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2309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课开国大典.docx

第一课开国大典

第一课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

(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例如:

房檐、廊檐等。

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

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

“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

“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

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

(第1段:

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

第3段:

阅兵式盛况。

第4段:

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

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

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

在哪里举行的?

有哪些人参加?

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

(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

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

(擎着:

举,往上托。

宣读:

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

(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

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

第二件: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第三件: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

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

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

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

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

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

女生背7、8、9小节。

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   )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   )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   )。

(3)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

(4)他读到(   )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

观礼台上同时(   )。

(四)小结。

(五)作业:

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

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哪三种?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

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

自学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让学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感受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澳门”一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第一节。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七子”的历史资料。

阅读闻一多的诗作。

《七子之歌》歌曲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今天,咱们一起来听一首歌——《七子之歌》。

   2.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3.这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这优美的音乐,这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歌中描述的境界。

你明白歌曲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吗?

我们仿佛听到,澳门在呼唤祖国母亲,在呼唤回归。

你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了1999年迎接澳门回归而作,它在1925年就诞生了。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

   5.这首诗歌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首诗,表达儿子对母亲抚育劳苦的感激和怀念。

  二、初读诗歌,把诗歌读准读通

  1.这首诗作者是谁呢?

(闻一多) 简介作者闻一多。

可以由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来介绍。

    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身经历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同胞所受的侮辱而愤怒。

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

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

   2.理解题目的意思。

“七子”指的是什么?

根据搜集的资料,了解“七子”是指:

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

作者把它们比作祖国的七个儿子。

   3.教师范读诗歌。

   4.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读音。

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也可以先读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

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诗歌,将诗歌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指名读生字“澳、虏、啕”,组词,如:

澳门、俘虏、号啕

  7.指名读诗歌,注意读准“襁褓、啖、嗍、号啕、狞恶”的字音。

   8.交流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如:

    妈港:

葡萄牙人给澳门起的名字。

    襁褓: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狞恶:

(面目)凶恶。

    号啕:

形容大声哭。

  三、再读诗歌,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诗句。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学生就课文质疑。

    如:

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书写的6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澳:

左右结构。

右边部分是“奥”字,不要多一横。

    虏:

半包围结构。

第三笔不要把“横钩”写成“横”。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写字并组词。

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歌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找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认读生字。

    听写生字、新词。

   2.“七子”指的是什么?

(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出示地图:

指出这七个地方。

)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澳门》和《香港》,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二、诵读理解,体会感情

  1.学习“澳门”一节。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首诗。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澳门离开母亲太久了,怀着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

  

(2)从哪儿体会到的?

(板书:

太久了,梦寐不忘,我要回来)在这三百年里,他们抢去的是“我”的肉体,但抢不去的是什么?

(“我的灵魂”、那颗中国心)理解“梦寐不忘”。

(睡觉做梦都不忘记)

 (3)你还从哪儿能体会出来?

(“我要回来”)你能在读中让大家都体会到儿女漂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

谁还想来试试?

(齐读)同学们,你们了解澳门吗?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侵略者在澳门犯下的罪行令人愤慨,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令人愤怒。

那种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在闻一多的笔下跃然纸上。

同学们能有感情地读这首诗吗?

(指名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读。

背诵)

 过渡:

“澳门”这一节诗表达了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强烈的感情。

“香港”和“澳门”是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也是多么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感受母爱的温暖哪。

   2.学习“香港”一节。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香港”这节诗。

    理解诗中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查字典,或同学讨论。

    有感情地读:

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小组成员齐读、男女生分读、每人一句表演读等。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孩子”如今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吗?

什么时候回归的?

(香港:

1997年7月1日。

澳门:

1999年12月20日)

  2.出示香港、澳门回归资料。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还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他会有怎样的心情?

是的,祖国统一不仅是闻一多先生几十年前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四、作业

   1.把这两节诗的生字词写两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澳门一节。

  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节选)

  离开太久       身份虽微

     澳门香港

            梦寐不忘       地位险要

                 我要回来!

 

3詹天佑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们的含义。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5、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喜欢的段落,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

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

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

根据经验你猜想一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渗透命题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指读课文,结合正音,检查字词情况。

交流自学情况,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讲给同位听。

  3、交流课外搜集的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沟通课内外联系,丰富知识积累,帮助理解人物及课文内容)

  三、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1、思考:

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的?

文章围绕这句话安排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分段,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提纲挈领,摒弃繁琐分析,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突出主线,引发探究。

  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自由交流,简要陈述。

  (根据课文内容,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五、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1、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可按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

  例:

  A、在()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B、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

  C、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方法来说明。

  (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是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提出备选的思考题目,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六、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

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

如:

“詹天佑是个杰出的人”,“詹天佑是个爱国的人”“詹天佑是个一丝不苟的人”……都可以。

只要学生够结合文中的事例,词句,进行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

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

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

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情升华,促进积累。

  七、创意表达,拓展思维。

  教师激情引发:

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

詹天佑无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1、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2、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4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准备]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

乐游原:

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

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

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意不适)

     体验:

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

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

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

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

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

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

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入题。

而今又到重阳,诗人王维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难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打动了许多游子的心。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小诗。

   3.读题,解题。

忆——思念、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