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8045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未考先知全国新课标Word格式.docx

语言文字应用,5题左右;

写作,1题。

全卷共22题左右。

从上表中可看出,2018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对考试分值的说明,除写作外,其余的都在2017年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约”字。

对题量的说明,除写作外,其余的都在2017年的基础上加了“左右”。

另外,2018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将“语言文字运用”改成了“语言文字应用”。

提示一:

2018年对分值、题量的表述,增加“约”“左右”表约数的字词,预示着2018年新课标语文高考,分值、题量的微变不是没有可能,值得关注。

提示二:

2018年《考试说明》,将“语言文字运用”改成了“语言文字应用”,表述更科学、准确,强调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

(2)题型示例(含个别题型)有变化:

2018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示例,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闻材料的阅读,且题型发生了变化:

设置了两道“四选一”题,均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写作的题型示例,增加了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的三道作文题。

2018年全国新课标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完全可能继续考新闻。

提示二:

2018年全国新课标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可能考两个“四选一”。

提示三:

2018年全国新课标语文高考,类似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型仍然值得关注,有可能是在继承中创新。

2.关注6种题型

(1)传统文化素养选择题:

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中选取内容,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

(2)言语逻辑选择题:

通过短小材料营造生活、学习的情境,考查考生利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思维的过程。

(3)混合型材料阅读题:

拓展试题材料来源,主要考查对多元化的文字材料、信息图表的阅读理解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4)实用性写作题:

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

二、高考考情报告

1.论述类文本阅读。

全国三套卷,卷Ⅰ考政论,卷Ⅱ考学术论文,卷Ⅲ考时评,设题都中规中矩,难度适中。

选项概括性强而又灵活多变,有一定的迷惑性。

2.文言文的考查,三套卷均考史传,沿袭2016年的考点。

3.古代诗歌阅读。

全国三套卷考唐宋诗,诗歌的表达技巧、形象及思想情感等分别有涉猎,配分科学、规范。

4.名句名篇默写。

三套卷题型均为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句子,注重考查经典篇目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或富有哲理、启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

5.文学类文本阅读。

卷Ⅰ为中国小说,卷Ⅱ、卷Ⅲ均为散文;

材料长度均为1300字左右。

设置一道“四选一”题,两道主观题。

注重考查分析句子的含意、人物形象、构思技巧、语言艺术等,注重紧扣文本命题与答题,培养考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弱化试题的探究功能。

6.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套卷均为新闻阅读,设置一道“四选一”题,一道“五选二”题,一道概括说明题。

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等能力。

7.语言文字运用。

三套卷均设置一道成语题,一道病句题,一道表达得体题,一道补写语句题,一道推断题。

8.写作。

2017年的作文题材,紧扣时代热点,高歌时代旋律,弘扬优秀文化,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现实问题,聚焦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的考试目的。

三、高考命题预测

继续聚焦立德树人,精心选择试题材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传承。

进一步体现语文改革方向,科学架构学科能力,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进一步落实高考能力立意,以阅读与欣赏为基础,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贴近人生,回归人本,体现出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的命题理念。

(1)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考查社科类论文(包括时评、政论、书评、学术论文等)。

(2)文言文阅读——2018年高考,考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

(3)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考查中国现当代小说、散文。

(4)实用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考查新闻。

(5)古代诗歌阅读——2018年高考,考唐宋诗词。

(6)写作——2018年高考,聚焦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不会改变,在命题形式上创新的可能性非常大,北京卷的二选一模式值得借鉴。

典题示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的选材不外乎两个方向,一个是关注传统文化,另一个是关注当下。

后者将更多地会关注当下的诸多社会缺失。

文本以千字文为标准,并尽量体现中国视角和国际视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卷(五)】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

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

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

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

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

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

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

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

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

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B.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境况。

C.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文化。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结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女诫》《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C.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B.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

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基本一致。

C.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必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D.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18届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质量检测】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这种借鉴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

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

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他的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

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

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中“趣味教育”一词,是直接借鉴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间词话》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它借鉴德国古典美学思想,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的美学体系。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美学现代建构对西方美学的借鉴这一主旨。

B.文章指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对于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文章先提出观点,后举例论证,后总结论证,重申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国现代美学。

B.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在借鉴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为了导向中学教学,小说和散文会兼顾考查。

在考点分布上会更加灵活。

小说侧重对写作技巧和主旨的考察;

散文偏向写人叙事散文,适当关注西部散文。

Ⅰ.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18届全国100所名校高三冲刺卷

(二)】

绿叶上的雾气

飞鸟

刚过9点,夏村就像蒸了半天的笼屉,突然被打开,热气四散。

七月的阳光干净又毒辣,箭般射下,发出破空的噗噗声。

绿叶上升腾起闪烁的雾气。

春花望着绿叶上的雾气,感觉耳边隐隐响起一支曲子,曲调不很清晰,她断不准是当年庆民牵着她的手走进县城一家商场时,电器柜台传来清溪般音乐的曲调,还是大儿子结婚那天轰鸣的音响曲调,又像二儿子哼出的曲子。

她又想,这曲子,很像孙子的第一声啼哭呢。

春花个子不高,圆脸盘,双颊被日头晒成黑红。

她的眼睛很像她的名字,眼波有着春花的美好。

嘴角微微上翘,含着无限笑意。

庆民干巴瘦小,笑起来找不到眼睛。

当年春花看上庆民,是因庆民下河救了俩小孩,春花认定庆民是真正的男子汉。

昨天春花和庆民微信聊天。

庆民说:

“花,不中就请人,八九亩地你自己咋忙过来?

”春花说:

“能忙过来。

你吃好,不要挂念家,看你又瘦了。

”庆民忙调整了角度,说:

“哪瘦了,是手机的事?

我让你种懒庄稼,你不听,嫌玉米、豆子收入少,非种辣椒和棉花,累垮了咋办,身体重要哩。

”春花眼里有了泪。

庆民跟着老表在北京干室内装修,一天一百多块,管吃管住。

上大专的二儿子,暑假回来待两天就跟着同学去郑州干活挣钱了。

二儿子说:

“妈,你和爸不用操我的心,我自己挣钱办自己的事。

“小鹏,当父母的要一碗水端平,不想亏欠任何一个,你哥办事加上盖房子,约莫花了二十五六万。

我和你爸得给你挣够这个数。

春花把喷药筒子的盖子拧好,天太热了,剩下的两桶药,下午再打吧。

她用手捶着腰站起来。

热气暴雨般泻下来,天气预报说今天38℃呢。

绿叶上的雾气愈加浓重了,幻化出千般光彩,熠熠闪烁。

春花一阵眩晕,胸口也有些发闷。

她慌忙坐下,拿起塑料水壶灌了几大口凉白开。

心头松快些。

她把喷药筒子放进辣椒丛,回家了。

走几步,拖鞋袢子断了。

她捡起来,看一会儿,从路边黄瓜架上解根铁丝,把袢子捆扎在鞋帮上。

她想,等会儿上街买菜,顺便买双拖鞋。

给大儿子盖房娶媳妇落下小四万亏空,年前又给孙子办满月酒借了一万多。

春花虽然欠着账,心里很满足很欢喜。

这些都是快心事,都是喜庆事。

再说,今年也能把账全还上。

大儿子在外面打工,春花住在他家。

她进门,儿媳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和水果。

春花很欣慰,儿媳长得好看,像大瓷娃娃,还孝顺,又给家里添了个顶梁柱。

当初办事,亲家说:

“成亲戚了,不瞎胡来,咱随大溜,楼房要有,换帖六万六,送好日子三万八,上车礼一万,小轿车买辆七八万的吧。

”儿媳发话了:

“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

”亲家瞪闺女一眼,张张嘴,塞进根烟。

儿媳没过门就知道跟婆家亲,管事的回来一说,春花心里像灌了蜜糖。

春花问:

“宝呢?

”儿媳说:

“妈,宝睡觉了。

你歇歇,喝点饮料。

要不还是你照顾孩子,我下地干活吧。

”春花笑着说:

“你的责任更大,照看好咱家的宝,就中了。

春花推出电动车上街。

儿媳忙拿两百块钱给她。

春花推辞。

儿媳硬塞给她,说:

“咱娘俩现在一个锅,你上街就应该花我的钱。

”多懂事的儿媳啊。

春花的眼睛有些湿。

春花去超市买了菜,买了壶油,想着儿媳爱吃樱桃,又买了些樱桃。

看小孩衣服好看,给孙子买了件小衣服,又买了顶小花帽。

春花看看晌午了,忙骑上电动车回家。

路两边的庄稼地落满白花花的阳光,绿叶上的雾气咝咝跳跃。

她的脚一阵疼。

停下看,铁丝扎肉里了。

她忽然想起来,忘给自己买拖鞋了。

她用力把铁丝头摁下去,穿上,寻思,回家用针线连缀,一定不会扎脚,还结实。

宝该醒了吧。

她想起孙子,心头一阵战栗,加快了电动车速度。

风迎面吹来,裹挟着绿叶上甜丝丝的雾。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夏的夏村天气异常炎热等情况,为下文的人物活动提供了自然背景。

B.小说第三段先是分别从个头、脸盘、双颊肤色、神情等角度刻画了春花的外貌特征,接着交代了春花看上丈夫的根本原因。

C.小说第九段写到“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旨在说明春花没过门的儿媳对大鹏的关爱。

D.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个性特点。

故事生动感人,耐人寻味。

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乏含蓄隽永。

5.小说中的春花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作品概括和分析其内在形象特征。

(5分)

答:

6.小说以“绿叶上的雾气”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Ⅱ.散文

【18届全国100所名校高三单元卷(十六)】

父亲的土地

墨凝

村西有条长长的大坝,大坝下是条宽阔的大河,大河每流经一个村落或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新的名字。

五河、六河、七河……大河就这样一直流淌下去,名字也一直这样连续下去。

大河贯穿着两岸的黑土地,成为黑土地的血脉。

在一个数九的隆冬,父辈们用铁镐刨开坚硬的冻土,然后把冻土用扁担抬上岸堆积成大坝……肩扛手刨的,硬是一镐镐刨出了村村相通,绵延上百里的一条大河。

父亲的脚疾和脉管炎就是那时候留下的病根。

年轻的父亲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手震裂了,鞋磨破了,脚趾头钻了出来。

休息时,父亲把冻僵的双脚插进食堂灶炕的灰烬里取暖。

这样的时刻,会拉二胡的父亲,还能拉上一曲旋律优美的东北小调儿“月牙五更”。

一更啊里呀啊月牙没出来呀啊∕貂蝉美女呀啊走下楼来呀∕双膝跪在地上尘埃呀啊∕烧烧香那个拜拜月呀啊∕为的我们那个恩哪恩哪哎了我说恩和爱呀啊……

父亲从来没觉得那段时光是苦难,说起往事,就像说起光荣的历史,眼角的皱纹里爬满的全是自豪与快乐。

那年月父辈们无论做什么,都有一套自己的土方法,就是这些土方法,让他们活得充实,活得快乐。

记得一个初夏的晚上,田间的谷苗儿刚长出寸把高。

父亲拿上二胡,有人抬着大鼓,有人一路打着镲儿,有人背着柴禾……村里的大人小孩闹哄哄的都顺着大坝往西走。

在村西北一片谷地前,一堆堆干柴在大坝上点燃,大鼓咚咚打起来,铜锣当当敲起来,孩子们围着火堆跳起来。

父亲拉着二胡,有人便放开了嗓子唱起了乡村小调。

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一定以为这是唱大戏。

其实这只是治理拉拉蛄的一种方法。

因为那些年缺少农药,几个阴雨天过后,谷地里钻出了许多拉拉蛄,拉拉蛄在谷地钻出一溜一溜的洞穴。

拉拉蛄不但钻地,还吃谷苗。

可拉拉蛄夜间喜欢往有光的地方飞,父辈们在用声音和火光诱杀拉拉蛄。

父辈们用最原始的方式,保护着庄稼,呵护着土地。

后来土地承包到户,父亲忽然感到空间小了,村子周围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分成了若干小块,张家的地、李家的地、老王家的地……土地有了和主人相关的私有名字。

土地的主人可以随意使用自己的责任田,想种瓜就种瓜,想种豆就种豆,什么也不想种,就任其荒芜杂草疯长。

村西的大坝渐渐矮下去,大河渐渐瘦下去,父辈们曾经为土地艰苦创造的血脉,无人管理。

人们忽然之间,纷纷出外挣钱、打拼。

父亲,躬身在自己的那几亩责任田里,依然春种秋收。

我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扛着锄头顺着大坝往西走,我们去给父亲的责任田除草。

我和妻子谁也没有铲过草,本来应该蹲下身子,用小锄头,铲垄帮上的草,用手薅苗眼间的杂草。

可我和妻子都扛着大锄头去的,垄帮上的草,我们用大锄头猛搂,苗眼间的杂草,我们用锄尖砍。

不到一上午,两亩多地的杂草,被我和妻子砍得“尸横遍野”。

父亲从街里买完化肥,匆匆赶来时,我们身后的谷地,已经一片狼藉。

我和妻子砍掉了谷苗间的青草,也砍掉和误伤了无数的谷苗的根儿,阳光一晒,青草和谷苗都蔫下去。

父亲蹲在地头,一双粗糙的大手,扒拉着蔫吧的谷苗儿,声音嘶哑着,看看这地,被你们祸害成啥了!

父亲偶尔也去别人的田间地头走走,最多的时候,圪蹴在自己的土地上,这里弄弄,那里弄弄。

似乎土地总让他闲不住。

父亲说过,土地养人,人也要养土地。

父亲一直视土地为生命,土地渐渐爬上了他的额头。

父亲喜欢在黑黝黝的土地行走,年迈时,父亲还扛着镐头,去开垦责任田外面的荒地。

直到有一天病倒在床上,父亲还惦记着一片没开垦完的小荒地。

父亲表示,他死后就埋在那片没开垦完的小荒地。

生于泥土,归于泥土,这就是父亲或父辈们对土地的情感与眷恋。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6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写父辈们用铁镐刨开坚硬的冻土,刨出了村村相通,绵延上百里的一条大河。

为写父亲的脚疾和脉管炎留下了病根做铺垫。

B.文章第六段写“父亲拉着二胡,有人便放开了嗓子唱起了乡村小调”两句,旨在突出在劳作之余的乡村生活的悠然自得与和谐幸福。

C.文中父亲说的“土地养人,人也要养土地”的话发人深思,它告诉人们,土地养育了人,人也要爱护土地,对养育自己的土地要感恩。

D.本文以“土地”贯串全文,内容丰富,形散而神聚。

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人物事迹感人至深。

语言朴实中不乏生动形象、幽默诙谐。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