有家族史。

有一半患者,11岁以后才

发现有畸形;另一部分患者出生时畸形轻,幼儿期有进展,特别在青春期生长

发育的时期更明显。

患者很少有心肺受压的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支气管喘息

2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

症。

大部分患者因胸壁畸形,精神上负担重。

【临床表现】

1.漏斗胸较轻的漏斗胸无明显症状,畸形严重的患者,生长发育差、

消瘦、易感冒,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常有肺炎、支气管炎或喘息性支气管

炎;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或心悸。

患者呈凹胸、凸腹特征。

多数患儿有特征性

体形,胸扁而宽,脊柱侧凸,“钩状肩”畸形。

昕诊胸骨左缘可闻收缩期杂音

或心律失常。

2.鸡胸症状与漏斗胸基本相同。

体征主要是胸廓前后径增大,胸骨体

向前突出畸形,肋软骨向前突出或凹陷。

【诊断要点】

1.漏斗胸

(1)病史、症状和体征。

(2)胸部正、侧位x线片:

心影多向左胸移位,肋骨的后部平直,前部

急骤向前下方倾斜;侧位片胸骨下部明显向后凹陷,重者可接近脊柱前缘。

cT对胸廓变形显示更清楚。

(3)诊断的同时应判明严重程度及有无手术适应证,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1)漏斗胸指数(F2I):

F2I>O30为重度凹陷;0.21~030为中度;<

02为轻度。

计算公式:

F2I—a×b×c/A×B×c

a:

漏斗胸凹陷部的纵径;b:

漏斗胸凹陷部的横径;c:

漏斗胸凹陷部的

深度;

A:

胸骨长度;B:

胸廓的横径;c:

胸骨角至椎体的最短距离。

2)胸脊间距:

根据x线胸部侧位片,胸骨凹陷深处后缘与脊柱前缘间距

>7cm为轻度;5~7cm为中度;<5cm为重度。

3)盛水量:

患者仰卧位,用水置满凹陷处的含水量(毫升)。

2鸡胸

(1)病史、症状和体征。

(2)胸部正、侧位X线片胸中下部向前隆起,无心肺压迫。

【治疗方案及原则】

1.胸壁畸形轻,无心肺受压或心理障碍者,不必手术治疗。

2.漏斗胸重者,心肺功能受到影响,F2I>0.21,胸脊间距中度以上,经

术前准备,应择期施行畸形矫正术。

手术时间参考虑患者的年龄,3岁前的患

者,部分可自行消失,一般在3~5岁后才考虑手术。

手术方法多为胸骨抬举

术或胸骨翻转术。

3.胸畸形重者,经术前准备后,择期施行鸡胸畸形矫正术。

手术方法

多为胸骨翻转或胸骨沉降法。

(刘吉福王天佶田锋)

第二节胸廓出口综合征

概述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因胸廓上口的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受压而产生

的一系列症状。

常见的压迫因素有:

颈肋或横突过长、第1肋骨畸形、斜角肌

变芽或肥厚、锁骨分叉、硬化的动脉血管、骨质增生、颈根部外伤、肿大的淋巴结

等。

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经过颈腋管到达上肢。

在形成本病的过程中,第1肋骨

是构成钳夹作用的重要因素。

第1肋骨较扁平,其外侧缘将颈腋管分侧段的

斜角肌三角和肋锁间隙,其远侧段为腋段。

前斜角肌插入附着在第1肋骨

的斜角肌结节,将肋锁间隙分成两部分,前面部分内有锁骨下静脉,后面

部分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

远侧段是腋管,解剖结构有胸小肌、喙突、

肱骨头。

该区域也是潜在的神经血管受压区。

胸廓出口综合征神经血管受压

常发生在斜角肌三角、肋锁间隙、喙突下区域。

以女性为多见,多数为一侧。

临床表现

1.症状因受压神经或血管的不同,症状亦各异。

神经性症状较血管性

症状常见。

95%患者有疼痛和感觉异常,表现为患侧颈、肩和臂的疼痛,尺神

经分布区的感觉异常和麻木,上肢外展活动时症状加重,约10%的患者有上

肢肌肉无力和尺神经型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

血管受压较少见。

锁骨下动脉受压时

,患肢可有发凉、怕冷、麻木、易疲劳、脉细或无脉。

锁骨下静脉受压

患肢可有肿胀、手指僵硬、发绀。

2.体征上肢外展180°或患肩向下拉时,可出现神经血管受压表现,尺神经

分布区感觉异常。

诊断要点

1.病史、症状和体征。

2.颈胸X线照片可发现颈肋或第一肋骨异常。

3.肌电图检查测定尺神经传导速度,据此可判断臂丛神经受压的程度

(正常尺神经传导速度均值为72m/s)。

4.临床试验Adson或斜角肌试验,肋锁骨试验(军姿)、过度外站试验

可诱导出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并诱发患者产生症状,以此作出临床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

诊断明确后.经术前准备,针对病因择期手术治疗。

手术径路有后路、前

路和腋路,腋路较常用。

手术方式包括第1肋骨切除、横突切除,及前斜角肌

的离断。

术中注意预防神经粘连或复发。

(刘吉福王天佑田锋)

第三节胸壁结核

【概述】

胸壁结核是指胸壁软组织、肋骨或胸骨的结核病变。

多发生于20~40岁

的青年及中年人,主要继发于肺或胸膜结核。

原发于肺、胸膜的结核灶可直接

扩散至胸壁或通过胸膜粘连部的淋巴管,累及胸骨旁、胸椎旁和肋间淋巴结,

使之发生结核性干酪样病变,穿过肋间组织,在胸壁软组织中形成结核性脓

肿。

结核菌也可经血液循环进人肋骨或胸骨骨髓腔,引起结核性骨髓炎,然后

穿破骨皮质而形成胸壁结核.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胸壁结核与原发结核病灶可同时存在。

原发病灶可能已是陈旧性病灶改

变,特别是继发于结核性胸膜炎者,胸膜炎可能已愈合或遗有胸膜增厚的

改变。

胸壁结核的脓肿来自胸壁的深处,穿透肋间肌到达胸壁浅层,往往在肋间

肌的内外形成一个哑铃形的脓腔。

有的脓腔可经数条窦道通向各方,有的窦道

细小弯曲,在其远端叉进人一个脓腔,有的窦道可在数条肋骨之下潜行很远。

结核脓肿如继发化脓性感染,则可自行破溃,也可因穿刺或切开引流形成经久

不愈的窦道。

【临床表现】

1症状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若原发结核病变处于活动期,患者可有

结核感染反应,如低热、盗汗、乏力及消瘦等。

胸壁局部有缓慢增大的肿块,

多无红肿。

如继发混合感染,局部皮肤变薄伴红肿,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当

自行破溃可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窦道。

2体征病灶处呈半球形隆起,基底固定,肿块多有波动。

有混合感染

者触痛明显。

如出现窦道,皮肤边缘多呈悬空现象。

【诊断要点】

1.病史、症状和体征。

第一章胸壁疾病5

2.脓肿试验穿刺可抽出无臭稀薄黄白色脓汁或干酪样物。

3.胸部x线片可显示出脓肿的阴影,但一般看不到肋骨的破坏征象,病

灶处肋骨的切线位片有时可发现骨皮质破坏改变。

亦可见胸膜钙化、肋膈角变

钝或肺内陈旧结核灶。

【治疗方案及原则】

1.确诊后择期做病灶清除术。

2.积极全身抗结核治疗,同时注意休息及加强营养。

3.如有活动性肺结核、纵隔或肺门淋巴结核,应在病情稳定后再行胸壁

结核的手术。

(刘吉福王天佑田锋)

第四节胸壁肿瘤

【概述】

胸壁肿瘤指发生在胸廓骨骼及软组织的肿瘤,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及乳

腺肿瘤。

胸壁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转移性两

类。

转移性肿瘤约占一半以上,它包括远隔器官恶性肿瘤转移和邻近器官组织

如肺、胸膜、纵膈、乳腺等恶性肿瘤直接侵犯胸壁。

胸壁肿瘤病理类别相当繁杂。

原发良性胸壁肿瘤以神经纤维瘤、神经鞘

瘤、纤维瘤、脂肪瘤、骨纤维瘤、软骨瘤,骨软骨瘤,骨纤维结构不良等常

见。

原发恶性肿瘤以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

肌肉瘤、骨软骨肉瘤、软骨肉瘤、骨肉瘤、脂肪肉瘤、恶性骨巨细胞瘤为多

见。

胸壁原发骨肿瘤85%在肋骨,15%在胸骨。

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大小、

部位、性质及与周同组织的关系。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疼痛和局部肿块。

【临床表现】

1.症状胸壁肿瘤早期可没有症状,6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局部

疼痛,特别是胸壁恶性肿瘤或转移瘤。

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常较快,肿瘤坏死可

出现局部溃破、感染或出血。

晚期肿瘤可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

2.体征发生在前胸壁或侧胸壁的肿瘤多可触及肿块,在后胸壁的肿瘤

早期常不易发现。

局部有不同程度压痛。

良性生长速度缓慢,而恶性则生长迅

速。

胸壁晚期恶性肿瘤可出现胸腔积液的体征。

【诊断要点】

1病史、症状和体征。

2胸部x线片胸壁软组织肿块影骨良性肿瘤一般为圆形、椭圆形,瘤

区可有点状钙化,受累骨可有皮质变薄、局部膨大,但无骨质破坏。

恶性肿瘤

主要为侵蚀性骨破坏,可见溶骨或成骨性改变,边缘较毛糙,骨膜可出现层状

增生或病理性骨折。

3必要时可穿刺活检病理检查。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原发性胸壁肿瘤的治疗是手术切除肿瘤;恶性肿瘤应广泛切除,用自

体肌肉组织或生物、人工材料重建胸壁缺损。

2.胸壁转移瘤如原发肿瘤已切除,或肿瘤发生坏死,溃疡也可手术切除,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疗效。

3.胸壁恶性肿瘤或转移瘤,术后应辅助放疗或化疗。

(刘吉福王天佶田棒)

第二章胸膜疾病

第一节胸膜间皮瘤

胸膜间皮瘤按其病理与临床转归特征又分为恶性间皮细胞瘤与良性间皮细

胞瘤,恶性间皮细胞瘤起于胸膜腔间皮细胞,预后不佳,而良性间皮细胞瘤预

后较好,因此鉴别诊断亦显重要。

一、恶性间皮细胞瘤

【概述】

恶性间皮细胞瘤一般分为局限性恶性间皮细胞瘤和弥漫性恶性间皮细胞瘤

两种。

恶性间皮细胞瘤的发病与接触石棉有关。

从开始接触石棉到发生肿瘤通

常需20~40年,但恶性间皮细胞瘤也偶见于儿童.而患儿的双亲多搞石棉工

作。

发病年龄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

病理特点为:

弥漫性恶性间皮细

胞瘤沿胸膜表面生长,可发生于壁层、脏层及纵隔胸膜,初期在脏层和壁层胸

膜上表现为粗糙的各种形态的白色或灰白色小颗粒或鳞片状结节。

进一步发

展,胸膜表面增厚,呈结节状。

肿瘤向各方向扩大,最后包绕肺脏,使受累侧

胸廓缩小。

到晚期可侵犯横膈、肝脏、心包、心脏、对侧胸膜以及其他纵膈器

官,尸检发现血行播散型转移约占50%。

由于间皮组织学的多样性,其组织学

特征及分类亦较复杂。

通常将其分为上皮型、间皮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以上

皮型多见。

单用光学显微镜检查难以将上皮型胸膜间皮瘤与转移型肺腺癌等区

分。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胸膜间皮瘤不能被CEA染色,

这可与腺癌区别,胸膜间皮瘤低分子量角蛋白染色阳性,可将其与肉瘤分开。

【临床表现】

1.恶性间皮细胞瘤患者早期多无特殊临床症状,病情常在不知不觉中加

重。

主要症状有咳嗽、胸痛、气短及消瘦。

2由于病变累及横膈,也可引起肩部和上腹部疼痛。

当疾病进一步发展,

出现体重减轻、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有低热。

偶尔也可遇到低

血糖、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等,但这种变化也可见于良性间皮细胞瘤。

大多数

8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

患者合并胸腔积液。

【诊断要点】

1.有石棉接触史的中、老年人出现持续胸痛、气短且有渗出性胸水的患

者均应考虑恶性间皮细胞瘤的可能。

2.X线所见胸部X线所见多有胸水,且常可占据胸腔的50%,遮盖胸

膜肿瘤阴影,大约1/3的患者在对侧胸腔能发现胸膜斑块。

随病情发展肿瘤包

绕肺脏产生多房性胸水,纵膈移向胸水侧。

当疾病后期可见纵膈加宽、心影增

大(肿瘤累及心包膜)、肋骨或软组织遭受破坏。

3CT扫描可见到胸膜增厚,不规则多为结节状,在肺基底部最显著。

此点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增厚鉴别。

主叶间裂有双重胸膜纤维化或积液,

显得增厚更加显著,若肿瘤发展到叶间胸膜也可见到结节状改变。

若在近纵膈

侧肺边缘部不规则呈结节状可能表示肿瘤已侵犯到纵膈。

4胸水或胸膜活检间皮瘤引起的胸水约半数为草黄色或血性。

胸水为

渗出液,多有葡萄糖含量降低及pH减低,因含有大量透明质酸而变得较黏

稠。

从组织学方面将恶性间皮细胞瘤分为上皮型、间皮型及混合型三类。

上皮

细胞可以是各式各样,但最多见为骰状(cuboidal),大小相等,带有空泡状核

约占54%;间皮型类似一种颇似棱形细胞肉瘤,细胞呈梭形,平行排列,并

有卵圆形或椭圆形核,核仁生长良好约占21%;混合型显示兼有上皮和间皮

型两种特点约占25%;部分病例的诊断最后仍需建立在开胸进行大块胸膜活

检上。

5分期与预后恶性间皮细胞瘤预后不良,生存期与疾病发展程度有一

定关系,平均生存期为I期lO个月,Ⅱ期9个月,Ⅲ期5个月,上皮型病变

平均生存期稍长(表2-1)。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外科手术治疗仅适于60岁以下和I期上皮型肿瘤的患者,并主张对手

术中未被完全切除的部分肿瘤在术后应合并高剂量放疗和全身化疗。

2.化疗培美曲塞(alimta)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恶性胸膜闻皮瘤最有效的

药物,其他药物如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甲基苄肼(procarzine)对

恶性间皮细胞瘤亦有一定疗效。

3.放疗放射治疗对恶性间皮细胞瘤效果不满意。

4.姑息疗法呼吸困难是间皮瘤患者感到最为痛苦的症状,治疗性胸腔

穿刺可以使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恶性间皮细胞瘤的另一种常见症状为胸痛,可

能是由于肿瘤侵犯胸壁所致,此种症状局部放疗可能有效,若疗效不满意需给

予镇痛剂。

表2-1弥漫性胸膜恶性间皮细胞瘤病理分期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

Ⅲ期T1N1M0

T2N1M0

T1N2M0

T2N2M0

T3N0-2M0

Ⅳ期任何TN3M0

T4任何NM0

任何T任何NM1

注:

T1肿瘤侵犯同侧胸膜

T2侵犯同侧胸膜(包括壁层或纵膈、膈肌和脏层胸膜),且累及膈肌或肿瘤自脏层胸膜侵入肺实质

T3侵犯同侧所有胸膜(包括壁层或纵膈、膈肌和脏层胸膜),且累及胸内筋膜或纵膈脂肪,或壁层软组或心包

T4直接侵犯对侧的胸膜、肺

N1同侧支气管周围,肺门淋巴结受侵

N2同侧纵膈、隆突下淋巴结受侵

N3对侧纵膈或肺门淋巴结受侵,任一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受侵

M1有远处转移

二、良性间皮细胞瘤

概述

局限于胸膜的良性肿瘤,与恶性间皮细胞瘤相比其预后良好,但较为少

见,近25年来在Mayo医院只见到52例,多数为良性间皮细胞瘤,可无石棉

接触史。

其病理特点为,大体上为一种坚硬、有包膜,外部有血管网,主要是

充盈的静脉。

70%的良性间皮细胞瘤是来自脏层胸膜,30%来自壁层胸膜。

时也可见到肿瘤侵犯到局部肺和胸壁。

在组织学上主要为一致的长梭形细胞和

不同数量、大小不等的胶原网状纤维束所构成。

肿瘤的起源细胞尚不清楚。

人认为肿瘤起源于胸膜下的成纤维细胞,另有人认为肿瘤起源于间皮细胞。

对区分局部良性间皮细胞瘤和恶性间皮细胞瘤有时较为困难。

临床表现

1.较常见症状为咳嗽、胸痛、气短,约50%的良性间皮细胞瘤患者可无

任何症状,多在胸部常规x线检查时被发现;25%的患者可有发热但无其他

感染证据;20%的患者可见有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HPO),而且肿瘤愈大愈

常见。

当手术切除间皮瘤后,几乎所有患者HPO症状相继消失。

2.良性间皮细胞瘤常合并有副瘤综合征如低血糖症。

文献中报道,360例

良性间皮细胞瘤患者有4%发生症状性低血糖,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在肿瘤

被切除后低血糖症状可消失。

【诊断要点】

1.x线所见为孤立的、境界明显的肿块,位于肺周边部或叶间处。

块也可以呈分叶状,合并胸水者约占10%,有无胸水对预后无任何影响。

块也可大到占据整个胸腔,使纵隔、心脏移位,在肿块阴影巾有时可见到

钙化。

2.开胸探查对于诊断是必要的,由于良性肿瘤如良性间皮细胞瘤同样也

可以引起全身症状.所以强调对怀疑恶性间皮细胞瘤的患者,在采取放疗或化

疔之前,必须取得组织学的证据。

【治疗方案及原则】

良性间皮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措施是外科手术切除。

如果肿瘤起源于脏层胸

膜,部分肺组织亦相应切除,手术治疗可治愈90%的患者,其余患者的病情

可能有反复,这种反复或复发可出现在手术切除10年以后。

因此,有人主张

手术后每年行胸部x线照片检查,以便及时判断有无复发。

(陈刚王天佑田锋)

第一节自发性气胸

【概述】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

气胸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继发于外伤、诊断性

或治疗性操作。

自发性气胸的发生常无创伤或其他直接诱因,可以是原发的,

既没有明确的病因或基础疾病,也可以继发于其他易引起气胸的疾病。

原发自发性气胸是由于肺大泡破裂引起的,肺大泡是脏层胸膜与肺实质之

间的含气空腔。

肺泡壁破裂,肺内的空气进入胸膜腔,则形成气胸。

多见于青

年人,男多于女,右侧多于左侧。

肺泡多存在肺尖,肺尖部肺泡承受的平均张

力较大,从而导致胸膜下大泡形成,但也可见于其他部位。

另有报道,原发自

发性气胸有家族性倾向。

继发自发性气胸常见于不同的肺内疾病,诸如结核、矽肺、肺纤维化伴有

支气管阻塞的原发性肺泡癌和转移性胸膜疾病等。

但最常见的是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COPD),其次是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

发病年龄一般45~65岁。

这种患者的肺大泡形成不像原发性气胸那样由肺泡破裂引起,而是肺泡壁的进

行性破坏所致。

因这种患者原有肺储备功能较低,临床处理比较复杂,其气胸

所致的死亡率较高。

第二章胸膜疾病

月经期气胸的发生与月经周期变化有关,并且常常复发。

多见于30~40

岁的女性,24~48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气胸通常为右侧,但左侧甚

至双侧气胸者亦有报道。

婴儿时期发生气胸者虽不多见,但亦有报道出生后婴儿立即行x线照片

检查,发生气胸者占全部婴儿的1%~2%。

其中,有症状的气胸接近0.5%,

男婴儿发生气胸是女婴的2倍。

多数患儿出生时不顺利或有胎儿窒息、复苏、

难产或伴有胎粪、血液或黏膜误吸。

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婴儿气胸

发病率较高,无RDS的婴儿发生新生儿气胸的机制与肺初次膨胀力学有关。

出生时,肺泡迅速开放,但如果支气管由于吸入血液、胎粪或黏膜发生阻塞,

经过肺的压力达45cmH20,就可以使新生儿肺泡破裂,从而发生婴儿气胸。

【临床表现】

1.原发自发性气胸的主要症状是胸痛和呼吸困难。

2.继发自发性气胸常常使得患者已有损害的肺功能降低更为严重,临床

症状也远比原发自发性气胸严重得多。

绝大多数继发自发性气胸患者均有呼吸

困难。

3.月经期气胸的临床特征主要有:

①气胸仅在月经期发生;②每月连续

或间歇多次出现;③以30~40岁者最为多见;④几乎都在右侧;⑤多数呼吸

困难症状较轻;⑥常合并胸腔、膈肌子宫内膜异位症(25%~37%);⑦常伴

有微小的膈肌缺损“微孔”(17%~47%);⑧妊娠或应用卵巢功能抑制剂可使

其不发病等。

4婴儿气胸根据气胸的轻重,可无临床症状或仅有烦躁不安,抑或有明

显的呼吸急促(>60次/分)、喉鸣、呼吸三凹征和发绀。

通过检查婴儿患侧

呼吸音减低来确定气胸往往有困难,可靠的体征是心尖搏动移位。

【诊断要点】

1.原发白发性气胸胸部体征可见气胸侧胸廓饱满,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气管可能向对侧移位。

右侧气胸者,可有肝脏下界下移。

胸部x线检查可以

发现胸腔内气体与受压肺组织有鲜明分界线,线外胸腔内透亮度增强,无肺纹

理。

约10%~20%的患者同时伴有胸腔积液。

如果脉率超过130次/分或血压

低、发绀,应怀疑已有张力性气胸。

2.继发自发性气胸患者因为患侧肺已有过度膨胀,叩诊呈过清音、触

诊震颤、双肺呼吸音均明显减低,体格检查的意义远比原发自发性气胸者小,

而且所见到的气胸x线变化往往和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不相一致。

确立继发

性自发气胸的诊断是胸部x线片,鉴别诊断中常需采用cT扫描检查,以判别

肺内的原发性病灶。

12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

3.月经期气胸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至今尚未完全统一,目前多主张凡

自发性气胸在月经来潮前3天至来潮后5天内发生,2个月不少于1次,共达

3次以上者可作出诊断;有人主张结合其他临床特点把发病时间放宽至月经来

潮后10天或干净后5天内。

4.婴儿气胸的临床诊断胸部x线片是气胸与下列疾病鉴别的基础,包

括:

纵隔积气、透明膜疾病、吸人性肺炎、先天性肺囊肿、膈疝等。

对于有

RDS的新生儿或任何RDS病情恶化的婴儿都应考虑到气胸。

【治疗方案及原则】

自发性气胸治疗需注重两个方面,即排除胸膜腔气体和降低复发的可

能性。

1一般治疗气胸患者均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化痰、镇咳、止痛,

有胸腔积液或怀疑有感染时,应用抗生素,严重呼吸困难者可予吸氧治疗。

般肺压缩<30%,无明显呼吸困难者,不需抽气等外科治疗,可卧床休息,定

期随诊,大多患者的胸膜腔内的气体可以自行吸收。

2.急性气胸的处理急性气胸肺被压缩>30%,应当抽气减压,促使肺

脏复张。

抽气部位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局限性包裹性气胸应当在胸片的

指导下定位,在积气最多的部位抽气。

如抽气后无缓解,或肺被压缩>60%,

或怀疑有张力性气胸的可能者,应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管安放部位亦是患

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积气最多的部位。

通过胸腔闭式引流管可以观察胸腔

内是否有持续漏气、肺脏复张情况以及胸腔内出血情况。

3张力性气胸的处理张力性气胸可引起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故紧急

排出胸腔内高压力的气体十分重要。

在紧急情况下,可用18号针头尾端套扎上消毒指套或避孕套,指套端剪

开一小口,针头经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进入胸腔内,高压气体可以冲出,患

者吸气时,胸腔内压力降低,指套闭合,阻断空气进入胸腔。

在紧急排气后,患者情况趋于平稳,应安放胸腔闭式引流管,以利气体排

出,观察气胸的发展变化,促使肺复张,希望肺脏复张后,破裂的部位能与胸

壁之问形成粘连,从而治愈张力性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管一般安放48~72小

时之后,摄x线胸片,若肺完全复张,胸引管内无气体溢出,24小时后再复

查胸片,病情稳定,可以拔除胸管。

4.双侧同时发生的自发性气胸的处理双侧同时发生气胸,占自发性气

胸的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