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7781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9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docx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页的四则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经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

本单元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等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熟悉学习,提高抽象概况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和除法四则运算的意义,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能力。

课时安排

共计约6课时。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2、3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生:

青藏铁路。

师:

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

师: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二、新课教学

1.概括加法的意义。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814+1142=1956

师: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

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师:

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生: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

加法定义)

师:

你知道加法算式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3)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概括减法的意义。

师:

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

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1)学生列式计算。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师: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

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

(2)师:

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师: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生: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板书:

减法定义)

师:

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3)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1)观察比较。

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数都一样,运算不同。

(2)动手改写算式,分析关系。

师:

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的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加、减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3)师:

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4)整理总结。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5)验证关系。

师: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算式814+1142=1956、1956-814=1142、1956-1142=14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师:

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交流一下。

生1:

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生2: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学以致用。

教材第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

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

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

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获以及不足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5、6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根据2×3=6再写三道算式。

2.课件出示各种美丽的花朵。

师:

同学们,看到图片,有什么感觉?

生:

非常漂亮,感觉很香……

过渡:

今天我们就探究存在花中的数学。

二、新课教学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2

(1):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用加法算:

3+3+3+3=12

用乘法算:

3×4=12

师:

为什么用乘法呢?

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

(2)(3):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1)对比发现。

问:

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列式计算:

12÷3=412÷4=3

(2)问:

怎样的运算是除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

(2)、(3)与

(1)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

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

(1)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

(2)(3)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

(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

(4)另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2.根据算式直接写得数。

(1)32×25=800

800÷()=25800÷32=()

(2)425÷17=25

17×25=( )425÷()=17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0的运算:

教材第6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0= 0+319=0×29=

二、新课教学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整理归纳0的运算。

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 0除以一个数。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4.讨论:

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1)小组讨论汇报0不能作除数。

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式:

36+0=     0+68=       0×68=     54-0= 

0÷28=     128-0=     0÷36=     25+0= 

99-0=      49-49=    0+39= 0×9= 

2.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4、7、9题。

四、课堂小节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材第9页例4及练习三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明确: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加法、减法叫做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二级运算。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新课教学

1.例4:

计算96÷12+4×2,说一说运算的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激活已有经验,说说运算顺序。

2.自主学习,尝试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师:

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生: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展示:

96÷(12+4)×2

=96÷16×2

=6×2

=12

3.探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

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又会怎样呢?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尝试计算,最后汇报展示。

说明: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了解括号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运算顺序。

师:

算式中有小括号还有中括号,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如下: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和同桌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A.(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租船问题:

教材第10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经历自主探究“租船费用”最省的过程,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教学难点

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

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听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

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

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生:

北海划船。

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和船有关的问题——租船。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从这张图片中你可以找到哪些信息?

船的种类收费标准:

大船限乘人数6人30元小船4人20元

文字信息:

有32人出去游玩。

需要解决怎样的问题:

怎样租船最省钱?

2.探究解决方案

(1)比较那种船的租金更便宜。

小船:

4人乘坐需要24元,每人应付:

24÷4=6(元)

大船:

6人乘坐需要30元,每人应付:

30÷6=5(元)

比较发现:

如果小船坐满,每人需付6元。

如果大船坐满,每人只需付5元,所以大船租金更便宜,租大船。

(2)制订租船方案。

考虑租大船,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应租船只数:

32÷6=5(条)……2(人),2人应该再租一只小船。

租船钱数:

5×30=150(元)1×24=24(元)150+24=174(元)

发现:

租5条大船,1条小船时,小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

坐船时,只有每只船都坐满人,才能达到不浪费,达到省钱的目的。

把小船上的2人和1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排坐2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4条大船:

30×4=120(元)

2条小船:

24×2=48(元)120+48=168(元)

答:

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

(3)回顾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

步骤一:

根据船的租金及限承人数,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更便宜。

步骤二:

再假设所有人都乘坐租金便宜的船。

如果正好坐满,无空座,那么这种租法最省钱;如果没坐满,就再调整,调整时还是要尽可能多的租便宜的船同时做到尽量让船坐满。

3.小试牛刀

课件出示:

(1)班有42名同学准备去划船,请设计租船方案,并比较那种租法最省钱?

船的种类限乘人数收费标准:

大船4人9元,小船3人6元。

小组汇报展示:

大船:

9÷4=2(元)……1(元)

小船:

6÷3=2(元),租小船便宜。

42÷3=14(条)14条小船:

14×6=84(元)

答:

租14条小船最省钱。

三、巩固练习

1.大巴车限乘30人,中巴车限乘20人,有80人郊游,其中租一辆大巴车要50元,租一辆中巴车要35元,怎样租车合算?

2.京华旅行社推出两种优惠方案,第一种:

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300元。

第二种:

成人每位400元,小孩每位200元。

有10位家长带5名孩子,怎样买票省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结果。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通过学习,你明白什么?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

第一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相关概念,能够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正确地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四则运算)

过渡:

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四则运算,大家对四则运算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这一单元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自学提纲:

(1)什么是四则运算?

(2)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请同学们围绕自学提纲,以小组为单位梳理知识脉络。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法、()法、()法和()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顺序计算。

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

(4)一个数与0相加得();一个数与0相乘得();一个数减去0得();0除以()还得0。

(5)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6)0不能做()。

4.小结:

大家一起对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整理。

学习最重要的事是能学以致用,下面就要检验一下大家的理解应用能力了,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应用自如。

三、巩固应用

1.下列算式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

48÷8×48÷84×8÷4×816÷4×16÷4101-1+101-1

64-4×12-24+8-4+836÷9-36÷9101+101-1-1

小结:

通过这道题,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一双善于认真观察的眼睛。

一道题是否能够计算准确,首先就要看清楚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进行计算。

2.口算(课件出题,指名回答)。

小结:

大家的口算还不错。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有信心挑战下一关笔算吗?

3.脱式计算(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填空:

如果要把算式864-12×6÷9的运算顺序改成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法,那么算式应改为()。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小结:

小括号在题中起到了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虽然它有些渺小,可它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大家在计算中要时刻注意。

5.在大家的认真努力下,基本的运算可以完成了,那么大家能不能运用四则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出示题目:

南京到北京的公路长840千米,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往北京,每小时行84千米,行驶了7小时后,还剩多少千米到达?

(学生读题思考,独立作答,集体订正。

出示题目:

张叔叔6小时加工服装48件,李叔叔6小时加工服装72件,李叔叔比张叔叔每小时多加工多少件服装?

出示题目:

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

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

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这一单元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复习,你们还要什么想说的吗?

教案B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材第2、3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深刻理解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你利用数字5、10、15中的3个数字组成两道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复习旧知,初步感知逆运算。

过渡:

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法和减法有一些了解,减法其实是加法的逆运算。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探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画线段图。

(3)怎么列算式呢?

算式:

814+1142=1956(千米)或1142+814=1956(千米)

师:

为什么用加法呢?

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小结: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课件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变换例题。

整理信息: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

师: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选择信息,学生提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列式计算:

1956-814=1142(千米)。

学生提出问题: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列式计算:

1956-1142=814(千米)。

(2)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

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

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

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师归纳并小结: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出示:

814+1142=1956;814=1956-1142;1142=1956-814。

问: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出示:

800-350=450;800=450+350;350=800-450。

问:

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3043-575=

2.教材第4页第3题:

猜猜我是几?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延伸:

我和460合起来是900;我减去49就是205;712减去我就是455。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否重新认识了加、减法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