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815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汇总(2017年必过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2.斗争的意义

反面:

失败原因2个:

(1)社会制度腐败

(2)经济技术落后

正面:

成绩2个:

(1)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2)民主意识觉醒: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1895年严复,《救亡决伦》,第一次提出“救亡”口号;

1894孙中山,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第2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阶级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1.时代背景

(1)战后赔款及战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外流,通货膨胀

(3)外国工业倾销,大量手工业破产

2.五件大事

(1)1851.1金田起义——开始标志

(2)1851.9永安建制——势如破竹的标志,封五王

(3)1853.3定都天京——高潮标志

两个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场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资政新篇》——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4)1856.9天京事件——由盛转衰

(5)1864.7 天京失守——失败的标志

3.评价

历史意义(正面)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震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前农民战争的新历史

(3)天平天国运动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删改四书五

(4)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规模大,时间长,对其他国家有示范意义失败原因(反面)

(1)根本原因:

缺乏先进的阶级领导

(2)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3)对外国列强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认识

二、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1.时代背景:

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

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

3.指导思想:

冯桂芬,最早提出较完整论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提炼

4.主要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

最早创办的是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第一个规模大可称

为近代企业的兵工厂。

(2)建立新世海陆军:

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北洋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新式学堂:

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4)派遣留学生: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

5.评价

历史作用(正面评价)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失败原因

(1)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指导下,维护上层建筑,目的是维持性将灭亡的清朝统治。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运动。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维新派的行动

(1)向皇帝上书:

康有为,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人类公理》梁启超《变法通议》

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天寅论》

3)介绍外国变法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4.戊戌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第一次)

围绕三个问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除八股该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取得暂时胜利,守旧派取得最终胜利。

103天的变法失败。

论战实际上是资产阶思想与封建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意义:

(1)爱国救亡运动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3)思想启蒙运动(4)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失败原因:

守旧派实力(慈禧为主)强大,维新派弱。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及局限性:

(1)不敢彻底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章辛亥革命一、时代背景

1.民族危机加强,社会矛盾激化,列强侵略民变四起。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展。

二、革命前准备

1.创建革命组织:

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日本,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发表革命学说:

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

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

民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

创立民国;

民生:

平均地权。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第二次论战辩证内容:

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搞社会革命。

结果及意义:

革命派取得胜利。

(1)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民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队列。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对革命的正确认识

辛亥革命:

指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1911年辛亥年那一年,所发动的一系列以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的统称。

1.1911年4月,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72人牺牲,失败。

2.1911年5月,保路运动,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四川。

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向高潮)成功。

领导者是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组织。

1912年1月,南京政府成立,中华民国元年。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辛亥革命客观评价

1.历史意义

(1)推翻清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思想解放运动。

(4)促进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气的发生了新的变化。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2.局限性

(1)没有彻底的提出翻地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五、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首,盗取革命胜利果实)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黑暗统治

(1)政治上:

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扩军队,禁言论,杀革命党,毁制度。

(2)经济上:

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3)文化上:

尊孔复古。

2.资产阶级对革命果实捍卫

(1)1913年7月,李烈军,江西湖口,反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摧残。

(2)1915年12月,蔡锷,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

(3)第一次护法运动,孙中山领导,反动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第二次护法运动。

运动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27:

大革命时期

1927-1937:

土地革命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

1924-1927,北伐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

1927-1937十年内战,土地革命

第二部分(中篇)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194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2.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新青年》。

3.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

4.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白话文。

历史意义:

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1)承前,辛亥革命的延续。

(2)民主和科学,开启了思想解放潮流。

(3)启后,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1)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2)缺乏社会实践。

(3)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主义偏向。

二、五四远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标志)

(1)新的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文化运动为五四创造了条件。

2.直接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发展阶段(5月初——6月末),2个月时间,以“六三大逮捕”为界,分为两个部分。

前期(5月初-6月初)主力,学生,北京后期(6月初-6月末)主力,工人,上海

4.评价(只有历史意义,因为成功了)

(1)第一次彻底翻地反封建。

(2)广泛发动群众,真正群众性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党诞生做了准备。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为领导者。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1.传播者:

(1)五四前:

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代表李大钊。

(2)五四中:

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

(3)原中国同盟会,董必武。

2.传播途径:

(1)翻译出版马克思著作。

(2)成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

(3)出版马克思主义刊物。

陈望道翻译:

马克思学说,上海。

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为缔造当所作的准备

(1)成立共产党性质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第一个)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

(2)展开一系列活动

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到工人中间宣传;

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2.诞生标志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主要内容:

通过了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P22。

选举产生了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个为首的党领导机构。

3.对党诞生这一事件的评价。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联结成一部分,使中国革命进入新的篇章。

4.初期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1922年7月,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颁布了第一个反帝反封革命纲领。

(2)发动了工农运动。

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第一次工人阶级与帝国主义有组织较量);

1923年2

月,京汉铁路大罢工。

五、国共第一次合作

1.合作形成的过程

国民党: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盗取。

袁世凯统治的北洋军阀黑暗,国民党希望合作拿回胜利。

共产党:

刚成立,力量不足,为了实现二大反帝反封目标。

2.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标志事件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六、国民革命(大革命、北伐战争)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是国民党和共产党——

北洋军阀的斗争。

1.国民革命的兴起

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起始于1925年的五卅运动。

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半年消灭吴若甫孙传芳)

原因: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和共青团员先锋模范作用,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2)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苏联援助,派军事顾问制定战术。

3.工农运动普遍高涨

4.国民革命的评价

失败的原因: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力量大于国共合作的力量,敌强我弱。

(客观)

(1)统一战线内部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分裂统一战线,反对共产党政府导,致革命力量损伤。

(2)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1)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觉悟提高,为未来革命演习。

(2)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宣传了党的纲领,经历了洗礼,积累了经验。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27-1937卢沟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叫土地革命战争。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中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

(1)标志: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从东北发出通告,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建立。

(2)统治的表现

建立军队;

特务系统;

推行保甲制度;

文化专制主义。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镇压人民。

2.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1)第三党(临时性委员会)邓演达

建设派:

梁漱

中国青年党(醒狮派,国家主义派)曾琦,李璜,左舜生中华职业教育社:

黄炎培

中国国家社会党(再造派):

张东荪,罗隆基

(2)政治主张:

既不支持共产党,也不支持国民党。

2、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开始标志: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毛泽东发言: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探索的体现

实践探索——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失败);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胜利);

1927年

12月1日,广州起义(失败)。

3.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2)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战争,创造了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揭开了土地革命序幕。

4.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

(1)三湾改编,:

原有的一个师缩为一个团;

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支部建在连队上;

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内实行民主。

(2)井冈山根据地建立意义:

点燃了星星之火,具有示范作用;

国共力量悬殊,深入农村,发展实力。

5.土地革命

1928年12月,毛泽东,井冈山,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

1929年4月,毛泽东,兴国,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改“没收一切土地”为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保护中农利益。

方针: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企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有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

6.理论探索(毛泽东的四篇著作)

1928年,《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这两篇第一次明确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以乡村为中心”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中国革命斗争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国情”。

7.探索结果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探索中曲折前进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有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

(2)经济建设

(3)文化建设

2.红军长征(曲折前进的具体表现)

国民党围剿农村,共产党反围剿,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长征。

(1)开始标志: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

(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1月17日

内容:

军事方面,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

组织方面,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对中共中央负总责。

1)危急情况下(三挽救)挽救中国共产党,挽救工农红军,挽救工农革命。

2)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心灯中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结束标志

1936年,红二、红四方面军,童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长

征。

4)评价

1)粉碎国民党“围剿”,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中国革命力量转危为安;

2)大本营转到西北,(由瑞金转到西北延安),为抗日救亡准备条件;

3)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由30万人——3万精英);

4)播撒了革命火种;

5)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6章、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华开始标志。

(关东军炸铁路,诬陷中国)

1932年2月,东北三省沦陷。

2.华北事变:

1935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主权大部分丧失,华北成为日本军队可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这一系列成为华北事变。

3.卢沟桥事件:

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由,炮轰宛平城,日军侵华战争全面开始。

2、局部抗战

1.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边城日本的殖民地。

2.1933年5月,西北角冯玉祥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冯任总司令。

3.1934年,中共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

4.局部抗战——全面抗战

(1)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抗日游行,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2)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年1月,《抗日救亡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战;

12月,延安瓦窑堡会议,提出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

1936年5月,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

(3)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软禁蒋介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共产党主动让步,红军改为革命家,苏维埃政府成为国民党的一个区,不没收地主的土地。

这标志着十年内战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3、全面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

1.形成标志: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讲话,宣传合作全面抗日。

2.国民党在全面抗战中的表现

(1)战略防御阶段(片面抗战):

从1937年7月——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

1938年,李宗仁领导第五战区“台儿庄大捷”;

在北平南苑战争中,国民党阵亡将士佟麟阁,赵登禹;

淞沪会战中,谢晋元孤军守仓库;

被誉为八百烈士

(2)战略相持阶段(消极抗战):

一边抗日,一边消灭共产党

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

3.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战的表现——中流砥柱

(1)提出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937年8月22日,洛川《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路线和纲领。

1938年5月-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提出持久战方针。

(2)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晋东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日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1937年10月,雁门关战役,阳明堡战役,涌现出的英雄烈士: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集团军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八路军开辟晋察冀根据地;

新四军开辟华中根据地。

(3)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1)抗日根据地建设具体表现:

政权建设:

政权机关人员名额分配“三三制”,共产党、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力量各占三分之一。

经济建设:

停止没收土地政策,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有照顾地主利益,有利于根据地的稳定。

文化建设:

1940年8月,延安成立自然科学研究院,中国第一个。

2)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延安整风运动三项内容(1938年9月——1938年11月)

发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主要任务);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确立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立”。

四、评价

1.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

(2)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斗争起到决定性因素,精神上组织上进步和提高。

(3)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弘扬了伟大精神。

(4)对世界反法西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护了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地位。

2.胜利的原因

(1)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抗争。

(3)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支持正义的国家人士支持分不开。

3.基本经验

(1)全民大团结,胜利源泉。

(2)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解放战争)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解放战争前背景

1.世界背景:

(恰二战结束时)抗日后,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