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162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7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docx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XX市XX镇集镇道路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

XX省XX市XX镇

3、建设单位

XX市XX镇人民政府

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可行性研究过程

XX镇位于XX市渝水区东部,镇域南、北部沪昆高速公路、樟吉高速、大广高速公路环绕,镇区至黄土岗、南安和罗坊三个毗邻乡镇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仅有约十公里距离。

XX镇的外部交通条件优越,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XX镇地形总体以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境内袁河水系横穿镇域东西,另有新江、袁惠渠等水系,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

多年以来,镇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企业较少,镇内环境山清水秀,不曾受到污染,XX镇成为人们向往蓝天碧水的理想场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省内沪昆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的先后建成通车和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大交通环境的变化给许多小城镇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城镇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因此不断加大,XX镇在外围城镇不断快速发展的比较之下,由于发展战略没能适时改变而显得边缘化,城镇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城镇面临巨大发展压力。

2002年镇区赶集日增加及2004年力上并入XX,XX镇内部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镇区面临服务设施不足的考验,另一方面因镇区腹地范围扩大而使镇区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XX墟于明嘉靖年间始建,农历三、六、九为赶集日,因经济发展需求,2002年赶集日增加为农历一、三、六、九。

水陆交通方便,商贾如云,市场繁荣,以交易农副产品为主,土特产有草席、柑桔、枳壳颇负盛名,民间文化艺术以民间吹打为主。

镇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燃气等设施配套齐全,教育、卫生设施用地充足,居民生活环境良好。

XX镇是XX省重点示范镇之一,具有一定政策倾斜和政府扶持,为XX镇城镇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5年以来,XX镇在渝水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一条主线,五篇文章”总体工作思路向纵深发展,按照区委“一二三四五,全力打基础”工作思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村普及镇、区域化中心镇、农业产业化龙头镇”工作目标,大力实施“三大品牌”战略(村镇建设、劳务输出、土地流转),以“三项创建”为动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努力把经济做强、产业做大、城镇做美,创造性地、富有特色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经济发展继续呈现强劲发展增长势头,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持稳定。

2005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性调整迈出重要步伐。

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2.3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工农业总产值14430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0%;新增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增长20%;截止到11月已完成招商引资3300万元,比上年递增17.5%,完成财税总收入1260万元,比上年递增107%。

自1997年以来,在1997年总体规划的指导下,XX镇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风貌得到很大改善。

由于受城镇发展客观规律和现实发展条件的影响,XX镇部分城镇用地和功能布局在上一轮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发生了较大改变,城镇发展框架也在规划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为此,要完善区内基础设施,架设城镇框架,提高城镇品位,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城镇面积,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利用区位、交通、资源、现状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发展国民经济充分体现道路交通是经济的动脉。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配套功能是XX镇目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之一。

而深圳大道是XX市XX镇规划的四条对外交通轴线之一,它体现了该镇商贸、古墟市文化特征,因此加快深圳大道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项目包括深圳大道和百丈峰大道,主要用于分流车辆,缓解XX镇交通压力,扩大XX镇城镇规模,服务于XX镇。

此项目是为配合近期XX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而推动XX镇城镇道路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推进XX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有效形成城镇道路网络。

受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我公司立刻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充分收集项目资料、了解项目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段时间的工作成果,对项目的建设必要性、工程的合理性、经济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编制了该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编制范围及依据

一、编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包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论述、交通量分析预测、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主要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设计及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等,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对本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出评价。

二、编制依据

1、《XX市XX镇总体规划》;

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一市》(建标[2002]99号);

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6、《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7、《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

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10、《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

1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计委计办投字[2002]15号通知;

1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

13、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及调查收集的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资料。

三、编制原则

1、整体协调原则

为不影响《XX市XX镇总体规划》,有效控制XX镇的建设规模,规范XX镇内用地的规划、改造与开发,在《XX市XX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满足XX镇道路系统的具体要求。

2、便捷系统原则

以现状道路网为基础,与用地布局相一致,明确道路系统的等级和功能,理顺XX镇内交通和对外交通的关系,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系统的可达性、方便性和快捷性,形成一个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系统。

3、交通分流原则

运用交通分流实现XX镇内道路交通的合理性,合理组织XX镇内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人流系统和物流系统。

总之,按照《XX市XX镇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上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确定路线等级、方案和道路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并提出建设的可行方案。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报告着重研究了XX市XX镇的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XX市XX镇总体规划》中的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在广泛搜集资料、详细考虑所有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依据交通量发展预测,研究论证道路设计方案及建设规模、标准等问题,通过技术经济论证,为本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XX市XX镇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前景;

2、XX市XX镇交通运输状况及发展规划,路网及主要相关道路;

3、交通量分析预测;

4、项目建设必要性;

5、建设条件与环境;

6、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

7、工程方案研究;

8、劳动安全措施;

9、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项目实施方案意见;

11、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

12、经济评价;

13、招标方案;

14、研究结论和问题建议。

第四节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建设的必要性

1、是XX市XX镇集镇发展的需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省内沪昆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的先后建成通车和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大交通环境的变化给许多小城镇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城镇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因此不断加大,XX镇在外围城镇不断快速发展的比较之下,由于发展战略没能适时改变而显得边缘化,城镇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城镇面临巨大发展压力。

2002年镇区赶集日增加及2004年力上并入XX,XX镇内部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镇区面临服务设施不足的考验,另一方面因镇区腹地范围扩大而使镇区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XX镇是XX省重点示范镇之一,具有一定政策倾斜和政府扶持,为XX镇城镇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自1997年以来,在上轮总体规划的指导下,XX镇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风貌得到很大改善。

由于受城镇发展客观规律和现实发展条件的影响,XX镇部分城镇用地和功能布局在上一轮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发生了较大改变,城镇发展框架也在规划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城镇功能布局如交通设施已经发生较大改变,上一轮规划在西南方向,实施结果受外围大交通影响,布局在东南方向。

再者,随着新江大道的建设,城镇框架已经突破了上一轮总体规划框架。

2、是推进XX市XX镇总体规划实施的要求

根据《XX市XX镇总体规划》,XX镇总体发展战略为:

依托外部大交通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乡镇经济联系,实行大开放,大市场,大发展,大集镇发展战略。

经济形成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局面。

为不影响《XX市XX镇总体规划》,有效控制XX镇的建设规模,规范XX镇内用地的规划、改造与开发,必须切实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交通不畅对XX市XX镇建设造成制约的不利影响。

3、是全面提升XX市XX镇建设水平和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的需要

XX镇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围绕农业市场化、农民科技化、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在稳定粮食面积基础上,不断巩固发展柑桔、油茶、棉花、畜牧、水产等农业经济,并逐步形成主导产业。

走活工业经济。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以农产品加工为先导,从抓小做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策倾斜,政府扶持,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鼓励务工能人返乡创业,推动培育乡镇支柱企业,搞活乡镇工业,培植乡镇经济发展后劲。

传承XX镇民间艺术文化,高举“文艺之乡、体育之乡”旗帜,以文化、体育聚人气,依托XX古墟.继承XX赶集历史习俗,推动乡镇市场贸易大型化、专业化,带动市场繁荣,促进商贸、运输、房地产及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更好地指导XX镇的建设与发展,协调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持XX镇建设有足够规模来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是XX市XX镇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需要

该项目的兴建,可以加快XX镇扩大城镇建设的速度,调整沿线的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当地资源的招商引资开发步伐,这必将引起当地流动人口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为适应城镇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指导XX镇城镇建设和发展,建设XX市XX镇集镇道路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XX市XX镇集镇道路的建设是XX市XX镇集镇发展的需要;是推进XX市XX镇总体规划实施的要求;是全面提升XX市XX镇建设水平和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的需要;是XX市XX镇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需要,项目建设是必要而且紧迫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交通量发展预测

本次研究中收集,调查了区域内近几年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资料,并进行了交通量现状调查和观测,根据确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区内规划路网,采用增长率法进行预测。

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1-1-1、表1-1-2。

深圳大道未来特征年的交通量预测表小客车:

pcu/d表1-1-1

年份

2007

2011

2016

2021

2026

交通量(pcu/d)

2267

2962

4059

5964

7432

百丈峰大道未来特征年的交通量预测表小客车:

pcu/d表1-1-2

年份

2007

2011

2016

2021

2026

交通量(pcu/d)

1967

2570

3521

5174

6448

三、技术标准

根据交通量预测和《城市道路设计规划》(CJJ37-90)及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本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2、1-3。

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2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主要技术指标

备注

深圳大道

百丈峰大道

1

道路红线宽度

m

26.0

18

2

机动车道宽度

m

2×3.5

2×4.5

3

非机动车道宽度

m

2×3.5

4

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分隔带宽度

m

2×2.0

5

人行道宽度

m

2×2.0

2×4.5

6

路面横坡

%

2.0

2.0

7

人行道横坡

%

1.5

1.5

8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Ⅲ级

城市次干道Ⅲ级

9

设计速度

Km/h

30.0

20.0

10

路面类型

沥青砼路面面层

沥青砼路面面层

拟建项目路线全长1164.987米,建设规模见下表:

拟建项目建设规模表表1-3

序号

工程名称

单位

规模

备注

深圳大道

百丈峰大道

合计

1

道路全长

m

530.323

634.664

1164.987

2

道路红线宽度

m

26.0

18.0

3

路基土石方

m3

1000

3700

4700

4

路面工程

m2

7424.522

5711.976

13136.498

含非机动车道

5

道路安全设施

m

530.323

634.664

1164.987

6

绿化亮化美化设施

m

530.323

634.664

1164.987

四、路线方案

该项目包括深圳大道和百丈峰大道,其中深圳大道北起正大街路口,南至规划终点,道路红线宽度为26.0米,道路全长530.323米;百丈峰大道东起厚德路,西至新江大道,道路红线宽度为18.0米,道路全长634.664米。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根据建标[1996]628号文《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方法》、《全国统一市政工程预算定额XX省单位估价表》,并参照《公路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公路工程估算指标》、《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和渝水区有关规定进行编制。

根据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576.38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492.81万元,工程其他费用40.87万元,预备费42.69万元。

2、资金筹措

本项目建设总投资576.38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150万元,其余资金由XX市XX镇人民政府筹集。

六、工期安排

经综合分析,本项目施工工期安排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总工期为6个月。

项目实施计划见表1-4。

实施计划表表1-4

年限

项目

2006.9~2006.10

前期工作及报批、工程设计、征地拆迁、招投标

2006.10~2007.2

路基整形、路面摊铺、沿线设施、竣工验收

七、经济评价

本项目仅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评价结果各项指标见表1-5、1-6。

国民经济评价成果表表1-5

折现率(8%)

内部收益率EIRR(%)

回收期N(年)

效益费用比(EBCR)

净现值ENPV(万元)

16.95

1.59

282.60

12.30

国民经济敏感性分析表1-6

EIRR(%)

投资变化

0.8

1.0

1.2

交通量变化

1.2

15.76

13.99

12.06

1.0

14.13

12.30

10.08

0.8

12.26

10.32

8.10

由表11-6可见,当交通量减少20%,投资增加20%的情况下,经济内部收益率8.10%仍大于社会折现率8.0%,说明本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抗风险能力。

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应争取早日建成,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八、节能评价结果

经测算该项目竣工后,营运20年内总计节约燃油消耗量为628万升,其中深圳大道节约燃油消耗量为362万升,百丈峰大道节约燃油消耗量为266万升。

九、问题和建议

1、该项目是在原有道路上进行改造,应尽量依据利用原有道路地形进行设计,这样有利于利用地形,节约工程造价。

2、该项目施工时必然对现有道路交通造成一定影响,建议项目业主提前与有关部门协调,制订交通疏导措施,以达到既利于施工又不对城镇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测

第一节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现状

一、渝水区概况及主要经济指标

1、概况

渝水区位于XX省中部偏西,XX市东部,袁河中下游,XX城区所在地。

东界樟树、新干,南连峡江、吉安,西接分宜、仙女湖管理区,北邻上高、高安,距省会南昌160公里。

地跨北纬27°50',东经114°58'。

现辖8镇5乡4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351平方公里,辖区户籍人口67.33万人。

自然优越,物产丰富。

渝水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极短,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近50%。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盛产水稻、棉花、油茶、花生、芝麻、柑桔、茶叶等。

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矿藏资源主要有煤、铁、金、铜、锰、钨、石灰石、硅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瓷土等30多种,其中铁矿、硅灰石、大理石的储量占有一定的地位,硅灰石储量列全国第二。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渝水区前身为XX县。

1983年XX复市后由原XX县改为渝水区。

自三国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宋朝宰相王钦若,明代理学家梁寅,清建威将军张春发,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傅抱石,皆文韬武略,翰墨丹青,为后人所景仰。

世界风云人物、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美籍华人何大一为当今全球瞩目。

崇文好学的渝水,基础教育长期位居全省前列,恢复高考以来哺育输送近万名英才。

勤劳、勇敢、智慧的渝水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0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红一方面军到罗坊,召开了著名的”罗坊会议”,为渝水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

设施完善,交通便捷。

渝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邮电、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和生活服务设施日臻完善。

境内电力充足,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程控电话、光缆传输网覆盖城乡各地。

浙赣铁路横贯东西,上新、清萍、吉新三条省级公路纵横贯穿,东邻京九铁路,南与105、北与320国道相接,沪瑞、赣粤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通讯十分便捷,为渝水进一步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川秀美,游览胜境。

渝水境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依山而建构造别致的抱石公园,山水交融、千姿隽异的仙女湖风景名胜区。

城北郊的仰天岗森林公园环境优雅,众多名胜古迹、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寺院庙宇等吸引八方游客。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罗坊会议纪念馆,蒙山、百丈峰等一批生态型、休闲型观光度假基地,令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经济活跃,投资宝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渝水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综合实力逐年提升。

2004年首次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2005年被授予全省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XX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和全省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县(市、区)称号。

良山镇、欧里镇、下村镇、观巢镇、珠珊镇、罗坊镇、XX镇等7个镇荣获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百强乡(镇)。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33.79亿元,财政总收入3.3亿元,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2元。

工业以制造加工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体,依托新钢、华源等大中型工业企业辐射和矿产资源优势,形成了水泥、冶金、建材、化工、机械、五金、食品等支柱产业。

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4.87亿元,其中76户规模工业产值19.96亿元,销售收入20.01亿元,乡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88亿元。

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粮棉油猪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优质大米、绿色蔬果、花卉苗木和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初显端倪。

XX蜜桔畅销国内外,力上果业、珊娜公司被授予”中国蜜桔出口基地”称号,农业产业化正稳步推进。

渝水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经济林建设、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国小型公益能源项目实施示范区,全国退耕还林、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区,全国重点优质棉产区、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

200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4亿元,按可比价增长5.8%。

市场健全,商贸活跃。

渝水承接城市资源共享优势,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大力建设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服装、饮食、商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充分利用城市的五金、建材、通讯等专业市场,发展一批集加工、包装、储运、配送为一体的物流体系。

招商引资思路明确、措施得力,2005年,全区引进资金10.86亿元,引进外资1150万美元。

为更好、更多、更最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对投资项目的谈判、进资、开工、投产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实行外商企业挂牌保护,健全外商投诉快速处理机制,营造招商、扶商、护商、亲商的经济环境,竭诚海内外商家投资兴业。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渝水;区位优越,物产富庶的渝水;生态优美,交通便捷的渝水;经济腾飞,商机无限的渝水,正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以务真求实、开拓创新、拚搏进取的精神共创美好未来。

 

2、主要经济指标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扩大,结构调整不断推进。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3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9.81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13.72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10.26亿元,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9.0:

40.6:

30.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2.2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8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现,特色农业优势不够明显,工业结构还不合理,支柱产业单一,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农业

农业稳定发展。

认真落实”一免三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全省实现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4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10.62亿元,林业产值0.85 亿元,牧业产值4.42亿元,渔业产值1.5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4亿元。

种植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66.79:

24.77:

8.44调整为69.02:

22.49:

8.49。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