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1123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家名篇欧阳修.docx

名家名篇欧阳修

名家名篇:

xx

人物评传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时而孤,有贤母荻杆画地育教。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

后入朝任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

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令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以景抒怀,平易流畅、委婉曲折。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评其文为“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

”其诗主要有《食糟民》、《南獠》、《生杳子·无夕》、《画眉鸟》、《戏答元珍》等,意境别颖,清丽秀美,耐人寻味。

叶梦得《石林诗话》有评:

“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疏畅。

”其词多写男女感情,如《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临江仙》(柳外轻雷)等,情思深远,婉转清丽,与晏殊词风相近。

部分词作表现了个人志趣抱负,如《采桑子》、《朝中措》(平山栏槛)等。

而其《六一诗话》则开历代诗话之先河,影响深远。

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令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传世名篇

朋党论

【题解】

见《欧阳文忠公文集》。

此乃奏章,作于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

时夏竦、吕夷简因欧阳修等弹劾而先后罢相,范仲淹、韩琦、富弼执政,史称“庆历新政”。

夏竦等攻击范仲淹等为“朋党”,亦牵涉作者。

作者时在谏院,因上此章。

【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岂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主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有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逐年为聪明之圣者,以辨君子与人小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xx矣。

五代史xx官传序

【题解】

本文是为《伶官序》所作的序言。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怜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原文】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天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绵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岂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及已灭,下天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书》曰: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xx

【题解】

见《欧阳文忠公文集》,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

(1046)。

庆历五年,作者因为革新派范仲淹辩诬,被贬为滁州(今属安徽)知州。

次年,自号醉翁,写下这篇《醉翁亭记》,时年40岁。

醉翁亭,在今滁县西南七里。

【原文】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xx

【题解】

见《欧阳文忠公文集》,为辞赋,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

(1059),作者时年五十三岁。

本文通过描写秋声对自然万物的摧败,抒写了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之悲感。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左钅右从)铮铮,金失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xx:

“此事声也?

汝出视之!

”xx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

“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未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萧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意,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舟者为槁木,黟然墨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祭xx文

【题解】

见《xx公文集》。

此文作于治平四年

(1067)七月间,时距石曼卿之死已二十六年了。

正值神宗即位,作者罢参知政事,由尚书左丞被贬为毫州知州,政治上的失意勾起他感念畴昔的心情,一年中写下好几篇怀念故友的祭文。

石曼卿(991-1041),本名延年。

平生以气节自豪,不务世事。

为文劲健,尤工诗。

有《石曼卿诗集》。

本文语言多散文化,但用韵,不少排偶句,又具有韵文的一些特点。

读之琅琅上口。

字里行间,激情流泻,不可遏抑。

【原文】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

曰:

呜呼曼卿!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

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

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

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配壤,而为金玉之精。

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

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

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

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

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

尚飨!

卖油翁

【题解】

见《归田录》。

《归田录》为作者晚年辞官居颍州(今安徽阜阳)时所作,内容多记述朝庭遗事与士大夫逸闻。

此文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xx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xx曰:

“无他,但手熟xx。

”xx忿然曰:

“xx安敢轻吾射!

”xx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xx。

”xx而遣之。

xx

【题解】

见《六一词》。

欧阳修早年曾任颍(安徽阜阳)地方官职,颇爱其地风景之美,晚年即退居颍州。

颍州有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为该地名胜,作者常与友朋来此游赏,因作《采桑子》词一组共十三首记风物之胜,述身世之慨。

其时约为宋神宗熙宁四年

(1071)。

词前有序,说明自己原有流连山水,随遇而安的闲散意趣,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自然更加引起游兴,于是每当“良辰美景”之日,“清风明月”之夜,就“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

此为词之四,为其中之突出者。

【原文】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诉衷情

【题解】

见《六一词》。

《花庵词选》题为“眉意”。

此词用含蓄蕴藉的艺术手法揭示一位歌女内心深处的愁怨。

【原文】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踏xx

【题解】

见《六一词》。

全词写离别之情。

【原文】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生查子

【题解】

见《六一词》。

《词品》误作朱淑真词,后颇多沿误。

宋曾造《乐府雅词》、明陈耀文《花草粹编》、近代况周颐《蕙风词话》等均作欧阳修词。

该词用今昔对比的方法抒写感慨,用灯、柳、月等烘托爱情,语言明白如话,却又隽永含蓄,耐人寻味。

历来传诵人口。

【原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xx措

【题解】

见《六一词》。

题为“平山堂”。

《全宋词》题为“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宋仁宗庆历八年

(1048)作者出守扬州,在城西北大明寺侧筑堂为休憩之所。

从堂前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栏前,因命名为“平山堂”,取“山与堂平”之意。

此词即此时所作。

【原文】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蝶恋花

【题解】

见《六一词》。

此词写深闺中思妇伤春怀人的愁苦心情。

【原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琱鞍游治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戏答xx

【题解】

此诗作于xx景祐四年

(1037)春。

上年五月,作者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以及对守旧派的斗争,写信痛斥谏官高若讷,因而被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

这首诗就是在夷陵贬所写给友人——峡州叛官丁宝臣的一首酬答诗。

此诗是作者的一首得意之作。

诗虽题为“戏答”,但诗意严肃,深沉地表达了诗人迁谪远方的落寞心情及自我宽解之意。

【原文】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xx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xx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xx不客,

xx虽晚不须嗟。

画眉鸟

【题解】

此诗作于xx历七年

(1047),时欧阳修被贬知滁州(今安徽省滁县)。

诗题又作《郡斋闻百舌》,“郡斋”即知州官邸,“百舌”即画眉鸟别称。

诗人托物言志,在咏物中寄情寓兴。

【原文】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xx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