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政治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1167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政治与政治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与政治学.docx

《政治与政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与政治学.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与政治学.docx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

(一)、政治的涵义

1、若干非马克思政治观分析:

道德说----一种社会价值追求,一种规范性的道德//一种治国之道(儒家的“礼治”、“德政”)。

柏拉图的“正义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政治意义上的善应是“哲学家管理国家,武士管理军队,支配人民的工作,而人民则供给国家以劳动物质。

”这就是公道,即每个人按其本性去做他们自己的事,而不管闲事。

正义就是各守本分。

亚里士多德的“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即“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最高的善”。

缺点:

a、没有正视社会现实b、没有揭示政治的本质----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神权说---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中国2000多年皇帝制度中的“奉天承运”、“君权神授”到秦汉时期的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再到“天”是地上君主的投影,君主是天在地上的化身。

神权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托马思.阿奎那:

“尘世的一切都是神安排的,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缺点:

主观唯心主义,经不起推理和实证。

权术说----强力统治人,权术欺骗人//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王道。

韩非的法家指出:

政治之道的主要内容应是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法家认为:

政治就是“集势以胜众,任法以齐民,因术以御群”。

其术有七条:

a、权势不可假人;b、深藏不露;c、把人当作坏蛋;d、毁坏一切伦理价值;e、厉行愚民政策;f、罚需严峻,赏需审慎;g、必要时不择手段。

马基雅佛利认为:

政治就是“用力量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

“君主要像狮子一般猛、像狐狸一样的狡猾。

马基雅佛利是第一个将政治与伦理彻底分开了,是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

治国说(管理说):

政府的活动//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孙中山:

“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选”下P661)

缺点:

1、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具有政治性,

2、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的一面。

活动说(政策说):

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权力说:

是权力的形成和分享(权力范围太大)

(如把商行或工会都看作政治)

(西方当代政治学权力理论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的《权力与社会》)

途径说:

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法律说:

政治就是一种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行的过程。

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即国家是法律的产物。

2、政治的科学涵义

是指一定的阶段或社会集团为维护其根本利益,为了建立起阶级统治,组织和巩固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治理国家的全部活动。

(1)基本内容:

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活动的决策。

(2)实质:

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协调)

(3)核心:

国家政权问题的掌握和运用

(4)深厚的根源:

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理解根源的四层次:

A、一定的政治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B、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蒂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离开了经济利益的政治活动是不存在的。

C、政治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不是一般的上层建筑,它在整个社会上层建筑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

D、各阶层或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正是集中地表现在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活动上,即建立和维护本阶级的国家政权上。

3、政治的表现形式

A、实体(国家、政治制度、政府机构等政府设施)

B、观念(政治意识形态即政治及其活动的理论和认识的总和)

C、活动(政治实践)

(二)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1、政治的起源----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级的(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原因---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中的共同利益和利益差异和矛盾,规约氏族成员的社会活动。

发展----无政治社会,以阶级利益对抗和政治统治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为主要特征政治社会---------无政治社会。

2、政治的社会地位: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2)政治是法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3)政教合一现象存在

(4)政治对道德要求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二、政治学

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一)研究对象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内涵)

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2、研究范围(外延)

A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基础与核心

B中国政治---主要内容

C比较政治

D公共政策(决策科学、政治分析、主题研究)

E行政管理

F国际政治

3、政治学的特点:

A鲜明的阶级性B强烈的时代性C显著的实践性

4、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宗教学、国际关系学)

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A、内容范围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只考察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问题,不涉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府组织、国家管理和政治制度以及各类型的国家政权。

B、时间范围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只重点研究特定的历史阶段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政治关系,以阐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目的;而政治学则对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都研究。

哲学---政治学(提供方法论、理论基础)

政治学---哲学(提供特定的动力和丰富的素材)

经济学---政治学(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政权关系的性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政治和经济关系的体现和反映、经

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与政治学具有交叉性)

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

法是政治权力意志的规范化

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社会的结构、社会政策和社会舆论)和方法与政治学的内容和方法有交叉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发展沿革)

1、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

第一阶段:

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时代)

柏拉图的《理想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第二阶段:

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奥古斯丁的《论神之都》阿奎那的《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

第三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

(意)马基雅弗利《君主论》(法)博(布)丹的《共和六论》

从人出发(而不是神)研究政治问题

以政治权利(而不是道德理论价值)作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

代表人物:

荷兰:

格老秀斯、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英国:

霍布斯《利维坦》洛克《政府论》

法国:

伏尔泰、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美国:

杰佛逊、潘恩、汉密尔顿《代议制政府》

德国:

黑格尔《法哲学》

第四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19世纪70年代)各种学说对立以及行为主义引入到政治学研究中去。

(2)

1、古希腊时代——文艺复兴(神学时期)

2、文艺复兴——19世纪末(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创立和发展)

3、19世纪末——现在(现代政治学)

美国:

迦纳《政治科学与政府》

英国:

拉斯基《政治典范》

(3)

1、古典主义时期(古希腊——19世纪中叶)政治与哲学

2、传统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二战)政治与法律

3、行为主义时期(二战后——60年代中期)

4、后行为主义时期(60年代开始)

罗尔斯的《正义论》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乌托邦》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40年代)

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

纲领性的文献:

《共产党宣言》。

主要内容:

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推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提出了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

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马克思政治学说的历史地位(贡献):

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科学地解决了政治现象的产生和变革的根源。

以阶级分析方法,论证了国家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抓住国家政权这个最根本的问题,给人们提供了从本质上认识其它各种政治现象的基本依据。

阐述了国体和政体的联系和原则,揭露了旧政治学以来用国家的组织形式掩盖国家阶级性质的缪误。

揭开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作用,在政治生活的主体地位。

揭开了旧政治学给国际关系罩上的资产阶级的面纱,证明了不同性质的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本质联系,划清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原则界限。

5、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孔子《论语》、孟子的《孟子》的儒家学说中的‘礼’与‘仁政’以及汉朝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说”、“三纲五常说”

韩非的《韩非子》的法家学说的‘法’、‘术’、“势”。

以老聘,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的“无为而治”和“民之常性”。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3、研究方法:

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具体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

比较(历史、中外、成败)

理论和实际的统一

制度研究方法

经济分析方法

结构—功能研究法。

利益分析法

4、研究意义:

(1)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了政治文化水平。

(2)有助于借鉴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3)有助于提高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政治关系

一、政治关系概述

1、涵义与特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包含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

政治关系的内容:

利益关系、权力关系、权利关系。

政治关系的实质:

物质利益关系,即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的核心:

政治权力问题

政治关系的特征:

客观性(社会的、公共的关系、不是单个的一个个具体人之间的关系)

阶级性(不同阶级其内容和特点不同)

主体性

目的性(需要和利益)。

2、政治关系的类型(地位和性质的不同)

A、敌我关系和人民内部关系。

B、党派关系。

C、与国家事务相联系的各种政治关系。

D、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权利与义务关系。

E、国际政治关系。

3、政治关系的结构(系统):

政治统治关系

政治领导关系

政治联盟关系

民族关系

宗教关系

5、政治关系的协调与处理:

A、要确定和安排好政治利益

B、要协调和处理好政治矛盾

二、政治利益。

1、政治利益的涵义—政治利益主体为了有效地开展政治活动而产生的政治需求及其实现。

2、政治利益的地位(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A、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动机和途径)

B、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政治权力(共同利益、利益矛盾),政治权利(共同利益、利益矛盾)

C、政治利益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特性。

3、政治利益的作用(在政治生活中)。

A、政治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B、政治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C、政治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D、政治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的涵义---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的制约能力。

本质:

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

形式:

特定的公共权力

目的:

实现国家职能

2、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客观:

生产资料、物质财富、暴力

主观:

能力素质、身份素质、理论策略、组织。

3、政治权力的特征:

A、与人民大众的分离性

B、鲜明的阶级性

C、特殊的强制性

D、普通的约束力

E、主权性

F、一定的公共性

(二)、政治权力的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1、类型:

主体的性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社会)

主体的组织类型(社会公共权力、政党权力、政治社团权力)

主体的层次(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

权力的功能(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权力运动的方式(强制性权力、功能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合法性权力、人格性权力)crsima卡里斯马

2、政治权力的分配(政治体制)

A、前资本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是选举制。

C、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是选举制。

3、政治权力(力量)的关系。

A、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力量对比不相上下、第三种外在力量对社会构成威胁、在社会中有某种公共利益。

B、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C、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之间的关系

D、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

E、立法权力、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

三、政治权力的作用

1、作用的方式:

A、暴力方式(镇压、起义)

B、压力方式(警告、恐怖、院外活动)

C、命令方式(行政命令、国家元首令)

D、规范方式(法律、制度、纪律)

E、说服方式(谈判)

F、奖罚方式(记功、表扬、付以酬金、或职位)

G、处罚方式

2、政治权力的作用。

A、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维护、巩固和保障

B、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确立和维护、政治意志的实现以及政治利益的满足。

C、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三、政治权利

涵义权益后盾手段性

内容

作用:

1、有利于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三章:

政治行为

一、概述

1、含义:

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行为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显现。

2、构成的要素:

a、性质b、主体c、方向(主观动机和客观环境)d、方式(行为模式):

(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

主体:

公民、阶级、阶层、民族、各种政治组织、集团及集体。

(压力)利益集团:

人们根据特定的利益要求,为了影响政治决策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阶层:

人们基于相同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

阶级:

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由于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因而引起经济地位和收入不同而形成的大的社会集团。

民族:

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议会党团:

西方国家某些政党的议员为了统一本党议员的意志,协调行为,以达到有利本党控制或影响议会行为的目的政治集团。

宗教组织:

3、条件:

a、主体必须具备特定的政治人格(具备政治意识及行为能力)

b、必须客观存在的可以真实把握的直观现象。

C、根本动因是经济利益。

4、种类

公开性程度:

a、公开(国家),b、秘密(隐蔽)政治集体

作用方式:

a、直接,b、间接

以对既定政治规范的关系:

a、合法,b、非法

表现方式:

a、显性,b、隐性

以一定的政治道德:

a、正义b、非正义

以是否含有暴力:

a、暴力b、非暴力

行为主体:

a、团体,b、个人

国家权力的使用程度:

a、强制性,b、非强制性

发生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

a、单方(投票),b、双方(政治谈判)

合议(政治会议)

政治生活的常见形态:

a、政治斗争,b、政治统治(结果和延续,以及性质的体现),

c政治管理(服务),d、政治参与(实现)

5、制约因素

外在因素:

a、社会利益(由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确认),

b、社会文化倾向(政治文化),

c、社会历史条件(如投票方式从举手到按电子表决器)

内在因素:

a、阶级地位(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维护和破坏行为),

b、政治关系,

c、个人政治文化形成(家庭、学校影响、政治阅历),

d、个性特征(内因:

思想或理论,外因:

活动家)

此外:

地理环境、历史传习、非常情境。

习惯和传统:

为社会或社会特定阶层即广泛接受并实践着的行为过程与模型。

二、政治斗争(政治冲突):

心理对立、价值对立、资源争夺(权位和利益)、环境互动(有机体:

环境上的互动即B=F(OE))

1、涵义:

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2、特征:

a、利益争夺(利益分化和需要是其根源。

本质内容:

阶级斗争(经济、政治、理想斗争)

b、权力角逐(过程)

c、矛盾对抗(利益的根本对立、权力的互不相容、心理上的相互排斥)——程度

d、意识自觉(自发到自觉阶段)——深度

e、事关全局——意义

3、类型

a、斗争的主体:

(内部、外部)

b、斗争的手段:

(暴力、非暴力)

c、斗争的合法性:

(合法/公开、非法/秘密)

d、斗争的时间:

(长期、暂时)

e、斗争的状态:

(常规性、突发性)

f、斗争的性质:

(奴隶、封建、资本、社会)

社会主义现阶段还存在政治斗争的原因(特点)?

a、国内阶级斗争同国际斗争交织在一起

b、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会反映到共产党内

c、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

4、方式

a、政治斗争行为主体:

群体内(群体内对“游离”“分子的斗争、群体内的斗争(若干子群体)、价值与策略)。

群体外(阶级、政党、民族、集团之间)

b、政治斗争行为手段:

暴力政治斗争(暴动---骚乱、暴乱、恐怖、叛乱),武装斗争,战争(正义、非正义)。

非暴力政治斗争(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政治不服从)

政治示威---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政治不合作----是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国家和军事机关中工作,不参加政党,放弃荣誉称号和名誉职务,不买政府的公债)。

政治不服从---是集体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轨道的行为(如公开故意地拒不执行官方机构的命令、停止工作或学习、逃避法律)。

5、政治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1)、涵义:

政治战略---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结盟、孤立、打击对象、达到目的)

政治策略----政治主体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立的斗争的形式和组织形式(手段问题)。

(2)、关系:

(不同点)

内容不同:

战略研究全局性的斗争指导规律,策略研究局部性的斗争指导规律。

时间不同:

战略运用于相对长的斗争阶段,策略运用的时间比较短。

作用不同:

战略较稳定,在一定阶段内较少变少,策略较灵活,因形势变化而变化。

目的不同:

战略反映长远利益,策略反映眼前利益。

(联系点)任务可以相互转化,策略是战略的组成部分(服从并服务),战略任务必须通过策略来才可实现。

4、政治斗争的策略原则:

针锋相对,有理、有利、有节。

四、制定战略策略的要求:

1、认真分析政治斗争的客观实际,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征,弄清国内和国际各种政治实力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正确性)。

2、要考虑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多方面国情,考虑其民族传统和民族习惯(可行性)。

3、要根据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斗争的形式,适时调配革命力量,并要抓住政治斗争的关键环节,正确把握时机,灵活机动地采取各种斗争方法和手段(适应性)。

4、要对国内外历史和现实重大的政治斗争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以实践检验真理,修正错误,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完善性)。

五、政治斗争的作用(政治主体和社会历史):

1、会影响政治主体结构的变化、主体利益的实现、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整个政治主体结构体系的变化。

2、政治斗争会改变社会的利益分配、自身制度和社会地位结构乃至社会的政治结构,会影响社会变迁的进程和更改政治权力的基础(来避免不平衡条件或消除不稳定的重要途径)。

 三、政治统治(政治斗争的产物)

  1、若干政治统治理论(神权统治论、父权统治论、契约统治论、精英统治论、多元统治论、无统治阶级论、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

2、政治统治的涵义:

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本质:

阶级统治。

3、政治统治的基础(条件)

物质基础:

暴力

社会管理基础:

行使社会职能的权威。

社会心理基础:

国家权力得到社会成员服从的可能性。

4、政治统治的过程(合法化)

a、合法性获得途径:

统治秩序,意识形态教化。

b、合法性的内容:

符合法律规范或原则,社会普遍承认。

5、特征:

阶级性、最高性、强制性、有序性。

6、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a、类型: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多数人统治少数人。

b、方式:

组织方式(国体、政体)

实施方式(暴力镇压、对被统治者进行限制与排斥、实行怀柔政策、干预经济与社会事务、控制思想文化、处理好国际关系)。

c、统治、专政与镇压的关系

镇压----是对敌对势力进行专政的方式之一。

专政----包括暴力镇压、限制与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

统治----包括专政和民主两方面。

如果以简单的专政代替政治统治,政治统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畸形的政治统治。

四、政治管理

1、涵义及其特征:

非科学涵义:

a、政治管理就是政治全部(孙中山)。

b、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

c、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

政治管理----国家权力主体通过国家机关或特定政治组织对社会及其政治生活进行能动的约束和调控的过程。

地位----是一种最经常、最具体的政治行为。

特征:

组织性、整体性、稳定性、制约性。

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相同点:

a、都是国家的政治行为,

b、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

c、都是国家的职能,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不同点:

a、主体不同。

政治统治行为的主体只能是由统治阶级组成的国家政权,而且是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为主的;政治管理行为的主体除国家政权之外;其他政治实体也可以。

b、客体不同:

政治统治行为的客体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政治管理行为的客体是多数人。

c、原则和要求不同。

政治统治强调的是秩序与稳定,政治管理则强调秩序与效率。

d、目的和功能不同。

政治统治的目的和功能在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政治管理的目的是既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又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e、作用的方式不同。

政治统治的方式以暴力镇压为主,而政治管理则以非暴力的即以行政的、民主的和说服教育等方式为主的。

3、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经济基础、主体特征、权力特性、管理功能、管理方法、总体运行机制

(传统政治管理、现代政治管理)。

任意性(或然性)、连带性

排他

开放性(法治)(法制)

4、政治管理的原则。

a、法治原则(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独立和分权制衡)

b、民主原则(公民享有平等权和参政权、以多数决定作为议事规则和以法律来保障)

c、系统原则(工作方能有序高效进行)。

5、政治管理的方式。

政治领导---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

(核心)

特征:

A、主导性,B、效益性,C、权威性。

过程:

判断(对局势和环境作出合乎实际的权威性判断)

决策(指出原则和方向,选择方案,引导政策制定)

组织动员(对主客体关系作适当安排,并设法激励、吸引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

指挥(影响或支配被领导者服从领导者的意图)

(2)政治决策

涵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