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0659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docx

第四章毛泽东练习题

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B)

A.资本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2.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剥夺地主阶级土地和财产

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D)

A.《中国土地法大纲》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1951年至1952年“五反”运动开展的领域是(B)

A.国营企业B.私营企业C.党政机关D.合作社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B)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C)

A.剥夺资本家的财产B.排挤私营工商业

C.国家资本主义D.保护民族工商业

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B)

A.经销代销B.和平赎买C.统购包销D.加工订货

8.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D)

A.新民主主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心任务是(B)

A.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B.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

C.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D.合理调整工商业

10.中国在对资本主义改造中在利润上采取的是(D)

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

11.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拥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是(C)

A.临时互助组B.初级社C.高级社D.人民公社

12.建国之初,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土地采取的政策是(C)

A.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B.消灭富农经济

C.保存富农经济D.限制富农经济

13.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A)

A.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B.消灭生活资料私有制

C.消灭资本主义经济D.消灭个体经济

14.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错误的说法是(D)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结束

C.以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目标

D.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

15.社会主义改造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贡献最大的是对(A)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16.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C)

A、.新民主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C、半社会主义性质D、社会主义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C)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E.落后农业国和先进工业国的矛盾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义经济成分有(ABCDE)

A.国营经济B.合作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3、建国之初的国营经济的来源有(ABC)

A.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B.没收的官僚资本

C.收回的外国资本企业D.没收的地主土地

4.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有(ABE)

A.反贪污B.反浪费C.反行贿D.反偷税漏税E.反官僚

5.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内容是(ABCE)

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通过一系列逐步过渡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C.和平改造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实现了和平赎买

D.对内改造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E.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6、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主要是(ABCD)

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初步发展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C.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有利的国际因素

7.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BCD)

A.消灭资本家B.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D.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有(ABCD)

A.委托加工、计划定货B.委托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D.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9.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赎买政策有(AB)

A.“四马分肥”B.定息C.公私合营D.全行业公私合营

10.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CD)

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稳步前进D.积极领导

11.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BC)

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D.公私兼顾

12.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其中“四马”是指:

(ABCD)

A.国家所得税B.企业公积金C.工人福利费

D.资本家的红利E、资本家的定息

13.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ABCD)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1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ABCD)

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B.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有限度地保留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D.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

15.下列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阶段

B.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

C.具有两种社会形态的因素

D.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16.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主客观条件和必然性在于(ABCD)

A.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B.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

C.初步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

D.二战后欧亚一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CD)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B.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18.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CD)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19.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ABE)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三)分析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答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有以下特征:

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

(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宿愿。

但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近代中国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同样没有能力担负起领导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任。

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个体农民尤其是缺少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避免重新出现两极分化,为了兴修水利,抵制自然灾害,为了采用农业机械,确实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主要的阶级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3.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试析之。

【答案】首先,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旧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变,解决的是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他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奠定了中国进步发展的基础。

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的具体运行机制问题。

他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部分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因此,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失误和不足的改正与弥补。

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党的领导人在1956年底前后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人提出要改善合作社的内部经营管理,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制;要纠正合作社集中过多的问题,适当给农民一些自由;要正确对待单干户;既要消灭资本主义,又要容许搞一些资本主义;以及“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的思想等。

但是,这些可贵的探索不久就被反右斗争、“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所打断,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不足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述问题才重新引起党中央的重视,并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在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还要不断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使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因此,正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一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都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4.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答案】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明确的。

不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是民主党派也赞同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所以,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20世纪50年代才选择的。

(二)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具有了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党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

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

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这些本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科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5.下面是一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理国内矛盾问题的材料。

材料1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摘自毛泽东: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材料2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3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也在1956年完成了。

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密切相关的。

摘自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当时提出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

为什么?

(2)在此之前,为什么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3)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是谁作的?

材料2中所规定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

试说明理由。

(4)参照材料3说明党是如何“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

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1)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因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2)因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的一面,革命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所以称为中间阶级。

(3)刘少奇所作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对“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即把私营工商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依据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6.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1)在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不能采取没收的政策,而必须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

因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在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新中国建立后又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承认《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政策,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国计民生起有积极的作用。

在建国初期在财政经济上国家面临着严重困难,因此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

只有按照统筹兼顾的方针,合理调整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才有利于发展生产,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增加税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2)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在全国的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

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和盲目经营,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相矛盾。

第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存在,与国家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相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内部职工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资本主义剥削与扩大社会主义积累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

这些矛盾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只有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