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799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

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一、选择题

1.(2013·咸宁模拟)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

“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

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龚自珍头脑中依然有着旧有的朝贡思想,说明其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C项正确。

A项题干未能体现;BD项虽然提及朝贡,但是对题干的曲解。

2.(2013·浙江名校联考)《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

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

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海国图志》对中日两国影响的不同。

我们在评价此书时,应分析该书的内容,应结合当时两国的历史背景以及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故正确答案为B项。

尽管《海国图志》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这并不是造成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故可排除④。

3.(2013·泰兴测试)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夷”具有贬义性,而“洋”对西方人的称呼是具有客观性的,说明中国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A项正确;B、C、D三项无从体现。

4.(2013·广州海珠区检测)下表为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答案】A

【解析】观察表中各类书籍的变化,可知自然科技书籍比重逐渐下降,人文社会类逐渐增多,故选A。

B、D两项表中未体现,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5.(2013·潍坊期中)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

(见下图)。

下列表述内容与该图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A.“遗其体而求其用”

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C.“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橹”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识图和获取信息能力。

漫画型的考题的关键是将文字和漫画结合思考。

从图上看出。

清朝官员试图将“西方先进技术”直接嫁接在“封建专制制度”上,依据所学反映的应该是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故A项符合题意。

6.(2013·东北师大附中月考)福州船政局的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军。

以上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中国海军实力远超日本B.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

C.中国海军将士英勇善战D.自造战舰性能优于外购战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

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并不等于性能优于外购战舰,故D不正确;中国海军实力不如日本,故A不正确;“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与英勇善战、技术人才有关,但主要还是技术。

7.(2013·洛阳模拟)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B.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说明A正确。

据材料反映的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故D项说法错误;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因素,也有思想因素,材料反映不够全面,排除B;“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探求强国御侮之道,维护清王朝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说法错误。

8.(2013·吉林摸底)华东师范大学夏东元教授认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统治必须面对两种敌对力量。

为了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在对待敌对力量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清政府都有所改变。

例如,1856-1860年间,清政府同时面对英法两国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无力同时应对,于是,清政府勾结英法,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清政府这一政治行动方针是

A.与反清力量势不两立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对外来侵略妥协退让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D

【解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较早见于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万国公报》中《救时策》一文。

由沈毓桂提出。

也就是19世纪90年代提出。

它是洋务运动的基本思想体系。

还可以追溯到林则徐、魏源时期。

其内涵是:

就是站在清王朝的阶级立场上,用新的有效手段,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来维护这个“体”。

哪一种力量——外来侵略或者人民革命,——对这个“体”的威胁最大,具有这种思想体系的人就要用新的手段对付谁。

9.(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

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看,作者主张,国家的权力应来自“千百万人民”,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应该关心民族的危难,这样,国家才会强大。

这体现了主权在民观念。

A不正确,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林则徐、魏源等,没有涉及民权观念。

B、C、D三派都蕴含着民权观念,但维新派早于革命派和激进派,故选B项。

10.(2013·汕头质检)有学者认为:

“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

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

”这里的所讲的“新观念”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

C.立宪代议D.三民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的理解。

根据“败给日本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现代化运动”指的应该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主张君主立宪制。

11.(2013·惠州调研)“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持有此主张的是()

A.李贽B.林则徐C.张之洞D.梁启超

【答案】D

【解析】材料意思主要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主要着眼于其为君服务而非为民服务,即没有反映民主,可知该主张者在宣传民主思想,故选D项。

12.(2013·东北师大附中月考)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不仅拒绝袁20万元的收买,还毅然发表长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此文传诵一时,这表明:

A.梁启超已经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派

B.梁启超在动员人们反袁过程中影响巨大

C.梁启超坚决拥护辛亥革命的一切成果

D.梁启超借反对袁世凯主张复辟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梁启超属于维新派代表人物,因此首先可以排除D项。

材料说明梁启超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并没有体现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故A、C不正确。

13.(2013·长沙雅礼中学模拟)粱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旅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其思想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探索,C项正确;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应是康有为,ABD项排除。

14.(2013·南京调研)梅光迪说:

“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

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

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

国人……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时髦举动,为戈名邀利之捷径。

”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大意是:

近年来中国逐渐西化,理智和精神上都为西方国家马首是瞻,甘愿处于被征服地位。

西方文化的魔力已经深深印入国人的大脑中,不管什么都称作“西洋货”也不问是好是坏都能“畅销”……。

由以上分析,对中国文化和事物全盘否定的是新文化运动。

15.(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

文章认为:

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

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从时间上1918年来判断,从材料“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可以推断出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后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正确答案为D。

16.(2013·山西一模)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反映出革命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革命根本就是事不关己,故需要实现解放。

17.(2013•广东六校联考)一位学者自述:

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

这位学者最可能受到下列何种风气的影响?

A.乾嘉时期的考据学风B.晚清时期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

【答案】C

【解析】新文化运动有反思旧传统,引进新思想和提倡白话新文学的内容。

题干中“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与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挑战传统的论述相符,选C项。

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要“破四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立四新“,对传统文化,文物破坏,造成文化的浩劫,排除D项。

18.(2013·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

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D、平等与博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说明体现了人性的解放。

其余选项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

19.(2013·湖北名校联考)张謇在《致袁世凯书》中写道: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今全球完全专制之国谁乎?

一专制当众立宪,尚可幸乎?

日本伊藤、板垣诸人,共成宪法,巍然成尊主庇民之大绩,特命好耳。

论公之才,岂必在彼诸人之下?

”这段话表明张謇

A.支持袁世凯阻止革命进程B.反对袁世凯的称帝活动

C.希望袁世凯推动立宪进程D.预见到裒世凯会复辟称帝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核心观点: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张謇分析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而强大起来的事实,认为袁世凯才能在伊藤博文等人之上,当时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必将有更大成效。

20.(2013·武汉调研)陈独秀认为: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同情的话来捣乱。

”这表明陈独秀

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D.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分析可知,陈独秀全盘肯定西学和否定中学,新文化运动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B项正确,D项排除;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矛盾直指的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儒家思想,A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后期才开始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C项排除。

21.(2013·浙江名校联考)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

“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这表明他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D.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立宪政治是一种不彻底的政治,不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

故B项不正确。

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可排除。

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19年”,可知陈独秀的思想已开始发生变化,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以俄为师”,探索救国新方略,故选D。

22.(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

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

“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

……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

”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A.都提倡吸收外来文明B.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C.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D.都主张古典文明的复兴

【答案】C

【解析】欧洲的文艺复兴只是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并非提倡吸收外来文明,故A不正确;欧洲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排除B;C项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C。

23.(2013·洛阳模拟)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

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A.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C.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强调的是利、实用的观点,故C正确。

“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说明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激进分子,故D不正确。

24(2013·自贡诊断)中国近代史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

“近代化”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

下列哪些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①辛亥革命②新文化运动③义和团运动④洋务运动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义和团运动“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文明混为一谈,可见不符合近代化的含义,可排除。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涉及到近代化的三个方面内容。

故选B。

25.(2013·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器物的变革。

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

其余选项不能全部概括材料内容。

26.(2013·浙江名校联考)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

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B.政权更替频繁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制造派”指的是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变法派”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变法图强,“自由民主派”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自由民主、建立共和的思想,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过程,故选C项。

A、B、D三项无法体现材料意思,均排除。

27.(2013·长沙雅礼中学模拟)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

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

28.(2013·广州海珠区检测)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驱除鞑虏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D.扶助农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理解。

根据题干“致国家富强……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的提示孙中山关于解决民生方面的办法是平均地权。

故选C。

29.(2013·湖南联考)“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反映出

A.民众的思想觉悟已经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

B.民众将推翻帝制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

C.清政府已经不得民心

D.推翻帝制已成为民众的心声

【答案】B

【解析】从题目材料可以看出民众认为清室退位就天下大事已定,“民国共和”也取得了名义。

对于其实质,民众并不关注。

这说明很多人不能区分推翻清政府和建立民国共和。

所以B选项比较符合。

30.(2013·长沙雅礼中学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人们期望的“和平和秩序”并未实现,民国时期经历了更多的痛苦和失序,社会秩序依然“混乱”。

这说明,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故选A。

B、D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错误。

31.(2013·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孙中山曾说: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引文“不好的……可以打破,但是不能马上推翻”表述体现了孙中山主张实行改良。

32.(2013·徐州调研)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

“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

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

”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D.民主主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最具前瞻性”可排除A、C两项,由“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应该的民生问题,故B项正确,D项说法不正确。

33.(2013·长沙雅礼中学模拟)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

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A.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

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D.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答案】D

【解析】本题解答需要选出能论证革命后帝制复辟的原因选项,A、B、C项反映的民主政治相关历史现象;D项从政治、国民素质、风俗习惯等方面说明,符合题意。

34.(2013·广东六校联考)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B.洪仁玕、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D.孙中山、陈独秀

【答案】D

【解析】题干第一种观点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而孙中山则学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但也继承了部分传统文化;第二种人的特点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西文化的全盘否定与肯定的态度,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故D项正确。

魏源是翻译了西方大量著作,向中国知识分子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洪仁玕地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资政新篇》,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方案,但不符题干所述特征;康有为是维新变法思想,其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学思想相结合,排除A、B、C三项。

35.(2013·资阳诊断)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