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475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6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docx

重庆市永兴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重庆市永兴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溉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下列图片与此描述相吻合的是

A.

B.

C.

D.

2.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百姓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

这主要反映了

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

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

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

3.西周《颂鼎》铭文记载,王曰:

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

据此判断,这里的“成周贾”,“新造贾”(  )

A.体现了“工商食官”的特点B.促进了民间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推动了土地买卖的发展

4.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

“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

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

”记载的这一现象

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5.《广阳杂记》:

“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

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

天下有四聚:

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材料叙述的是

A.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区域分工

C.南宋江南地区的物质转输

D.唐代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达

6.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勾结倭寇,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流移他乡趁食佣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C.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D.导效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7.“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

”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

A.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B.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

C.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D.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8.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

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千克,白银246000千克。

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荷兰和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广阔

B.工场手工业发达

C.工业革命开始较早

D.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

9.“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

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

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C.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衰落

D.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0.“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

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

11.19世纪末,美国纽约出现了金融实力雄厚的3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两家商业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和纽约花旗银行)。

它们各自控制着几十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形成了强大的金融垄断组织,并开始与工业资本融合,渗透到生产领域。

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就这样诞生了。

对这两大财团的形成,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企业改组、兼并,走向垄断

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其提供条件

D.避免了生产中的无计划性和竞争

12.1840年后,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材料反映了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13.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

“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4.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

这些举措()

A.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B.加重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

C.阻止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的斗争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5.如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16.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私合营。

这两个阶段()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17.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

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

这是因为二者都()

A.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C.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18.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9.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

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5个沿江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

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初步形成

20.下列是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表。

该表不能直接反映的是

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统计)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金额(亿美元)

比重(%)

金额(亿美元)

比重(%)

金额(亿美元)

比重(%)

金额(亿美元)

比重(%)

出口商品总额

181.2

100.0

620.9

100.0

2492.1

100.0

15777.5

100.0

初级产品

91.1

150.3

158.9

125.6

254.6

10.2

817.2

5.2

工业制成品

90.1

49.7

461.8

74.4

2237.5

89.8

14962.2

94.8

机电产品

13.9

7.7

110.9

17.9

1053.1

42.3

9334.3

59.2

高新技术产品

370.4

14.9

4924.1

3

A.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B.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大

C.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

D.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国有企业

21.孙中山于1912年3月5日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辫发之制,悉丛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

”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社会风气

B.恢复汉族传统

C.废除专制统治

D.革除满清恶俗

22.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

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

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

……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由此可见

A.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B.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

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23.《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

“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4.“使国家面临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这一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其突出特点是

A.由落后的帝国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B.借助资本主义发展要素恢复和发展经济

C.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D.借助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挽救经济大危机

25.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26.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

B.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

C.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27.“1933年,美元贬值约30%。

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28.“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罗斯福选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保护劳工权利D.推行以工代赈

29.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

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

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30.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

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

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

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

该国际组织

A.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

B.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

C.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

D.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

31.观察下面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漫画。

该漫画表达的主题是()

A.中美关系中,合作重于对抗

B.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

C.中美贸易深受意识形态操控

D.发达国家对全球化贡献巨大

二、材料分析题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

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唐代的刘晏则说:

“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明代的丘浚则指出:

“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

”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

“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

”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

“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

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是1/3的工人失业。

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3.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潜在的内因。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历史学家陈旭麓曾经谈到过“它”,由于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故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

……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地倡率引导。

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材料二1912——1919年,新建厂矿47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多年的投资总额。

在夹缝中的民族资本工业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而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现代史学家郭廷以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

……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

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

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原因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

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

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地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物”可以分析出描写的是唐代的灌溉工具,筒车,故本题答案选C项。

A项错误,水排是东汉的鼓风工具;B项是魏晋的人力灌溉工具;D项与“水激轮转,众筒兜水”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农业·灌溉工具

2.A

【解析】

试题分析:

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还没有正式确立,老百姓中拥有对土地的所有的权的相当少,即使无法生活也不能买卖土地,故A项正确。

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排除B项。

C、D两项不是题干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

3.A

【解析】题干中的“司”是管理的意思,而“贾”应该是经商的人,“新造”应该指的是制造,所以这里指的是某个官员对工商业进行严格管理,“用宫御”大体可以得出是官营工商业,故选A;由材料出处中的时间可以看出当时是西周,所以当时并没有私营工商业,故B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题干说的是对工商业管理的内容,与CD无关,故排除CD。

点睛:

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这一题主要是读懂“司”、“贾”、“宫”三个词的意思,再根据“西周”这一时间进行推论即可得出答案。

4.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可知以棉布折算缴纳赋税这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故A正确。

明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工商税己成明代税收主体,故C排除。

古代封建政府不可能扶植民营手工业,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棉织业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B

【解析】

试题分析:

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开发,经济中心依旧在北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区域分工明显,且明清与“北则京师”相符,故B项正确;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但是都城亦在江南,与材料“北则京师”不符,故C项错误;唐代定都长安,在汉口之西,与材料“北则京师……西则汉口”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分工

6.C

【详解】

C项,从“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这些流民中有一部分成为了雇佣劳动力,这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故C项正确。

A项,从“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政府并未实行海禁;材料也无证据显示政府试图实行海禁。

故A项错误。

B项,我国古代小农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故B项错误。

D项,白银成为通用货币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关系。

故D项错误。

7.D

【解析】

题目中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市场交易”、“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等信息直接反映的是商业结构和商业组织形式,故选D;ABC均不是直接反映的内容,故排除。

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

荷兰和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并把这些资本用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上,这正适合两国发达工场手工业所需,所以B正确;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则把掠夺来的资金用在购买外国的奢侈品上,很快就衰弱下去了。

A、C、D说的是英国。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影响

9.B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工业革命中许多出身社会底层的人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体现的是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界市场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阶层的衰落;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并未涉及商业资产阶级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中“产业革命的实质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说明其对实质的认识不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故A项错误;题干中“产业革命的实质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说明其对实质的认识不是经济结构的变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出生产重于消费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产业革命的实质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说明其对实质的认识是自由市场制度的确立形成了自由竞争,故D项正确。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自由竞争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的活动中可以看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