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382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docx

精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安徽省太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荀子则认为: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材料主要反映了

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D.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贡献,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5、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

他们宣传:

“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

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

6、《礼记》中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说: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重视规则和秩序

7、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8、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9、朱熹指出:

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

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10、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

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11、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12、《朱子语类》写道:

“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B.阐述宗教哲学C.维护封建道德D.规范人际关系

13、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

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

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14.西方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说:

“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

”怀特海这句话强调的是

A.古希腊哲学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B.古希腊哲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C.西方哲学思想的原创性相对薄弱

D.西方哲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15.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能用手画画,能从事艺术活动,那么,马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马,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

”色诺芬尼意在

A.批判教权主义B.突出绘画的多样性

C.维护民主政治D.强调人文主义思想

16.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两人的政治理念有惊人的相通之处。

这主要表现在

A.挽救民主制度

B.强调人的价值

C.重视道德和教育

D.恢复旧的礼仪

17.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

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2),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3)。

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图1多利亚式希顿图2爱奥尼亚式希顿图3穿高腰希顿的古希腊女人

A.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B.追求自由精神

C.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D.崇尚理性之美

18.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

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

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19.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

“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

”这些宗教观点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20.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

路徳这些思想

A.意在淡薄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

B.客观上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要求

C.特别强调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性

D.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

21.有人说:

“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C.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D.因信称义;致良知

22.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3.“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认为一切外界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而认识外界的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

但人如何得到科学呢?

通过学习,通过教育,人接受教育而得到改造,将理性的力量释放出来。

”材料中“这些人”是指

A.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学派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袖人物

24.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

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

A.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B.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C.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D.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25.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2、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

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

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

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

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

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

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

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

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宋朝)南渡以来,学校之教日衰,讲学之风日盛。

此种往来走动的参究请谒,愈来愈多,于是又从此中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

在此情形下,产生讲学家的朱陆两大派。

象山教法,在于因人设教,直指本心。

而朱子则想选定几部最重要的书本,先为此数书下明白确切的训注,好让学者各自研读,补讲堂教育之缺陷。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南宋教育的主要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陆两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4分)

 

27.(13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

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

(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

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

(4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3分)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

“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

”……在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材料一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思想?

根据材料一,概括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

(4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6分)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肇始于16世纪初的欧洲基督教改革是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人通过改革,挽救了陷入危机的基督教,也挽救了黑暗中的欧洲,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郭继荣、白靖宇主编《西方文化简史》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补充、肯定、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高二历史段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B

D

C

B

D

A

D

B

C

A

C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D

C

D

C

B

B

B

C

C

B

A

26.

(1)表现:

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培养众多人才;重视技艺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4分)

(2)状况:

学校教育衰落,民间讲学日盛;新的讲堂制度出现。

差异:

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4分)

(3)影响:

儒家学派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成为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丰富了古代教育理念。

(4分)

27、

(1)看法;臣子应当忠于君主;臣子有权反抗独夫民贼。

(3分)

(2)变化:

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2分)

需要:

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

(2分)

(3)宇宙论:

理是宇宙的本原;(1分)

伦理学:

三纲五常;(1分)

知识论:

格物致知、先知后行。

(1分)

影响:

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

(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28.(13分)

(1)个人主义就是人文主义。

(1分)重要意义:

冲破传统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3分)

(2)“印记”——其主张明显带有一种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深化”——主张由各国政府管理教会。

(4分)意义:

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2分)

(3)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和建立社会契约。

(3分)

29.(12分)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角度1:

认同。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打破了天主教会对欧洲民众的神学束缚,传播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宗教改革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新教派提出的新的宗教观点,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潮流,为基督教的延续提供了空间。

角度2:

不认同。

宗教改革借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天主教会,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没有直接发展。

宗教改革没有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和新的政治设计;宗教改革还引发了欧洲的宗教战争。

宗教改革并不否定上帝和宗教,虽然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但树立了新教的宗教权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