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317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山实习报告.docx

《庐山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实习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庐山实习报告.docx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实习地点:

庐山

实习指导老师:

组员: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庐山野外实习了解地质仪器如罗盘的使用,还有气象仪器干湿温度计,风速仪和气压计的使用。

2、培养学生阅读地质图,通过分析了解庐山区域地质概况。

3、培养学生学会野外仔细观察主要岩石、矿物、构造的主要特征,重要自然地理、地质现象,并准确、完整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标本与样品的采集方法,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

4、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初步掌握确定地壳运动的一般方法;

5、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庐山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6、使学生学习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等。

7、了解庐山植被类型和代表性植物的种属,观察植物生态与环境的关系;

8、使学生学习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样方法;

9、学会对土壤剖面进行观测及对土壤组成、结构等特征和PH值进行简易测定;

10、掌握土壤路线调查、土壤标本的采集、土壤分布草图、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11、了解庐山地貌的形成机理;

12、了解海拔变化对气象指标的影响;

13、初步了解庐山地区人文地理特征。

2、实习地区概况

1、庐山地理位置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境内,地理位置为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

东南方向是鄱阳湖,北部是九江县,东接星子县。

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是世界级名山,于198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成与武功山,衡山称为江南三大名山,有“衡首庐尾武功中”之称。

庐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

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体多峭壁悬崖。

2、庐山地质地貌

构成庐山地域的地层复杂,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都有分布,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类型齐全。

庐山地区在前震旦纪处于浅海环境,堆积了本区最古老的地层,为泥质碎屑岩。

在此期间,有多次火山喷发,喷出大量酸性熔岩物质。

吕梁运动,使该地层发生褶皱、断裂,整个古生代堆积了浅海相和滨海相沉积。

第三纪主要为一个剥蚀时期。

第四系分布广泛,均为陆相沉积。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类:

沉积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主要类型有长石、石英砂岩、含砾长石、长石石英砂岩等。

砾石居多有层理构造,主要受风力和流水作用影响形成。

变质岩,庐山地区变质岩是以经过区域变质形成的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和片岩为主。

构造多为板状、片状和块状,特点是层理分明。

庐山三次地质运动

庐山岩石大部分是区域变质岩(25—18亿),前震旦时期庐山处于浅海地区以岩石碎屑堆积为主,在次期间先后发生了吕梁运动和加里东运动使得庐山地区的火山运动频发大量的岩浆从地表喷出形成火山岩。

而浅海地区的岩层抬升形成海沟岛和岛弧。

而地层的抬升使得庐山地区没有海相的堆积,在18-8亿年间的地层缺失。

但由于此次的抬升不显著庐山还是受到海侵影响。

距今越1亿-0.6亿年间受燕山运动影响,该地区发生褶皱和断层。

庐山亦在此期间剧烈抬升形成断块山。

古生代层受到强烈的褶皱和断裂运动,形成的断层有大规模的岩浆入侵,产生混合岩。

白垩纪晚期,山麓地带产生巨厚的南雄组,主要为砂岩,砂砾岩和砾岩,胶结物质富含钙和铁,属陆相沉积。

第三次为距今最近的喜马拉雅运动,受此影响庐山继续向上抬升,但周围地区相对下降且形成鄱阳湖。

在庐山南方向受印度洋板块挤压,使庐山形成东北-西南的特定走向。

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东北—西南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山。

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

由于冰川地貌存在争议,地质老师贾玉莲博士是反对冰川作用形成庐山地貌,但认为有冰川地貌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冰川地貌

用以支持冰川作用的证据有“冰斗”、“U谷”、“擦痕面”、“漂砾”、“栖歇石”、“冰碛垅”与“鼓丘”。

上幅图是王家坡的U型谷与阿尔卑斯山的U谷十分相似。

 

冰川作用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漂砺,众所周知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力,像把这两块重达百吨的巨石搬运至此除了冰川作用我再也想不出其他外力会强悍如此。

大校场谷口

冰川携带的砾石不像流水携带的具有分选性,从图片看出在大校场的巨石没有分选性,远处的石头比近处的石头要大。

流水搬运堆积形成的砾石堆积是按大小由上游向下游一次变小。

流水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层和向斜构造发育,其流向以日照峰为分水岭,其东流向东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数是横切构造发育的较新河流。

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作东南-西北向。

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反而是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庐山的峡谷与宽谷的相对应名称及其间的裂点位置

上游宽谷名称

轮回裂点位置

下游峡谷名称

西谷

天桥

锦绣谷

大校场

芦林桥

石门涧

七里冲

三叠泉

三叠泉谷

庐山的河流袭夺地貌主要有三处:

1、锦绣谷袭夺西谷;2、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3、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切和溯源侵蚀到达之处,如天桥裂点。

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它是在地壳稳定时,河流长期侵蚀而成。

宽谷形成时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

庐山上升后,谷地保留在山地上部,仍未受到新的重大侵蚀。

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重新下切而成的。

它从下游开始发育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3、庐山的气候

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山上牯岭的年度平均温度11.6℃,较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为25.6℃,极端最高温度32度,比山下的九江市和星子县低得多,这也使庐山在炎热的夏季有“凉岛”之称,成为中国知名的避暑风景区。

庐山的冬季较为漫长,比山下要长2个月左右,常有大雪天气,温度很低,最冷一月的平均温度为-2.9℃,曾录得-16.8℃的极端低温。

由于庐山植物茂密,蒸腾强大,加之山上温度低、湿度大,经常出现云雾和大风天气,云雾日年均200天,大风日为100天.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牯岭平均年降水量1833.5mm,1970年为2359.4mm,1954在庐山植物园测得3362.6mm。

而山下的星子、九江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1344.7mm和1300.0mm,分别比山上少488.4mm和533.5mm。

但庐山各月降水分配并不均匀,3~9月各月降水量均在100mm以上,其中4~6月均在200~300mm,雨季3个月左右,降水总量773.1mm,占全年降水量的42.1%,12~3月降水量214.8mm,仅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1.7%,表示庐山气候的季风特色。

庐山阴雨日数比山下平原要多,牯岭>0.1mm雨日多年平均为167.7天,而山下的星子、九江为138天左右。

庐山相对湿度山下山上也有差别,牯岭年相对湿度为78%,星子、九江分别为75%和77%。

庐山雾日较多,牯岭全年雾日平均为188.1天,最多的1961年有221天,最少的1963年也有158天。

云雾使得该地区云雾茶十分出名。

4、庐山土壤状况

庐山土壤垂直分布图

 

庐山土壤的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红壤

其中红壤分布于山麓地带,海拔最高点为400米左右。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在山下岗丘地带还广泛分布着一种古老的红壤,它以具有明显的网纹层而区别于其它母质上发育的红壤称之为网纹红土。

黄壤

在海拔400-800米的山腰地带分布着山地黄壤和黄壤。

植被常为针阔混交林。

黄壤及山地黄壤,其富铝化程度与红壤相近或略低,由于黄壤受局部低洼地形影响,排水不良,而山地黄壤所处海拔较高,空气湿度较大,因此,它们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其自然含水量及吸湿水含量均较红壤为高。

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残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

5、庐山的植被

庐山自然条件复杂多变,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植物的垂直特征非常明显,物种呈现异常的多样性,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两者混交林。

据统计,庐山维管束植物计有210科,735属,1720种。

其中种子植物175科,661属,1517种;蕨类植物35科,73属,149种。

 

三、实习路线和主要内容

(1)、8月18日下午汉口峡——大月山

A01汉口峡(29°34′3.6″N115°58′57.5″EH1141米)

Hp884.4hpa温度干27°湿24.5°相对度89%

主要内容:

1、学会用罗盘测量岩石产状

该岩层用罗盘测得的产状如下

走向220°

倾向298°

倾角30°

2、分析小型滑坡形成的原因

修路照成岩面破坏,岩石破碎不稳定,岩层松动。

庐山地区雨量丰富土壤含水量大,重力作用导致坡面向

下滑动,形成滑坡。

滑坡面长状如下:

走向45°

倾向315°

倾角59°

A02大月山水库(29°23′52.5″N115°59′4″EH1293米)

气压874.6hpa温度27.2°

大月山水库处出现了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作用较强一侧的河流先切穿分水岭,抢夺了另一侧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河流的现象。

汉口峡河流袭夺大校场河流上游。

大月山水库地处宽谷从大月山和周围高山的坡面汇集水及地表径流在此处汇集形成湖面。

之前是沿着大校场向下流动,后来由于地质作用导致汉口峡处落差变大径流于是由汉口峡流出。

汉口峡处流量大增使流经大校场的水流减少。

A03大月山山脚(缺经纬度)

气压862.6hpaH1280米

该地区植被类型为山地针叶林,土壤类型为山地棕壤,铁铝含量较高,成土母质是在古土壤上发育的。

由于地层被抬升和该区雨量丰富且高温导致土层薄风化壳厚。

土壤剖面如下:

O

7cm

枯枝落叶黑褐色

A

7-13cm

腐殖质颜色浅棕色

B

13-41cm

山地黄棕壤

C

41-80cm

网纹红土

A04大月山山顶

由于属于第十一组是最晚上山,到达山顶后天色将黑且雾气较大,没有观察到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地貌,且该地的数据也没有测量。

(2)8月19日庐山植物园——含鄱口——五老峰

B01庐山植物园

在庐山植物园内主要进行两项活动:

一是聆听植物园馆长关于庐山及植物园的简介,二是参观植物园,了解庐山植物园内植物。

庐山植物园在1934年由中国科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三位教授创建。

海波落差为960~1360m,面积3400公顷,引种栽培植物3400余种,以松柏和杜鹃为主要特色。

全园建有松柏区、国际友谊杜鹃园、温室区、草花区、树木园、岩石园、猕猴桃园、药圃、茶园等9个不同类型的专类园和展览区。

庐山植物由于山体坡度大落差大使得松柏的长势特别好。

例如庐山植物园引进的日本冷杉长势就比原产地好。

庐山主要植被为竹林、常绿阔叶(樟科、山茶科)800m左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映山红)、灌草丛等。

据馆长介绍庐山地区的竹子出现越过800m分界线向上生长的趋势,由于庐山地质公园属于国家风景名胜地区,不能人工砍伐区内植物,使得竹子和800m上得植物争夺水热和光照,出现部分植物死亡的现象。

据分析可能是由于进近十年来气温升高,使得竹子的生长区向上移动导致。

土壤与植被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土壤

红壤

黄壤

山地黄棕壤

山地棕壤

植被

马尾松

常绿阔叶林

混交林

针叶阔叶林

由于植物园内介绍的植物较多只取几种介绍。

美丽马醉木

种别名:

山马醉木  科中文名:

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

Ericaceae  属中文名:

马醉木属  属拉丁名:

Pieris 

国内分布:

产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家畜误食茎和叶引起昏迷。

小鼠腹腔注射叶水煎剂的氯仿提取物1000mg/kg,出现伸头、呼吸困难、四肢外展、运动失调。

鲜叶汁可杀虫,用作洗剂可治人的癣疥和毒疮。

糯米条

糯米条为忍冬科,六道木属。

幼枝红褐色,小枝皮撕裂状。

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对生,边缘具疏浅齿,叶背中脉基部密被柔毛。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粉红色或白色,具香味,花萼被短柔毛,5裂长约5毫米,花冠漏斗状,列被柔毛,雄蕊4,伸出花冠。

瘦果长约5毫米,顶端有宿存5萼裂状,花期7—8月,果熟期10月。

糯米条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能力差。

北方地区栽植,枝条易受冻害。

鸡爪槭

鸡爪槭又名鸡爪枫,属槭树科、槭树属落叶小乔木或乔木,树冠伞形,姿态雅丽。

树皮平滑。

小枝红棕色。

叶对生,掌状7~9裂,基部截形成心脏形。

裂片先端尾状,边缘有不整齐锐齿或重锐齿,嫩叶密生柔毛,老叶平滑无毛。

秋日红叶如锦,十分悦目。

花杂性,由紫红小花组成伞房花序,4月开放。

翅果展成钝角,向上弯曲,10月成熟,棕黄色。

皂荚

皂荚,又名皂角树,是我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属树种之一,生长旺盛,雌雄异株,雌树结荚(皂角)能力强。

皂荚果是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洗涤用品的天然原料;皂荚种子可消积化食开胃,并含有一种植物胶(瓜尔豆胶)是重要的战略原料;皂荚刺(皂针)内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B02含鄱口(29°32′44.62″N115°58′51.45″EH1128米)

气压884.6hpa干球25.6湿球25.3

观察当时的云状和云量目测云量为七成,云状为积状云。

云的上限是晴朗的天空下限是雾。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

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大气中的大量细微水滴的可视集合体。

区别雾和云,只需判断其是否接触地面。

含鄱口上的角峰岩石是前寒武纪时形成,当是是长石石英砂岩。

现在岩层出现差异性升降,抗侵蚀能力强的的沉积岩为长石石英砂岩,岩浆岩为石英岩。

角峰岩石产状

倾向72.5°

倾角50°

B03五老峰

五老峰整体岩性为古老的碎屑沉积岩,海拔较高岩石剥蚀严重。

从五老峰可以看出庐山有两次隆升。

第一隆升产生了宽谷如大校场,第二次使地势更为陡峭,河流流速更快,出现溯源侵蚀,而后进一步发展导致河流袭夺(谷套谷现象)。

二是五老峰山腰处坡积物较多,而山顶坡积物少且山势陡峻。

变质岩山体陡峻为多次隆起形成。

(后由于山顶遭遇雷雨天气,紧急下山,没有进行测量工作)

 

(3)庐山中学——锦绣谷——仙人洞——龙首崖

C01庐山中学(西谷冰桌)

庐山西谷冰桌

该巨石为含砾石英砂岩,被庐山当地人称为“飞来石”

岩石产状如下:

倾向220°

倾角31°

走向130

该岩石原岩为沉积岩,属于滨海或河流堆积物。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脱离母体搬运至此。

该飞来石形成的原因目前有两种:

一是冰川作用搬运堆积至此,二是重力剥落形成冰桌。

假设庐山在第四级冰川时期存在冰川,那么这两块巨石很可能是被巨大的冰川作用携带至此而后天气变暖冰川消融把其他小砾石冲走,由于巨石太庞大只好原地不动。

第二种解释是巨石由之前的山体脱落坠落形成,当我认为还是冰川作用解释靠谱。

为何巨石附近没有高山,那高山应年代久远被侵蚀为何单单留下两块重达百吨的巨石没被侵蚀?

C02锦绣谷

锦绣谷是深切峡谷为V谷地,天桥为裂点,西谷为年老的宽谷。

锦绣谷地形显示,河流上游的地形发育原就已达壮年阶段,山上的U形谷、冰斗等都是冰川在原有河谷的基础上,加以修饰而成的。

后来山地因断层上升,河流的下游迅速向下切割,造成幼年期的深邃峡谷,并迅速向源侵蚀,把峡谷逐渐向上游推进,破坏原来的壮年谷地。

天桥的形成很可能是流水侵蚀而成,但有没有可能是冰川时期后期的冰川融化后形成的水流冲蚀而成,就像冰穴一样?

在锦绣谷的岩石上岩脉,岩脉不是岩石的原生体是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贯入而形成的板状岩体。

在热液的作用下二氧化硅融解重结晶形成岩脉。

岩脉横切岩层,与层理斜交,属于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

岩脉的宽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数十米,长度可由数十米至数千米,个别大的可达几十公里以上。

C03仙人洞

仙人洞的岩石为石英岩,石英岩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石英岩含量大于85%),是石英砂岩及硅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石英岩的硬度高,吸水较低,但是石英岩质地较脆,弯曲强度不好佳,容易断裂。

仙人洞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岩石崩塌形成但不排除后期的人工雕琢。

仙人洞岩石产状如下:

走向325°

倾向215°

倾角30°

C04龙首崖

(4)小天池--好汉坡

D01小天池(29°34′41″N115°58′08″EH1089米)

气压887hpa干25°湿球21°

内容:

介绍庐山土壤主要类型及判别

介绍庐山云海天气及云的判别

该处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为黄棕壤,母质是石英砂岩。

从上往下土壤层面为O:

枯枝落叶层;A:

腐殖质;B:

淋溶淀积层C:

母质层。

土壤的质地划分

1、砂土:

能见到或感觉到单个砂粒。

干时抓在手中,稍松开后即散落;湿时可捏成团,但一碰即散。

2、砂壤土:

干时手握成团,但极易散落;润时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

3、壤土:

干时手握成团,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润时手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散开

4、粉壤土:

干时成块,但易弄碎;湿时成团或为塑性胶泥。

湿时以拇指与食指撮捻不成条,呈断裂状。

5、粘壤土:

湿土可用拇指与食指撮捻成条,但往往受不住自身重量。

6、粘土:

干时常为坚硬的土块,润时极可塑。

通常有粘着性,手指间撮捻成长的可塑土条。

土壤湿度是土层湿润的程度,—般以干、稍润、润、潮、湿衡量,以手试之,有明显凉感为干;稍凉而不觉湿润为稍润;明显湿润,可压成各种形状而无湿痕为润;用手挤压时无水浸出,而有湿痕为潮;用手挤压,渍水出现为湿。

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或利用过程中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状可分为块状、片状和柱状三大类型;按其大小、发育程度和稳定性等,再分为团粒、团块、块状、棱块状、棱柱状、柱状和片状等结构。

土壤的测定还包括是否有动物穴(如蚯蚓穴);是否有侵入体和新生体;ph值(酸碱反应黄壤ph值小)。

半山亭土壤数据及图片

颜色

厚度

湿度

结构

松紧度

侵入体

质地

枯枝落叶层

黑色

0-6cm

稍润

疏松

枯枝

腐殖质层

暗棕色

6-15cm

块状

疏松

黏土

淋溶淀积层

黄棕色

15-33cm

块状

紧实

沙质土壤

 

庐山多云雾的分析:

由于庐山江环湖绕的特定位置,为成云生雾提供了充足的水蒸气。

庐山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降水易于蒸发,源源不断的水气穿山走谷,凝结成雾,从山下看,雾即为云。

由于庐山地势较高,温度较低,沟壑涧谷遍布全山,处在四季分明的不同气候下,便形成了各种形态的云雾景象。

(5)美庐别墅——庐山会议博物馆——黄龙寺

E01美庐别墅

1886年,英国循道会传教士李德立上庐山,看中了这里的凉爽气候,打算在牯牛岭东谷租地建别墅,招徕外侨上山避暑。

1895年,李德立从中国官府得到租契,开始把这里逐步开发为避暑胜地。

并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李德立在此配合地形和水系规划建设了纵横交错的道路,设立路灯,沿河滩种植了上万株树木,规定每号3.7亩的土地只准盖一幢别墅,保证建筑密度控制在15%以下。

形成溪水潺潺,绿树成荫,一派田园城市风格的风景优美的居住环境。

1904年又签订了推广租地合约。

此后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传教士、商人以及中国各界人士,竞相到牯岭兴建避暑别墅,到1928年别墅总数达712栋。

其中属于外国人的有518栋,属于中国人的有194栋。

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庐山的别墅洋洋大观,而“美庐”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幢别墅的内部布局,能够充分体现家庭温馨气氛的建筑功能,别墅及庭园的整体设计和营造,充分体现19世纪末产生的“花园城市”的美丽构想。

这幢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巴莉女土。

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1933年夏,巴莉女士将此幢别墅让给蒋介石夫妇居住,1934年巴莉女士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

从此,宋美龄成为了这栋别墅唯一的主人。

“美庐”别墅是国共两党最高领袖都住过的唯一别墅,历史上绝无仅有,美庐见证了国共几十年的恩怨。

当然美庐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出现了问题。

牯岭镇面积4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3万,据数据显示2009年庐山接待游客445.68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2万,考虑下半年游客不多,估计庐山旺季一天接待游客超过3万。

这些游客和大量的常住居民给庐山的环境保护带来巨大打的压力。

大量游客的到来会给庐山当地带来大量生活垃圾,而牯岭的生活垃圾应该带到山下处理,交通不太方便。

二是游客随手扔垃圾和破坏文物现象严重,不利于之后的发展。

三是庐山有些景点如锦绣谷游客过多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四是大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肆毁林开山修路、建造宾馆饭店、各种观光设施(如观光缆车、天梯)和服务设施,造成植被破坏、山林景观变样、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特别是对文物古迹,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E02庐山博物馆

庐山博物馆原是毛泽东同志故居,主要展示当年毛泽东同志起居和工作状况,馆内还有关于庐山冰川地貌的陈列馆和庐山地质馆以及历代名瓷中的精品。

E03大校场口(29°33′19″N115°58′20″H1012米)

气压889hpa干25.8°湿22.4°

实习内容:

地质素描及山前坡积物成因讨论

素描要素

1、找基准点和基准线

2、确定横纵比例尺

3、方向基准线方向赫尔坡向一致

4、画出岩层分界线

5、碎屑物命名(巨砾、沙砾、含砾)

6、标出图例

大校场口坡积物形成有两种解释:

一是冰川作用形成(不做赘述);二是可能是泥石流。

局施雅风先生《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

》一文中提出了庐山的堆积物可能由于是泥石流堆积。

理由如下:

(1)庐山各谷口外的泥砾堆积都作扇状分布。

(2)泥砾中砾石的排列方向,粗看是混乱的,但经过量测统计,发现较大石块的扁平面(即AB面)多数向上游倾斜,倾角多数在20~40度间。

这和我们在若干现代泥石流堆积中所看到的现象一致。

泥砾中大石块的填充物多见到的是经过流水作用的磨圆的细砂砾层,并有较高的粘土成分,这也接近于山洪泥石流堆积。

E04黄龙潭

黄龙潭是一处河流裂点,河流裂点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在下蚀的过程中遇到松硬程度不同的岩层或土层,坚硬的岩层未被侵蚀而松软的土层被侵蚀后形成的高差。

通常形成瀑布或跌水。

黄龙潭形成的裂点除了与岩性有关外,与侵蚀基准面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河流流速加大,侵蚀作用加强导致溯源侵蚀。

这证明庐山有至少两次抬升。

(6)王家坡谷地(29°34′48″N115°59′38″EH1143米)

由于上午起雾无法观察王家坡谷地形态,只是简单讲了断层和岩石产状。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