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219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docx

高中地理选修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创新教案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2、掌握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4、学会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3、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树立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思想意识。

2、面对当前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使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际,思考解决的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案例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现在,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

酸雨区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这些大气污染是怎么产生的?

又需要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解决呢?

【板书】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板书】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大气污染的概念。

【学生回答】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回答,理解定义。

【多媒体投影】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探究教材第25页案例6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事件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案例分析。

【教师总结】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

(说明:

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

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

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

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3)事件造成的危害:

1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

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板书】2.大气污染物

【板书】

(1)可吸入颗粒物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含义,讨论可吸入颗粒物制定标准依据。

【教师讲解】①“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

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

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教师指导】阅读教材第26页阅读材料,思考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结论,并展开讲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概念:

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

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3)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空气质量级别根据国家环保局统一规定划分为五级。

【教师讲解】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说明:

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

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板书】

(2)酸雨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6和图2.17,理解酸雨的概念、形成的污染物和危害。

【学生回答】①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

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

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教师补充】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教师提问】同学们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思考我国的酸雨的特点和分布地区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

A.特点: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

随经济发展,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B.分布范围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西南地区

我国酸雨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以

90年代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目前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阅读材料“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

通过阅读达到以下认识:

酸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虽然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出现酸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

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雨,在北关东部和加拿大南部酸雨也很严重,酸雨还席卷了包括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因此,酸雨是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们的产生与大气污染有关。

【过渡】我们刚才学习了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了解了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那我们应该怎么进行有效的防治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内容——大气污染防治。

【板书】二、大气污染防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9页大气污染防治第一自然段,归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大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能源生产和消费

2.大气污染的防治:

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案例7——北京的空气污染和蓝天工程,思考一下问题:

(1)造成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2)这些污染物质的来源是什么?

(3)调整能源结构对北京防治大气污染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积极思考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1)造成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点拨:

可吸入颗粒物是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2)这些污染物质的来源是什么?

点拨:

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以及北京干燥、多风的天气。

(3)调整能源结构对北京防治大气污染有什么意义?

点拨:

在污染防治上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极大地改善了北京近年来的空气质量。

【教师讲解】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科研、资金、技术投入,通过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限制高硫煤的开采,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以及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在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和酸雨治理上已初见成效。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案例8,思考探究贵阳酸雨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有效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1.贵阳酸雨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⑴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

⑵因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整治措施:

⑴投巨资将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多家污染大户迁出市区,关闭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全市企业已实现烟尘达标排放;

⑵取缔街头燃煤炉灶,改用液化气等清洁燃料,并加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工程,燃料气化率从74%上升到96%。

【教师提问】贵阳市在治理酸雨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能够奏效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案例分析了推进家庭生活和企业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搬迁污染大户、实现全市烟尘达标排放等措施对治理酸雨的作用。

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标本兼治的措施。

【教师总结】教材选取我国一北(北京)、一南(贵阳)两则案例,虽然它们的大气污染现象、主要大气污染物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上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可以说明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等措施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具有的普遍意义。

【课堂小结】本节重点讲述了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其中重点以酸雨为例讲述了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的措施。

提倡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来领会这节内容。

【板书设计】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

①“总悬浮颗粒物”:

②可吸入颗粒物: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2)酸雨

①概念: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④我国的酸雨:

(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A.特点

B.分布

二、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大气污染的防治:

【案例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20世纪末,北京城市空气一度受到严重污染,在冬季频频出现四级污染指数,有时还发生五级污染。

思考,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有什么危害呢?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

情景激疑,引入本节内容

【板书】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5页第一自然段,理解归纳大气污染的概念。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归纳思考,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6“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后作答。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

a.事件的污染源:

联合碳化物工厂

b.事件的污染物:

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c.事件造成的危害:

1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

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教师点拨】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

(说明:

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

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学生对照课件,查漏补缺,掌握知识

使学生能够当堂巩固基础知识。

【板书】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

【教师点拨】教师讲解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义。

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PM10。

并指导学生分析可吸入颗粒物的划分标准。

①“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

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

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的阅读材料,思考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提高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a.概念:

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

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b.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c.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空气质量级别根据国家环保局统一规定划分为五级。

学生对照课件,完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能够在课上尽量多的巩固基础知识。

【过渡】我们了解了可吸入颗粒物的划分标准,那这些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进入肺部,会有什么危害呢?

是不是就一定是有害的呢?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可吸入颗粒物吸入肺部的利与弊。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如果有条件的可以分组展开辩论,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综合能力,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教师点拨】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

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及时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教师补充讲解的内容。

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深思熟虑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我们刚刚学习的是地方性的大气污染,我们知道有些还会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等。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学生对比地方性大气污染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承前启后,自然过渡。

【板书】

(2)酸雨

【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酸雨的概念、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以及酸雨的危害。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多媒体显示】①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

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

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教师补充讲解】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可见展示酸雨的概念、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和酸雨的危害。

使学生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酸雨的危害。

【教师提问】结合教材内容和图2.18,思考我国的酸雨特点和分布地区是什么?

学生讨论作答。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8页的阅读材料,使学生明确酸雨是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教师点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们的产生与大气污染有关。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深刻理解酸雨是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渡】我们学习了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大气污染问题之后,了解了产生大气污染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合理防治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二、大气污染防治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承前启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防治的措施。

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7,思考归纳北京市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针对这个案例,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的例子,领会解决问题的意义。

【教师提问】a.造成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b.这些污染物质的来源是什么?

c.调整能源结构对北京防治大气污染有什么意义?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8,思考贵州酸雨产生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

【教师点拨】案例分析了推进家庭生活和企业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搬迁污染大户、实现全市烟尘达标排放等措施对治理酸雨的作用。

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标本兼治的措施。

学生分组讨论,认真阅读案例,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小结】指导学生进行小结,重点以酸雨为例,从产生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三大方面来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本节的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

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酸雨

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反思】通过教后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我觉得本节的教学要重点抓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气污染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要多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充分利用社会的热点问题来作为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保护大气环境。

2、使学生明确树立大气污染现象带来的严重危害,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3、教师在讲解本节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的补充清洁生产、合理生产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植树造林等措施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作用。

也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讨论,解决大气污染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