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2290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docx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

  吞吐五千年,随心歌赋尽文章;纵横八万里,极目江山任图画。

名著,让世世代代的读者有了扩展生命长度和宽度的时间和空间;名著,让每一个读者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仰望伟大,思考人生,获取滋养生命的营养,培养伟大的精神情操。

所以有人说,有价值的生命都少不了名著。

其实,生命少不了名著,名著也离不开读者:

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读者的阅读、欣赏、评价和研究,名著才能不断地显示它的价值,也正因为有了名著,生命中的美才会一点点地多起来。

  今天,我们中学生读名著,除了要获取知识和营养、学会品味人生外,还得面对竞争激烈的高考。

有很多人本来就不太喜欢阅读名著,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又很繁重、时间紧张,不得已读了一点点,时间一长,又忘记了;再加上高考名著阅读的体量大、内容多,很多人视名著阅读为畏途,不知从何下手。

更有甚者,无计划、无行动,采取“拖”“捱”的鸵鸟政策。

  其实,从近几年高考名著阅读来看,考查的内容不外乎两大方面:

一是大家对名著的共同看法和形成的共同结论,它不需要我们有独到的观点,也不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究其中蕴涵的深刻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对名著重要内容的概括和评价,考查的是我们对阅读、了解的程度及概括能力。

  鉴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本书选择了江苏省08、09年考查的十大名著,参考了其他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整理了本人的课堂教学案,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重要内容三个方面对每一部作品进行了梳理,力求全面又简单实用。

相信本书能对广大高中同学在普遍阅读的基础上能精、准地把握名著,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有比较大的帮助。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广大使用者批评指正。

  陈代秋

  2009年7月22日

  三国演义

  内容概要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趁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

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官渡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取魏国政权,建立晋朝。

  《三国演义》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三个人是“义绝”的关羽——义重如山,“智绝”的孔明——机智过人。

“奸绝的”曹操——奸诈过人。

  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智慧的化身。

从第三十七回诸葛亮出山,到一百零四回于五丈原病逝,他的预见和实现预见的计谋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

他隐居茅庐,已预见天下可以三分;隆中对策,他提出联孙抗曹、进取益州的战略决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出山首建奇功,火烧博望坡,出奇制胜;又火烧新野,以少胜多;赤壁之战前,他舌战群儒,结成孙刘联盟;继之智激周瑜、草船借箭,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又随之三气周瑜,牢固地占有荆州;这一系列的策略制定来源于他对客观形势的调查了解、分析和把握。

在西城他敢于运用弄险的疑兵之计,是由于他深深了解司马懿的性格。

他的众多的“神机妙算”都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有渊博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高超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

他还从正统观念出发,择主而事,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忠诚为其效力,辅佐后主忠心不二,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这一切生动的描写,不仅使孔明成为封建社会忠臣贤相的典型,也是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关羽:

骁勇善战,神武过人,为蜀汉的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温酒斩华雄,写出他超群绝伦的武艺;单刀赴会,写出他的大智大勇;刮骨疗毒,写出他惊人的自制力。

拔襄阳,围樊城,水淹七军。

擒于禁,获庞德,中原震动。

曹操甚至因此而考虑迁都。

关羽至此到达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可是,谁能想到,这赫赫的战绩却成为关羽最后的辉煌。

正当关羽兵围樊城,曹仁苦苦支撑,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吴将吕蒙乘虚而人,白衣渡江,于是形势遂急转直下。

吕蒙的军队袭荆州,下南郡,蜀将傅士仁、糜芳投降东吴。

刘封、孟达见死不救。

孟达后来还投降了曹魏。

关羽腹背受敌,最后败走麦城,身死人手。

不仅如此,荆州一失,蜀汉从此被封锁在三峡以内。

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发起伐吴之役。

虢亭一战,火烧连营,蜀军溃不成军,刘备仅以身免。

由此看来,关羽之死,荆州之失,竟成为蜀汉一路下滑的转折点。

不难看出,蜀汉事业的衰落,关羽要负相当的责任。

关羽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心胸狭隘,好听奉承。

终于因为他的意气用事,轻敌麻痹,破坏了吴蜀联盟,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而且给蜀汉事业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张飞:

字翼德,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在三人当中也算最有钱的了,起初的经费都是由张飞筹备。

万军当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当阳桥上呵退曹兵百万,与诸葛军师入川时颇会用计,智取严颜,诸葛亮也大加赞赏:

三将军会用智谋乃主公一大幸事。

可最终没有善始善终,闻知关羽身死,急于为兄报愁。

贪杯误事,鞭打士卒,最终反被士卒所杀。

  曹操:

他是乱世奸雄的典型形象。

曹操出场时还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当他看到董卓专擅朝政、滥杀无辜百姓而朝臣又束手无策时,就挺身而出,前往相府刺杀董卓,行刺不成,就逃回故乡,散家资,募乡勇,发矫诏,聚十八路诸侯结盟,共讨董卓。

但一旦把汉献帝掌握到手中,就原形毕露,“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

曹操既是敏于识人,善于用人的首领,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又是嫉贤妒能、不肯容他人猜透他心机的小人。

小说对他的这种双重人格作了许多生动而形象的描写。

陈琳为袁绍撰写讨曹檄文,骂到他的祖宗三代,但他爱惜陈琳的才华,不仅没有杀他,还把他收于帐下;而对孔融、祢衡和杨修,或借刀杀之,或直接斩之。

曹操阴险奸诈,猜忌多疑,却又表现出仁义道德,严于责己。

他马踏麦田,便割发以代首;他觊觎帝位,却又不肯亲自篡汉;他只因误听了杀猪的“杀”字,便在疑忌恐惧中杀了好心相救的吕伯奢一家;他患“脑风”,华陀要为他开颅取风,他疑心谋害,便斩了一代名医……如此等等,使一个奸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刘备:

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无限忠于汉室。

他听说黄巾造反,危及汉朝天下,就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聚集乡勇,积极镇压;当董卓擅权乱国时,他不顾兵微将寡,积极加入讨伐董卓的行列;当曹操野心暴露、把持朝政时,他见到汉献帝的玉带诏,就义无反顾地书名画押,誓灭曹贼;他对汉帝忠心耿耿,看到朝廷陵替、汉室衰微,就悲愤得心胆欲裂,甚至痛哭流涕,决心“伸大义于天下”,为重整汉家江山而拼杀;这一切都是表现他的“忠”。

刘备少年早孤家贫,但事母极其孝顺,他贩屡织席以奉养老母;他在危难中得到谋士徐庶,当听说徐母身陷曹营,就毅然放走富有孝心的徐庶;这是在描写他的"孝"。

刘备从不做损人利己之事,爱民如子,心系天下,关怀百姓,具有一片仁爱之心;在火烧新野之时,他事先把居民迁移他乡;在败走江陵时,仍不忍抛弃百姓,在曹兵杀来的危急情势下,还要携十万军众渡江;陶谦三让徐州,他坚决不受;刘表要把荆州让于他,他也不接纳;刘障懦弱,保不住益州,他因为与刘障是同宗,就不肯抢夺他的地盘。

这些都在显示他的"仁"。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为刘备终生信守大义奠定了基础;关羽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孔明按军令状欲斩关羽,刘备以结义之情为其开释;关羽失荆州,走麦城,为东吴所杀,刘备不顾劝阻为其雪恨,以致兵败彝陵;他把赵云救护的阿斗掷之于地,因为这险些使他丧失一员爱将;这些情节都在刻画他的“义”。

小说赋予刘备如此之多的美德,一是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二是反映了人民在动乱中盼望出现圣君的幻想。

  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

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

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

开头有“话说……”,结尾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是口头讲说的痕迹。

说书人讲故事一次一段,就成为后来小说的分回;一段有一标题,便是回目。

最早讲故事有说有唱,所以章回体小说中常常夹入一些诗词韵语。

这一形式,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2.《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对读者掌握古代汉语有所帮助。

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的启发。

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3.《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中以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为突出。

  《三国演义》充分汲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记述战争的成功经验,而又有所推进发展。

这不仅在历史演义中是最杰出的,而且在全部古典小说中也是不多见的。

《三国演义》写了那么多战争,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

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

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

如果全部作品从头到尾都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那么,非但战争描写显得平板单调,读者也势必久而生厌,有所不为而后才能有所为。

正如音乐之有休止,舞台之有沉默,画面之有空白,《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中同时展开其他活动的描写,是符合艺术欣赏的要求和规律的。

刘备跃马檀溪之后,惊魂未定,没想到眼前出现另一种境界,看见的是“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听到的是幽静村庄上“琴声甚美”(第三十五回)。

赤壁鏖兵的战场上,正所谓“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却加入几段抒情插曲:

久别重逢,饮酒作歌(第四十五回);荒山草舍,挑灯夜读(第四十七回);江平浪息,对月吟诗(第四十八回)。

类似这样的描写,都不是同战争本身游离的,它们或是战争的前奏,或是战争的辅佐手段,或是战争的某一方面因素,而惊心动魄、紧张激烈的战争,却由此表现得具有旋律节奏,富于诗情画意,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4.《三国演义》刻画了众多人物,其人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

它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或通过周围环境来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渲染。

曹操奸诈,一举一动好像都隐伏着阴谋诡计。

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

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是那样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借助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国演义》运用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表现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仅仅通过“声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张飞威武勇猛的性格活灵活现。

一喝,曹兵“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二喝,曹操“颇有退心”,“后军阵脚移动”;三喝,“喊声未绝”,曹操部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兵“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曹操本人“骤马望西奔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

其实,张飞不过孤身一人“怒目横矛,立马桥上”而已。

第五回写关羽斩华雄,完全没有正面展开战斗场面,也不直接描写关羽武艺如何高强,华雄如何被斩,只是从不同方面造成气势,用周围人物的反应来作衬托。

华雄挑战,俞涉、潘凤先后出迎都被杀了,说明华雄是一名非同小可的武将。

曹操敬酒,一是预祝关羽取胜,二是为关羽壮胆。

然而关羽置酒不饮,说“某去便来”,见出关羽有手到擒拿的必胜信心。

以下完全从各路诸侯所闻所见及其反应上来恣意渲染。

先是写诸侯听到关外喊杀之声震动天地,可以想象战斗之激烈,战胜华雄决非轻而易举的事。

这里,用诸侯的“失惊”,反衬关羽的镇定。

然后写诸侯提心吊胆,正想派人打听,却见关羽已经纵马回营,斩了华雄首级。

作品最后回到那一杯酒上,酒还是温热的,进一步点出斩华雄时间之短促,同时关羽喝酒时那种豪迈的神态,也可想而知了。

这样着墨不多,而关羽勇猛善战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有的描写都没有多少细节的精雕细刻,大都依靠粗线条的勾勒,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物神态活现,形象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

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

二是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鲁迅先生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重要内容

  1.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人民痛苦,英雄并起。

刘、关、张桃园结义共图大事。

决心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

为国家效力。

  2.张飞怒鞭督邮

  平黄巾后,刘备做安喜县尉。

一日,督邮巡视安喜,对刘备呵斥傲慢,逼打县吏,并让门人赶打说情的老人。

张飞知情后,大怒,将督邮扯出馆驿,用柳条猛打。

  3.十常侍弄权

  汉灵帝时,帝尊张让为“阿父”,张让和曹节等朋比为奸,号称“十常侍”。

他们把持朝政,排斥忠良,使得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汉朝日渐衰落。

  4.曹操献刀(刺杀董卓)

  外戚与宦官争权,互相攻杀。

西凉刺史董卓带兵入京,大肆诛杀,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自封相国,独掌大权。

司徒王允接袁绍信,召众官谋划杀董卓,曹操自告奋勇。

第二天,曹操带宝刀欲董卓时,被董卓看见,曹操立刻说是献刀,并借试马逃出京城。

  5.陈宫捉放曹操

  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出洛阳后,在中牟县为陈宫所擒,曹操慷慨激昂,要为国家杀贼。

陈宫相信他并认为他是义士,放了曹操,并追随曹操而去。

  6.曹操杀吕伯奢一家

  曹操与陈宫出逃路经吕伯奢家,吕伯奢出门打酒,曹操听得吕家人在后院说先缚后杀,疑心大起,就拔剑杀了吕家八口人,出门后又杀死打酒回来的吕伯奢。

他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弃了他独自走了。

  7.温酒斩华雄

  曹操逃回陈留,招兵买马,与十七镇诸侯会师讨伐董卓。

董卓派华雄扼守汜水关,亲与吕布防守虎牢关。

董卓大将华雄连斩诸侯军几员大将众将失色。

关羽自告奋勇,曹操为之温酒,待关羽斩了斩华雄,其酒尚温。

  8.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凶狠专横。

各诸侯,举袁绍为盟主,带各路兵马杀向洛阳,讨伐董贼。

董卓派吕布领十五万兵驻守洛阳城外的虎牢关。

袁绍派八路大军前去攻打。

虎牢关下吕布连杀数位将领。

这时,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

关羽见张飞胜不了吕布,便舞动青龙偃月宝刀前去助战。

三匹战马,丁字摆开,厮杀三十回合,仍胜不了吕布。

刘备掣宝剑,骑马斜刺过来,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便朝刘备虚晃一戟,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回虎牢关。

  9.董卓迁都

  虎牢关战败后,董卓为保无虞,决定由洛阳迁都长安。

他杀死或罢免反对者,劫掠洛阳富户,焚烧居民房屋、宗庙宫殿,挖掘官民坟冢,驱赶洛阳数百万人口,劫持天子后妃,往长安而去。

  10.巧使连环计

  董卓胁迫汉献帝建都长安后,依吕布为心腹,凶横暴虐,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

司徒王允用貂禅巧使“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的关系,用吕布除掉董卓。

  11.三让徐州

  曹操亲领大军进攻徐州。

刘备出兵援救(孔融向平原县令刘备求救,公孙瓒借出赵云)。

曹操因吕布袭取兖州、濮阳,回兵战吕布,被吕布所败。

徐州太守陶谦几次要把徐州让给刘备管领,刘备坚辞不受。

陶谦死后,刘备依照他的遗言,答应暂时管领徐州。

  1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李郭之乱后,天子得以回到洛阳,曹操听从建议,以洛阳荒废已久,不可修葺,许都宫室钱粮足可备用,请献帝迁都许都。

天子不敢不从。

曹操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13.小霸王孙策

  孙坚的儿子孙策在死了父亲以后,继领兵马,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攻吴郡,克会稽,据有江东六郡,勇猛威武,人称“小霸王”。

后来在西山射猎,遇刺殒命。

他的弟弟孙权继承了他的事业,重用周瑜和鲁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4.吕布辕门射戟

  袁术派纪灵进攻刘备,吕布往救刘备,纪灵责其无信。

吕布在辕门摆宴邀请两家,以辕门射中画戟,勒令双方讲和。

  15.吕布白门楼殒命

  曹操联结陈珪父子为内应,袭取了徐州、小沛,把吕布包围在下邳城中。

吕布迷恋妻妾,虐待士卒,众将怨恨,将他捆起来献给曹操,吕布向刘备、曹操乞命,最终被勒死在白门楼下。

  16.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专权,威压献帝,把刘备留在许昌。

刘备知道曹操猜忌他,假装在家灌园种菜。

一天,曹操请刘备入后园就青梅谈论当世英雄,曹操指出: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

”刘备大惊,借惊雷掩饰自己的惊慌失态。

  可设题目:

青梅煮酒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曹操专权,威压献帝。

那时,董承受了献帝血诏,与刘备订立盟约,共讨曹操。

17.弥衡击鼓骂曹

  曹操令弥衡为鼓吏,弥衡先穿旧衣,后裸体击鼓,骂曹操眼浊、口浊、耳浊、身浊、腹浊、心浊。

  18.吉平下毒

  董承与太医吉平密谋,乘曹操头风病发,暗下毒药。

曹操接到密告,诱捕吉平,酷刑拷打,追究主使。

吉平抵死不乘,触阶而亡。

曹操杀尽董承等五家老小,又入宫缢死董贵妃,派兵把守宫廷,监视献帝君臣。

  19.关公约三事

  曹操攻克下邳,刘备、张飞被打散,关羽被围山上。

曹操派张辽劝降,张辽以三宗罪劝之。

为保护甘、糜二夫人,再助刘备匡扶汉室,关羽决定投降,但定三约:

1、只降汉室,不降曹操;2、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3、但知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20.白马坡(诛颜良斩文丑)

  曹操出兵攻徐州,刘备败走,投奔袁绍,关羽被迫归附曹操,张飞逃入山中。

兄弟失散,各不相顾。

后来袁绍与曹操在白马坡交兵,袁绍派颜良出兵,连折曹操两员大将。

关羽单骑出阵,关羽手起一刀,即将颜良砍于马下,文丑为颜良报仇,也被关羽斩于马下。

  21.千里走单骑

  曹操爱慕人才,一心要收服关羽,对他十分优厚。

但是关羽不忘刘备,在得知刘备的行踪以后,立即挂印封金,离开许昌,前往投奔。

曹操留他不住,便赠给锦袍、路费,亲自送行。

关羽带着甘、糜二夫人,经过五处关隘,斩了六员拦路的曹将。

在古城会了张飞,终于重新与刘备相见。

  22.张飞古城见关羽

  关羽护着二嫂在古城见到张飞,喜不自胜。

张飞却举刀欲杀“背义归曹”的关羽。

后来,关羽杀了追赶而来的蔡阳,张飞方信,入城后,听了二位夫人的诉说后,张飞大哭,参拜云长。

  23.鲁肃定鼎足之策

  孙策死后,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得鲁肃为助。

鲁肃认为孙权欲为桓、文的想法不切实际,并说,汉室不可兴,曹操不可卒除。

建议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据守长江,建号帝王,成就高祖之业。

  24.官渡之战

  袁绍率领70万大军和曹操战于官渡。

袁军虽然强大,但由于袁绍庸懦无能,用人不当,加上内部不和,终于一败涂地。

而曹操却善于运用计谋,火烧乌巢,分兵攻打,因而战胜了强敌,扩大了自己的力量。

  25.曹操定四州

  袁绍死后,曹操利用袁氏兄弟的矛盾,先后攻下冀、青、幽、并四州,并攻下乌桓、辽东等地,基本统一了北方,为曹氏基业打下了基础。

  26.马跃檀溪

  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受到厚待。

刘表的后妻蔡夫人与内弟蔡瑁为立嗣而猜忌刘备,设计陷害,乘刘表患病,请刘备赴宴,准备伏兵暗杀。

刘备得讯,匹马逃出西门,越过广阔数丈的檀溪,逃了性命,却不意遇到水镜先生,水境先生向他推荐伏龙、凤雏。

  27.三顾茅庐

  刘备求贤心切,三次亲到卧龙岗,敦请孔明出山相助。

孔明因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才答应效劳,同回新野。

博望坡一战,孔明初使战略,火烧了曹兵十万人。

  28.火烧博望坡

  刘备在新野教演士卒,曹操视为大患,派大军进逼刘备。

诸葛亮在新野博望坡安排关羽、张飞等设下埋伏,再用火攻,击败曹军。

成就了初出茅庐第一功。

  29.火烧新野

  荆州刘表死后,蔡夫人与蔡瑁伪造遗嘱,立了次子刘琮继任荆州太守,曹操大军进攻荆州,蔡夫人献城投降。

曹军进逼刘备,诸葛亮在新野西、南、北门设下埋伏,并在城内人家屋上安排硫磺等,用火攻,击败曹军。

  30.刘备携万民

  火烧新野后,刘备迁新野百姓往樊城。

曹操屯兵新野,准备攻打樊城。

为保百姓,刘备带领新野、樊城百姓10万余人往江陵进发。

  31.赵云单骑救主

  曹操兵分8路,在当阳将刘备围住。

赵云在乱军中找到小主人阿斗,将之包在怀里,杀出重围,将他交给刘备。

  32.长坂桥

  当阳被围后,张飞带领20多骑兵到长坂桥,让士兵在马尾上拴上树枝,在树林里来回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

张飞骑马立在桥头,等到曹军来到前,他知道曹操向来多疑,于是厉声大喝:

“我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连喝三声,声如巨雷,吓死夏侯杰,吓退了曹操。

  33.诸葛亮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训练水军,准备并吞江东。

东吴君臣惊疑忧惧,和战不定。

孔明乘机运用策略,与东吴君臣谈论天下大势,指出和战利害,终于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扭转不利的形势。

  34.诸葛亮智激周瑜

  曹操要攻打东吴。

东吴周瑜和战未定。

诸葛亮先以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富贵,使周瑜大怒。

然后以举大小乔二人可以退曹兵之计,再次激怒周瑜。

使周瑜下决心劝孙权与曹操一战。

  35.群英会

  周瑜见曹军势大,不宜力敌,利用曹操说客蒋干,行使反间计;又使黄盖、阚泽诈降,诸葛亮更从旁助力,为赤壁大战打下胜利基础。

  36.赤壁之战

  周瑜定了破曹之计,令大将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乘东南风起的时候,用小船满载引火药物,突入曹军水寨,乘风放火,烧尽曹军船只。

曹操弃军退走,沿路又被孙、刘两军袭击,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下几百人马逃回南郡。

这一战,曹操手握大军,志骄气傲,以为可以一举踏平东吴。

周瑜、诸葛亮乘此运用计谋,以劣势兵力击破了优势曹军,取得了空前的大捷。

  37.三江口

  三江口,周瑜存心要杀诸葛亮,便请诸葛亮星夜往聚铁山断曹操粮道,欲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

诸葛亮说自己水、步、马、车战皆能,不似周瑜只会水战。

周瑜知道后大怒。

要自去断曹操粮道。

诸葛亮劝以断粮道必被擒,应先决水战,挫动曹军锐气。

  38.草船借箭

  周瑜想杀死诸葛亮,以除后患,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

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

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

当船的一边被射满后,诸葛亮令调转船头,等到被箭射满后才离开。

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39.周瑜打黄盖

  周瑜利用蒋干让曹操杀了蔡瑁等人,又将计就计,利用蔡中、蔡和行反间计。

老将黄盖愿意行苦肉计,让周瑜痛打自己,然后诈降曹操,为火烧曹军立下大功。

  40.借东风

  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在南屏山建起七星坛,祭来了东风。

周瑜派人去斩诸葛亮首级。

诸葛亮在赵云救护下,脱离了江东。

  41.华容道

  赤壁大败后,曹操率残军来到华容道,被关羽拦住去路。

曹操无奈之下,上前求情。

关羽为当初恩义,放走了曹操、张辽等人。

  42.一气周瑜

  周瑜率军攻打南郡,至南郡城下,却被诸葛亮假以兵符先夺取襄阳、南郡。

周瑜气得大叫一声,金疮迸裂。

  43.关羽义释黄忠(战长沙)

  诸葛亮分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