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668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

浙江高考一轮专题1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浙江学考+选考考纲展示

考点

必考内容

考试要求

加试内容

考试要求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b

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①秦的统一

b

②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①汉代“刺史”的设置

b

⑥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c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b

③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b

④元朝行省制度

b

⑤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d

⑦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d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①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b

④清朝的边疆政策

c

②清朝军机处

c

③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

注:

历史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称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分别由a、b、c、d代表。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①目的:

巩固西周的统治。

②内容

③维护工具:

礼乐制度。

④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

⑤局限:

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到西周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

(2)宗法制

渊源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①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代的祭祀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分封制中的同姓宗族、宗法制都与之相关)。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代的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到秦代才实现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1.(2016·浙江选考)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

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B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公长子受封于鲁,位居今山东曲阜,据地图上位置判断B项正确。

结合秦统一图可知①是齐国所在,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是最深入东北的姬姓燕国,故C项错误。

依据秦统一图可知④是楚国所在,故D项错误。

]

2.(2015·浙江学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B.分封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A [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体现了天子与诸侯形成政治隶属关系,由此判断具有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为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故A项正确。

]

3.(2015·浙江学考)有史学家说:

“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

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这主要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 [根据材料中“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可以看出,分封制下,同姓国通过和异姓国联姻的方式形成家族统一体,进行统治,从而维护贵族统治的稳定,体现出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国家政治结构,故B项正确。

A、D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

分封制度下“同姓不通婚”,故C项说法本身有误。

]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力的原则。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分封制在家族内的体现;宗法制以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维护分封制,两者体现了家国一体。

(3)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2016·温州选考模拟)《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某一制度解释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该制度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D.行省制

A [根据题干“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及“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宗法制,故选A项。

]

1.(2016·湖州高一期末)中国各省的简称来源多种多样,浙江简称“浙”,来源是钱塘江的古称,那么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其来源是(  )

A.武王伐B.西周分封

C.春秋争D.山川地形

B [根据所学,西周主要封国有燕、鲁、晋、卫、齐、宋等。

齐、鲁相当于今天山东地区,晋相当于今天的山西。

结合材料“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可知,来源于西周分封制,武王伐纣、春秋争霸、山川地形与材料无关,选择B项符合题意。

]

2.(2016·宁波选考)观察下图所示的两朝帝王世系,可以推断西周实行了(  )

商代世系表

A.世袭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嫡长子继承制

D [依据图示可知,商代权力继承既有父死子继,又有兄终弟及,而西周只有父死子继,其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

]

3.(2017·浙江六市六校联考)在中国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

某些专业技艺、技巧也是“传子不传女”。

这种现象主要是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影响(  )

A.禅让制B.世袭制

C.宗法制D.分封制

C [女人出嫁后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传子不传女”,都反映出以父系血缘关系作为继承的依据,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故C项正确。

]

4.(2017·杭州二中高一期中)《荀子·儒效》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西周分封的主体是(  )

A.异姓亲族B.同姓亲族

C.功臣D.先代贵族

B [由材料可知,分封的主体是“姬姓”,即同姓亲族。

]

5.(2016·温州一中月考)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

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故选B项。

]

考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

(1)过程:

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秦国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巩固

北方

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直道”(自九原至甘泉),加强了北部边防

岭南

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最终平定岭南,并在岭南置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西南

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3)影响: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混战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

①出现和形成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②机构和官员设置: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与三公的分权模式类似)。

郡下设县(少数民族聚居地称道),之下为乡、里、亭。

③郡县制最大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④意义: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⑤反复和恢复:

西汉初年曾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来逐渐消除“国”,恢复郡县制,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2)皇帝制度

①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皇权的特点是至高无上。

②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即三公九卿制。

1.(2016·浙江学考)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A [本题考查秦的统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时的“西南夷”位于今天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是秦为统一西南地区而修筑的,故A项正确。

闽南、两广在秦时为岭南地区,故B项错误。

青海、新疆当时未被纳入中央版图,故C项错误。

宁夏等在北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2.(2016·浙江选考)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

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世官制

C [由“秦汉史事与制度”和“无叛郡”,可以判断出是肯定的郡县制,故答案为C项。

]

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

  类型

比较项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官吏任免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最大区别)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和县公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

战国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

这说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

B.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

C.郡县制的发展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D.秦朝最先推行郡县制

C [郡县制普遍推行是在秦统一中国后,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郡、县的地位如何,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县的长官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体现出贵族政治的特点,而战国时期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倾向,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春秋时期晋楚已设县,早于秦朝,故D项错误。

]

1.(2015·浙江选考测试卷)某学者认为: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D.察举制

A [宗法制在西周时期表现最为明显,郡国并行制是既有郡县制又有封国制,察举制是汉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留下深远的影响,故选A项。

]

2.《剑桥中国史(秦汉史)》在叙述一个王朝的时候写道: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小国或诸侯国而存在,然后又作为一个大的王朝和帝国存在了很短一段时期……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它才开始朝一统天下的方向发展。

”这个王朝是(  )

A.秦朝B.汉朝

C.唐朝D.宋朝

A [结合材料中“大的王朝……很短……公元前4世纪中叶”“一统天下”等信息,可知材料指的是秦朝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

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材料中“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是指汉武帝时期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

A、B、C三项都包含在D项内。

]

4.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皇帝制

C.宗法制和郡县制D.禅让制和世袭制

A [周朝灭亡是分封制后期作用的结果,秦朝灭亡是暴政的结果,不是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的结果,故A正确。

]

5.秦朝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的高官是(  )

A.太尉B.廷尉

C.丞相D.御史大

D [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故D正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