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0614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docx

大唐贡茶院导游词

大唐贡茶院

各位团友,你们好。

欢迎大家来到古生态之乡长兴旅游观光。

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旅游景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位于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麓,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朝廷加工制作紫笋茶的“皇家茶厂”,兴盛时期,采茶役工多达3万,工匠1000多名,烘焙茶叶的场所达到了100余间,贡额达18400多斤,它规模之大,历史之早,在世界的茶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长水公路)从这里到大唐贡茶院还有20多分钟的车程,现在由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顾渚山茶文化的情况。

顾渚山位于长兴西北部,东临太湖,西依天目山,气候温和,山上的泥土属乌沙土,这种泥土的特点在于厚实而肥沃,适宜种茶,而且出产的茶品质优异,色紫而形如笋,又因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到“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而得名“紫笋茶”。

顾渚茶文化景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就是闻名海外的唐代茶文化圣地,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还上贡自唐代皇帝到清代皇帝享用的紫笋茶和金沙泉。

茶圣陆羽在这座山上开辟茶园,研究茶学,并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其提倡“品茗三绝”——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享誉东南亚,为海外茶人所推崇。

走进顾渚山旅游景区,好像走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正因为有这么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长兴的紫笋茶产业也欣欣向荣。

截止2007年底,共有紫笋茶面积3.5余万亩,基地30个,年产紫笋名茶420吨,总产值1.33亿元。

紫笋茶先后被农业部、林业部和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届在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金奖,“紫笋”商标连续被评为省著名商标,长兴每年接待数十批来自日本、韩国、斯里兰卡、、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人到长兴考察,每次都给来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团友,刚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长兴的紫笋茶产业。

现在接着向大家介绍一下紫笋茶的发展历史。

精略记算,紫笋茶自陆羽推荐作贡茶,到清顺治三年,前后共延续876年,兴盛期达605年。

公元763年,太宗栖筠在宜兴造贡茶,从开始的两斤不断增多,于是采纳陆羽的建议,将顾渚山划入贡茶区,在顾渚南山脉的平地上建造贡茶院,到公元770年,出产紫笋贡茶就达五百斤。

公元770年建造的三十几间草舍,无法适应三万采茶农夫、千余制茶工匠的运作,贡茶院一再扩建,贡额也不断增加,紫笋茶初贡五百斤,到公元785年,增至万斤,公元846年,完成了18400斤的高额贡茶,足见当时大唐贡茶院发展之快。

公元801年,刺史词见贡茶院面积太小无法适应规模化生产,于是拨款重建,扩大规模。

(词又请建筑专家重新规划设计,引金沙泉流注其间,制作过程中皆用泉水,因为紫笋茶非金沙泉不能制。

)因采茶只在清明前后,千余茶工匠在采茶后便离开贡茶院,因此词又将山下吉祥寺的匾牌移到贡茶院,由寺僧管理,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又习惯上把大唐贡茶院称为吉祥寺。

唐会昌年间,灭佛运动兴起,朝廷规定州以下不准留有佛寺,贡茶院因而被焚毁。

吉祥寺也遭浩劫,杜牧来水口时,贡茶院已是一片荒凉。

到了元代,贡茶院仍保留,但改为磨茶院,贡末茶两千斤、牙茶九十斤。

清初,紫笋茶被免除上贡,但吉祥寺仍保留。

顺治间,院僧又建院三进。

康熙间,长兴知县韩应恒上顾渚山采茶,进寺院察看后,大为叹赏,心潮澎湃之余,为贡茶院题了碑记。

千年来,贡茶院位置一直未变。

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中间吉祥寺大殿,路边是三十间的加工区。

考古人员在遗址上发现了宋砖等遗物,证明贡茶院在宋代也进行过重修。

贡茶院作为中国茶文化源头的丰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皇家茶厂,孕育了一种别具意味的茶文化,创造了由茶而形成的文化品味。

各位团友,我们已经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大唐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也曾多次修缮,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场大火使其成为了废墟,只留下三块楹联和寺基等遗址。

为了继续弘扬茶文化,长兴县委县政府耗资近一亿元,历时三年在原贡茶院的遗址上重建了贡茶院,新建的贡茶院占地11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陆羽阁、吉祥寺和东西两个长廊等部分组成。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建筑就是陆羽阁,匾额上面的三个大字是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协会的会长枫先生亲自题写的。

陆羽阁分三层,大家请随我到第一层参观。

第一层主要展示了大唐贡茶院的历史演变过程,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770年,开始由吉祥寺管理,改建后的贡茶院分为两厢三进。

自唐朝开始,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多朝,曾多次修缮,直至20世纪40年代,贡茶院遭受火灾,成为废墟,仅存贡茶院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请大家跟着我上第二层,众所周知,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唐代中期以前关于中国茶事活动的经验总结。

它对茶叶历史、产地、功能、栽培、采制、煎熬、饮用的知识技术作了全面的阐述,它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国际茶文化界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陆羽是“茶学”的创始人,而他创导的“煮茶法”是中国茶道、茶艺的最早典,所以陆羽被称之为茶圣,当之无愧,关于《茶经》自唐代流传至今已有几十种版本,现存的版本大致有四种:

一是注本,最早为宋代左圭《百川学海》本;二是无注本,传世惟有百卷《说郛》本;三是增图本,即加入《茶具图赞》或附件,最早为明火恩本,后来有《宜和堂》本;四是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如明代王圻《稗史汇编》本。

在这四种版本里,最常见的是注本,文中已有完备详细的注文,后代《茶经》多属此版。

在国外,日本也有二十多种关于《茶经》的版本;在英国,1928年编纂大百科全书时,将伦敦大学图书馆所存《汪士贤校本》全文收入。

《茶经》有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山、茶之略和茶之图十个部分,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茶之煮、茶之事等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品读一下。

现在看到的这幅书法是清朝诗人钱大昕为《顾渚春游图》所作的序,另一幅书法出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协会的会长枫先生之手,诗出自苏东坡。

第三层展示的是陆羽铜像,铜像高3.5米,重2.5吨。

它是由我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的会长钱邵武先生和他的儿子共同设计完成的。

铜像的背面是由十六根铜柱组成,上面所刻写的就是《陆文学自传》的选段,铜像的正面就是《茶经》中的茶之源的容。

大家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大唐贡茶院的全貌,可以看到秀山环抱四周,景色非常秀丽。

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陆羽的生平。

陆羽公元733年出生于竟陵(现于天门寺),他是一名孤儿,3岁时被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14岁时齐物出守竟陵,十分赏识陆羽的才华,把他送到学堂读书,也曾亲自教授于他,齐物是第一个发现陆羽才华的“伯乐”;22岁时陆羽开始出游义阳、巴山等地,品尝各地香茗;23岁时回竟陵整理考察所得;24岁时,因安禄山叛唐爆发安史之乱,陆羽随难民沿长江南下,来到结识了诗僧皎然,两人成了忘年之交;29岁时,陆羽在长兴顾渚完成《茶经初稿》;48岁时,在皎然和尚的帮助下,《茶经》修改定稿,被广为传抄;49岁时,被皇帝封为“太子文学”,陆羽没有上任,后又被封为“太常寺太祝”还是没有上任,可见陆羽是个不喜欢官场而喜欢做一个闲云野鹤的人。

之后,陆羽曾到过,洪州、等地考察茶叶。

由于怀念,在他67岁时回到青塘别业(由皎然出资修建)安度晚年,贞元末年(公元804年)陆羽走完了他皓首穷茶之路,悄然逝去,终年72岁,葬于市郊区东南约三十公里处的杼山。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大唐贡茶院的西廊,首先看到的是一间仿唐代风格的茶室,各位团友可以盘腿而坐然后细细品味紫笋贡茶,定有一种别样的味道。

现在眼前的这幅画就是唐朝皇家茶厂的原始茶园,当时的茶树并不像现在这样成片成林,而是长在杂木丛中,或者长在峭壁之上,可以想像当时茶农们采茶时的艰辛。

顾渚山钟灵毓秀,尤其是紫笋贡茶更是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来这里访山品茶,留下了一个个历史典故,这里为大家展示了其中六个广为流传的茶事典故:

分别是陆羽荐茶、急程快递、清明茶宴、竹山联句、雪域问茶和历经沧桑。

其实名人大家与顾渚山和紫笋茶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他们或者对顾渚山水大加赞誉,或者对紫笋茶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了解、研究这段茶文化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有力的实物证据。

第一块浮雕讲述的就是陆羽荐茶:

唐广德,永泰年间(公元763—766年),陆羽到长兴考察茶叶,当时太守栖筠在阳羡(宜兴)督造阳羡贡茶,他邀请陆羽到宜兴考察茶叶。

有一位顾渚的僧人向太守献上了“佳茗”,(此时还没有紫笋之名)。

太守就请大家品尝,陆羽喝后认为这个“佳茗”芳香味浓,远远超过其他地方的名茶,可以推荐给皇帝喝,太守采纳了陆羽的建议,当年就与阳羡贡茶同作贡,而“紫笋”一名是由陆羽《茶经》中“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从此拉开了紫笋茶长达876年的贡茶史序幕。

第二块浮雕讲述的是急程递送:

当时紫笋茶分为五等,头等茶叶指的是在清明前送至皇宫的急皇茶,顾渚离长安路途遥远,茶农们采摘制作好贡茶后交修贡的官员,送往长安,当时每三十里就设一个驿站,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必须赶在清明前送至皇宫。

这增加了茶农的负担,成为了扰民的苛政。

这里我们要提起一个人:

袁高,他是唐德宗的重臣,因直言敢谏,不避权贵而遭贬。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出任刺史。

至兴元甲子年(公元784年)在顾渚山“修贡”。

亲眼目睹了茶农担负着高额的贡茶苛役,作了一首五言长律《茶山诗》,连同紫笋茶三千六百斤一并呈谏德宗皇帝,成为千古名诗。

诗中揭露贡茶使茶农的生活不堪其苦,明确提出贡茶是扰民之苛政,并主延缓“急程茶”进贡时间,事后皇帝延缓了贡茶的进贡时间,而且把袁高重新调回皇帝身边。

袁高提名的石刻首见于银山(白洋山),今保存良好。

第三块浮雕讲述的是清明茶宴:

每到清明那天,唐代宫廷都要举行茶宴,皇上皇后登场上座,场面十分隆重,用金盘端上紫笋茶饼。

皇帝先观赏后再祭拜列祖列宗,然后让王公大臣和贵宾们观赏。

接着由茶博士介绍茶道上使用的金银茶具,然后按照宫廷茶道十二步法进行烤茶,碾茶、煮茶和分茶,宫女们把一碗碗香茶送到皇帝、群臣、贵宾的桌上,众人边看歌舞边品茶,一片热烈气氛。

第四块浮雕讲述的是竹山联句:

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又到了一年贡茶季节,刺史颜真卿应长兴县丞潘述,县尉裴循之邀,偕陆游,皎然等十九位名士聚会在竹山潭、竹山寺、他们以新上市的紫笋茶和当地的“箬下酒”为媒介,进行了一次规模类似东晋王羲之兰亭休禊事的作诗联句活动,名士相聚,借景生情,品茶、吟诗、联句,并由大书法家颜真卿亲自执笔,留下了千古绝唱《竹山潘氏堂联句贴》,此贴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在中国文化史上像这样层次之高、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而且由大书法家颜真卿亲笔的《鲁公竹林联句贴》,在唐代很难找出第二本,为长兴在诗词、书法等方面积累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五块浮雕讲述的是雪域问茶:

原来不产茶,也不喝茶,藏民用茶自唐始,据《藏汉史集》记载,茶在松赞干布的曾在位时(公元676—704年)传入,半个世纪以后,饮茶之风在逐渐盛行。

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监察御史常鲁奉命出使吐蕃,当时这里出产的紫笋茶已进贡近二十年的历史。

据《唐国史补》记载:

“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曰:

‘此为何物?

’鲁公曰:

‘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

‘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

以指曰:

‘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湖乾者’”。

其中所说的“顾诸者”,指的就是这里出产的紫笋茶。

吐藩宫中收藏了6种唐代名茶,其中就有顾渚紫笋茶,足可说明紫笋茶在饮茶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六块浮雕讲述的是历经沧桑:

大唐贡茶院自公元770年建成后历经沧桑,公元800年因贡额增加,词太守为扩大贡茶院规模,将德清“吉祥寺”匾额移入贡茶院,建了座寺就是吉祥寺。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诏“废浮屠法”(即灭佛),在全国举行了一场灭佛运动,吉祥寺被毁于一旦,明朝重修寺院,到20世纪40年代,整个贡茶院又被大火烧为灰烬,只剩下寺庙等遗址。

名人墨客在顾渚山不仅留下了典故,还在顾渚山上留下了不少佳作,现在保存较好的有3组9处,主要集中在西顾渚山和霸王潭。

为了便于游客参观,我们把顾渚山的摩崖石刻集中复制在这里,这些石刻从时间到容都和贡茶院有关。

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

这块石刻是大诗人白居易留下的,《夜闻贾·崔茶山境会亭欢宴诗》

每到三月,的刺史都要到山中督茶,一次他们在长兴与宜兴交界的境会亭举办茶会,邀请刺史白居易来参加茶会,白居易因春游从马上摔下来受了伤,不能来参加,就写了这首诗来遥祝茶会,从诗句“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洒对病眠人”,可以看出白大诗人心中的遗憾。

自从顾渚紫笋茶成为贡茶后,前后有二十八位刺史到顾渚山来督茶,雅称修贡,他们每年立春后十五日进山,到谷雨后方可出山。

第一位接受修贡紫笋茶的刺史就是斐清,在他任刺史期间不但在顾渚山督茶,还把我们顾渚山的金沙泉水推荐给代宗皇帝,大书法家颜真卿是第二位奉旨修贡的刺史,他来顾渚修贡极其洒脱,每到三月,他就带着名人雅士来到山中,白天督茶,晚上在明月峡下吟诗,题书勒碑,众多石碑中,他题的碑最大,常有人来摹拓,后来被毁。

词在众多修贡刺史中是对贡茶院有较大贡献的人,他不但扩大了贡茶院的规模,还将金沙泉入引入贡茶院,用于洗、烹、煮紫笋茶,提高紫笋茶的质量。

杜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刺史了,他是一个个性豪放不羁的人。

杜牧与真正的缘份还是顾渚山,他任刺史的第一个春天,便携带家眷,乘船坐轿,进入顾渚,流连忘返。

现在我们前往吉祥寺参观,这就是吉祥寺,吉祥寺共分两层,底层为我们展现了宫廷茶宴时的盛景,这是一块茶文化全面繁盛时的缩影,它浓缩了唐贡茶院兴盛时的规模,大家可以慢慢欣赏。

大家请看,吉祥寺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他是智慧的象征。

也是佛祖释迦牟尼前四大菩萨之一。

文殊是文殊师利的简称,是梵方的译音,汉译为妙德,又译为妙吉祥,因为他出生时家里出现了十大吉祥,这里展示了文殊菩萨的生平和一些和他有关的传说,还有一些禅茶故事供大家欣赏。

大家在这里可以向大智大慧的菩萨敬茶,文殊大佛赐福给各位身体健康,生意兴隆,儿女聪颖孝顺。

现在我们要到贡茶院的东廊参观,东廊主要展示了贡茶制作、贡茶递送、宫廷茶道、品茗三绝、宫廷茶具、国际茶文化交流和名茶恢复等容。

首先我们将看到的是贡茶制作。

《茶经·茶之造》曰: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紫笋茶的加工,就是按照陆羽《茶经》说的工序进行的。

《茶经》中的茶之造,也就是整个贡茶的制作过程。

从采茶,洗茶,蒸茶,一直到用黄绢布包好,送到朝廷,可以说是“十里王路四千,到时需及清明宴”。

北宋《吴兴统记》记载:

“至贞元十七年(801)……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两行置茶碓,又焙百余所,工匠千余,引顾渚泉亘其间,烹蒸涤濯皆用之,非此水不能制也。

”加工紫笋茶要经过八道工序:

采、涤、蒸、捣、拍、焙、穿、封。

这里主要介绍了制茶的几道工序,即采茶、洗茶、蒸茶、捣茶、拍茶、晾茶、串茶、焙茶、封茶等九道工序。

现在看到的是贡茶递送。

封包好的顾渚贡茶连同贡水“金沙泉”一道送交驿站“急程”长安。

唐代官道每三十里设驿一所,日夜兼程,要赶在清明节前送达长安皇宫。

郢《贡焙歌》云:

“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杜牧《茶山诗》曰:

“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

”顾渚贡茶就这样快马递送长安皇宫。

顾渚紫笋贡茶制造好以后,经包封即交、刺史及督造贡茶的官员验证后送到始发驿站发运,当时的境会亭也许就是始发驿站。

然后快马走陆路限清明节前送到京城长安;其余贡茶则走水路限四月到京。

清代《长兴县志》就有记载:

唐贞元五年,紫笋茶递送分为五等:

第一等由快马陆递限清明前到京,其余四等有水路四月到京。

在东廊大家还可以看到我们贡茶院所特有的大唐宫廷茶道表演,大家请随我一起观赏下面的茶艺表演。

下面我们将看到宫廷茶道。

唐代的宫廷茶道称为十六学法,大致上参照陆羽的煮茶方法,分为十六个步骤。

第一步是备具备茶:

茶具20多件,或方或圆或花的顾渚紫笋茶饼;第二步是活火烤茶:

夹住茶饼在炭火上两面翻烤,烤至有茶香即可;第三步是纸囊包冷:

将烤好的茶饼趁热装入纸囊,放至冷;第四步是敲碎茶饼:

用锤子敲碎冷却茶饼;第五步是碾细成末:

将敲碎茶饼置茶碾中碾细;第六步是过筛取茶:

碾好的茶用筛子筛下茶末,筛面粗块再碾;第七步是煮水一沸:

用锅烧水至一沸;第八步是放盐调味:

放适量盐调成咸汤;第九步是煮水二沸:

烧水至二沸;

第十步是出汤待育:

用勺舀出一瓢汤,置碗中待用;第十一步是旋汤成涡:

用筷子旋搅咸汤,使成旋涡;第十二步是汤心投茶:

取适量茶末,从涡心投下;第十三步是煮茶三沸:

烹煮茶水至三沸;第十四步是竹夹旋搅:

用夹旋搅茶汤,汤面产生泡沫;第十五步是回水止沸:

将刚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中用以止沸;第十六步是旋搅育花:

立即旋搅育成更多泡沫(汤花)。

至此,即可停止加热,舀茶汤入碗,用勺分茶三至五碗。

尔后,敬茶待客,奉上煮好的茶汤和茶点,宾主趁热品饮。

这里是品茶休息的地方,大家不妨按照刚才的茶道十六法,品茗休息一下。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品茗三绝”。

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是长兴“品茗三绝”,是构成茶文化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长兴已土贡紫笋茶、金沙泉,其贡额之大,续贡之长,在贡茶和贡茶院中是绝无仅有的。

至于紫砂壶,是茶文化的瑰宝,享有茶具之首的美誉,多次获得嘉奖。

“茶是水神,茶是茶体,器益茶功”,长兴的紫笋茶、金沙泉,早在唐代就是贡茶、贡水,而长兴紫砂壶在宋代则有“紫瓯甲天下”的盛誉,且被誉为南窑。

因此,紫笋茶、金沙泉和紫砂壶并称为长兴的“品茗三绝”。

这里所展示的作品就是我们长兴的民间制壶大师的作品,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紫笋茶,原产于长兴县顾渚山。

这里垂嶂叠岭,大涧中流,太湖水蒸气直插谷底蒸腾而上,宜茶条件地造天设。

唐代陆羽在此著《茶经》,代宗令为贡茶。

每逢茶季,湖、常两州刺史奉旨入境督造贡茶。

顾渚山立旗幕,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

龙袱包茶,银瓶盛水,急程递送长安。

金沙泉在顾渚山下,在唐时因“碧泉涌沙,灿若金星”而得名。

它是通过国家级鉴定的优质矿泉水,目前市场上有“大唐贡泉”、“金沙泉”、“金沙贡泉”等品牌矿泉水出售。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有诗曰:

“泉嫩黄金涌,芽茶紫璧截”。

古人云:

“金沙水泡紫笋茶得全功,外地水泡紫笋茶只半功”。

用金沙水冲泡紫笋茶,色泽翠绿,兰香味甘,齿颊留爽,口感浓郁。

紫砂壶,是长兴茶文化的又一珍品,制成“世界第一巨壶”放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大厅前,为“长兴紫砂”增添了光彩。

长兴的紫砂资源同陶都宜兴一脉相承,泥色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

经过原料研磨调配,采用堆、捏、塑的手法,以松竹梅、瓜果、走兽为基础造型,或以秦鼎汉器、古玩、人物摹本。

巨壶与孩童等高,小壶寸柄盈握,刻诗铭画,贵如珩璜,珍同拱璧,有“觅得名人一壶,赛过无价之宝”之说。

下面大家将欣赏到宫廷茶具。

1987年,省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儇御用珍品。

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

为世界上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金银茶具,它既是唐代宫廷饮茶风尚极其奢华的历史印证,同时又是一件件完美的艺术精品。

这里展出的有壶以高圈足座银熏炉、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级银笼子、银箸、鎏金人物画银坛子、鎏金壶以座茶碾子、座茶罗子、三足盐台、琉璃茶盏等。

现在展示在大家眼前的是国际茶文化交流。

既然有茶文化,那肯定少不了世界各国关于茶文化之间的交流。

茶,以及由此繁衍而生的茶文化,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

世界各国的茶种,以及饮茶的习俗,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出自中国。

中国茶文化的传播,首先经历了由原产地在向全国围扩展;接着,又向外传播,走向世界的过程。

中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大致有三种传播方式:

一是通过派出的使节,将茶作为贵重礼品,馈赠给出使国;一是通过来华学佛的僧侣和谴唐使,将茶带往国外;一是通过古商路,进行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经贸的方式传到国外。

如今,世界茶区主要分布在北纬45度以南,南纬34度以北的广阔区域,跨越世界五,有61个国家种茶,其茶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出自中国。

下面展示的就是“名茶恢复”。

新中国建立后的20世纪60年代中,省茶叶公司的专家唐立新、庄晚芳向长兴县供销社土特产公司提出,要尽快恢复紫笋茶的生产。

后用“茶叶改进费”,从1976年在顾渚紫笋古茶园产区打茶灶开始试制,历经二年,但都失败了。

1978年春,长兴农业局和供销社茶叶技术干部,带领农、商部门技术人员到顾渚山,总结两次失败的教训。

统一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初展),将斜锅改为平锅,制定出摊青、杀青、翻炒、理条、烘干等五大工艺规。

是年,试制出的紫笋茶,经省级有关专家鉴定,其色香味形均达到要求。

1979年4月中旬,经反复试制,首批紫笋茶在顾渚大队茶厂试制成功。

用金沙泉冲泡,汤色清朗,兰香扑鼻,啜之甘冽,名列省前茅。

认为:

紫笋茶色、香、味、形均已达到名优茶的标准。

《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千年贡茶重问世——长兴紫笋茶在杭试销”的消息。

重新试制成的紫笋茶,由于品质优异,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连获嘉奖,主要有:

1982年,紫笋茶被评为全国名茶。

1985年,紫笋茶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奖。

1999年,紫笋茶荣获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

2001年,紫笋茶“紫笋”牌商标荣获省著名商标。

2004年,紫笋茶荣获中国新产品名茶博览会金奖。

2006年,紫笋茶被省消委会评为省正品名牌农产品。

2007年,紫笋茶“紫笋”牌商标再次荣获省著名商标。

如今长兴紫笋茶的生产规模已进一步扩大。

至2006年,紫笋茶园面积已达4万余亩,基地30个,年产紫笋名茶600吨。

其中,已挖掘利用野生紫笋茶园面积3000余亩。

紫笋茶基地的建立,为紫笋茶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各位游客,大唐贡茶院的游览就到此结束,希望各位通过今天的参观,能进一步了解茶文化,了解长兴和长兴的紫笋茶,如果大家喜欢紫笋茶,那么,前面就是专门供应紫笋茶的地方,大家可以自由选购,祝各位旅途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