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577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docx

全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技法提分点18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

技法提分点18 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

五看法分析情感态度

读文支招

所选诗歌材料是一首七言古风,诗歌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

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则有一定难度。

以设问开篇,描绘出海边石头堆积的情况,让人为精卫的成就吃惊不已。

回答了第一句的设问:

精卫填海,是为了让兴风作浪的鱼龙再也不能作恶。

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

精卫的嘴都磨穿了,山中的草木残缺不全;她一天天不停地奔波,以至于羽毛都折断掉入海中。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决心:

只要大海未被填平,高山还在,我就要世世代代地填下去。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不假藻饰,有一种质朴之美。

典题文本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

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

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

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

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

愿我身死子还生。

对点解题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

                                    

                                    

解析 第一步,看标题和意象:

这首诗写的是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

精卫即精卫鸟。

相传精卫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儿,在游东海时,被海水淹死,变成精卫鸟,从此她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

第二步,看关键词句:

诗最后两句即本诗关键句。

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韧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

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而且都要说出具体理由。

答案 观点一:

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 A项,“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误。

诗歌第三、四句就是对提问的回答,即问即答,并且后面的诗句充满对精卫的赞美之情,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

答案 A

一、(2018·江西临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午 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禽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解析 B项,“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错误,应是直接表现对梦境的依恋,侧面表现对现实的失望。

答案 B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解析 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考虑。

“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表达的是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野草自花还自落”“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等表达的是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欲把一杯无侣伴”等表达的是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

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既是写实,又喻指自己一生致力的变法惨遭废除,如梦消散,内心无比痛苦、惋惜。

尾句“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

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

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野草有荣有枯,朱门坍塌、画楼崛起,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循的规律。

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尾句“欲把一杯无侣伴”,写诗人想偕侣伴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寂之情。

二、(2018·贵州贵阳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反问开篇,呼喊出了压抑在诗人心中的愁情。

B.这是一首抒发羁旅愁情的七律,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景与情谐。

C.此诗写景,景象萧瑟;抒情,情感悲怆,同诗人描述隐逸生活的诗相比,境界迥然不同,可见诗境是随处境、心境而异的。

D.“数声塞角高还咽”,这向晚的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悲凉凄切,在诗人羁旅的心境上,又平添了几多哀愁。

解析 A项,首联不是反问句,而是以设问形式开篇,先是自问身处异乡何处最易牵发个人愁绪,接着自答孤身一人独自登上边远城楼。

答案 A

★4.全诗表达出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 首联的“异乡”表明诗人身份,“独上”表达了游子身处异乡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愁。

中间两联的“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渲染了原州冷落萧条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置身其中的凄苦之情。

尾联总束全篇,写出友人为异乡贫官而自身为客,离恨均难收拾的情状,表达了诗人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之情。

答案 ①“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②“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③“贫官”“客”“离恨”表达了诗人人生不如意的郁闷和无奈。

三、(2018·贵州贵阳普通高中摸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①,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阖闾城:

苏州城。

阖闾,春秋时吴国君。

②青袍:

唐贞观年间规定,八、九品官服为青色。

显庆元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

作者当时大概是八或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

B.诗歌一、二句写景叙事,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诗人与友人严士元在水国江边偶然相遇,驻桨停船,短暂停留。

C.诗人善于写景,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无声,可见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

D.诗人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细雨”“闲花”是近景,“斜日”“绿草”是远景,描写出水国阖闾城的春日风光。

解析 D项“描写出水国阖闾城的春日风光”错,“斜日”“绿草”是虚写,是诗人遥想友人远行后的景象,而非阖闾城之景。

答案 D

★6.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 首先作者借助对朋友的嘱托“君去若逢相识问”,表达了自己腹有诗书、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愤懑。

然后再根据注解②可以了解到,“青袍”是身份地位很低的官员穿的青色官袍,“儒生”指的是读书人。

从“已”“误”又可以看出,穿青袍的官员和普通的儒生身份很接近,直接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仕途不顺,在抒情方式上用的是直接抒情。

答案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

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为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懑之情。

一、(2018·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晓发公安①

(作者原注:

数月憩息此县)

杜 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②亦不迟。

邻鸡野哭③如昨日,物色生态④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⑤已陈迹,药饵扶⑥吾随所之。

【注】 ①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

②明星:

启明星。

③语出《孔子家语》:

“若是哭也,其野哉。

孔子恶野哭者。

哭者闻之遂改之。

”④物色:

指物。

生态:

指人。

⑤转眄(miǎn):

转眼。

⑥扶:

陪着;维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便见得前此已饱闻。

B.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C.颔联写听到邻鸡之鸣和野外的哭声而引发感慨,“能几时”透露出幻灭感。

D.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

解析 C项,诗中的“野哭”不是指哭于野外,而是指恸哭或号啕大哭。

答案 C

★2.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回答。

答:

                                    

                                    

解析 根据“药饵扶吾随所之”分析“对自己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愁”;根据“邻鸡野哭如昨日”分析“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根据“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分析“对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

答案 ①对自己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愁。

②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③对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

二、(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B.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C.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D.本诗多处化用前人诗词,如“挑灯看剑”“空好音”“梧桐雨”等处,用得妥帖自然。

解析 B项,“直抒胸臆”这一表达技巧判断错误,颔联应是用典抒情。

答案 B

★4.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 首联表达的是亡国之痛;颔联表达的是知己之叹;颈联表达的是故乡之思。

根据以上分析,意思对即可。

答案 ①知己之叹。

秋夜自斟自饮,昭仪亦无知音,两人都一样孤独,愁苦无人理解。

②故土之思。

远离故乡,辗转飘零,孤居馆舍,眼前的凄冷景象勾起“故乡心”。

③亡国之痛。

雨夜难眠,“挑灯看剑”,无力报国,暗含国破家亡之痛。

三、(2018·贵州贵阳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村落的宁静和清幽。

B.诗歌第二联描写燕子独飞,江上白鸥浮游,给人一种孤寂寥落之感。

C.尾联诗人从眼前的生活场景发出感叹,感叹止于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D.整首诗语言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有强烈的画面感。

解析 B项,“孤寂寥落”错误,表达的情感应是“闲适愉悦”。

C项,“感叹止于对当下生活的满足”错误,作者的情感不只是满足当下,还有对过往苦难的余悸,以及对未来的不敢奢望。

D项,“整首诗语言清新明快”错误,本诗的结尾两句表现的不是“明快”,而是沉郁顿挫。

答案 A

★6.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 前四句表现的是对自然之景的喜爱;“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两句表现的是对天伦之乐的欣慰;“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两句表现的是对故友援助的感激及对过往苦难、壮志无望的悲慨。

分点概括,意思对即可。

答案 ①对自然之景的喜爱。

②对天伦之乐的欣慰。

③对故友援助的感激。

④对过往苦难及壮志无望的悲慨。

四、(2018·宁夏银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岁夜咏怀【注】

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 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过衡阳时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

诗人闻讯异常悲痛,写下了许多悼友之作,本诗即是其一。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反常情,写自己多年来坎坷,不得意,即使新年来临也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B.颈联说自己闲居、自由自在,只一味想长寿;表面写自己的颓伤,实是饱含愤激。

C.尾联写年年春色皆同,幽居也如此;实指春天有没有无所谓,体现了诗人的淡定。

D.此诗表面上写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但隐写诗人极端的苦闷。

解析 C项,“体现了诗人的淡定”理解错误。

诗人表达的是对自然界的春天无所谓,但他渴望政治上的春天,可惜诗人壮志未酬,内心是无比苦闷的。

答案 C

★8.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试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诗句中的“不得意”“又如何”可以看出诗人命运的坎坷。

结合注解中的“悼友之作”和颔联,可见诗人对朋友早逝的悲伤之情。

后两联要体会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除了表面的平静闲适,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答案 ①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

首联写自己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度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

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由此体现了对命运坎坷的愤慨与无奈。

②对众友早逝的哀痛,尤其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诗中说“而今有几多”,用反问写出了朋友只剩下几个人了,以此表达对逝世朋友的哀痛;根据注释可知,主要表达出对挚友柳宗元逝世的痛悼。

③对国家颓败的伤感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

末联写年年春色如故,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

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但字里行间隐隐透出诗人的伤感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极端苦闷。

五、(2018·辽宁鞍山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 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置酒

宋 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

首联诗句宛转自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第一首诗的颈联色泽浓丽,空间开阔,用“落”“寒”稍加点染,标出深秋的时令,不作愁语,气局一新。

C.第二首诗的首联破题。

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

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

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D.第二首诗的颈联以景语出之,写登高所见。

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境界开阔,气象恢宏。

解析 B项,“色泽浓丽”“不作愁语,气局一新”错误,第一首诗应是色泽淡雅;其中的“落”“寒”等词汇既展现出深秋时令,又让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豪壮中带几分悲凉。

答案 B

★10.两首诗都写到了风吹帽落、老去白发、遍插茱萸,题材极其相似,抒发情感是否相似呢?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 杜诗应当结合“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等诗句分析,尤其要注意“羞”“笑倩”“醉把茱萸仔细看”等内容,分析出表现了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沉郁。

宋诗应当结合“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等诗句分析,尤其要注意“任落”“争吹”“满插茱萸”“愚甚”“白头太守”等内容,分析出本诗写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佳日兴会的洒脱。

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题材相似,但情感不同。

①第一首诗写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沉郁。

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

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

以茱萸作结,“醉把茱萸仔细看”,乃辛酸语,寄寓了身世飘零之慨。

②第二首诗写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佳日兴会的洒脱。

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

“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

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

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

“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

“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

“白头太守”,不仅刻画出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

六、(2018·河北邯郸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

百年光景百年心。

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

莫嫌浅后③更频斟。

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

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②浮瓜沉李:

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

③后:

略似今日口语中的“啊”。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解析 C项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

答案 C

★1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回答。

答:

                                    

                                    

解析 上阕中“天教只住山林”可以看出作者的现状已退出官场,“叹息”“呻吟”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壮志未酬。

“试向”意为临池当风,散发敞怀,开我心胸,试图排遣内心的愁苦,但也只能故作旷达、乐观。

答案 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

②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