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132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 人教.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后练习人教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时间差异

单元知识整合

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数量

变化

人口的合理容量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课标考点

1.记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利用人口资料和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二.知识体系

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由和共同决定

人世界70亿人口日:

年月日

口时农业革命前: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

的10万年以来人口增长农业革命后: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

自间工业革命后: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

人然近100年来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

口增

的长空发达国家:

人口数量———,一些国家人口数量还会———

间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

数人

口人口原始型: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量增增长传统型: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变长模式现代型: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化式发达国家:

———型

及分发展中国家:

———型

其全球:

型向型的过渡

转布中国:

基本实现从型向型的转变

三、要点突破

例1图中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反映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填序号),该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

(2)四个国家中,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_______(填序号),该国可能位于_______洲:

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它可能面临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8)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9),回答3-4题。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卷___广东卷)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后训练

2005年1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会,既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

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原因主要是

A.人口基数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大量迁入

2.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是

A.实施西部大开发B.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3.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   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4.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D.自然灾害和战争

读图回答5—7题:

5.下列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A.美国、加拿大

B.澳大利亚、韩国

C.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

D.中国、朝鲜

6.图中第一和第四阶段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低,根本原因在于()

A.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出生率引起的B.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出生率引起的

C.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死亡率引起的D.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死亡率引起的

7.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

8.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0分)

AB

 

(1)A表示__________国家,B表示__________国家。

(发达或发展中)

(2)A类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__________,B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是__________。

(3)从平均年龄来看,A类国家平均年龄较,B国较。

(4)上述两种人口年龄构成哪种好,为什么?

答:

,理由是

(5)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分别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口问题是中国现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2150年世界人口增长预测(见图甲)

材料二:

2000——2150年中国人口变动预测(见图乙)

 

(1).据联合国的中位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达78.24亿,20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总量将达。

(2)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

中国人口的

增长趋势比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205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达(取中位

数字),2050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可实现

增长(取中位数字)。

(3)根据你的预测,2050年我国年龄结构

金字塔最有可能是以右图丙、图丁中的

届时中国人口面临最大的问题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课标考点

1.记忆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知识体系

概念: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概念: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集团性、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化,

19世纪前

国_______为主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人际从_______国家流向_______国家

人口人二定居移民_____,短期流动人口_____

的口战

口迁迁后迁出迁入地迁入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

移移区的变化迁出地区:

_____、_____

国概念: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空内古代:

深受_______________的束缚

间口新中国成80年代中期前:

_____、_____地进行

迁立以来80年代中期以来:

受_____________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

变移流量增大,_____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影_____:

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化响自然环境和社会在某种特定的

人经济环境的变化时空条件下,战争

口任何一种因素_____

迁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变革

移个人对生活或促使人口迁移___________

的职业需求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

三.要点突破

例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的空间移动,均称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

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例2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2亿,读图6并分析: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后果。

①主要原因是

②直接后果是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后训练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

据此回答1—3题

人口迁入乙地

人口迁出甲地

 

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D.甲地优美的环境

4.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5.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6.有关我国“民工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方向大体是由经济发达的沿海流向经济落后的内地

B.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支援城市建设

C.和三峡库区的移民性质一样D.对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改善都有积极作用

7.我国“民工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人口数量太多,无法安置B.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

C.我国的政策鼓励民工进城打工D.农民主动参与市场经济建设

8.读下图,回答问题。

①③

AA1A2C1C

②⑤④

BB1B2

(1)若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填写图中的序号),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填写图中序号),这迁移是以人口迁移为标准划分的。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

一是,二是。

(4)若A、B代表城市,C代表农村,那么图中表示由农村到城市人口迁移的是(填写图中序号)。

 

9.读下表,完成相关问题。

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动表

年份

1984

1985

1988

1993

1995

流动人口(万人)

2000

4000

5000

6000

8000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在图中画出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折线统计图。

8000

万人

(2)从图中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

6000

,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

4000

一是。

二是。

2000

(4)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是:

8485   88     93 95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课标考点

1.说出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地球人口快速增长

资源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状况______________

人类生存空间__________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二.知识体系

环境人口容量的提出

概念:

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_________

衡量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承载力

地球最多能够养活多少人

概念:

在可遇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_______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制约因素

 

_______(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

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的合理容量

乐观: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中间: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悲观:

______________

不同估计:

 

定义: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保证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即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人口的合理容量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问题关系

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进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的平等权利

 

三.要点突破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者含义不同,环境人口容量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区的最大人口容量,而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最佳人口数量;二者的数量不同,环境人口容量要比人口合理容量大得多。

例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

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影响

例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的贫富状况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社会分配制度D.环境污染的状况

例3环境人口容量具有()

A.不确定性和绝对稳定性B.确定性和绝对稳定性

C.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D.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课后训练

1.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C.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

D.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

2.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A.准确地说是指某国家或某地区目前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B.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最适宜所容纳的人口数

C.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即地球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D.指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前提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3.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正确叙述是()

A.我国人口与淡水、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B.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C.我国目前人口只有12.95亿,人口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

D.我国最大环境人口容量在13亿人左右

4.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A.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地球上可以容纳无限的人口

B.目前,世界人口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C.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未来地球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D.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可作为调控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参考依据

5.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主张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多应控制在    ( )

A.12.95亿B.15亿C.16亿D.18亿左右

6.为了简便,在便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时,主要依据的资源是       ()

A.土地资源B.气候资源C.能源资源D.生物资源

7.概括的说人口的合理发展是指()

A、要与政治发展相适应B、要与资源多寡相适应

C、要与文化发展相适应D、要与资源利用和环境相适应保护

8.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有关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

(1)图中A因素表示___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图中B因素表示___________,该因素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的改变从而带来的变化。

(3)图中的C因素表示人口的_______,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因素并不相同,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单元知识整合

 

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不同等级城

市服务功能

城市的不同等级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城市化与当前

我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课标考点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二、知识体系:

商业用地

____用地

城市土地政府机关用地

____用地

利用类型休憩及绿化用地

____用地

城农业用地

市形成: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中

土特点:

无明确____,某一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地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占据城市空间的________(百分比)

利功住宅区____住宅区

城用分化

市和能低级住宅区

内功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能分形状:

点状、条状

空分商业区商业活动中心

间区区中心商务区(CBD)

结服务中心

构工业活动的特点:

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

工业区

位置: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城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不同功能区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

市城市地域同心圆模式

内扇形模式

部结构模式多核心模式

空影响地租____________

间经济因素的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

结(主要因素)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____最强、____其次、

构形(付租能力)____最弱

的成土地价格和租金有高低起伏,而非直线变化

形因收入(社会地位)导致________分化

成素社会因素知名度

和种族和宗教团体常会形成聚居区

变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化历史因素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昔日的土地利用,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三、要点突破:

1.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城市中集中了多种功能的活动于一体,每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据一定的城市用地,而城市用地是有限的,因此各种功能的活动对城市用地进行了竞争。

功能相同或类似的活动其竞争力也相似,因此导致功能相同或类似的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形成相应的功能区。

这使得在城市内部有着不同的功能区,但是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一个功能区内部可能含有其他功能的活动。

不同的城市规模不同,在地域范围内的地位不同因此具有的功能区也不同,但作为城市中普遍具有的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2.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

商业区占地面积很小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交通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等交通便利的地方,这里的地租一般也比较高;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用地形式,在有的城市中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他们在空间上背向发展;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周围的交通干线两侧,但要注意污染严重的企业多当地环境的影响。

3.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

(1)历史因素:

一是城市的历史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功能区的现状;二是城市功能区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2)经济因素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3)社会因素:

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

(4)行政因素:

在城市建设工程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影响城市中一些功能区的分布,但规划一般要符合前面所谈到的要求。

例1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下题。

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解析、B图距距市中心8千米出,人口密度最大,册出不可能为商业区(商业区应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由于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外围或者是郊区,因此此处不可能是工业区;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故D最有可能。

例2.(2003年上海,10)在下列城市内部职能分区中,一般来说地价最高的是     ()

A.成片住宅区B.中心商务区C.大型绿地区D.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

解析:

一般来说城市用地中,地价的高低与交通便捷的程度以及服务的程度呈正相关,城市中心地带由于

交通通达度好,而成为地租很高的地带,又由于通达度好,利于消费者活动,而成为中心商务区。

答案:

选C。

例3.(2002年天津,37)下图为“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狭长型,城市功能分区____________布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

(2)分析石化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综合思维能力。

图中城市的两侧均有分布,中间河流穿过,沿河谷地地势低平,水运及用水比较方便,所以受地形影响,城区沿河呈狭长型分布,城市的各功能区从分布上相对松散。

答案:

(1)分散疏松式地形 

(2)分析一个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既要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从提高环境效益看,石化工业区的区位不合理。

答案:

因为石化工业区应位于下风向或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应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以减少对城区的水污染,而该工业区位于城区的上游。

四、课堂训练

1、城市功能区是指 ()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               B.城市人口集中的区域

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区域           D.城市内交通线路分隔的地带

2.中心商务区具有的特征是() 

A.位于城市几何中心,是城市生产活动最繁忙的地带B.建筑物高大而稠密

C.人流车流昼夜川流不息D.这里全是商业企业构成

3.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占城市用地总面积的一部分        B.在工业化之前城市住宅区就已存在

C.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D.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

4.分布于某城市商务区的一幢大厦,办公室应安排在 

A.地下室     B.第一层      C.楼的中间层次   ()   D.楼的上部层次

5.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这是出于下列哪些原因()

①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②为了寻找交通方便的地方 

③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④为了进一步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因素B.历史因素C.经济因素D.社会因素

7、有关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A.早期土地利用对日后土地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B.城市的土地利用不会随着历史而变化

C.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就是要改变城市的特色

D.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不会对城市功能分区产生更大的影响

8、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占主导地位的是()

①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②居民生活排放的烟尘③光化学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