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7568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docx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制造系统418

联想电脑公司

LEGENDCOMPUTERSYSTEMS

LTD.

北京厂处级文件

BEIJINGFACTORY

文件编号OURREF:

拟文日期DATE:

2001.4.18

文件类别CATEGORY:

拟文人FROM:

审核/日期VEREFED/DATE:

批准/日期APPROVED/DATE:

收文人TO:

收文部门TO(DPT):

抄送CC:

附件ATTACHMENT:

□传阅CIRCULAR□阅后存档FILIG□保密/期限CONFIDENTIAL/TERM□其他OTHERS□页数NO.OFPAGES:

2

生产效率体系程序文件

1.目的:

建立生产效率体系,统一规范相关的计算,为定期定量地衡量生产系统的转换能力、定量直观地考评生产各部门的管理绩效提供科学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之目的。

2.适用范围:

联想电脑公司所有制造系统。

3.相关文件:

《工时统计制度》、《标准工时测算规定》

4.职责:

4.1生产处:

4.1.1生产处的工时统计员负责对每日发生的制度工时与损失工时进行录入。

4.1.2生产处的工时统计员负责向工程部门提供《生产效率日报表》。

4.1.3生产处的各层管理人员负责对外部原因损失工时进行审核;并根据各种损失工时和效率指标数据,及时调整生产,不断改善,以求提高生产效率。

4.2工程部门中的IE工程师:

4.2.1负责制定产品标准工时及各工序标准工时。

4.2.2负责对效率体系相关的指标进行维护。

4.2.3负责提交生产效率报告。

4.2.4负责召开效率例会,对效率的状况以及造成停工、返工的责任部门进行通报,研讨措施,责成改善。

4.2.5负责并对整个生产效率体系的运行进行监控。

4.3其它部门:

协助生产处对外部原因损失工时进行确认,参加效率例会,不断改善自身的工作,共同提高生产效率。

5.定义:

5.1工时构成图:

就业工时

作业时间外部原因损失工时

有效作业时间内部原因损失工时

产出工时工人对效率影响损失工时

5.1.1就业工时:

指所有支付对象工资的工时,即包括所有人员的制度工作时间(8小时)加上加班工时(包括节假日),但应扣除缺勤时间(迟到和早退时间暂不扣除)。

就业工时=实际出勤人员的制度工作时间+实际出勤人员的加班时间

5.1.2损失工时:

指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停工和返工而导致的工时损耗,同时也包括新品(部件)评测(生产)等非正常工时消耗。

站在被测定对象的角度看,将生产处发生的各类损失工时分为外部原因损失工时和内部原因损失工时。

其中,前者指研究对象以外的部门或工序给研究对象造成的工时损失,后者指研究对象内部自身导致的工时损失。

规定制度损失工时(早会、5S、固定的培训等)包括在外部原因损失工时内。

(具体规定参看《工时统计制度》)

5.1.3产出工时:

指在标准状态下,生产某产量产品所应耗费的工时。

5.2生产效率:

规定某产量应消耗的时间比实际消耗的时间为生产效率。

5.3劳动生产率:

它是一种产出和投入的比,是将劳动工时作为投入(分母)计算的单要素、实物量(分子单位:

台)生产率。

它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

5.4直接人员:

指直接参加生产的人员,不包括组长与交接、辅料人员等间接生产人员。

5.5测定期内的产量:

当测定期为月或更长的周期时,指测定期内的成品库的净入库量;当测定期为比月短的周期时,指测定期内的实际完成量(合格产品数量)。

5.6测定期:

由起始到终止组成的一个测定的时间范围,通常是自然天、周、月。

5.7静态指标:

指一个测定期内计算的绝对指标。

5.8动态指标:

指一个测定期内计算的绝对指标与一个基准期内的绝对指标比较的相对指标,它体现了该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动态效果。

5.9项目代码

项目、指标

英文注释

代码

计算公式

产量

Quantity

Q

人数

NumberofLabor

NL

损失工时

TimeLoss

TL

TI+To

内部原因损失工时

TimeInside

TI

外部原因损失工时

TimeOutside

To

产出工时

LaborStandard

LS

有效作业时间

LaborEffective

LE

作业时间

LaborWork

LW

就业工时

LaborRule

LR

工人工作效率

EfficiencyofLabor

EL

LS/LE

管理水平

EfficiencyofManagerforLabor

EML

LE/LW

总生产效率

EfficiencyOverallforLabor

EOL

LS/LR

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

ProductivityofLabor

PL

Q/LR

单台耗时

TimeofProductforLabor

TPL

LR/Q

动态生产效率指标

EO——测定期;EO’——基准期

△E

EO/EO’

6.工作程序:

6.1统计工时。

由生产处各组别工时统计员记录当日发生的各类工时(包括制度工时和损失工时)。

6.1.1记录工时项目应包括时间段、涉及的人数、工时的类别、以及工时(原因)的明细等。

6.1.2如果是外部原因损失工时(对生产处而言),则需要填写《外部原因损失工时通知书》,在当日向相关部门进行签字确认。

(请参看程序文件《工时统计制度》)

6.2计算指标。

计算的效率指标包括“工人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指标”、“总生产效率”、“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单台耗时”五项静态指标,及“工人的工作效率动态指数”、“总生产效率动态指数”、“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动态指数”三项动态指标。

6.2.1计算公式:

A、工人工作效率=产出工时/有效作业时间=产出工时/(作业时间-内部原因损失工时)

EL=LS/LE=LS/(LW-TI)

B、管理效率指标=有效作业时间/作业时间=有效作业时间/(就业工时-外部原因损失工时)

EML=LE/LW=LE/(LR-To)

C、总生产效率=产出工时/就业工时

EOL=LS/LR

D、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测定期内的产量/就业工时

PL=Q/LR

E、单台耗时=就业工时/测定期内的产量=1/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

TPL=LR/Q

F、工人的工作效率动态指数=测定期的工人的工作效率/基准期的工人的工作效率

△EL=EL/EL’

G、总生产效率动态指数=测定期的总生产效率/基准期的总生产效率

△EOL=EOL/EOL’

H、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动态指数=测定期的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基准期的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

△PL=PL/PL’

6.2.2公式说明:

6.2.2.1公式中的有效作业时间、作业时间、就业工时、内(外)部原因损失工时都是针对直接人员而言。

当计算各组别的生产效率指标时,公式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各组别而言的;当计算整个生产处的生产效率指标时,相应的公式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对整个生产处而言的。

6.2.2.2该组别(工序)计算的产出工时=∑该工序产品产量(台)×该工序产品标准工时

生产处计算的产出工时=∑各产品产量(即净入库量)×各产品的标准时间

公式中的产量是指合格产品的数量,不良产品的生产将作为一种无效的劳动(即工时损耗)不参与产出工时的计算。

6.2.2.3产品工序标准时间:

指由合格、适当、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在标准状态环境下以正常的速度完成产品生产的某工序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产品的标准时间:

指由合格、适当、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在标准状态环境下以正常的速度完成产品制造从备料到包装工序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各工序标准时间的和。

6.3提交报告。

效率报告按照测定期的不同,分为“日报表”、“周报告(表)”、“月报告”三类;报告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反映各项效率指标状况的“效率报告”部分,二是反映停工、返工等损失工时情况的“损失工时统计分析”部分;报告运用各种图表技术对项目进行分析。

6.3.1生产生产处负责每日《生产效率日报表》(包括附表《损失工时统计分析》)的提交和工人的工作效率及其动态指标的发布。

6.3.1.1《生产效率日报表》中“效率报告”部分

6.3.1.1.1测定的对象是以设备(线体)、区域划分的作业岛(在系统中称为“X线”)。

6.3.1.1.2效率指标只有工人的工作效率及其动态指数两项,动态指数的基准为前一个测定期(前一天)。

6.3.1.1.3用柱状图反映各测定对象该日的工人的工作效率,并用直线段在柱状图上示意平均值。

6.3.1.1.4用连续五天的产量和工人的工作效率数据画双轴折线图反映趋势。

6.3.1.2《生产效率日报表》中“损失工时统计”部分

6.3.1.2.1用统计表的方式对该组别当日发生的损失工时进行分类统计。

6.3.2工程部门的IE工程师对各组的《生产效率日报表》进行审核、综述后生成《_周_组生产效率报表》(包括附表《损失工时统计》),并汇总、分析生成《_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包括附表《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并通报生产处各工序组,以便其对工作作出调整,改善流程、加强管理、减少浪费以提高效率。

6.3.2.1《_周_组生产效率周报表》中“效率报告”部分

6.3.2.1.1测定的对象是以设备(线体)、区域划分的作业岛、合计部分为该组别。

6.3.2.1.2效率指标有工人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指标、总生产效率及其动态指数四项,动态指数的基准为前一个测定期(前一周)。

6.3.2.1.3用柱状图反映各测定对象该周的总生产效率,并用直线段在柱状图上示意平均值。

6.3.2.1.4用连续四周的产量和总生产效率数据画双轴折线图反映趋势。

6.3.2.2《_周_组生产效率周报表》中“损失工时统计分析”部分

6.3.2.2.1将各类损失工时按内、外部原因进行分类统计。

6.3.2.2.2用柏拉图对具体项目的损失工时进行排列分析,寻找关键因素以求改善解决。

6.3.2.3《_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中“效率报告”部分

6.3.2.3.1测定的对象为生产处各组别,合计部分为生产处。

6.3.2.3.2效率指标有工人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指标、总生产效率及其动态指数四项,动态指数的基准为前一个测定期(前一周)。

6.3.2.3.3用柱状图反映各组该周的总生产效率,并用直线段在柱状图上示意平均值。

6.3.2.3.4用连续四周的产量和总生产效率数据画双轴折线图反映趋势。

6.3.2.4《_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中“损失工时统计分析”部分

6.3.2.4.1将各类损失工时按内、外部原因进行分类统计。

6.3.2.4.2用饼图表示内部、外部原因损失工时在生产处整个就业工时中所占的比例;

6.3.2.4.3用柏拉图对具体项目的停工、返工进行排列分析,寻找关键因素以求改善解决。

6.3.3工程部门IE工程师负责每月对《_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生成、提交《_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包括附表《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6.3.3.1《_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中“效率报告”部分

6.3.3.1.1测定的对象生产处各组别,合计部分为生产处。

6.3.3.1.2效率指标有工人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指标、总生产效率及其动态指数、直接人员生产率及其动态指数、单台耗时七项,动态指数的基准为前一个测定期(前一月)。

6.3.3.1.3用柱状图反映各组该月的总生产效率,并用直线段在柱状图上示意平均值。

6.3.3.1.4用双轴折线图反映生产处每月的总生产效率、产量趋势。

6.3.3.2《_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中“损失工时统计分析”部分

6.3.3.2.1将各类损失工时按内、外部原因进行分类统计。

6.3.3.2.2用饼图表示内部、外部原因损失工时在生产处整个就业工时中所占的比例;

6.3.3.2.3用柏拉图对具体项目的停工、返工进行排列分析,寻找关键因素以求改善解决。

6.3.4工程部门IE工程师负责召开效率例会,对一个时期的效率状况进行总结;根据《外部损失工时确认通知书》,和其它相关部门一起共同检讨引发生产处外部原因工时损失,研究提高生产效率措施,达成改善目标。

(请参看程序文件《效率体系中损失工时的相关规定》PEPR0049)

6.3.5生产处根据各组别的效率状况,选择合适的指标确定考核标准,制定考核方案;加强管理、不断改善,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各项指标。

(请参看下表,与附件《生产效率测定流程图》)。

报表、报告

附件

完成时间

计算的对象单元

涉及效率指标

建立指标的目的

《生产效率日报表》

《损失工时统计》

次日的10:

00以前

按设备、区域等划分的作业岛

1.工人的工作效率

2.工人的工作效率动态指数

工人的熟练程度和努力程度对效率的影响

《_周生产处_组生产效率报表》

《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第二周周一10:

00以前

各作业岛和工序组

1.工人的工作效率

2.管理效率指标

3.总生产效率

4.总生产效率动态指数

工人对效率的影响、内部管理对效率的影响、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管理绩效

《_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第二周周二10:

00以前

各工序组和整个生产处

1.工人的工作效率

2.管理效率指标

3.总生产效率

4.总生产效率动态指数

工人对效率的影响、内部管理对效率的影响、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管理绩效

《_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每二月3日10:

00以前

各工序组和整个生产处

1.工人的工作效率

2.管理效率指标

3.总生产效率

4.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

5.单台耗时

6.总生产效率动态指数

7.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动态指数

除工人、内外部管理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一项在行业内、南北方厂更具可比性的指标

7.生产效率测定流程:

请参看附表《生产效率测定流程图》。

8.附表:

8.1《生产效率测定流程图》

8.2周生产效率报告(各组别的《_周生产处_组生产效率报表》因内容不同不在本文件中体现)

8.2.1《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8.2.2《周生产处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8.3月生产效率报告

8.3.1《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8.3.2《月生产处损失工时统计分析》(格式同8.2.2,不再给出)

8.1《生产效率测定流程图》

生产效率测定流程图

资材、质控、生产处工程部门IE工程师效率报告

工程、仓储

制定标准工时

Yes

No

《通知书》确认

监控录入系统

召开效率例会

发布效率报告

效率指标计算

No

Yes

录入制度工时

录入损失工时

主管审核

填写通知书

发生损失工时

8.2周生产效率报告

8.2.1《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人数

产量

产出工时

有效作业时间

作业时间

就业工时

工人工作效率

管理效率指标

生产

效率

动态总

生产效率指数

单位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

%

代码

NL

Q

LS

LE

LW

LR

EL

EML

EOL

△E

公式

LS/LE

LE/LW

LS/LR

EOL/EOL’

备料

装配

调试

终检

包装

资料

合计

分析报告:

8.2.2《周生产处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周生产处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原因

备料

装配

调试

终检

包装

资料

合计

比率

合计

分析报告:

8.3月生产效率报告

8.3.1《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项目

人数

产量

产出工时

有效作业时间

作业时间

就业工时

工人工作效率

管理效率指标

生产效率

总生产

效率

动态

指数

直接

人员

劳动

生产率

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动态

指数

单台

耗时

单位

分钟

%

%

台/人×小时

%

人时/台

代码

NL

Q

LS

LE

LW

LR

EL

EML

EOL

△EOL

PL

△PL

TPL

公式

LS/

LE

LE/LW

LS/LR

EOL/EOL’

Q/

LR

PL/

PL’

1/

PL

备料

装配

调试

终检

包装

资料

合计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分析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