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0956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docx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

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

 

林毅夫刘明兴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论述的经济发展的第一个规律是“劳动分工极大地推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劳动分工的程度和市场的规模成正比”。

及时、便捷、低成本的信息交流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扩大了市场交易的范围,促进了分工的细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顺应这种要求,产业革命以来信息记录、传播与处理一直是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并因此逐渐形成方兴未艾的信息产业。

事实证明,信息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十年内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技术格局,而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经济几乎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济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并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一、网络经济的发展与影响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及其规模

所谓网络经济,在广义上是指围绕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一切经济活动,在狭义上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因特网联系而导致的经济活动,后者的特征是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

网络经济的核心是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同时通过金融市场与信息服务把无形的知识和信息真实地转化为商品。

网络经济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立即能给社会带来多少有形的财富和利润,而是在于它可以营造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

网络经济从广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不断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渗透到其他传统产业中,从而迅速引发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网络经济正在以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服务形式,迅速地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群体。

在美国,1998年网络产业的收入已达3014亿美元,对经济所起的作用可同汽车制造业相匹敌(陈鹤高,2000)。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去年10月份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说,1999年因特网给美国经济增加了5070亿美元的产值,增加了230万个就业机会。

网络经济已经超过了电信(3000亿美元)和民航(3550亿美元)等传统产业的规模,并在追赶出版业(7500亿美元)和保健产业(1万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它还在以68%的年增长率飞速发展(钱伟刚,2000)。

有鉴于此,美国商务部于去年10月决定改进对国民经济的统计方法。

新的统计方法充分考虑了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其统计结果表明:

1998年的美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原来的3.9%调整为4.3%。

在亚洲,网络经济的发展虽因因特网发展起步晚而暂时落后于欧美地区,但近来已开始奋起直追。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估计,亚洲现在至少已有6600万因特网用户,用户数量正以每年25%至35%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可增加到3.75亿,在未来五年内将超过欧美地区的总和(陈鹤高,2000)。

因特网用户在亚洲的日益增多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在因特网起步较早的日本,1998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就达到了220亿美元。

在韩国,1999年头四个月网上交易额已增长到92亿美元,相当于1998年一年的总和。

据估计,到2003年,亚洲的网上交易额将占全球1.4万亿美元中的四分之一。

此外,网络经济的发展还给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二)网络经济的结构

进一步理解网络经济的内涵,需要深入探讨其内部结构。

我们在本报告中按照网络经济的市场层次对之进行分解,并把网络经济的结构大致概括为以下五个层次:

首先,网络经济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的研发及其产品的生产。

信息产业中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一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投资规模巨大、且技术风险很高,因此在信息技术中独占鳌头的巨型企业基本上分布在西方发达国家。

1996年美、日、德、英、法、意六国信息技术出口占世界市场的77%,而美国一国占世界信息技术产品贸易的四分之一:

英特尔占了全球电脑微处理市场的85%;计算机工作站惠普和太阳(SUN)两家拿下世界市场的55%以上;10家企业占了GSM手机世界市场的94%的,爱立信一家吃下40%;网景和微软两家拿下互联网浏览软件市场的96%。

东亚国家和中国大陆的信息产业处于欧美国家的下游,主要是组装和系统集成,独立的R&D投资很少,但目前在低端的世界电子市场中已经占有相当高的份额。

其次,基础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是网络经济的载体。

网络经济中所谓的网络一般主要是指计算机互联网。

不过,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通讯网络,譬如,卫星通讯网、地表无线通讯网(双向的手机网和单向的寻呼网)、有线通讯网(窄带的电话网、宽带的有线电视网以及其它宽带网)等等,都在功能实现方面开始与计算机互联网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这方面典型的例证包括有线电视网的Internet改造和无线应用协议的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运营商的范围应当被进一步拓宽,而不仅仅限于"在线服务商"(InternetServiceProvider)的范畴,类似传统的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或手机网的运营商均应归入此类。

在这一融合趋势下,美国的各大电讯企业和媒体企业率先向在线服务业投入了巨款。

在中国大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在推广ISP服务,并准备于今年开通无线因特网服务。

总之,网络运营的概念只有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经济的发展。

再次,网络服务业(InternetContentprovider,ICP)的迅速兴起是网络经济发展并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一种新的技术可以运用于已有的产业中,以提高现有产业的生产率之外,有时也会围绕着这种新技术的运用而出现新的产业。

同样的道理,IT技术,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的IT技术的运用而出现了门户网站和B到B以及B到C的电子商务的新商业形态,对广告、销售、信息传播产生了近乎革命的影响,这种新的商业形态和旧的商业形态在功能上相同,但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给消费者更快、更好、更多选择的服务。

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那样,其它产业对网络服务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用,也正在从多个方面改变着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网络服务所提供的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储存服务能够使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生产组织、库存、销售安排等更为经济、合理,大大降低营运成本。

并且,随着互联网功能的日趋多样化,类似的影响会进一步扩大。

总之,作为网络经济中最接近现实需求的两个层次,网络服务业与网络技术在其它产业中的应用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群体。

(三)国际资本市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支持

人们普遍认为,促使二战后美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网,不仅刺激了汽车工业的发展,而且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使全国经济更为一体化。

而现在,专家们大都同意“信息高速公路”的硬件建设是促进目前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网络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吸纳大量的资金以加速其发展。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风险投资业在美国兴起,极大地支持了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服务的美国NASDAQ证券交易系统建立,吸引了一大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从此,美国信息产业的崛起与NASDAQ系统的发展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从1992年开始,NASDAQ迅速扩容,股价连年翻番,1998年底综合指数已经达到2166点的历史新高,1999年第一季度成交量已经超过了老牌的纽约证券交易所。

在1999年最后两个月连闯两个千点大关,以4069.31点结束全年交易,一年里的升幅高达85.6%。

其中网络原始股平均上升了230%。

到2000年3月综合指数更越过了5000点。

在这段股市空前繁荣时期,涌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IT企业。

1995年,开发因特网浏览器软件的网景公司上市,这家投资1700万美元,成立16个月未赢利一分钱的公司,一夜之间变成市场价值20亿美元的巨人(钱伟刚,2000)。

紧接着综合门户网站美国在线和搜索引擎网站雅虎先后掀起热潮。

雅虎股票在上市一年多后开始狂涨,股票价格达到450美元。

其它一些已经具备一定业务规模的信息技术公司也不甘落后,Dell计算机公司的股价从1991年的1.5美元升到73美元;Intel由1991年底的5美元升到119美元;微软公司则从不到6美元上升为139美元,等等。

网络股的持续走红启动了美国的网络经济,为之迅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另外,东亚国家和地区近一、二年也纷纷设立自己的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以发展信息产业,并和美国一样带来股票市场的空前繁荣。

香港的恒生指数因而在沉迷了近两年后,走出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阴影,在2000年初冲上了17000点,连连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点,韩国的KOSDAQ在1999年上升241%远高于美国NASDAQ的86%的升幅。

当然,纳斯达克指数一年内连创60次新高,涨幅高达85.6%,这也不能不让人怀疑网络股中的泡沫成份。

首先,网络股的市盈率高得出奇。

美国在线市盈率是233倍,戴尔是100倍,而一般认为发达国家股市正常的市盈率在15至20倍。

其次,网络股疯涨的同时,绝大多数ICP公司却又亏损严重。

美国最大的60家因特网服务公司,只有2家是盈利的。

成立5年的亚马逊网上书店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图书销售商,拥有450万长期顾客,然而截至1999年10月,其收入虽达到3.56亿美元,净亏损却再创8600万美元的新高(钱伟刚,2000)。

果然,近期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高科技概念股,特别是网络股呈现全面下跌的趋势。

不过,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却没有被金融市场的颓势所阻挡,其巨大的前景将仍会持续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

(四)网络经济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

习惯上,信息产业一般被分为电子、通讯和媒体三个部分。

然而,网络经济的兴起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产业的这种固有结构。

或者说,网络经济在改变和影响其它产业之前,首先打破了信息产业本身的既有模式。

电话、微机、计算机网络、电视等多媒体一体化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

出现这一趋势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互联网的通讯功能大大增强,而通讯网络也正在“互联网化"。

通讯、互联网以及二者的多媒体化,类似这方面的技术例证举不胜数:

互联网有线接口已经成为了微机硬件的当然组成部分;互联网电话服务的发展极快,并对传统的长话业务形成了巨大威胁,贝尔试验室干脆推出可以把普通电话的声音,直接转入互联网的技术;美国WorldCom和MCI同时为企业提供互联网传真服务;正处于研制阶段的第三代宽频CDMA系统,其宗旨是使移动电话可以传输可视电话会议那样大量的信息;网络电视和机顶盒技术的出现使电视机开始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互联网终端,等等。

在资本市场上,所有与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企业已经展开了大规模的购并活动。

1996年,美国股票市场三分之一的新上市企业是信息技术企业,而兼并与合并企业总数的22%是信息技术企业。

AT&T用330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公司TCI;微软与GE的电视公司NBC开播24小时互联网新闻;迪斯尼用190亿美元买下ABC和资本城市公司;2000年1月,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等等。

总之,网络经济的时代已经从最基础的技术层面和商业手段上,打破了通讯、媒体和互联网服务企业的行业界限,整个信息产业本身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网络经济作为一种直接经济模式,具有消除中介的特征。

电子商务对于商业形态、流通系统、行销战略等有关零售、流通之商业系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电子商务,因交易主体之差异,分为“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与“企业之间”两种体系。

前者以零售业与服务为主体,后者如果要考虑不同产业之间的区别性,还可以再分为“开放网络型”与“特定企业间型”两种。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商业交易的时空得到无限拓展,商家甚至可以在零库存的情况下维持正常的商贸业务,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消费者利用互联网络购买商品或服务,其不仅可以省时省力,而且消费的主导性增强。

当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商务活动至今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从目前的实施效果上看,网络技术最为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在金融市场上。

网上交易打破时空限制,无限扩大服务客户的区域,在全球资本市场内配置资源,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全球化。

资本市场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正在日趋走向全球化、自由化,金融创新的速度被大大加快。

与交易所的传统交易相比,各国交易所通过电脑联网来进行非场地交易,使整个世界形成一个通过现代通讯手段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国际资本市场。

最近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意欲在亚太等地通过电脑联网开设交易分所,也就是说将来投资者无论身处香港还是纽约,都可以上网同步买卖证券,而上市公司也可在多个市场上市筹资。

无疑,网上交易为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增加了难度,但又为建立不受单个国家行政干预并为各国认可的新市场规则提供了技术可能。

二、中国网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也出现了迅猛发展之势,我国是个大国,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IT技术和网络服务在我国可以运用的范围很广,对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事关重大。

(一)现状与成就

按照2000年1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结果,中国Internet的发展现状大致如下: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已达350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41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309万台;上网用户为89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约为109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约为666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115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20万;CN下注册的域名数达48695个,WWW站点数约15153个;我国国际线路的总容量:

351M;利用公用网组建的全国性计算机信息系统达到86个。

据另一份由IDC提供的调查报告称,到200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网络市场。

基础通讯网络的发展同样迅速。

1997年后,全国已铺设光缆80万公里。

1999年,固定电话用户新增2139万户,达到1.1亿户;移动通信用户新增1796万户,达到4324万户。

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3%,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8.4%,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79.8%。

局用电话交换机新增2300万门,达到1.6亿门;移动通信网覆盖所有地市及96%的县市。

中国在信息技术方面(主要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也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设备类、消费品类、元器件类的电子产品协调发展,手机、微机、彩电、集成电路等主要产品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移动通信、光通信、中低速路由器、DVD、新型电池等产品的研制开发也取得长足进展。

1999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300亿元,增长27.7%;实现利税330亿元,增长39%;出口总额达到390亿美元,增长45%。

出口额约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50%,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8年的14%提高到20.6%。

其中,高附加值产品和系统承包工程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

我国网络运营市场多元化的竞争正在初步形成。

中国联通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重组和组建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的组建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中国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的企业分拆工作基本完成,并开始进入专业化的独立运营。

国家批准成立了中国网络通信公司,并在部分城市开展宽带因特网试验。

网络增殖服务全面展开,全国ISP公司已达到三百多家,ICP公司达到一千多家。

并且为了促进网络服务的发展,国家先后两次调整了通信资费,资费总体水平已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网络经济已经取得诸多喜人的成绩,但目前国内的发展状况尚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距离。

此点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市场运营相脱节。

大陆在信息技术的研究水平方面,实际上领先于东亚其他国家,但信息技术的产业化状况却并不令人满意。

国内需求体系对国内厂家生产的产品认同感比较低,大多数企业不能够将理论研究和中国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台湾省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理论研究水平低于大陆,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却十分灵活,企业的作业管理水平很高,因而在整个信息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第二,从人均意义上讲,我国目前的信息产品的使用程度还比较低。

个人计算机的市场保有量为1500万台,剔除其中1995年以前购买的不能联网的计算机数量,目前市场上的计算机保有量顶多有1000万台。

把这1000万台计算机分到中国1000多万个各类企业以及近百万个政府机构手中,每家不到一台。

我国企业所拥有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必备设备数量就更少。

另据统计,我国已经上网的企业大概不到企业总数的1‰,而建立了内部网(Intranet)的企业就更是凤毛麟角。

简言之,中国的企业与个人对使用互联网尚且十分陌生。

第三,基础网络建设的速度虽然很快,但网络的利用效率不高,网络的技术设计较少地考虑到本地化的特征。

例如,有线电视网的改造才刚刚开始,基本功能还局限在单向的广播方面,不可以进行交互式的交流,移动互联网服务至今还没有开展。

第四,国内的网络运营与服务水平与用户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距。

比如,网速过慢、上网费用太高、网上服务内容与大多数国内消费者的需要尚有一定脱节等等。

总之,国内网络经济发展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扭曲: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企业经营之间脱节,设备制造及软件业又与最终应用脱节,略有超前的信息基础设施出现了能力闲置,基础网络运营的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反应出中国网络经济在更深的层面上,还有一些矛盾有待解决,这也是我们在以后几章里所要探讨的内容。

我们大致上将从三个角度来展开分析:

一是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原则,使现有的技术供给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确立正确的信息产业发展思路;二是冲破垄断的门槛,在基础网络的建设与运营中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三是加快完善外围环境,刺激网络服务业的发展。

 

二、中国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一)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切入点何在?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和决策界争议最多的是我们是否也应该在IT尖端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和发达国家一争长短。

许多人认为,信息产业应当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因为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还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现在加入竞争,差距未远,应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寄望能够在尖端的信息产业发展上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并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

但是,信息产业涉及面很广,我们是否应该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在信息产业的所有领域都与发达国家一较短长?

我们是否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换句话说,发展信息产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是否象有的人认为的那样,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新经济时代,按比较优势的原则,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产业入手,然后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再来进行产品、技术、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策略已经过时?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推广运用IT技术的新产业,一是IT技术本身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产业。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将在下文中讨论,这里主要是研究后者。

至于IT技术的生产本身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又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方面又可进一步细化为研究开发(R&D)、核心芯片和主要元件的生产,以及最终产品的组装。

换言之,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资金密集型(即技术研发和重要元器件的生产,如芯片)、人力资本密集型(软件开发)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组装)。

如何发展本土化的信息技术,我们认为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二)信息技术发展的国际经验

IT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美、欧、日本等高度发达国家,主要元件像计算机中央处理芯片的生产,除了高度发达的国家之外,一些中等发达国家和经济如韩国、马来西亚和我国的台湾省也占有相当的份额,至于发展中国家在IT技术的生产上一般只是最终产品如计算机、键盘、显示器的组装,和外壳或一些简单电子元器件的生产。

IT尖端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是高度资本密集的。

以1998年为例,几家信息产业大公司的研究发展费用大致如下:

惠普公司耗资23.7亿美元,英特尔公司耗资26.7亿美元,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耗资56亿美元,康柏电脑耗资45.49亿美元,日立公司耗资45.29亿美元,北方电讯耗资42.09亿美元,爱立信耗资34.58亿美元,NEG耗资33.80亿美元,摩托罗拉耗资30.60亿美元。

当核心技术开发出来后的大规模生产上,所需的资本投入仍然很大,但和研究开发相比就小得多了,以计算机的芯片为例,每条生产线的投资大约要10多亿美元。

最终产品的组装和简单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则相对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的。

IT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最终产品组装在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的分布实际上反映的是各个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的比较优势。

各个经济在决定IT硬体产业的发展上,比较优势仍然是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大致相同,比较韩国信息产业最著名的三星电子和台湾信息产业最著名的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的表现很能说明这点。

韩国的资金密集优势不如美、欧发达国家,三星电子以开发技术等级比发达国家开发的计算机的中央处理芯片低一档的记忆芯片为主,取得相当的成功。

台积电在初创时则在公司章程里明确规定不作研究开发,主要依靠引进技术,然后根据用户需要加以改造,从事硅片、芯片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服务业务,只有在最近一、二年才开始研发一些技术等级较简单的芯片。

从产业的等级上台积电不如韩国的三星电子,然而,1997年台积电的营业额达新台币439亿(约14.6亿美元),毛利达新台币211亿(约7亿美元),净收入179亿台币(6亿美元),台积电的总资产为1085亿元台币(36亿美元),资金利润率(净收益/总资产)16.5%;而三星电子在1997年的营业额为153亿美元,毛利润为48亿美元,但因每年要投入10多亿美元的的研发费用和高额的管理、销售支出,其净收益仅为1.02亿美元,三星电子的投资规模非常大,在1997年时固定资产净值为50.6亿美元,加上其他资产,资产总值达161亿美元,资金利润率仅为0.6%。

由于台积电的资金利润率高,投资主要靠自己的资金积累,而三星电子的资金利润率低,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低,投资主要靠借债,1997年的资产负债率达223%。

韩国企业的发展模式通常和三星电子相似,追求等级较高,资金密集程度超过其资源秉赋的技术和产品,必须依靠外债来补充其国内资金之不足,结果利润率较低。

在1997年时,韩国30家主要企业集团的平均负债率为350%,有些竟然达到1200%,而资金利润率却非常低,达不到0.5%。

台积电走的是标准的台湾企业发展模式,根据台湾经济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品和技术,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升级来决定技术、产品的升级。

台湾企业选择的技术等级虽然较韩国企业选择的低,台湾最大企业的规模仅为韩国最大企业的十六分之一,但台湾企业通常利润率较高,几乎不用外债。

在信息产业上,台湾虽然没有大的名牌产品,但发展非常神速,在2000年初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

(三)中国的策略

我国还是一个资金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1998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为人民币478.7亿元,高等院校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总额为人民币54.45亿元。

英特尔和IBM两家公司的研究开发投入加总已经超过我国全部科研经费,1998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总支出为3126亿元人民币,大约只和信息产业10多家最大公司的研究发展的支出相当。

固然我国的科研人员的工资比发达国家的科研人员工资低,在费用上能有些节省,但发达国家的研究积累比我国多,同样的研究他们成功的概率比我们高,因此,要取得和他们同样水平的技术突破,我国的支出可能省不了多少经费。

信息产业的新产品价格的变化出现每18月就减价一半的摩尔定律,开发的速度稍慢一点,原来的投资很可能就完全付之东流。

我国不应该也不可能倾全国之力,不惜一切代价强行和信息产业的几家大公司竞争,研究开发他们正在研究开发的技术、产品。

金融资本的积累一般需要很长时期,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金融资本的积累,发展中国家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