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016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docx

城市社会空间开题报告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新城市贫困:

现象.分异.机制

——以南京市为例

报告人:

刘玉亭

指导老师:

顾朝林教授

时间:

2001年7月3日

新城市贫困:

现象.分异.机制

——以南京市为例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私有制和市场化发展带来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扩大,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一部分人,造成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使社会出现贫困阶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突出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市贫困是全球化趋势中极不协调的声音正在影响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尤其是19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重构和社会转型,在整个工业化世界,尤其在大城市,社会生活条件出现严重退化:

乞丐和无家可归者随处可见;高失业率和在业低收入、无保障,尤其集中在社会地位底下的人群中;年青团伙的街头犯罪和暴力活动增加,且少年参与率上升;内城中游荡的社会闲散人员和精神抑郁人员数量上升;大面积的住房老化和地方退化,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刻画了“新城市贫困”的内涵,标示着新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

新城市贫困问题一经产生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国外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尤其是自1990年代以来,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都向纵深推进,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别于改革开放前低水平均衡状态下普遍的城市贫困,以失业、下岗和流动人口贫困为主的新城市贫困问题出现。

我国的新城市贫困问题产生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转轨以维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必然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乃至国家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冲击,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

另外,城市贫困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国际社会历来是社会学、人类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而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至今还只是受到社会学、人口学关注,城市地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少,且研究深度不够。

然而,随着学科交叉研究重要性的提升,我国城市地理研究理应同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融合,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重视以自身特殊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去探讨分析城市贫困等城市问题,为共同解决城市问题做出贡献。

2、选题意义

(1)我国的城市地理研究长期以来集中于区域与城市物质、形态等的客观实体空间的研究,对以人的主观行为特征为主的社会问题关注不够,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是在1990年代后期才开始起步,与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还有很大差距。

近年来,顾朝林等以“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地理研究”课题为支撑,在我国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城市社会地理研究工作,拟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城市社会地理学。

本研究拟作为该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立足于现象、分异和机制分析,对我国新城市贫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充实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促进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

(2)通过对国际上有关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的总结,试图引入国外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立足于中外比较,结合中国的实际背景分析,形成我国新城市贫困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思路,为我国新城市贫困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3)以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突出反映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特征的典型城市—南京市为例,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深入剖析我国新城市贫困产生背景、分异特征及成因机理,归纳我国新城市贫困产生及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和解决我国新城市贫困问题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见附录)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思路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

1、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

城市社会地理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调查、流动人口分类调查、典型贫困家庭访谈、典型社区综合调查和社会保障资料调查分析等。

(2)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采用多元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利用定量手段研究新城市贫困的分异特征,并通过定性分析寻求新城市贫困的成因机理和其产生演化的一般规律。

(3)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构建基本理论研究框架,并通过对南京市的实证研究深入剖析新城市贫困的产生背景,以及其分异特征和成因机理。

(4)中外比较:

立足于不同国家新城市贫困现象形成背景的比较分析,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中国的新城市贫困研究。

2、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

(1)顾朝林教授主持的课题“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地理研究”,在国内城市地理学界,首倡开展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旨在建立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领域。

自1996年以来,该项课题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次有关新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拟作为该项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可以借鉴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获得有关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

(2)南京大学在城市地理学科方面具有优良的理科传统,一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多学科综合,近年来在城市社会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建树;拥有甲级证书的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广泛的城市地理研究工作,可为本项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证研究基础;南京大学城市规划和区域开发模拟实验室具有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运用方面较强的基础,使得本项研究能够获得先进技术的支持。

(3)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多个政府部门对城市贫困给予了普遍关注,并进行了有关的资料统计,同时已有的相关研究对城市贫困也进行了深入的社会调查,这些都将为本项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

五、主要研究内容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相关概念的诠释

主要有贫困、阶层、群体、社会极化、城市贫困、新城市贫困等

2、城市贫困产生背景分析

立足于国家比较的观点,着力剖析新城市贫困产生的国家背景及其异同

3、城市贫困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4、城市贫困的应对措施

(二)拟建立的理论研究框架

1、新城市贫困现象及其产生背景

(1)城市贫困和新城市贫困的界定

(2)新城市贫困化类型

(3)新城市贫困产生背景及原因

2、新城市贫困分异特征

(1)新城市贫困经济分异特征

(2)新城市贫困社会分异特征

(3)新城市贫困地域分异特征

3、新城市贫困成因机理研究

(1)新城市贫困致贫因子分析

(2)新城市贫困致贫机理分析

(3)新城市贫困产生及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南京市新城市贫困的实证研究

1、南京市新城市贫困的社会调查

2、南京市新城市贫困的类型及其分异特征

3、南京市新城市贫困产生的背景及社会机制

4、南京市新城市贫困的致贫因子及致贫机理分析

5、南京新城市贫困与南京城市发展

(四)新城市贫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新城市贫困与经济发展

2、新城市贫困与社会公平及社会保障

3、新城市贫困与城市规划

(五)新城市贫困的解困对策

集中于发展地方经济、贫困阶层的自发展、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等几个方面,总结基于我国国情的新城市贫困的解困对策。

六、可能达到的目标和创新点

1、以南京市为例,研究我国的新城市贫困问题,试图拓宽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奠定相关研究基础。

2、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新城市贫困产生的国家背景,试图解析我国新城市贫困的产生背景及其本质特征。

3、探析我国新城市贫困成因机理,以及其产生与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

4、分析新城市贫困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城市贫困的解困对策。

七、计划安排

1、论文开题和基本思路的确立2001年6月—2001年7月

2、文献补充查阅及基础资料的收集2001年8月—2001年10月

3、资料整理及研究框架确立2001年11月—2002年1月

4、社会调查及实证研究2002年2月—2002年5月

5、撰写论文及完成初稿2002年6月—2002年11月

6、征集论文修改意见并修改2002年12月—2003年2月

7、完成论文并准备答辩2003年3月—2003年5月

附录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城市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国外尤其是西方社会学者、人类学者以及城市社会地理学者对此给予了长期的关注。

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经济重构和社会转轨,在整个工业化世界,尤其在许多大城市,出现以失业、在业低收入无保障、移民贫困等为主的新城市贫困问题,使得城市贫困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国外学者主要从城市贫困的诠释、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城市贫困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对城市贫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城市贫困的含义与界定

城市贫困(UrbanPoverty)指的是城市社会的贫困问题。

对于贫困的理解,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之所需(Popenoe,1995)。

对于贫困主要包含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层含义。

绝对贫困(AbsolutePoverty)的定义确定一个低于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收入线,概括地说是指人们获得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服务满足不了基本生存的需要。

早期的城市贫困研究(Booth,1889;Rowntree,1901)中,多采用绝对贫困的概念。

为了给国家或地区制定社会福利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采用绝对贫困的概念,即根据人们实际收入水平,拥有的消费资料和得到的服务,折算成货币单位进行测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然而,使用绝对贫困定义,从理论上说,某个特定社会有可能不存在贫困现象,这体现了使用这一概念的局限性。

相对贫困(RelativePoverty)的定义把任何社会成员中一定比例的人口看作是贫困的,具体指那些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收入虽能达到或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但相比较仍处于较低生活水准的人群。

如果一个人在一特定社会中被认为远远低于正常水平,那么他就是相对贫困。

当代西方社会的城市贫困现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富裕中的贫困”,即相对贫困。

对于定义贫困尽管还没有令人完全满意的方法,但是为了实施社会福利等来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定量定义。

国外对于一定区域范围的城市贫困人口,通常采用贫困线(PovertyLevel/Line)的方法(Mingione,1996)。

贫困线是指以个人与家庭的经济来源与收入状况为标准,对贫困人群做出划分。

根据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含义,贫困线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绝对的物质指标去衡量的绝对贫困线,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一套计算贫困线的方法反映的就是绝对贫困,是根据足于买到维持基本生存所需食物的收入量计算的,最低食物预算即仅够购买维持人们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营养品的开支,乘以3就得贫困线;另一种是从社会其他成员生活水平中测量的相对贫困线,例如有些学者认为贫困的收入水平是全国中等收入的一半,从而相对贫困线就相当于全体社会成员平均收入的50%。

由于贫困线的标准过于绝对,往往忽略了许多人的隐性收入来源,以及城市内部的地区生活水平差异等影响因素,从而造成在实际研究中不能反映真正的贫困者,这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加于修正。

2、关于新城市贫困现象的解释

对于新城市贫困(NewUrbanPoverty),国外学者主要在经济重构和社会变迁等国家背景下认识这一问题,Mingione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在整个工业化世界尤其是在大城市,出现了社会生活条件的严重恶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基本现象和形式:

乞丐和无家可归者随处可见;高失业率和在业低入、无保障,尤其集中在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群;年青人团伙的街头犯罪和暴力活动,且儿童参与率提高;在内城游荡的社会闲散人员和精神抑郁人员数量增长;大面积的住房老化和地方退化,这些以及其它的现象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概念加以讨论,但最后都暗示了属于“新城市贫困”的范畴(Mingione,1993)。

另外,新城市贫困概念无可非议地隐含有这样一个现象,即许多的大城市变的美国化,且可以明显地分为几个分割的区域:

富裕区、长期贫困和边缘化的贫民窟、混乱的暴力活动多发区(Mingione,1993)。

对于新城市贫困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界定也相多模糊(Silver,1993;Mingione,1993;Gans,1993;Morris,1993;Meef,1993),但基本上为归结为这样的解释,即由于经济重构(主要指经济、就业制度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以及社会变迁(主要指福利制度的重构),所造成的以失业,在业低收入、无保障,种族分异,移民贫困等为主的新的城市贫困问题,表现为一个处于社会低层的新的贫困阶层的产生。

3、关于城市贫困阶层的界定

(1)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所有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体系,所谓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是一种根据获得社会需求物品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Popenoe,1995)。

历史上主要有四个主要的分层类型:

奴隶制、种姓、等级和阶级制度,而当前西方社会学家针对社会分层的分析主要立足于财富、权力和声望等三个方面,并针对社会分层的原因、功能及特征,产生了几种社会分层理论。

首先是功能主义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和莫尔(K.Davis&W.Moore,1945)的经典分析最为充分地表达了功能主义的观点。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不平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事实上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也是必要的。

他们认为社会分层具有多种积极的功能,它能通过各种社会报酬(如财富、权力和声望等)激励社会成员努力工作,并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奚从清等对戴维斯-莫尔分层理论的基本要点做了以下概括:

(1)人们的基本社会需求是生存,而生存需求的满足是通过履行各种职业角色来实现;

(2)由于各种职业对于社会的功能作用不同,社会提供各种报酬形式,刺激人们接受某些重要的职业,以及该职业所需的长期培训;(3)各社会职业对于社会价值的不等,社会对它们的报酬也不等,正是报酬与分配的不平等导致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分层;(4)社会分层保证了社会处于最佳功能运行状态,是社会进化的有效途径。

其次是冲突理论。

对于冲突理论家来说,不平等并不是社会运行必不可少的,社会分层是强大群体利用自身占有的权力对弱小群体剥削的结果,强大群体决定着哪些人将占据哪个职位以及谁将得到什么报酬。

美国社会学家图明(M.M.Tumin)认为,社会分层是权力群体的价值体现,必将阻碍个人与社会的充分发展。

根据奚从清等的概括,图明指出社会分层的功能弊端在于:

(1)社会分层使上层社会的人们有发挥才能的机会,而大多数社会下层的人们没有同等机会,严重限制了社会智力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

(2)社会分层往往具有维持社会现状的功能,即社会特权阶层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用规范的形式使社会不平等现象合法化;(3)社会分层可能触发社会下层对社会上层的对立与不满情绪,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或根本性变革。

大多数当代冲突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之上的,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两大阶级冲突的特点。

但为了更好地反映20世纪后期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现代冲突理论家对马克思的理论作了修正。

不过;所有的冲突理论家都认为,最好把结构性的社会不平等理解为强者与弱者之间不平等斗争的结果。

此外是伦斯基的理论。

格尔哈特·伦斯基(Lenski,1984)基于对前工业化与工业化社会不平等的分析提出一个主要的社会分层理论,指出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观点都有一定经验效度,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对分层作一个更准确的分析。

他还认为,有必要以大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分层,因为分层的特点是随着时间变化的。

伦斯基指出,在小型的前现代社会里,物品和服务主要是根据需要分配给其成员的,权力几乎与社会报酬没有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权力确实在形成分层体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关于社会分层的标准,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Weber)的研究最为典型。

最早的社会分层理论是由韦伯提出,目前西方社会学对于社会层次结构的研究,基本上是在韦伯所奠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所谓划分社会层次结构所必须依据的三重标准,即财富(Wealth)-经济标准;威望(Prestige)-社会标准;权力(Power)-政治标准。

韦伯认为,所谓经济标准即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Lifechance);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其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政治标准就是指权力,指个人或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的能力。

这种对于社会层次结构的多元划分标准是今天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LloydWarner,1949)在此基础上,按财富、声望和权力等标准,将美国社会分为六个社会阶层,该方法被称为“韦伯-沃纳分层法”,成为西方社会一种较固定的分层模式。

此外,马克思(KarlMarx)也在阶级划分的同时,进行了社会阶层的分析,指出阶级和阶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对阶级的定义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人们对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在劳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领取社会财富多少的不同,决定了剥削与被剥削阶级的地位差别,而在每个阶级内部又存在着各种独特的等第。

总体来说,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相对立的。

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用社会来代替阶级分析,从而回避阶级矛盾的事实。

但尽管如此,它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其方法对于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从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逐步缩小社会差别,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

关键在于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要持批判的态度,加以扬弃,而不可盲从地将其生搬硬套在我国社会结构的分析上。

(2)城市贫困阶层的界定

国外的学者主要依据社会分层的理论进行社会阶层的划分,通常将位于社会最底层的一部分人群界定为城市贫困阶层。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等人曾提出六个阶层的划分方法,实际上是把上、中、下三个阶级各一分为二成六个阶层(Warner,1949),其中下层阶级(LowerClass)由社会中离财富、权力和声望最远的人构成,具体分为“上下层”和“下下层”两个社会阶层。

“上下层”主要指从事体力劳动的机器操作工人和装配工人等,即所谓的“蓝领阶层”;“下下层”主要指那些没有固定收入、领取救济金的人,失业者以及只能从事一些非熟练工作的人。

还有人认为,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阶层之外的人”,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酒鬼、吸毒者、提袋妇女等。

而英国社会学家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中,认为贫困阶层是位于非熟练工人阶级之下,甚至游离于阶层结构以外的部分人群,他们缺少社会参与和其它必要的生活机遇,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利的边缘地位(Bilton,1987)。

对于城市贫困阶层,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很难发现一个确定的内涵。

不同国家背景,不同时期,对城市贫困阶层的界定有所区别,但基本上都以“底层阶级”(Underdass)和“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的概念来分析城市贫困阶层,指出城市中存在一个被排斥在传统的社会分层结构之外的特殊的贫困阶层。

瑞典学者米达尔(Myrdal,1962)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用于描述那些作为经济发展牺牲品的人们。

他指出在富裕的美国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由失业者、潜在失业者和隐性失业者组成的社会最低层的贫穷的阶级,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被无望地从国民中分离,而无法分享他们的生活、抱负和收获(Gans,1993)。

底层阶级的概念一度被扩展到种族的范畴,尤其在美国包含大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内涵,主要用于描述社会低层的黑人贫困者。

但最终这一概念被看作是一个关于行为取向的术语,指代那些贫困人口(而不是大部分的黑人),他们的行为表现为犯罪性质的、异常的、非中产阶级的(Gans,1993)。

内森(Nathan,1987)在调查了百座大城市后,提出了底层阶级的两种界定方法。

广义的定义包括城市中所有生活贫穷的居民,他们缺乏技术资格或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只有有限的联系;狭义的定义仅仅包括贫困的非洲裔和伊斯帕尼亚裔人,他们生活在集中的贫民区内,占城市人口的5%到10%。

社会学家威尔逊(Wilson,1978;1987)总结了美国学者对“底层阶级”的讨论,得出这样一个解释,“底层阶级”包括这样一组人群,他们缺乏劳动技能,或者是经历了长期失业,或者是非劳动力,也包括那些从事街头犯罪和其它脱轨行为的人,还包括那些经历了长期贫困而依赖社会福利保障的家庭。

威尔逊的研究也重视了底层阶级集中居住区——贫民窟的地理分析,指出产业重构导致大量蓝领工人失业,他们仅得到来自于信息化过程,以及因中心城市住区与工作地点不匹配的部分补偿,结果是年青人和有较好教育程度的黑人移往郊区,而从制造业分流出来的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出现,并被陷在都市中心区(Morris,1993)。

从对“底层阶级”的种种定义中可以看出,这一概念用于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过于简单了,它的应用很少受到它所涉及到的社会问题的实证研究的支撑,它最好被一些细致的研究所取代,比如劳动力市场动态、工作寻找、不利人群的发展模式和再就业等(Morris,1993)。

4、城市贫困的产生背景和产生原因

(1)产生背景

贫困问题在西方国家越来越显化,尤其在城市,“无家可归”、年青人犯罪、“街头暴力”和“非正当”经济活动趋向于激化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的显化迫使国家做出反映,但不同背景下新贫困产生的不同的社会结构又影响着国家对这一问题所做反映的本质。

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具体的政治活动,调动阶级结构而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而对于社会结构的认识,尤其对新城市贫困的解构,社会学的分析往往受到实践经验和传统原则的影响,也考虑到国家党派斗争等多种因素(Silver,1993)。

因此,在充分考虑全球经济重构和社会转轨的宏观背景下,立足于国家层面,应用比较分析来认识城市贫困问题是较为合理可行的。

正如新的社会历史经历了“在向工业化的巨大转变中产生了工业阶级”的过程一样,一个“底层阶级”的产生,扩展到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也应被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私有制和市场化发展带来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分化趋势明显,生活在城市中的一部分人,出现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从而形成贫困阶层。

尤其是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重构和社会转型,以及相伴而生的产业重构、就业系统重构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构成新城市贫困产生的宏观背景(MinGione,1993;Silver,1993;Neef,1993)。

另外,对各国城市贫困产生背景的理解应该注重实证经验基础上的系统的国家间的比较分析,包括当前城市不平等以及种族、民族、阶级分异形式的国家差异分析等(Wacouant,1993)。

律夫(Neef,1993)基于国家背景的比较分析指出,大规模失业引起的新城市贫困,在英国,伴随其它各种问题成为一种地区现象;在法国,主要指少数群体,如外来贫困人口、孤寡老人和没有工作经验的年青人;在德国,考虑到享受物质补偿的个体差异,以及政府处理对策的不同,失业和新城市贫困首要地被看作个人问题,即便是在明显萧条的地区。

因此,在充分考虑了全球变化背景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背景分析,主要包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轨以及体制改革等背景分析,将有助于认识城市贫困的真正原因。

(2)产生原因

西方社会科学家普遍认为,贫穷不是穷人的过错,而实在是受害者无法控制的环境的结果(Ryan,1976)。

对于城市贫困产生原因,西方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奥斯卡·刘易斯(O.Lewis,1966)在对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