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061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docx

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4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二解析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打印子的簿子,不很讲话,即使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

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第一厂的朝东,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

但是,住在这地域附近的人,这河流里面的不同的成分,是很容易看得出的。

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有时爱搽些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

包身工就没有这种福气了。

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在路上走,这两种人很少有谈话的机会。

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过分地看高自己和不必要地看不起别人,这种心理是在“外头工人”的心里下意识地存在着的。

她们想:

我们比你们多一种自由,多一种权利,——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

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经过红头鬼(她们对印度门警的通称)把守着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准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

包身工只交一本打印子的簿子,外头工人在这簿子之外还有一张贴着照片的入厂凭证。

这凭证,已经有十一年的历史了。

顾正红事件以后,内外棉摇班(罢工)了,可其他的东洋厂还有一部分在工作,于是,在沪西的丰田厂,有许多内外棉的工人冒险混进去,做了一次里应外合的英勇的工作,从这时候起,由丰田提议,工人入厂之前就需要这种有照片的凭证。

这种制度,是东洋厂所特有的。

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

可是在从原棉制成这种纱线的过程,就不像穿衣服那样的愉快了。

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

(1)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大威胁。

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一种生物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地容易疲劳。

但是在做夜班的时候,打瞌睡是不会有的。

因为野兽一般的铁的暴君监视着你,只要断了线不接,锭壳轧坏,皮辊摆错方向,乃至车板上有什么堆积,就会有遭到“拿莫温”(工头)和“小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毒骂和殴打的危险。

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拿莫温和小荡管打人,很容易引起同车间工人的反对,即使当场不致发作,散工之后往往会有“喊朋友评理”和“打相打”的危险。

但是,包身工是没有“朋友”和帮手的!

什么人都可以欺侮,什么人都看不起她们,她们是最下层的一类人,她们是拿莫温和小荡管们发脾气和使威风的对象。

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

(2)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

那么,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每逢端午重阳年头年尾,带工头总要对拿莫温们送礼,那时候他们总得谄媚地讲:

“总得你帮忙,照应照应。

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情,尽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

1.在文中横线上填词。

(1)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大威胁。

(2)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

【答案】

(1)音响尘埃湿气

(2)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2.所选文段为什么要在很多地方记叙“外头工人”的情况?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写外头工人的目的是让包身工与他们形成若干方面的比较,这样更突出包身工生活极苦、没有自由、劳动强度极大的悲惨命运。

【解析】从写作目的上来认知文本,把两种人放在一起来写,是起对比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包身工生活极苦、没有自由、劳动强度极大的悲惨命运。

3.文中运用了“红头鬼”“棉摇班”“拿莫温”“小荡管”等若干词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些词语都具有特殊意义和特定指向,既有利于揭露纱厂的野蛮和黑暗,又充满了那种非人的生活气息,富有较强的表现力。

【解析】该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实际上是考查特定的表达对文本内容产生的效果,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考虑。

4.文中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答案】包身工上工时的情景。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要把握好对象,要站在包身工的角度来归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部分个体私营业主不依法雇用劳动者,有的国有劳务输出部门也参与用工非法操作。

劳动者生存状况变得异常复杂。

为此,有关人士呼吁——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日前,武汉市劳动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一家私营企业长期使用不满14岁的儿童在企业做工,这些孩子每天早晨六点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工作时间更长,还没有工休日。

8月27日,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业——上海景条公司发现了相同情况,一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贵月从7月26日至8月5日的10天中,加班加点工作达87.5小时!

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违法用工的其他情况:

经由政府批准使用的劳动力仅有35人,而公司非法招用300多人;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员工工资每月只发一半。

面对这些非法用工企业,武汉、上海市的劳动监察部门均明确表示:

绝不容许现代“包身工”在该市存在,政府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包身工”并不只出现在武汉、上海,近年来在河南、山西、湖南、北京等均有表现。

今年7月,北京和安徽的一家劳务输出公司联手,将自己的同胞卖出了国门,到新加坡做了一次“包身工”。

临行前劳务输出公司向打工者保证,在新加坡每人月薪800新加坡元,技术工不少于1200新加坡元。

17名打工者向合肥公司交了2500元人民币的报名费、1.2万元人民币的杂费2万元人民币的押金后,踏上了南下出国就业的旅途。

他们没想到,在新加坡迎接他们的中国籍工头,在与打工者签订了用工合同后,就开始恶狠狠地威胁说:

“你们谁不在这里好好干,不死也要脱层皮!

”每天按8小时工作制付薪,工作时间却是11小时;许诺中的4人一间空调房,成了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集装箱;荤素搭配的营养配餐,成了类似面糊糊的饭。

强烈要求回国的打工者,最终只得到40新加坡元的工钱。

非法劳务黑市须整治。

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囹圄”,不仅身上分文皆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

今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浪乡村民周某就在石家庄市火车站前的劳务黑市上被骗。

那天他在那里找工作,一个老板声称需要“拌猪饲料”的员工,日工资20元。

第二天周某与其他7个打工者却被老板送到了距定州市15公里左右的一个砖窑,成了该砖窑30多个“包身工”中的一员。

他们被逼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外逃的员工被追回后均惨遭毒打。

5月20日晚,周某趁机侥幸逃脱,后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才将其他员工解救出来。

5月2日,河南省辉县市警方从该县常村镇“黑窑”里也解救出了40名打工者,他们大都是从郑州市二马路附近的劳务黑市场上被骗去的。

这些打工者没日没夜地工作,不仅没有工资,有的还被打成重伤,或不明不白地“失踪”。

据公安部门反映,发生“包身工”事件的企业大都在位置比较偏僻的个体私营企业,近年来,虽有向大城市和相对有规模的私营和合资企业发展的趋势——上海、广州、福州等都查出过类似问题,但主要还在生产规模较小的个体企业里。

“包身工”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心慈手软”,甚至在发展和保护地方经济的借口下,不对用工企业进行有效的劳动执法监察,对地方企业出现的“包身工”现象处理不及时,有的甚至听之任之,为违法用工的雇主通风报信,逃避处罚。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只在怕惊动了“上面”的情况下,才象征性地做一些表面文章,如下一个劳动监察指令,责令企业限期整改,把打工者解救出来完事,很少或根本不去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有的甚至为非法用工者开脱。

河南某地的一家非法砖厂发生“包身工”事件后,当地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对调查人员说:

“这些打工者不是‘包身工’,只不过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劳动强度大了一些,工资发放得晚了一些,没有什么大事。

”当上级部门追究责任时,又以“查无实据”为由给非法窑主一个不痛不痒的处罚了事。

“包身工”的出现是近年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不仅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侵害了打工者的权益,而且诱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当地形象。

目前这种违法用工行为已经在各地蔓延,各地政府、工会、劳动和公安部门虽然进行了多次打击,也解救了大批的“包身工”,但收效甚微。

为此,笔者呼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生在身边的“包身工”事件,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打工者和用人者的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大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的力度,消除“包身工”滋生的温床和土壤;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对以身试法者决不姑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这篇报道中“包身工”始终加了引号,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意图何在?

【答案】报道中所说的“包身工”本质上是一种非法用工行为,虽然和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在遭遇上有相似的地方,但还不完全等同于旧社会的“包身工”(那种制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所以作者虽然借用这一称呼,但还要加一个引号,以示区别。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作答时首先要了解“包身工”本来是旧社会的一个称呼,它有什么实质,再结合本文主旨看出作者这样用和旧社会称呼的异同。

2.从报道中所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现代“包身工”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答案】劳动时间加长、工资标准低、生活条件差,有的没有人身自由、经常挨打,工作条件恶劣。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区间集中在前九段,筛选概括即可。

3.本文是以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答案】本文以时间和地点为线索,选取了发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相关事件进行报道。

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从本文来看,作者举了很多的事例,并且写明了时间,这些时间和事例即是线索。

4.现代“包身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消除现代“包身工”现象?

【答案】原因:

(1)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

(2)许多打工者法制观念不强,而且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3)部分个体私营业主和一些国有劳务输出部门昧着良心,非法用工。

措施: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区间在一到七段,筛选概括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震惊全国的山西洪洞县黑砖窑案,在高层的关注下有了最新进展——该砖窑的包工头、公安部B级通缉犯衡庭汉及其妻子在湖北省十堰境内被抓获。

我们实在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对山西洪洞县黑砖窑残酷奴役、虐待外地农民工一事的愤怒;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对山西众多黑砖窑拐运、扣留大量未成年人充当苦力的残忍行为的愤慨。

我们知道,在高层的关注和批示下,在山西和河南警方的迅速行动下,山西已经解救了被拐骗的农民工,而洪洞县地方政府也向“黑砖窑”农民工补发工资,表达了慰问。

然而,这也许还远远不够,诚如《第一财经日报》在社论中指出:

“在山西,在临汾,在晋城,在公元2007年,在朗朗乾坤之下,数百座黑砖窑里,文明的底线被彻底击穿。

”也诚如《南方都市报》所说:

“这一场人道的危机,以愤怒的民意推动,正演化成高层意志主导下的政治行动,要以国家名义,捍卫文明底线。

我们已知,在山西这场人道危机中,有一位甘肃籍农民工刘宝不幸罹难;我们已知,超过1000个农民工在这场人道危机中受到迫害;我们也已知,这场人道危机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当地黑恶势力的凶残,更在于当地官员的包庇与纵容。

为此,我要呼吁,共和国,为你的无辜公民的死亡降半旗吧。

这是为在21世纪、在共和国领土内充当奴隶而惨死的公民表示悲痛,是向成百上千曾在奴隶状态下生活过的人们表示抚慰,也是为表达我们对黑恶势力的愤怒,为表达我们对官员放弃职责的憎恶,为表达我们修复社会的文明底线的决心!

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殉职,我国为3名记者降国旗致哀。

我们曾以降国旗的仪式来对他国的无耻行径表示愤怒,对勇士表示悲痛,我们同样可以用降国旗的仪式对国内的那些黑恶势力和失职的官员表示愤怒,为无辜惨死的公民表示悲痛。

这是一种通常只可能在法制完全松弛、人性基本泯灭的地方出现的人道危机。

我们的想象力再丰富,还是不能想象,人类摆脱丛林,离开奴隶社会几千年了,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居然会在这种兽性的奴役下惨死。

看来,只有为这位不幸的农民工降下尊贵的国旗,才能表达我们对共和国公民生命的尊重,才能抚慰这位公民的在天之灵,才能安慰成百上千有过如此遭遇的公民以及他们的亲人的受伤的心灵。

是的,他们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但是,仅仅是审判,这最终还是会被某些官员当做个案,我们无法相信今后类似的事件不会发生。

只有为在这场人道危机中的死难者降国旗,我们才能让那些黑恶势力与失职的官员明白,公民的人格、自由、生命与国旗、国家安全同在,神圣不可凌辱。

我们更需要政府用为普通死难者降国旗的仪式,以国家的名义,来表达我们社会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凝聚我们的人心。

在这场人道危机中,的确有一种文明的底线被地方黑恶势力、被失职的官员击穿,而且,我们知道,在近年来,在许多许多的矿难等人道危机中,一些地方的文明底线一再地被击穿。

一些民众已经对文明底线能否被修复产生了怀疑。

因此,再没有比政府亲自出面,以国家的名义,为黑砖窑的死难者降国旗这种仪式,更能坚定地表达政府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的了。

降国旗表明,政府和公众站在一起谴责这种暴行,政府认同世界公认的文明底线,政府有坚定的决心来捍卫这种文明底线,正如俄罗斯政府为在莫斯科文化宫事件、别斯兰事件中丧生的人降国旗来强烈谴责恐怖分子,捍卫文明世界的底线一样。

为修复我们社会被击穿的文明底线,为表示我们有修复这种文明底线的决心,请为这场人道危机的死难者降国旗吧!

我相信,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将是千千万万向往文明世界的人心。

(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应为黑砖窑的死难者降国旗”的一项是()

A.我们为在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不幸罹难的甘肃籍农民工刘宝降下国旗。

B.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殉职,我国为3名记者降国旗致哀。

C.俄罗斯政府为在莫斯科文化宫事件、别斯兰事件中丧生的人降国旗。

D.以国家的名义为死难者降国旗更能坚定地表达政府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

【答案】A

【解析】A项不能作为证明“应为黑砖窑的死难者降国旗”的论据。

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的窑工们是当代版的“包身工”。

B.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表明我们的文明底线被彻底击穿。

C.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表明洪洞县是一个法制完全松弛、人性基本泯灭的地方。

D.刘宝和以身殉职的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一样,其生命应受到尊重。

E.为在人道主义危机中丧生的人降半旗,表明政府和民众站在一起。

F.因为仅仅是审判,这最终还是会被某些官员当做个案,所以对洪洞的相关官员不必审判。

【答案】CF

【解析】C项,虽然第五段的开头说“这是一种通常只可能在法制完全松弛、人性基本泯灭的地方出现的人道危机”,但不能反推出“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表明洪洞县是一个法制完全松弛、人性基本泯灭的地方”。

F项,虽然“仅仅是审判,这最终还是会被某些官员当做个案”,但对相关官员一定要加以审判,给予严惩。

3.怎样理解我们应为普通公民的罹难降下我们的国旗?

【答案】刘宝是在山西省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罹难的一个普通公民,他的罹难表明文明的底线被地方黑恶势力、失职的官员击穿。

为了修复文明的底线,为了表示对共和国公民生命的尊重,为了表明公民的人格、自由、生命与国旗、国家安全同在,神圣不可凌辱,我们应为刘宝降国旗。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主旨的能力。

文章开头陈述事件,接着揭示事件的本质,然后从修复文明底线的角度,分析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题时,应抓住事件的本质和为罹难者降国旗的意义来组织答案。

4.怎样理解“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将是千千万万向往文明世界的人心”?

【答案】当文明的底线被击穿,公民的生命尊严得不到尊重,国家尊严受到侵犯时,民心就会有所动荡。

政府如果以国家的名义为普通死难者降国旗,表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我们社会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就会重新凝聚人心。

因此,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将是千千万万向往文明世界的人心。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这句话阐述的其实是对罹难者降国旗的意义,文章从第三段就开始讨论这样做的意义。

对此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学生怎样离校

看到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离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让我心有戚戚焉。

于是决定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

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角色。

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大学生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他们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知识,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

”这是来自受调查百姓的最多的回答。

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

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

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

经了解,大学毕业生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

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满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满目狼藉。

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

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做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受调查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会出现我们在毕业生宿舍所看到的那一幕。

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弥足珍贵的,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情感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

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在临近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毕业证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得到处都是。

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出现“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

据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不出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同学。

而且我们药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他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

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时代同步的毕业典礼。

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

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

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药学院早有例子。

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

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他们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

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一屋不扫”的怪圈被打破的日子将为时不远了。

作为我本人,真心希望所有大学生切切实实善始善终。

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者。

我希望当我们跨出校门的时候,不会有师弟师妹为我们的不能善终而产生疑问,我们应该给他们做出好的榜样,为他们树立典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则调查报告对大学生毕业时总会出现各种不文明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承认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的人员之一,认为毕业时出现的不文明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不必太过担心。

C.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朋友离别的心理折磨、学校制度上的限制,这些都是导致毕业生做出不文明举动的原因。

D.大学毕业生离校时出现不文明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学校对学生心理关怀不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E.本文语言平实流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通过亲身的调查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答案】BD

【解析】B项,与文意不符,从文章内容看,大学生毕业时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已经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是一个需要找到原因并及时解决的问题。

D项,原文并未说学校对学生心理关怀不够是根本原因。

2.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指什么?

请简要概括。

【答案】“一屋不扫”指大学生毕业时所做出的一系列不文明的行为,包括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不正确的发泄行为。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含有“一屋不扫”一词的句子,然后结合句意和文章主旨概括其含义。

3.本文作者经过调查,对学校应如何应付大学生离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

【答案】

(1)校方工作要到位,可组织丰富的活动,开拓沟通渠道,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充分照顾学生心理,给毕业生以温情之感,让毕业生有归宿感。

(2)离校日期应安排合理,让毕业生有充足时间准备。

【解析】全文共六段,仔细阅读后,可知答案集中在第四、五两段,筛选有效信息并分条概括即可。

 

4.本文作者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180字左右。

【答案】我认为大学生离校时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是学校对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不够,各个高校的管理措施不到位所致。

对此,一要加强对文明离校的宣传教育;二要对破坏学校公物的学生依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比如损坏公物要照价赔偿,并通知用人单位,记录入档等;三要建立押金制度,对破坏公物的学生,扣留押金;四是实行检举奖励办法,发动全校师生监督检查,对举报者实行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