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1799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1.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两篇精读课文和《京剧趣谈》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月光曲》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京剧趣谈》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通过搜集到的图片或实物来谈论对书法的认识,提高对书法的艺术鉴赏力。

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和大家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自己经历的、体验过的最拿手的一项写出来。

《学习园地》知道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明白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能够将写得不清楚的说明书进行修改。

积累有关艺术之美的四字词语。

2.单元重点:

(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分别给我们呈现了音乐、绘画、京剧之美,在学习当中我们要运用联想去理解,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比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作者运用联想的手法将《月光曲》的意境描写得极其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

《京剧趣谈》中要抓戏剧动作想象,戏剧动作是戏剧艺术基本表现手段。

戏剧就是用动作去模仿人的行动,或者说是模仿行动中的人,戏剧动作首先具有直观性。

戏剧正是借助动作这种手段,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想象、联想,感受艺术之美,为写好本单元作文做好铺垫,同时要让学生明白:

每个人都有拿手好戏,要写好自己的拿手好戏,应该抓自己的动作,边叙述边写自己的体验,突出自己的心理体验,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要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起素材,再加以想象,从而成为创编生活故事的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感受和鉴赏艺术之美,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文言文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那怎样读懂文言文呢?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运用联想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适用于《月光曲》,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

3.本次习作是写《我的拿手好戏》,关键点是自己最擅长的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来写,其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要真实。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21.文言文二则

2

22.月光曲

2

23.京剧趣谈

1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1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2

合计

10

21文言文二则(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伯牙鼓琴图》。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则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拈须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让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乐是什么吗?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善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二、相关资料

《吕氏春秋》:

是在丞相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

成书于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学说为主干,以理论为基础,以、、、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

有《》、《》、《》、《卷》、《卷》等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善哉巍巍乎绝弦锦囊玉轴曝晒谬矣

(重点指导生字“哉”为平舌音;“轴”为翘舌音。

(2)学习多音字:

曝(pùbào)

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一家违法炼油的黑作坊。

读一读:

烈日曝(pù)晒下的她,那张脸早已黑红黑红的了,却仍然要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生怕曝(bào)光。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

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写了什么?

(《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

四、学习“会写字”

哉巍弦轴锦曝矣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轴、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巍”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哉”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哉”和左右结构的字“曝”,学生练写。

哉:

半包围结构,土字扁宽、下横要长,斜钩在下横的靠右位置、要长、右上角有一点。

曝: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日字要窄小、右上边日字要扁窄,中间是个共,下边与水字不同。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学习《伯牙鼓琴》

(一)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先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翻译,画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或短句,提出并在班上解答。

(这一环节要求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

2.教师再出示文中重点字词,请学生解答。

(出示课件,并将重点字词以红字突出)

3.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翻译,小组长做好记录。

4.抽查两个小组班上翻译,再出示译文参考。

(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齐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有一个词说明了俞伯牙和钟子期在音乐上均有造诣的是哪个字,这个字出现在文中哪一句?

生:

善(擅长、善于)。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生:

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3.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呢?

生:

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5.“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其中的“念”与文中哪个字意思相同,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生:

“志”,意思都是意念,想。

师:

是的,这句话就是说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能领会。

那么钟子期是通过什么领会的呢?

生:

琴声。

师:

对,是琴声,那他究竟从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

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泰山)

老师引读: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生: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谁能告诉老师泰山有什么涵义吗?

生:

志向,抱负。

师:

非常好!

是的,高山是志向的象征,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吧,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生: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师:

子期从高山中听到了伯牙的志向,又从流水中听到了什么呢?

咱们来看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江河是指胸怀。

师:

非常好,江河是“洋洋”的,盛大的宽广的,如同一个人的胸怀,这让我们不禁想到那个东临碣石的英雄曹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感叹:

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

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

而俞伯牙隐藏在琴声里的心意就这样被钟子期心领神会,大家说他们是不是知音?

你认为什么是知音呢?

同桌讨论一下。

明确: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结:

“朋友满天下,知音无一人”,俞伯牙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传千古。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伯牙绝弦》最后一段:

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体会俞伯牙失去知音钟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难得。

2.出示伯牙在钟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导学生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了解文章出处《列子》一书;

4.读一读与“知音”有关的古诗句(出示课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学完《伯牙鼓琴》,让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汤汤破琴绝弦

终身锦囊玉轴曝晒

2.昨天我们掌握了生字,学习了课文《伯牙鼓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汤汤破琴绝弦

终身锦囊玉轴曝晒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

“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

“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

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

“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

“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

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

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二)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

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

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

他的理由是什么?

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

谬矣!

理由: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

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

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

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方法指导: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运用:

结合锺子期的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想象的画面,体会音律美。

读一读《书戴嵩画牛》牧童的评价画作的语言,想象场景。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

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四)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

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

运用通感写感受

通感就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也就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举一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说像大山一样高峻,心目中有泰山的形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写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3.练一练:

反复诵读后,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参考: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你笑得真甜!

(笑声是听觉印象,笑的样子是视觉印象,而“甜”是味觉印象。

四、当堂检测(选做)

本课推荐阅读《两小儿辩日》《“知音”马思聪》。

五、课后作业(选做)

请完成本课《》“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14)

 

(15)

 

板书设计

相互欣赏知音难觅

珍惜知音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

锺子期听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死

书戴嵩画牛

仔细观察

不迷信权威

杜处士好晒

戴嵩《斗牛图》

牧童拊掌大笑谬

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第七单元的两篇文言文。

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曾说: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现将反思总结归纳如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

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

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

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

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

“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

”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

”,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