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0610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docx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23古乐编钟

  中国农历

  甲骨文十二生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相关多媒体、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有编钟音乐的幻灯片

  

(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

  

2.同学们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

(图形,意思)

  

3.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

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勃兴。

今天,我们就从文字的演变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勃兴。

  

  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一.

  文字的演变:

(老师讲述)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她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提问一)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演示幻灯片)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强调)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演示幻灯片)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

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小结)不论是结绳记事,还是仓颉造字,要么是一种记事方法,要么是一种古老的传说,都只能是作为一种治史的参考。

  

那么,我国的文字究竟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过来的呢?

(引导学生看书P38《二里头遗志陶器上的符号》)

(强调)这些还只是文字符号,还不能称其为文字。

(再看导入框中的灰陶尊,以及内容)

  

(幻灯片,甲骨文)

  

(提问二)

  请同学们注意它的书写材料,笔画结构,以及从中你能会意到什么?

1.

  书写材料是龟骨和兽骨,所以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2.

  它的笔画结构已经具备了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

即:

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假借、转注。

  

〈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

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

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提问三)这些龟甲和和兽骨上都写的什么呢?

指导学生阅读P42自由阅读卡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

今年小麦,丰收与否?

老天下雨吗?

有人进攻吗?

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

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提问四)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提问五)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呢?

(请一位同学将王懿荣的故事)

  

(小结):

甲骨文是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基础上。

经过二、三十年写育,衍生和发展,到商代形成为一种相当进步,相当成熟的文字,它已具备了传统的所谓“六书”,它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五千余字,考释过的约两千字。

还有三千多个甲骨文单字,我们现今仍无法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

因此,商朝的历史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疑问无法解释,而要真正破译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就让辉煌灿烂的商周文化有朝一日在我们手中重见光明。

  

(幻灯片,猜一猜甲骨文)

  

(提问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答案一:

说明了我国文字的时间很长,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答案二:

说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继承它们,我们应该为有辉煌的文明而自豪。

答案三:

甲骨文的出现,可以把文字记载的书籍上的内容与考古成果相结合。

来证明文献资料的真伪。

……

  

[教师总结]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

例如,大学者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著的《史记》“殷本纪”中所列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

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

  

<游戏猜猜看>仔细观察下面文字,是不是我们刚才见到的甲骨文?

比较与甲骨文有了哪些变化

  

(幻灯片,演示文字的演变)

[教师讲解]甲骨文之后是金文。

金文刻在青铜器上,也称“铭文”“钟鼎文”。

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

当时,金文的字形因距甲骨文不远,故字形相近似。

金文盛行于西周。

西周时,许多青铜器均有铭文。

其中,毛公鼎内有铭文近五百字,在已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字数最多的。

西周后期,金文字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金文的内容,有国王、贵族的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祭典训诰等,反映了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

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来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和简化、符号化了;若与后来的小篆相比,则结构仍未定型。

部分字的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

特点是周初金文也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

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比甲骨文雍容厚重。

这一点,从甲骨文的“马”字和金文中的“马”字中一比较,也可看得出来。

在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这里用的是狭义的说法,只指西周晚期以后至春秋战国的文字。

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字刻在石鼓上而得名。

大篆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上或丝帛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到现在为止,“文字的演变”一目就学习完了。

下面,我们用板书明确一下这个演变过程。

[板书]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大篆→战国时期、字体又一次变化

  

(过渡):

商人在占卜的时候,卜问吉凶都是向谁寻求答案呢?

(天)。

小结:

所以我们的祖先,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对无边的天际,浩瀚的星空顶礼膜拜,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天象以寻找其变化的规律。

  

  

二、天文和医学的成就:

1、<指导阅读P39>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天文方向的成就?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填写本表格。

科目

时间

成果

夏朝

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春秋(公元前613年)

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夏朝

农历又称“夏历”源于夏朝。

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历法称为“殷历”

战国

制定出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

商朝

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有数十种。

周朝

医学分为内科、外科、营养保健科和兽医四科。

春秋战国

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3、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上黑板画出日食、月食现象中三大星球的位置变化示意图

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记录发生在夏朝。

商朝甲骨文中所记载的日、月食经证实都很可靠。

西周末年出现了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另外,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还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讲到商朝甲骨文记录日、月食时,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记有日月食的甲骨文》的插图,

  

4、拿出准备好的一本挂历:

问:

什么是公历,什么是农历?

(播放fiash农历)

  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周期制定的历法,世界通用,以耶酥诞生为公元元年。

又称阳历。

农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周期制定的历法,又称阴历。

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我国一直通用农历。

农历又叫“夏历”。

从其名称就可以知其制定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播放幻灯片>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战国时期,人们制定出一年24个节气。

  

[教师讲解]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

目前见到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保存在甲骨文中的商朝历法,它是一种阴阳合历。

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个朔望月,它的长度是29.530588日,所以商朝人把大月定为30天,小月为29天。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是365.242216日,称为一回归年。

同时考虑月亮和太阳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作为制历的基本周期,称作阴阳合历。

但是12个朔望月比一个回归年少11天。

为了调整两者的差距,在19个阴历年里加7个闰月,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这样就使19个阴历、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了。

这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巧妙发明。

  

<读一读,背一背>阴历里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背诵24节气歌。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教师引导]关于24个节气。

它是我国传统历法的三要素(即朔、闰、节气)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根据太阳一周年运动中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确定的。

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它们又能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变化规律。

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而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它编成歌谣。

  

  

[幻灯片显示]

  

《二十四节气歌》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教师解释]每个月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半个月。

一年十二个月,正好二十四个节气。

上半年交节时间大多为初六、廿一,下半年交节时间大多为初八、廿三。

即使有出入,最多相差一二天。

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事有特殊的意义。

为此,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很多关于节气指导农事的谚语。

例如: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请同学们下去以后,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对理解课文大有好处。

  

<放幻灯片>扁鹊

5、你见过中医看病吗?

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

看病:

看舌苔,问病情,切脉等

治病:

针灸,开药方,按摩,拔火罐等

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

“神医扁鹊,起死回生”。

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教师讲解]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群鄚(今河北任丘)人。

为客舍舍长时遇隐士长桑君,得授异术,自此医术大进,曾经为晋大夫赵简子、齐桓公、虢国太子等治病(这与事实有些不符,扁鹊行医时间过长,可能是后人把许多事迹都附益到他身上了)、精通妇科、儿科、五官科,由于医术高明,处处受到时人欢迎。

他创立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法,即望色、闻声、问病、切脉;在治疗技术上,有砭石、针灸、按摩、汤药、手术等多种方式,而且汤药不是只用一种药物。

而是多种药物互相配合。

中医基本的内容和特点,当时可以说已都有了。

扁鹊主张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他发明的“导引”术类似今日的体操,起到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作用。

他还根据他的治病实践,总结出病有“六不治”。

一是荒淫无度,二是轻身重财,三是衣食无节,四是阴阳已乱,内脏功能严重失调,五是形体瘦弱,不胜药力,六是信巫不信医。

结合其他史书上的记载,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扁鹊的事迹是可信的,战国时代中国的医学完全可能达到那种水平。

但前面已提到过,扁鹊行医的时间太长了一些,可能是把其他的人的事迹也加到他头上了。

而且很明显赵简子和齐桓公生活的时代也不一样,二人相差一百多年。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可以通过传说的扁鹊事迹来看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发展的成就。

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导入下一问题)扁鹊治病医人,而还有一种人医术更高尚,他治病的对象是国家、社会,屈原就是这种医国的人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播放屈原幻灯片

教师提问: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

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2、指导学生阅读P40—41

  ⑴、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

(楚)

⑵、其代表作是什么?

(《离骚》)

⑶、41页《离骚》摘句里,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叹词是什么?

(兮)

教师引导:

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谁能讲一讲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诗人,后跳汨罗江自杀。

相传,他在五月五日投江,当地人民驾舟前往救援,终于不及。

但这一举动在后来却变成为一种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现在这个风俗已发展得规模宏大,非常壮观。

另外,汨罗江人每年五月五日都要用箸叶包了粟(黍)米做成“角黍”投入水中,使屈原死后免于饥饿。

这一举动在后世也发展成为全国性风俗,就是端午节要包粽子。

粽子便是古代所说的“角黍”。

  

继续提问:

他为什么受到人们这样的爱戴呢?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屈原》和教材中有关内容,并配以画外解说:

这位目视远方,面有愁容的人物就是屈原。

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吸收南方民歌之精华,采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写下许多优秀诗篇,《离骚》是其中名篇。

《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

诗中愤怒谴责王室的昏庸和贵族的腐败,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

作品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感情澎湃激越,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教师补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伟大诗人。

他活动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其不平凡的一生中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一系列宏伟绚丽的“楚辞”之作。

这些辞作与《诗经》中的“国风”共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而“风骚”二字也成了诗歌创作的代称。

  

3、放幻灯片《编钟》。

  ⑴、现今已知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

(钟鼓之乐)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出土的战国编钟)

⑵、欣赏《编钟》音乐。

 教师出示编钟的图片,边看边讲:

编钟由青铜铸成,分三层排列在刻满彩绘花纹的钟架上,气势宏伟而壮观。

最上层的叫钮钟,是用来定调的,只要准确地敲击标音位置,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音阶的声音。

中层叫甬钟,有三个半八度音阶,能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清脆嘹亮,悦耳动听。

下层也叫甬钟,因为形大体重,所以声音深沉宏亮,在演奏时能起到烘托气氛与和声作用。

用这套悬挂的编钟,至今仍可以演奏出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内容比较艰深、抽象。

教师应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尽可能通俗地讲解

  

  

  

学习情景的构建,障碍的设置,一步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答案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后“自由阅读卡”,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直接点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然后加深学生对书写材料的变化的认识。

  

  

  

  

  

  

  

  

  

  

  

  

  

大小字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通过辨认甲骨文,使学生认识到,史书的编写都是有根据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